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子烨: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

曹丕《典论·论文》“齐气”发覆


范子烨





作者简介:范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导师。兼任中国《文选》学会理事、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曹丕的“文气说”对我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气”是评论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所言: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0-321页)


“论徐幹”云云见于《文选》卷五十二《典论·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现存《文选》各本与《雕龙》各本,“公幹时有齐气”六字都是一致的。刘勰“论刘桢”一语出自曹丕《与吴质书》:“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文选》卷四十二)对于“齐气”,唐李善解释说:


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幹亦有斯累。《汉书·地理志》曰:“故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此亦其舒缓之体也。”


“有斯累”是说徐幹的辞赋风格受了“齐俗”的浸染,也有“文体舒缓”的毛病,“累”者,病也(参见跃进《释“齐气”》,《文献》2008年第1期)。按照这种解释,“齐气”当然是对徐幹辞赋的贬责,所以黄侃说:“文帝《论文》主于遒健,故以齐气为嫌。”(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4页)唐李周翰承李善之说,指出:“齐俗文体舒缓,言徐幹文章时有缓气,然亦是粲之俦也。”李善是初唐人,他为《文选》作注时所依据的底本当然是三十卷的唐前写本(《文选》原本三十卷,见《隋书·经籍志》),而晚于李善的李周翰所见《文选》本《典论·论文》,“齐气”二字也是了了分明的。否定李善“齐气”注的意见出现在1938年。刘文典《三余札记》卷三《读<文选杂记>》“《典论·论文》”条:“李注、瀚注并以‘齐俗文体舒缓’释之,亦是望文生义,曲为之解耳。”(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53-154页,此书卷三、卷四在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l946年,范宁声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魏文帝《典论》有“徐幹时有高气”一句话,由此他确认“齐气”当作“高气”,“齐”字与“高”字的繁体书写,字形相近,由此而造成混淆(《魏文帝<典论·论文>“齐气”解》,《新生报·语言与文学》,l946年第4、5期)。然而,我们遍检《初学记》的传世各本,发现事实并非如其所说(详见下文)。但无论如何,“公幹时有齐气”这句话都很令人费解:(一)在曹丕之前没有人“用过地区名称作为来限定某种文章的风格,更没有发现‘齐气’这个词语。”(罗振球《“齐气”解》,《镇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换言之,“齐气”一词在汉魏时代呈现出一种孤立的状态,没有他例可援;(二)“这个结论虽貌似符合唯物主义,实际上却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而且是在一个人初入社会时一次决定的。不然,为什么徐幹在远离故土,久居邺下以后,他的‘气’毫无变化呢?”(李华年《再说“齐气”》,《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由此我们进一步追问:“三曹”都是谯(今安徽亳州)人,为何他们的文学风格差异甚大?他们的文学创作是否也有一种“谯气”呈现出来?“鲁国孔融文举”和“山阳王粲仲宣”的“鲁气”在其文学创作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如果“齐气”之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种舒缓的民风是如何催生舒缓的文风的?舒缓的文风是齐地的专有,还是普遍的存在?(三)《典论·论文》既然备陈“七子”的籍贯,而又单单以“地域特色”批评徐幹的辞赋,岂非自相矛盾,有失公允?岂非逻辑错乱,标准歧出?(四)徐幹既成名于齐地,又长期隐居于此,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伟长擅名于青土”(《文选》卷四十二),《雕龙·时序》称“伟长从宦于青土”,汉无名氏所作《中论序》也说徐幹“避地海表”,“绝迹山谷,幽居研几,用思深妙,以发疾疚,潜伏延年”(《全三国文》卷五十五),齐地的山海雄浑壮美,钟灵毓秀,徐幹乃是一个典型,而徐幹一生,平和恬淡,品德高尚,追求真理,人们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魏王昶《诫子书》,《三国志》卷二十七本传)“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汉无名氏《中论序》)“幹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曹丕对徐幹更是格外敬重:“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如果说徐幹辞赋的舒缓风格是一种毛病的话,则无疑与人们对其人格风范的赞美相抵牾;(五)曹丕作为曹魏的最高国家领导人,政治问题自然是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所以他才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而在文化上对“地域特色”的歧视是极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既然如此,又岂能以刻薄的“齐气”之说伤害齐人之心?如此作为,人心可齐乎?(六)曹丕并不排斥舒缓的文学风格,《北堂书钞》卷一百引魏文帝《典论》:“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优游案衍,屈原之尚也;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矣。长卿、子云,意未能及已。’”(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9册,第485页,下引《四库全书》版本同此)其本人的诗风也正如刘勰所言:“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既然如此,又岂能以舒缓为病?这些一系列问题实在令人困惑不已。因此,“徐幹时有齐气”这句话必有待发之覆。我们试观察以下文献:


