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赏梅读书养生得法的爱国诗人陆游

赏梅读书养生得法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年)85岁,中国南宋诗人

业绩:南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在朝中官至宝章阁待制。他一生创作丰富,为杰出诗人,现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作品最丰富的一位诗人。亦工词,主要著作有:《剑南书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书庵笔记》《放翁词》等。他的爱国诗篇在中国诗歌园地竖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南宋后期的诗坛是在陆游的笼罩下发展的,与他同时或稍后的许多人受到他很深的濡染。

生活情趣:在他坎坷的生涯和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幼喜爱读书,爱梅成癖。喜欢练剑、种花、扫地、闲嬉、练习书法。

益寿格言: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养生食物:提倡素食,粥、蔬菜、萝卜、山药。

我生学步逢丧乱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北宋内忧外患江山不保的动荡年代中。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养生长寿的名家,他高寿到85岁,这比当时宋朝人平均寿命30岁高出近两倍。他是怎样长寿的呢,这得从头说起。

陆游还未出世时,他的父亲陆宰(字元钧)--直秘阁转运副使,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奉上谕,卸任进京。陆宰带着家眷,打算通过淮水,开进汴河到达京城。却不料官船在淮水上没行几日,便遇到一场风雨。那一天,狂风起,骤雨下,浪翻水滚,打的官船摇摆不定,有孕在身的夫人被晃的头晕脑胀,连连呕吐。陆宰忙命船靠岸,暂避风雨。

无情的风雨咆哮着,浪头不断地打进仓里。陆宰坐在仓中茫然地望着水天一色之处,寻思着这次调任,不知吉凶如何。正在这时,夫人要临产了。风雨飘摇之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哪里去找医生。幸好陆宰懂得一些医道,再者夫人已是第三次生产,因而顺顺当当生下一位小官人。这一天是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因为头一天晚上夫人曾梦到诗人秦观(字少游),于是陆宰为孩子取名为陆游。

陆宰进京后,调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他将家眷安置在河南荥阳,便独自上任了。因为时局紧张,他主要负责供应泽(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县)、潞(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县)一带的粮晌。这时的北宋在宋徽宗的统治下,昏庸腐朽已经到了顶点,徽宗赵佶天资聪慧,蹴鞠骑射,笔砚丹青样样精通,但在治理国家上却样样不能,昏溃之极。他在位期间,宠信奸臣,奢侈腐化,致使国力日衰。在北方,日益强大的金国对北宋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侵。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陆游出世两个月后,金国调动军队,大举南下,进攻宋朝。面对强敌,徽宗不思抵抗,只想逃跑,惊恐之下,匆忙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自己去做太上皇,称为道君皇帝。赵桓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年号为靖康元年(1126)。钦宗也无心抵抗,派人议和,随后接受了金军的所有条件,靖康元年二月十二日金兵撤退。

同年八月金兵再度强渡黄河,包围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十一月钦宗向金兵投降,汴京陷落。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将徽宗、钦宗二帝,皇后、太子、公主、宗室及皇亲国戚3000多人作为俘虏,一起撤回北方。北宋宣告灭亡。

靖康元年四月,陆宰受人攻击被免除了京西路转运副使之职。汴京被围之前陆宰带着全家南归,沿路兵荒马乱,有时听到一阵"番人"来了的吼叫声,全家只有躲在草窝里,他们自中原"渡河,沿汴,涉淮,绝江,间关兵间"逃归了山阴。幼小的陆游随家人逃难,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沿路的情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在诗中叹曰:"我生学步逢丧乱"。

徽、钦二帝被掳后,徽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高宗无意抗敌,有心偏安,当金兵大举南侵时,他扔下江山与百姓一路逃到了海上。建炎四年的新年,高宗就是在海上的大船上度过的。金兵因为战线拉得过长,补给无法跟上,便于三月从南方撤回,四月高宗回到越州,改越州为绍兴府,次年改年号为绍兴元年(1311),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陆宰于建炎初年带着全家回到山阴后,对于仕途便没了兴趣,但是不做官,便没有俸禄,一家人的生活有些拮据,于是他请求祠禄。宋朝对文人的待遇比武人优厚得多,文官有优厚的俸给,离职后也可以领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陆宰得到了这个待遇,不必为生活忙碌,他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里,读书、教子,但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

