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样的善良、包容,蕴含做人的大智慧,处事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①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这四个字中关键在理解“水”的意思,水是万物所需,不可或缺的物质。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是最善最谦虚的美德。

水能流入低洼地,润物细无声;水能从天而降滋养崇山峻岭;水能结成冰,坚硬无比;水能滴水石穿,锋利无比;水能流入小溪,穿过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

水既能柔又能刚还能容,刚柔并济兼包容于一身,这就是“水”的本质品性。

老子用“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来比喻善,认为最善的人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具备水刚柔相济和包容的品性,是善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上善若水”的意思。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劳。

③处众人之所恶: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功劳,低调而内敛,水自上而下而流,流入低洼地,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接近于“道”的思想。

水流入小溪,流进江河,汇入大海,容纳百川,老子用“水”的“善”引出为人处事要具备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容纳百川的品性,滋养万物,被万物所需要却不与万物争功。

不争,才不会有罪过,这是处事方式的最高境界。

“上善若水”就是表达道家思想到处似“水”涌入,但又像是没有一样的“似无实有”的境界。

“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是与人为善,帮人而不声张,不争功名利禄,直白点讲就是善良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万物却不求回报,低调不张扬的处世品德。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样善良,被人需要,助人却不声张,不争功论赏,为人处事的最高美德与境界。

上善若水,共勉。《老子· 八章》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这句话,包括老子的正本《道德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宋元道教学者杜道坚《玄经原学发挥》

也就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

吴澄《道德真经注》云:“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迺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故极于有道者之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元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许衡齐名,有“南吴北许”之称。

意思是:上善,为至极之善。水,灌溉万物,浣濯万物,众人处高洁之处,而水独处其下不与争,是至极之道,至极之善。

魏源《老子本义》引李氏贽曰:“ 凡利物之谓善, 而利物者又不能不争, 非上善也。惟水不然, 众人处上, 彼独处下;众人处易, 彼独处险;众人处洁, 彼独处秽, 所处尽众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以下, 则言圣人利物而不争之实, 非乃指水也。”

有人可以做到利物,利他,但是利物利他者,又不能做到不争,所以,这是善,但不是上善。唯独水不然,水利万物而不争,哪儿不受待见,水就在哪儿,佛家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或许跟圣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等P民,看样子是做不到了,只能留给圣人做了。

玄之又玄的《道德经》,朦胧模糊,各种不同见解也都可以接受。

那么,重点看一下水。

水,无色无味,化学式H2O,这个大家都知道。从道学家来看呢?

水乃至阴至柔之物,性凉,水无形,可以随任何物体,任何形状而改变,此为柔,你温柔对待他,他则以至柔之力对待你,轻轻抚摸它,它会反馈你柔柔和和的感觉。

但水同时也是至刚至强之物。跳水的人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从不同高度跳下来,冲击力不一样。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跟水接触,作用于水多少力度,水就会给出同样力度的反作用力。至刚至强,不会弯曲。但同时又在刚强与柔软之间随意转换。

水还可以化为坚冰,至硬之极;也可化为蒸汽,墩遁儿无形。

细思恐极。

所以,水才是最好的东西。

所以,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

好好做人,多做善事,少争少抢,时刻努力提高自己,只跟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不去跟任何人做无谓的比较争论。

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同时,又至刚至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共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天下第一等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但是它对万物去无所求。它待在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就离道最近。心胸乐于沉寂,与人交往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说话要守信用。在政治上能够治理好国家,遇到事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行动上能够抓住机遇。品德高尚人的行为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忧虑。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老子的职务是周图书室守藏史,是管理国家藏书的。他周游列国,考察社会过程中,发现了水的三种特性:

一、 滋润万物;

二、顺应自然而不争;

三、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 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 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

“上善若水”, 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 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水”包含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 人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 居善地) ; 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心善渊) ; 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 与善仁) ; 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 言善信) ; 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政善治) ; 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 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 应时而止。

大家注意,上善不是水,是若水;水是几于道,并不是道。换句话说,老子的意思很明确:水,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把“水”夸到天上,说明你还真没搞懂这其中的原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还很不透彻。

那么,水,为什么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东西呢?