1.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三国志·王粲传》裴注引《典论》,陈乃乾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三册,第602页)


2.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逸气,然粲匹也。(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二十一“华文”条引《典论》,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册,第511页,《四库全书》第890册,第340页)


3.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逸气,然粲匹也。(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魏文帝《典论》,汪绍楹据宋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册,第1017页,《四库全书》第888册,第317页)


4.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北堂书钞》卷九十七“学无所遗”条引《典论》,《四库全书》第889册,第472页)


5.王粲长于辞赋,徐翰时有逸气,然粲之匹也。(宋本《太平御览》卷五百九十九引《典论》,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第三册,第2696页)


6.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 (宋本《册府元龟》卷八百三十七“徐幹字伟长”一段下引《典论》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第四册,第3149页;明本《册府元龟》卷八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第十一册,第9933页)


7.王仲宣长于词赋,徐伟长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宋杨伯嵒《六帖补》卷十三“《典论》评文”条引《典论》,《四库全书》第948册,第797页)


8.王粲长于词赋,徐幹时有逸气,然粲匹也。(《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六“华文”条引《典论》,《四库全书》第982册,第103页)


9.王粲长于词赋,徐幹时有逸气,然粲匹也。(清高士奇《续编珠》卷一“粲匹扬俦”条引《典论》,《四库全书》第887册,第120页)


这里涉及了五种唐宋大类书以及裴松之(372-451)《三国志注》,其所引《典论》“徐幹时有逸气”一句的文本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六帖补》、《渊鉴类函》和《续编珠》可以忽略不计,以上六种权威文献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尤其是裴氏《三国志注》。这部“名注”完成于元嘉六年(429)七月(参见清严可均《全宋文》卷十七裴氏《上三国志注表》),其传世诸本此句并无异文(参见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4页)。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徐幹时有逸气”乃是《典论》的原始文本,裴注以及各大类书所依据的底本乃是流行于唐前和唐宋时代的《典论》一书(魏文帝《典论》五卷,参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和《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等)。而“徐幹时有齐气”这一错误文本的产生则可能与《文选》的编纂活动有关。萧《选》所收《论文》是曹丕所著《典论》中的一篇,不仅如此,选者对这篇文章的原文也颇多删节,如上举《北堂书钞》所引《典论》那一段就不见于《文选》中的《典论·论文》。再如陶渊明有《杂诗》十二首(《陶渊明集》卷四),而《文选》居然将其《饮酒》二十首中的两首诗(“结庐在人境”和“秋菊有佳色”)作为《杂诗》采入《文选》中(见今本卷三十,而陶渊明《咏贫士》和《读<山海经>》二诗在《文选》中却没有另立他题)。这显然也是一种低级错误。但如果要证明“徐幹时有逸气”是正确的文本,就必须对这句话与“刘桢有逸气”一句话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前引《雕龙·风骨》“论刘桢”这句话,在“云”字下,《雕龙》的多数版本都有一个“时”字,杨明照加按语说:“以魏文《与吴质书》原文绳之,当以无时字为是。诸本盖涉上‘时有齐气’句而衍。”(《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5页)换言之,既然前文说“时有”,下文就只能说“有”,而不能再重复“时有”。我们读曹丕以下文字:


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全三国文》卷六《诏群臣》)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及其时有所善,杨、班俦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典论》)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文选》卷四十二《又与吴质书》)


中国虽饶马,其知名绝足,亦时有之耳。(《全三国文》卷七《与孙权书》)