建炎二年(1130),山阴已经卷入了战争的边缘,敌人的铁骑和杀败的官兵把这一带弄得烟雾尘天,百姓受尽离乱之苦。为了躲避金兵的掳掠,陆宰带着全家逃到了东阳(今浙江东阳)。直到陆游9岁时,由于抗战派将领和各地义军的奋勇抗击,迫使金兵北撤以后,才重新回到山阴。"儿时万死避胡兵"与人民共灾难的童年,使陆游从小就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陆游一家回到山阴后,陆宰已无心问官,他自己盖了些房子,又买了座宅子,打算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潜心读书、教导孩子。陆家"收书之富,独称江南",虽经战火之乱损失了一些,但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八、九岁的陆游便随父亲读书习文。此时的南宋与金国的战争起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时金国穷追猛打,宋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如今南宋上下同心对敌,在著名将领吴蚧、吴辚、韩世忠、岳飞、刘绮的带领下打了一个个胜仗,眼看要收复中原,可是有心偏安,无心对敌的高宗却并不高兴,他嫉恨这些将领的功劳,害怕金国失败后,送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他便处处制约前方将领,重用投降派的代表秦桧,以秦桧之手制住主战派的群臣。

秦桧在绍兴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奸臣。秦桧一掌权便主持和议,凡是反对和议的大臣都受到排斥。绍兴十一年(1141),为给和议扫清道路,秦桧与高宗狠下杀手,将岳飞处死,并将韩世忠与张俊罢职。除去了持反对意见的几员大将军,再无人敢对和谈提出异议,便立即与金国签订和约向金国称臣,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东以淮水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以屈侮和出卖中原广大地方换来了暂时的安宁。

陆游在政局稍稍稳定的情况下得以潜心读书。陆家是书香门第,陆游的祖父陆佃曾做到尚书右丞,读了一辈子书,写了200多卷著作,父亲陆宰是位藏书家,著有《春秋后传补遗》等。陆游面对万卷藏书,自小就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他自称"儿时爱书百事废"。他每每拿到一本好书,便在房中专心致志一气读完,天晚了,家人唤他进食,他仿佛没有听到;夜深了,大家都已就寝,他还在读书,早将吃饭休息的事忘置脑后。陆游就是这样,一读起书来便忘记了周遭的一切,全身心投入。他对书的痴爱贯穿一生,一直到老。陆游57岁在山阴故居作《读书》一首,记述自己废寝忘食,辛勤读书的情况:"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有时达旦不灭灯,急雪打窗闻簌簌。"

他77岁时说"读书犹自力,爱日惟儿时";84岁时还作诗"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称。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读书忘忧对陆游的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也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 。他生活在一个多事之秋,国事、家事、个人命运纷繁复杂,忧心不已。而他在读书中能获得良好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寄托,从而调整心理情绪。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心理安慰是有物质基础的,也就是人在得到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结构与真吗啡相近的化学物质,"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使人延年益寿。

陆游十二三岁开始写诗,十七八岁时就小有诗名,他的诗歌创作是以爱国主义为基调的,这是由于他自身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父亲陆宰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经常和父亲往来友人也多为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背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父亲的友人每谈论到当前局势"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在南宋与金订立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后,因痛斥秦桧而被免职的李光与陆游的父亲谈论时。"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指秦桧),愤切慨慷,形于色辞。"陆游称"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受此影响,陆游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为了能够早日征战沙场,为国效力,他特别注意研读兵书,他在诗中多次提到"夜读兵书",同时还学剑,《醉歌》中提到"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学剑不仅能帮助他实现为国杀敌的愿望,也使他的身体得到锻炼,增强了肌体的抵抗力,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伤心桥下春波绿