字形演变:水

“水”字,乙+很多小水滴。

那么,“乙”字的造字本义是什么呢?想说清楚“乙”,必须先说“甲”。

字形演变:甲

“甲”,横竖交叉,造字本义是:完全匹配。中华文化认为,凡事都是越匹配越好,两者之间的匹配度越高,结果越好,所以,“完全匹配”是最好,因此,“甲”表示中华文化认为的“最好、最佳、最高等级”。即,因为完全匹配,所以最佳。

字形演变:乙

“甲”字的造字本义是“完全匹配,最好”,那么,很明显,“乙”字的造字本义就该是“退而求其次,第二好,基本上匹配,基本上比较顺”,所以,“乙”字象形为“略带曲折的一竖”,表示“略有不匹配,但基本上是顺应客观发展规律的,是比较符合环境需求的”。

所以,“水”字的造字本义是:基本上比较符合环境需求,基本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水流。

所以,上善,道,是指“甲”,是指:凡事都该做到完全匹配。若水,几于道的水,是指“乙”,是指:能做到基本上匹配,基本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这才是“上善若水”的本义。

所以,如果你把“上善若水”当成座右铭,说明你现在过的很一般,理想是,能做到基本上比较顺就不错了。

举例,夫妻特别互补、匹配,互相取长补短,默契十足,这是甲级婚姻,是上善,是夫妻之道。偶有小摩擦的夫妻关系,大体比较幸福的婚姻,就是若水的、几于道的婚姻。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婚姻连若水都谈不上。

再举例,特顺手的工作,游刃有余的工作,就是上善的工作,就是工作之道。但偶有小麻烦,大体上顺风顺水的工作,就是若水的、几于道的工作。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工作连若水都谈不上。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有兴趣朋友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

读国学经典,学习古人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处世更像水那样安心低下,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变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正因为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才彰显伟大。

水与人类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础。水是万物之源,是万物的供养者。而做人,更应该像水那样一一清清白白。水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那么,它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百折不挠】,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

【聚气生财】,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更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

【包容接纳】,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已。这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

【以柔克刚】,水看拟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磬石,即可把菱角磨圆,亦可滴水穿石。这是人生的第四种境界。

【能屈能伸】,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人生的第五境界。

【周济天下】,水虽为寒物,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人生的第六种境界。

【功成身退】,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结云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这是人生的第七种境界。

愿我们都做一个品质如水的人!!!

---------------------

道德经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这是从义理的高度上,讲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本章承接上一章,继续往下递推,侧重于讲圣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治理天下。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交代过,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因为道德经整本书里面,几乎从不谈论人伦琐碎。全书都是围绕着道-天地-万物;圣人-天下-百姓这两条脉络在展开。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道德经一书里面,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而且被误读后的解释,也流传的最广。通常,这句话被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再往人伦琐碎上发散一通,这样一来,道德经就彻底的被降格解读了。沿着温柔-不争-不辨-无为-宽恕这样一条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最后居然还能给说的头头是道。如果道德经,真的是讲这些大傻瓜式的智慧的话,那宋襄公才配得上是圣人,而且他的结局也不应该像现实中那么悲惨。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又是怎样的呢,往下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如果把善,解读为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为了附会善良之意,那么自然而然的,利也级被解释为利他行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温柔,他对谁都好一心一意的想着做好事好事助人为乐,从来不跟别人争,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意吃的亏,他抢着吃,所以看上去,他简直就是一个得道之人啊。

真是这样的话,那得道也太简单了。做圣人也太简单了,治理天下也太简单了。随便找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都能去当圣人去治理天下了。

而且,利如果按照利他来解,水利万物,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如果水真是本然的利他之物,那么怎么还会有水灾呢,为什么还会淹死人呢。大禹为什么还要治洪水呢,中国几千年以来,为什么要前赴后继的治理黄河泛滥呢。所以说,水并不具备本然的利他属性。或者说,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它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来表现出自己的行为,利他还是利己,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给水强加上去的特质。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义,是指通利。不争,则是不与外物撞击之意。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这个思想,也体现在庄子的思想里面,庄子所说的应物无穷,游刃有余,都是在阐述这个思想。因为水没有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句也很有内涵。

道德经在后面章节中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众人崇尚智巧,争强好胜,互相撞击, 役累于物,追求盈满,无有止尽。他们所厌恶的,则正是虚。

水沿着这些虚空的地方循行,避开了和万物撞击,不管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并总能找到通利的办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这些为众人所厌恶的空虚之处,不正是道之所在吗。

大道甚夷,唯道集虚。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此句是承接上一句,进一步阐述,如果圣人治理天下,能像水那样的沿着道的虚空而循行的话,那么就可以无不通,无不利,无不治。并在具体的表现上,进行论述。