可见“有”与“时有”都是曹丕文章的常用语词。“有”是一种常态,“时有”是“有时有”,属于非常态的表现。徐幹是一位清心寡欲、志洁行芳的名士,他的诗赋也确实以平正、舒缓为主要特色,如《西征赋》、《序征赋》、《哀别赋》、《冠赋》、《团扇赋》和《车渠椀赋》都有一种质朴平实、从容不迫的气度,而《齐都赋》(以上作品见于《全后汉文》卷九十三)则有奔腾浩荡的气势,可视为“时有逸气”的显证。曹丕称徐幹“时有逸气”,称刘桢“有逸气”,一字之差,便将二人的文学风格区别开来,其用字下句分毫不爽的语言功力令人叹赏。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十七《吴提幹》称“高文略涉猎一过,大抵粹正,而时有逸气”,可谓深得《典论·论文》之妙。《雕龙·铨赋》:“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遒劲是王粲一贯的文风,而壮丽的文采却是徐幹作品偶尔一现的风格,“壮采”与“逸气”是完全相通的,“时逢壮采”正是“时有逸气”的绝好证明,由此可知,“徐幹时有逸气”也正是刘勰所见到的《典论·论文》文本。所谓“逸气”,就是俊逸之气、奔逸之气。晋陆云《陆士龙集》卷一《南征赋》:“雄声泉涌,逸气风亮。”《初学记》卷十六引晋陆机《鼓吹赋》:“骋逸气而愤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可见这是中古时代的一个常用语词。这些情况足以表明,“论徐幹,则云‘时有逸气’”当属于《雕龙·风骨》的原始文本,而其今本中的“齐气”,当系后人依据《文选》中的《典论·论文》予以更改的结果。我们还应注意,《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虽张、蔡不过也”一段作为对王粲和徐幹在辞赋创作上的评价,其文本中“然粲匹也”(《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渊鉴类函》和髙士奇《续编珠》)与“然非粲匹也”(《三国志》裴注引《典论》、《北堂书钞》、《册府元龟》、杨伯嵒《六帖补》)的一字之差,也直接涉及了“徐幹时有齐气”和“徐幹时有逸气”何者为是的问题。《雕龙·才略》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徐幹的文学成就确实不及王粲,曹丕说他“然非粲之匹也”(或作“非粲匹也”,尽管这一文本符合上下文义,但缺乏声情之美,不可取),这是非常中肯的文学评价。


造成“徐幹时有齐气”这一错误文本,可能有两个更为直接的原因:(一) 有论者指出:“在《典论·论文》中,‘齐’字出现三次。第一次是‘仰齐足而并驰’,第二次是‘徐幹时有齐气’,第三次是‘至于引气不齐’。第一、第三两个‘齐’字,显然是整齐、齐一的意思,何以夹在这当中的第二个齐字,竟飞跃得那么远?”(罗振球《“齐气”解》)“徐幹时有逸气”一句处在两个含有“齐”字的语句当中,尤其是“引气不齐”的说法,可能直接导致了这句话的抄写之误;(二)在中古时期,“齐”、“逸”二字的发音非常相近,以下是李珍华、周长楫所撰《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1、141、190页)列举的情况:


汉字

开合

反切

诗韵

拟音

4

徂奚

dziei1

4

在诣

dziei3

3

夷质

jiět4


显而易见,尽管“齐”、“逸”在声调上有差别,但韵母却非常相似,“齐”字的第二种发音与“逸”的发音最为接近。萧统及其幕府文人主要隶属于吴方言区,“齐”、“逸”的混淆当与吴方言在发音上的轻浅特征有关,特别是声母的发音,可能直接导致了这种讹误。《世说新语·轻诋》第26条:“人问顾长康 :‘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余嘉锡说:“洛下书生咏者,效洛下读书之音,以咏诗也。陆法言《切韵序》云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洛下虽非燕、赵,而同在大河南北,故其音亦伤重浊。长康世为晋陵无锡人,习于轻浅,故鄙夷不屑为之。”(《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5页)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断定“齐”、“逸”的混淆当属于陈垣所说的“声近而误例”(《校勘学释例》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0页)。总之,“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逸气,然非粲之匹也。”这是《典论·论文》原汁原味的文本。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李善注。根据我们调查,“齐气”这个语词还出现在《地境图》一书中。这是一部唐前的堪舆之书,具有方术的特色。《隋书·经籍志》:“《乾坤镜》二卷。……《地镜图》六卷,亡。”《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一引《地境图》:“楚气似马,齐气为牛。”《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地镜图》:“齐气之见为牛。”徐幹《中论》卷上《历数》第十三:“于是分至启闭之日,人君亲登观台以望气,而书云物为备者也。”李善很可能读过这部与“望气之术”有关的书,并且凭借记忆将“齐气为牛”的“望气话语”转化为对“公幹时有齐气”这一错误文本的解说,其所谓“言齐俗文体舒缓”云云所表达的正是“徐赋如牛”的意思,真可谓荒唐之极。因为“望气”的“气”属于自然界中的云气,与曹丕的“文气”说风马牛不相及。可见李善其人尽管非常博学,其逻辑思维能力却非常低下,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其《文选注》的文献价值,也要对其文本释义保持足够的警觉。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2013年春季号,总第37期。

感谢范先生赐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音乐源流厘正《典论》之“齐气”
古代文体知识大全
潘静如 | 论历代海赋的海洋书写及其知识、观念图景
名家治学大辞典:03六朝文学研究二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