少年陆游学习写诗时在文字技巧上苦下功夫,在模仿前辈诗人中摸索自己的道路,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往往因袭前人,没有自己的特色,"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在他18岁时,认识了爱国诗人曾几,才算找到了一条路。曾几与其兄曾开力排和议,忤秦桧被罢官。他是一位学者,著作有《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他还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在18岁的陆游看来,除了江西派以外,没有谁算得上诗人,而曾几便是江西派唯一活着的前辈,也是那时最有成就的爱国作家。陆游跟随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学到了写诗的技巧,更加深了自己原有的爱国感情,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到20岁时,陆游诗文面都有一些成就,并出了名。老师对这个学生非常满意,陆游对曾几也是称道备至。

陆游20岁左右时,由母亲做主与美丽多情的才女唐琬结了婚。婚后,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陆游与唐琬每每相偕出游,观赏满城春色,或在闺房之中填词作画,一个写诗,一个抚琴吟唱。有时,唐琬亲自下厨做几样小菜,为丈夫殷勤把盏,夫妻二人纵情畅谈,陆游常向妻子讲起自己为国家报效的壮志豪情,唐琬也极为赞同。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生活中充满了柔情蜜意。然而,这却引起了婆婆的不满,陆游的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她据《礼记·内则》中的一条礼法"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硬是逼迫着陆游将唐琬休了。陆游百般劝谏、哀求母亲不要拆散他们夫妻,陆母坚决不答应。母命不能违,伉俪情更深,陆游便背着母亲在外面找了一所宅子,将唐琬安置在那里,两人时时暗暗相会。不久,陆母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十分生气,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将唐琬嫁给了同郡宗人赵士程,与此同时,马上为陆游娶了一位王氏为妻,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活生生拆散了。

绍兴十三年(1143),皇上下诏求书,曾到陆家录书一万三千卷。因为秦桧一直对陆宰不满,因此对陆宰没有加以表彰和重用。陆宰于绍兴十八年(1148)六月去世了。

绍兴二十三年(1153)29岁的陆游到临安应考,他夺得省试第一,次年殿试,极有希望夺魁,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秦桧存心要孙子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这就为主考官制造了矛盾,一边是有名的才子,一边是丞相的孙子,主考官以才选人,将第一的位置判给了陆游。这下可惹恼了秦桧,他非常怨恨陆游,加之陆游又"喜论恢复"、"语触秦桧",于是陆游被黜落了,连考官都几乎受祸,幸亏第二年秦桧死了,才不至于发生意外。陆游被黜落后,返回乡里,潜心于诗歌的创作,研读兵书,学习剑法,一心准备为国征战沙场。

陆游和唐琬的"千古邂逅"也发生在这一年。出山阴城东南四里,禹迹寺南的沈园,是当地的名胜。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失意不得志的陆游到沈园游览,想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恰巧与偕夫同游的、几年未曾谋面的唐琬邂逅相遇。陆游远远望着憔悴消瘦的唐琬,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一时涌上心中,无语伤神地陷入沉思,他能怨母亲吗?自己恩爱夫妻被迫离异后的痛苦,旧情不断,相思不舍的情意有谁知晓,这割不断的爱缕情丝缠绕心头,真是百感交集。唐琬征得丈夫同意,派人给陆游送去酒肴,她看到陆游面对酒肴默默沉思,怅恨不已的神情,不禁泪流满面,为了掩饰感情她急忙起身,匆匆离开。陆游见那惊鸿般的倩影匆忙远去,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涌上心头,犹如万箭镞心,他举起酒壶,一饮而尽,提笔对着一堵粉墙题下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词中表达了陆游与唐琬之间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陆游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唐婉看到这阕词后,引动起八年来的千种愁恨,万种委屈,她也和了一首《钗头凤》,描述几年的生活以及对陆游的一往情深。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些年来,陆游的心中虽苦,唐婉的处境更悲,在那个社会男子除了家庭还有事业,而女子所有的只是家庭。唐婉从昨天的美满婚姻,到今天的两地相思;从被迫离异,到被迫改嫁,受尽摧残。在那个时代,一个被休再嫁的女人何其难做,赵士程虽是一位懂得体贴的丈夫,但他毕竟不是陆游,唐婉常常是一夜哭泣到天明,又怕被人知晓,还要咽下泪水,强颜笑将对陆游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诚珍藏在心底,此时她心境之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病魔缠身,不长时间,她就死去了。她留给陆游的是一世断不了的情,一生忘不了的梦。

