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苦难中走来的叶嘉莹

从苦难中走来的叶嘉莹

从苦难中走来的叶嘉莹

张东宝

 

大凡一个女士,如被尊称为“先生”,则意味着她具有不平凡的过人之处,故而才能修成正果(这,自然有男权主义之嫌);如宋庆龄、何香凝、袁晓园等。而叶嘉莹名列“先生”之中,亦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她是从苦难中走来的一代才女。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少年开始,她就开始承受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沉重负担。读中学时,由于赶上“七七事变”,北平只剩下她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父亲是国民党军官,在大后方)。母亲多病,作为家中的长女,她不仅自己读书上学,还要照顾好母亲,教导和照顾弟弟。每天忙里忙外,煮饭、缝衣,自己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反而将仅有的布料给弟弟缝成了新衣。然而,正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在那样贫困的生活中,却开启了她对古典诗歌的追寻之门。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好的启蒙老师——顾随先生。顾随(1897——1960),原名宝随,字季羡,别号苦水,笔名葛茅,河北清河人氏。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同年,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4年在上海参加浅草社。1929年起,历任燕京大学、北平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说《失踪》、《无奇的传奇》及《苦水诗存》、《稼轩词说》、《说禅》、《孔子的自白》、《元明残剧八种》等,在书法上,顾氏精各体,尤工行书,以雍容流美的风格见长。由于受到顾随先生的启发和循循善诱,加上对她才华发现之后的精心呵护与培育,而且同学之间真诚的友谊和诗词唱和,这一切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带给她生命的安慰和生活的希望。她的天赋就像深埋在土地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养分,也能坚强地萌生,不可思议地发芽和成长起来。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政治的动荡不安给她带来的伤害并没有就此结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由于内战之缘故,她和丈夫移居台湾,正好赶上台湾的白色恐怖。丈夫被国民党拘捕,一直监禁在狱中。她带着不到一岁的孩子四处奔走,流离失所,甚至自己也被逮捕审问,她没有家,甚至没有住的地方,辗转于亲戚朋友之间,勉强维持生计。1950年,她在《转蓬》一诗中自述道:“1948年随外子工作调动渡海迁台。1949年冬长女生甫三月,外子即以‘思想问题’被捕入狱。次年夏,余所任教之彰化女中自校长以下教员六人又皆因思想问题被拘询,余亦在其中,遂携哺乳中未满周岁之女同被拘留。其后余幸获释出,而友人咸劝余应辞去彰化女中之教职,以防更有他变。时外子既仍在狱中,余亦无家可归。天地茫茫,竟不知谋生何往,因赋此诗。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总之,那一段无家无业的日子持续了三四年。后来,她为了躲避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迫害,不得不举家移民到北美。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需要供养,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故而,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四处去找工作。刚接受邀请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会用英语讲课。就这样,已经人到中年的她,不得不白天努力操持家务,尽一个主妇之责,照顾好每一个人。而在晚上夜深人静,家人都熟睡之时,她才找到空闲努力补习自己的英文;没有老师,一切只能靠自己,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日子过的很辛苦,但她硬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四十多岁的她,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学了;并且在阅读西方文论时,逐渐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她发现西方理论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来解释中国诗词,这样,她就在诗词研究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而这些发现和研究上的突破,正是得益于她那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学习和辛勤钻研。正当她取得成就的时候,苦难却没有离她而去,仍在死死地纠缠着她,老天似乎要尽其所能地来考验这样一个苦命的女子。好不容易地等到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并成了家,可是大女儿刚结婚不久,就和丈夫在一次出行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人到老年却遭受丧女之痛,这次打击对她而言是致命的,她只有强忍悲痛地处理女儿夫妇的丧事,尔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努力寻找活下去的理由。此时,她所有的安慰都来自诗歌,因为只有诗歌才能排遣这如山的悲痛与打击。这种丧女之痛持续了好几年,直到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才成为她生命转变的真正契机。当她回到离别了几十年的故乡,由于亲人们的慰藉和支持,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她又重新站在讲台上,延续与传播着她理想中的中国诗词。

人们感叹,像叶嘉莹那样风雨飘摇、苦难重重的人生,颠沛流离,打击不断的生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女子,竟然可以披荆斩棘地一路闯了过来。换了别人,也许对人世已经淡然放弃,也许在苦难的消磨中渐渐麻木。然而她却没有,也许是外弱内强的性格,也许是多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获益与感召,她要把自己人生当成实践伟大精神的一个旅程。她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长。诗对她而言,是承受人世间所有磨难的一种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她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成名成家,也从来未想过什么学术事业的宏大理想,充其量,自己只是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个纯真地追逐自己梦境的孩子。面对苦难,要么选择屈服,要么从“小我”中解脱出来,把精神投向更为高远的、展示“大我”的人生境界。

叶嘉莹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她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里,依旧在讲诗说词,这是一种不收报酬的讲学,而且八十多岁的她要站着讲两个小时。这位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着一袭淡青色的纱衣立于讲台上,精神矍铄,简直无法和八十多岁的高龄相联系。讲课时,她依然习惯一边讲课,一边用签字笔写在老式的幻灯片上,然后打到大屏幕上给大家看。她在吟诵诗词时,拖着长长的唱音的腔调,流畅和谐,韵味十足,依稀让人觉得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面对着是旧时代的书斋和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她在吟诵的得意处,会摇头微笑道:“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每逢读到此处,她的声音总会带着几分激扬。她的记忆力极好,任何一首词,甚至每个字里的典故,她都能讲出长长的一串,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直讲到明清。那是中国人血液和灵魂中的东西。有一次,她和人聊天时说,为什么我这么老了,还要讲?还不安闲下来,好好享受清福?你们知道吗,现在年轻的中国人,越来越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感受,那样美好微妙的感情,那样曲折难言的情绪,大家都没有感觉了。你看,这么美的东西,怎么能就这样白白地消失了呢?我现在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叶嘉莹先生的话,颇令人心中生出许多感触,在这个逐渐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还会有多少人关心中国的诗词及诗词中流淌着的古老心灵的音符。正如叶嘉莹先生调侃之言,大家都忙着赚钱,怎么会有时间来听这些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诗词。也许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中国诗词已经列入文物保护的名单,而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里,类似于叶先生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什么锦绣才华、满腹文章,诗情画意,什么通过学诗来感触生命内在流淌的节奏,通过学诗来充实精神世界无比的华美,在一些人的眼中都不屑一顾!而叶先生却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着华美的精神世界,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和港湾,抗拒着商业时代的喧嚣和对人心的污染。她所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令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情感获得重生。故而,即便是一片孤帆,她也要远航;纵然是花期虽远,她相信总有姹紫嫣红的一天。多么美好而又伟大的心灵!

 

本文参考书目:

1、2013年第五期《读书》杂志

2、2010年第三辑《艺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嘉莹:诗词十六首
叶嘉莹先生品读最美诗词
“最美名媛”丧母丧女、忍受家暴57年,95岁裸捐3500万:她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诗词大家叶嘉莹
才华不输杨绛,她是中国最美先生: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叶嘉莹:忍受家暴60年不离婚,活出优雅,成为诗词女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