居善地:不管世事如何,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

心善渊:安身而后静其心。这是进一步讲虚其心的思想,使自己的心沉入虚静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测的潭渊之底。

与善仁:身安心静,故与人相处,则能宜于往来,自然平易近人。

言善信:和人相处共事,则能不动则已,动则必成。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政善治:如果能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国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动善时:把上面所有的本领都俱备了,那么还剩下最后一件事:圣人得其时而驾。夫唯不争,故无尤。

圣人如果像水那样通利万物一样的,去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不管现实中,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我都能够找到对策,应对自如。和万物撞击,即便有什么解决办法,那也是个事倍功半的选项,而且往往还会两败俱伤。

像水那样去行事吧。并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治理天下。

任何事都会被化解,任何障碍都会被通利。

天下大治,并且整个过程中,也没有损害到什么。

所以,也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意思是“最好的表现像水一样”,下面引《道德经》原文,并作具体分析。请注意,我的解释对“能”的处理。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⑤,心善渊⑥,与善仁⑦,言善信⑧,正善治⑨,事善能⑩,动善时⑪。夫唯不争,故无尤⑫。

[通释]

上等表现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标准。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思想以深邃为善,结交以仁爱为善,言辞以真实为善,为政以安定为善,做事以持久为善,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正因为不争夺什么,所以没有灾祸。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等的表现像水一样。上善,最好的表现,最好的做法。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利,施利于,向……施利。

③处众人之所恶: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之地。恶,音wù,厌恶,讨厌。

④故几于道: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几,音jī,几乎,接近。道,正确的原则,道的标准。

⑤居善地: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居,居处。善,以……为善。地,名词,适宜的生存环境,清静的环境。

⑥心善渊:思想以深邃为善。心,思想。渊,深邃。

⑦与善仁:结交以仁厚为善。与,结交。仁,仁爱之人,仁厚之人。

⑧言善信:言辞以真诚为善。言,说话,言辞。信,讲信用,诚信。

⑨正善治:为政以保持安定为善。正,同“政”,为政,治理国家。治,秩序稳定。

⑩事善能:做事以持久为善。事,用作动词,做事。能,同“耐”,音nài,忍耐,长久坚持,持久。

⑪动善时: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动,行动。时,用作动词,时机适当,把握时机。

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夫唯,正是因为。 尤,过失,引申为灾难、祸患。

[意义归纳]

本章讲上善若水的道理。全章分为两层。

第一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围绕“不争”谈水之善。

第二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谈若水”之善的具体表现。

[解读与点评]

最好表现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标准。要注意“上善若水”,这是用比喻来领起,是说“上善”的做法似水,“上善”的品质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直接说水之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则回到“上善”,从不同角度说怎样做到像水一样的上善。选择适宜的居处环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选择仁爱的人来结交才是最好的,说话保持客观本真才是最好的,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当的时机再行动才是最好的。

正是有了这种不争的品格,所以不会有灾祸。“夫唯不争,故无尤”回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对上面“七善”进行概括总结。

本章表面是“水论”,其实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

很明显,本章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水有何善?水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

本章讲了“七善”。居处以选择环境为善。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里没说,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环境,大概就是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是不争之地,应该是清静之所。“居善地”大概与孔子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暗合。思想以保持沉静深邃为善,这样才深不可测,才可以达到“莫知其极”(第五十九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不争之心。结交仁厚之人,此仁者应该是不争之人,与他们结交可以避免危害。言辞真实、真诚,恪守信用,才能让人信服。这些言辞应该是不争之言。“信”是道的品质,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第四十九章)。为政能保持稳定秩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达到长治久安。什么样的为政才稳定?当然是不争之政。处事容忍,才能不躁动,“能”的本质就是不争,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急功近利、贸然而动多败。诸版本尚未有将“能”解作“耐”的。耐是一种品质,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劳”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宽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静无为,置身于矛盾纷争之外,就能“后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种坚守,是对道的一种态度,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适当的时机才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说像水一样品格:严冬来临,江河冰封;春暖花开,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严峻的形式下让自己处于“冰冻”状态,“动善时”就是随着温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渐流动起来——概括起来,这七善就是存不争之心,处不争之地,结交不争之人,说不争之话,行不争之政,做不争之事,因时而动,做到这些就是不争。不争就不会出现过失,就不会招致灾难。这些都是“上善”的品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九十二)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 ————老子推崇的上善若水也有消极
老子“上善若水”与人的诚信
《道德经》第8章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2016年6月10日——丙申年五月初六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