陆游得知唐婉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他只有以诗言情来忆念唐婉。陆游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直到七八十岁也忘记不了那"惊鸿倩影"。他在74岁时作《沈园》一诗悼念唐婉。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80岁时又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怀念唐婉。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陆游可算是一位至情至性痴情人。

唐婉去世后,尽管他的心情沉痛,但他还有壮志宏愿需要实现,有诗歌创作需要完善,这些都起到转移注意力,分解郁闷的心理作用。他寄情诗作,吐露心中之忧,抒发慷慨激情,不使忧愁集结在心中,对他的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秦桧死后3年,绍兴二十八年(1158)33岁的陆游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只是县官的属员,但毕竟是官了。后又调回临安,任敕令所删定官之职,他的工作主要是编纂公布的法令,地位并不重要,位置也不高,但可以更多地接近朝廷,多与人来往。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做了太上皇,孝宗继位之初,抗战派稍得抬头,老将张浚被起用,准备北伐,收复中原。因为陆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被孝宗召见,赐进士出身。他乘机提出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表现出他对政治改革的热烈愿望。

不久,因为他得罪了孝宗的亲信,被黜为镇江通判。隆兴二年(1164),张浚视师江淮,过镇江进行北伐,陆游予以大力的宣传和支持。但南宋军队准备不充分,加之军队的战斗力早已随着统治者的腐朽而削弱,妥协派又极力制肘,北伐终无成效。南宋再度向金屈膝议和。抗战派又被压下去了。隆兴二年后,改年号为乾道(1165),这年夏天陆游被调隆兴府通判军州事。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很苦闷,将精神寄托在道经中。乾道二年(1166)41岁的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除了隆兴判的职务。他怀着满腔慷慨激动的情绪回到了家乡山阴。

罢官回乡后,陆游着手经营三山的住宅,三山在山阴县西九里,从乾道三年至乾道六年夏天,陆游的许多时间都用在这方面,他将最初的10余间房屋,逐年增加,建成了一所大宅院。他还在乡间买了田地,有时派儿子出去收租,有了这些收入,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有了保障。陆游非常喜欢农村生活,在陆游的诗中反映南宋农民生活、描写农村风光的诗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他有时也和农人一样,吃一碗芋羹,燃起晒干的莳草取暖。

陆游很讲究养生之道,他在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方面,主张素食,认为食粥最妙,蔬菜萝卜山药最养人,有诗道:

羔豚昔所美,

放斥如远佞。

医学研究表明,人以素食为主比以肉食为主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素食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可以预防冠心病、高血脂病。素食可使人们容易控制体重,减少心脏负担,减少心脏发病的可能性。

陆游还喜欢食粥,他一生视食粥为养生之妙品,并说食粥可以延年益寿。有诗云:

世人个个字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立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提出,每晚上床要洗脚,"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这样做从医学的角度看,睡前洗脚可以加快血液循环,经络通道畅通,促进身体功能的协调。还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正确的养生法,使陆游身体健康,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去。

陆游对这种赋闲在家的日子并不满足,他所求的是报效国

家,收复中原,他一心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多情谁似南山月

乾道六年(1170)年,45岁的陆游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还是一位通判,官职依然,路却是愈走愈远了。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说:"朝与一官,夕要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变无害幅员之广也……"几句话写尽了他这些年的遭遇。从临安到夔州,陆游用了160天,"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一路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遗迹,尤其对屈原深表敬意,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沿路写景抒情。他在夔州,官衔是"左奉议郎、通判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奉议郎是正八品官。人家当官越当越大,而他越当越小。在这里虽然他得到了上级官吏的重视,但官系虚职,无法建功立业,他感到痛苦。此时他的苍凉的诗句,透出了豪迈的气概。他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门,从曾几学到字句、音律、对仗、用典等方面的诗法,入川以前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成就。到夔州后他接触到下层人民的机会更多了,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的根源,诗词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乾道八年(1172),正当陆游慨叹着:"我独胡为淹此留",打算离开夔州时,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为干办公事,官衔是"左承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那时四川宣抚使司设在南郑,主持西北军民事务,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他在四川,掌握着西北的军力、财力、人力,是最有实力率军收复失地的人,他本人也积极为此做着准备和部署。对于王炎的招请,陆游感到很兴奋,他可以亲临前线杀敌报国,因此,这次调任给了他极大鼓舞。

乾道八年三月47岁的陆游到达南郑。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以南郑为圆心,半径三百里以内,除了正东一面,他都常去巡视,对南郑的形势了如指掌。他积极出谋献策,草拟军书,时刻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间,参加了边界上一些小的战斗。当时王炎虽为战争做着准备,但无论他如何主张对外作战,在宋金双方还保持和好局面的时候,他都不敢轻开边衅,但前敌的试探战,始终是不会停止的,陆游就亲历过两次。

打仗之外,主要的生活是打猎,作为作战的一种训练,打猎是必不可少的,它必须经过侦察、布置、合围、射击,有时还有一些惊险的场面,打猎就是打仗。南郑周围的中梁山,番冢山、定军山,每一处都有陆游与幕府中人打猎的足迹。打猎成为一种有益的运动,锻炼了他的身体,提高的应变能力和胆量,每每获取到猎物,使他享受着收获的喜悦,当然,打猎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陆游还曾有过雪中刺虎的壮举。那一天,满地白雪,冷风瑟瑟,陆游与同伴在山中打猎,行了大半日没见一样猎物的踪影,看看时间不早,他们也走得倦了,便下马休息。这一带时常有老虎出入,食人不知其数,陆游他们几次出猎都没找到这只恶虎。这天他们正在喝酒痛饮时,一阵风起,远远听到虎叫声,陆游马上惊觉地站起来,环顾周围的士兵,他们的脸色变了,个个瞪目凝视前方,这时,再去布置、合围都已来不及了。陆游一言未发,挺起手中的长矛,大吼一声,向虎叫的方向冲过去。那老虎看到有人冲来,猛地一跳,像人一般直立起来,准备朝前直扑,紧要关头,陆游已冲到跟前,挺矛一刺正中老虎喉管,顿时血流如注,落在皑皑白雪上,不可一世的老虎慢慢倒在地上。那30多位士兵,面青气短互相对视,过了一会才一同发出欢呼声。

陆游在军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他与王炎意气相投,意见一致。他们与大小将领都真切地认识到,只有发动战争才能夺回失去的土地,解救被奴役的同胞。为了了解敌人的情况,王炎不断刺探长安的军情。长安是金军西方军事根据地,那时的许多当地百姓被迫当了将吏,他们都和四川宣抚司进行联系。他们把对方的消息写在四五寸见方的细绢上,团成弹子,封上蜡,想方设法送过来。金军得知这种情形后,不得不在长安的四周掘起三道护城河,作为防御工事。

此时金国的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金国统治者之间矛盾重重,加之被他们占领的土地上的百性,心向宋廷,这就迫使金国统治者既要防备南郑方面的袭击,又要防备内部的反抗与响应。然而南宋朝廷的作战意志不够坚决,高宗时代,只知偏安无心征战。孝宗时虽想有所作为,但经不起挫折,稍有不利,便打消战争的念头,何况孝宗之上还有太上皇高宗,只要太上皇不点头,孝宗便不能做。在这种情况下王炎也不能轻举妄动。当时,只要他一起兵,长安城就唾手可得,敌人的心脏就会崩溃。王炎在等待时机,等待朝廷的许可。

陆游在军中生活得很快乐,战争的准备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随时都有可能攻入长安收复中原。他除了作战、打猎,更多的时间用在室内,作许多案头工作。他又时常与幕府、将领们在歌女的陪伴下于漫漫长夜里秉烛狂饮,在酒酣兴浓时吟诗作词,抒发收复关中的奔腾激荡的热情。其中有一首词《秋波媚》,非常有代表性。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时,收复关中的热情不可遏止,创作了许多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这首《秋波媚》是在南郑即兴抒怀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诗作中是很少见的。

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和壮美的祖国河山,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使得陆游的创作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昧"。自此他的诗歌里所表现的抗敌呼声更为响亮,对妥协投降派的抨击更为尖锐,胜利的信心更为坚定,而且还常常带有一种理想的、乐观的、充满浪漫主义气氛的情调。陆游的诗歌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宏丽悲壮的诗风。

陆游在南郑不到一年,整个局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积极备战的王炎被调回临安,这显然是朝廷临阵换将不愿有所行动。

乾道八年十一月,陆游离开了他眷恋的南郑,携同家眷赴官成都。此时他的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这只是在胜利的道路遇到一些挫折,若克服了这些挫折,胜利必须会到来。陆游调成都后,又相继在蜀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四川崇庆)、嘉州(今四川荣县)等地供职,迁徙频繁,自"身如林下僧",很不得意。

在成都,陆游担任参议官,这是个空衔,没有公事,"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他的时光多半消磨在酒肆歌院中,陆游在诗中有时也直接把歌院的生活写下来。宋代衙门中有官伎,军中有营伎,她们主要是在文武官吏集会时奏乐清唱,她们的身份只是歌女。此外,在都市中也有妓女,她们一般都有较好的文化修养,能知书作画、赋诗填词。陆游到歌院去是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他想在沉醉和调笑中将心中不断涌出的痛苦压下去,正如他自己说的"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嘉州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当过刺史的地方,陆游自小就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于是陆游在嘉州任上刻岑参像和岑参诗80余首,以传给知诗律的人。陆游在嘉州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修堤、种花、筑假山、修岷江浮桥、练书法,陆游的草书在当时很有名。练习书法需要凝神静气,古人主张写字时"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这样能使人气血和畅,经络疏通、培益真气,

使人的生命力旺盛。此外,书法能陶冶性情,给人以艺术享受再者练习书法要用腕力、臂力、指力、腰力,是一种轻微的体育活动,对人是一种良好的锻炼。

陆游身在嘉州,心系南郑,时常拿出大散关地图看,怀念南郑的前线,并作《观大散关图有感》,抒写他理想中抗战胜利,国土恢复后的情况。

淳熙二年(1175)陆游从荣州又调回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府。范成大是有名的诗人,又是陆游的旧友,两人在公务之外,"以文相交",享受唱和之乐。

陆游爱花,在成都这个有名的海棠王国里,他几乎把成都附近的花园都走遍了,陆游尤这喜爱梅花,可以说爱梅成癖,一生共创作了几十首有关梅花的诗词,有表达他对梅花喜爱的《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诉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有赞赏梅花"气节高坚"的《落梅》: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竖。

过时自合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有以梅花自喻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哪里有梅花,哪里就有陆游的足迹,"放翁年来百事惰,惟见梅花愁欲破","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赏梅使他心情舒畅,解除烦恼,这对陶冶性情,健康长寿都有好处。

成都酒肆歌楼消磨了陆游无数时光,他将无限的凄凉和感慨排解在浅斟低唱、轻歌曼舞中。他向往的是南郑戎马戍边的生活,而今却无所作为,空怀了一腔报国志,在酒肆歌楼中寻找精神慰藉,排遣报国无路的苦闷。

淳熙三年九月,陆游又因"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而被免职,他因此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号,曰放翁。被免职后,朝廷给了他一个台州桐祟道观主管一职,这与他父亲回到山阴所得职位样,不必赴任便可领取半俸。丢了官,他索性放开来喝。他整日生活在美酒、琵琶、银烛、歌舞之中,有时他把整个酒楼包下来,与朋友们赌博、狂饮。然而他的心绪烦乱,为了国家,他愿牺牲一切,但切恨"报国欲死无战场"。

中原北望气如山

渐渐地,陆游对四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正打算终老此地时,他的作品受到孝宗的注意,于淳熙五年(1178)53岁的陆游被召回临安,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做官。

陆游离开成都,到临安见过孝宗后,被任为福建茶盐公事,上任刚一年又被孝宗召回临安,改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往抚州赴任。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旱灾,陆游亲自去祈雨,雨是求来了,却又下个不停,一连十多天,河水汹涌上涨,淹没无数村落,百姓们跑到山上躲避,带在身边的干粮没几日就完了,陆游立即吩咐用小舟把粮食分散给众人,一边奏开义仓,赈济灾民。灾荒是侥幸度过了,陆游却因开义仓,而以"擅权"的罪名免官还乡。

淳熙七年(1180)年末,陆游回到山阴,以"主管成都府玉局观"的名义领取半俸。回到家以后,他到处游赏,但把更多时间放在田园中。他在读书之余到田里种瓜点豆、灌水除草,既活动了筋骨也调解了精神。陆游爱花也喜种花,有诗云"荟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在乡下,表面上看陆游安心桑耕,实际上他志在当世,要为国立业。这些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收复中原的思想在他悠闲的乡居生活中从未消失过。他不胜感慨地说:"少携一剑行天下,晚落实村学灌园!"

淳熙十三年(1186)61岁的陆游又被委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他准备过江到临安朝见,这时创作了流传于世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孝宗召见陆游,说"严陵清虚之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严州是临安西南的一个大州,陆游对这个职务不感兴趣,堆积如山的官司、文书使他厌烦,他常常回忆起南郑的生活,南郑对他是一个摆不脱的梦,只要一有感触,就会想到南郑。他心念所系的依然是"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

淳熙十三年的八月,陆游在成都所娶的杨氏为他生了一个女孩,陆游一共有6个儿子,因此对这个女孩特别疼爱,取名闰娘,又名定娘,有时陆游只称她"女女"。第二年八月,这个一岁的女儿死了,陆游非常伤心,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他开始思念故乡了。严州3年任期一满,他请示祠禄,得到批准回乡。

回到山阴后准备不再做官了,然而光宗又启用了他,任为军器少监。

淳熙十六年(1889)孝宗退位,传位于太子赵淳,是为光宗。陆游任"朝议大夫尚书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他借机向孝宗、光宗提出建议,指出富国、强兵、挽救弊政的根本方法,这深为当权所嫉,不久又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劾去官。他自述"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

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65岁,此后20年时间,除去一年到临安撰写先帝孝宗、光宗的传记外都是在山阴度过的,生活宁静而简朴,他"身杂老农间",参加一些劳动,相交往来的多是农夫、织女、牧童、樵夫等等。农村秀美的风景,农村的习俗与民风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写的《游山西村》就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他栽桑、养蚕、种菜、种胡麻、酿酒,做酱。有时也种药。他常到村里去送药,救活了许多贫苦农民,他们为了感谢陆游就以他的姓"陆"作为他们孩子的名。与农民们生活在一起,陆游对农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因而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生命在于运动,老年陆游除做一些农活外,还提倡经常扫地,诗云: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堂奴,也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

陆游把扫地作为养生延年之道,此外还常与儿孙闲嬉。既活动筋骨,又能乐而生喜。诗云:

整书拂几当闲嬉,

时取曾孙竹马骑。

故致小劳君会否,

户枢流水即吾师。

正是由于陆游养生有道,他才能在77岁高龄时,前往临安主修孝宗、光宗实录,此时在位的皇上是宁宗。陆游的官衔是中大夫、兼实录院同修撰、兼同修国史。一年后他又回到山阴。

陆游在家乡放浪山水,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闲人并非他的意愿。他一生以抗金为己任,但请缨无路,频繁调任,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但他的爱国之性始终不衰,82岁时还唱出"一闻战彭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豪语。他诗歌的战斗性非常强烈,"寄意恢复"的诗篇,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心,当时就遍传天下,受到广泛欢迎,成为南宋全民族的战斗号角,在中国诗歌园地里竖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

陆游57岁时写道"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在当时他把希望放到80岁,从中可看出他顽强的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支持他等待恢复中原的日子,也只有这种精神使他在宦海沉浮中能够支撑过来,一直活过80岁高龄,仍然壮心不已。陆游晚年虽然多病,但强烈的爱国情使他精神不老,直到85岁高龄。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85岁的陆游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去世前他写下一首诗《示儿》

死去方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死了,不仅他的爱国诗篇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他的养生之道也一直作为人们长寿的经验在学习着。读者朋友相信您在读完本篇之后对于如何健身长寿将会有所启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词演义》:最好看的古典诗词解读(四)
长寿诗人——陆游解读
驰骋疆场:陆游
南宋偏安临安却造就了伟大的诗人陆游
武艺高强的著名诗人陆游
“爱国诗人”陆游最经典的19首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