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清“自律”的真相,拿走高效工作的实操清单!

本期导读:

人人都希望能够变得自律,但看了那么多关于自律的攻略,为什么还是难以做到自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自律”的本质进行分析,“自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其实,核心并非是大多人以为的自制力,而是大脑对成本与收益的判断。因此,想要形成自律的习惯,关键是基于这个原理,搭建好三个自控系统:

任务清单(To do list)

习惯养成(Habit)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

本文是2019年7月推送的第17篇干货,计5346字,阅读时间12分钟。

文 | 程驿

来源 |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为什么你此前总是拖延,难以达成目标?

为什么你总是很难坚持一个习惯?

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自律”的本质。

1

“自律”的真相是什么?

先来看这两个案例:

A. 每天坚持跑步5km;

B. 周末早上5点半起床。

看上去每一项都需要你消耗自制力才能完成。

但如果我们在每一项之前,换一个条件定语,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A. 很喜欢的女生让你每天陪她跑步5km;

B. 周末去马尔代夫,周末早上飞机需要5点半起床。

做这些事还需要你消耗自制力吗?绝对不会,你会动力十足完成很好。

为什么会这样?同样的行为,条件不一样,后者却完全不需要消耗自制力。那么,在什么状态下,会出现“自制力”这种感受。

通常你做一件事,会呈现三种状态:

A. 收益明显高于成本,比如刚刚说到“很喜欢的女生让你每天陪她跑步5km”,你会立即行动;

B. 收益明显低于成本,比如突然查出来跑步让你膝盖积水了,你会选择立即停止;

C. 收益和成本难以判断,比如跑步到底能不能减肥?你并不清楚。

你肯定知道,人的大脑有很多模块,比如《理性动物》提到的自我保护、求偶模块、群体认同、渴望食物等等。

图中A和B的状态,是某个模块明显占优。比如,A是“求偶模块”明显占优,B是“自我保护”明显占优。

但在C状态下,你大脑中很多模块都在相互掐架。比如,“社会认同”的模块支持你跑,“节省能量”的模块总想让你休息。

这时,你的大脑会调动“认知资源”来平衡各方利益。同时大脑一部分想阻止另一部分,而这个“另一部分”又想挣脱束缚。此时做事,就会非常疲倦。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或养成一个习惯,总是感觉心里有东西往另一方扯。这种博弈的感受,就是“自制力”的来源。所以很多习惯,你再怎么坚持,也没有什么用。

没想到吧,自律的核心并不是什么自制力的问题,而是“认知资源”的问题。

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把每件事都彻底搞明白,所以很多时候都不清楚一件事的“成本”和“收益”。

由此我们得到三个关键变量:认知资源、收益、成本。理解它们的本质,能帮助你建立正确的“任务清单”“习惯养成”“时间管理”等自控系统。

2

任务清单(To do list)

To do list的正确用法究竟是什么?这关乎变量中的第一个概念“认知资源”。

先来列一个清单:

上淘宝购买两瓶Kraft(卡夫)芝士粉;

周末看《复联4》电影;

研究该购买哪些家庭保险;

设计一个知识类产品。

你会发现,前两项任务我们都会很轻松完成,后两项任务容易拖延。问题是什么?因为两者调度的“认知资源”不一样的。任务越不清晰,所耗费的“认知资源”就越高。

以前做六西格玛项目时,我们通常会把事情按“PTEO原则”划分为四个等级。这就是我介绍的第一份清单——

P(Program)项目

“设计一个知识类产品”就是一个项目,动机、目的、需求、责任人、路径等什么都没有。需要极高调度“认知资源”。

T(Task)任务

“研究该购买哪些家庭保险”就是一次任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也有明确的责任人,但没有明确的步骤。

E(Event)事件

“购买两瓶Kraft芝士粉”和“周末看《复联4》电影”都是一次事件,可以理解为包含了你已知明确“操作”的打包合集。

O(Operation)操作

“购买两瓶Kraft芝士粉”可以拆解为:打开淘宝网页搜索“Kraft芝士粉”点击销量排名选择商品立即下单收货。这五项操作非常清晰明确,直接可以做,我们通常也叫“傻瓜式操作”。

多数人更热衷完成那些重复性的事件和操作,一旦清单里填写了大量项目和任务,最终就不了了之。因为拆分项目和任务,需要刻意练习,所以他们总是指望别人来拆分,来教他们怎么做。这就是多数人行动力很差的根本原因。

所以,To do list的核心玩法是什么?我的习惯是:

1. 建立任务

随机添加,可能是P、T、E、O中的其中一项;

2. 设置一个专门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任务分解)时间

每天早上8:30,花15-30分钟,把当天或接下来几天的任务做一个详细拆解,尽量把P、T变为E、O;

3. 傻瓜式完成

做事情时尽量不需要调动“认知资源”,即可轻松完成。

按照这种方法,现在我平均每周能够完成2个项目,五六个任务,以及20项事件。TickTick这个软件,可以在实现任务计划的同时,顺便完成统计。

3

习惯养成(Habit)

似乎我们都认为,习惯是需要21天建立起来的,这是所谓的“21天效应”。

我在查阅了全网论文后发现,这一观点的源头出自一个医学博士,在研究截肢患者对新行为的养成时,他提出了“21天效应”,但它并不是一个普世理论。

多数习惯根本用不了21天,比如一个小孩如果触摸第一次触摸到火,手被烧的很痛,他永远都养成了“不要用手摸火”这个习惯。

而有的习惯,即便你重复1年,比如坚持健身,很可能1年后说放弃还是放弃。

习惯养成的核心,只有一条,就是获得“明显的收益”。

什么是“明显的收益”?

这个收益不一定是当下及时反馈的,但“输入-反馈”一定符合你认知模型(包括感知)的稳定状态。

比如,开始健身(输入),肌肉就开始涨(反馈),“输入-反馈”达到稳定状态;而进入瓶颈期,这种稳定状态就消失了。由于我们未能看到符合感知和认知内的反馈,我们对于自己身体变化没有信心,于是很多人选择放弃。

为什么要强调是符合感知和认知内的反馈?因为身体肯定是在变化的,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你可以仔细观察自己的各种习惯,通常只有这种一直“输入-反馈”呈稳态的情况,才会被我们保留下来。比如,吃饭(输入)产生满腹感(反馈),喝水(输入)能够解渴(反馈),这是一种线性的稳定关系。

所以,“习惯养成”的核心玩法是什么?这就是我介绍的第二份清单:

1. 目标

两周健康饮食;

2. 输出

每天坚持多吃蔬菜和肉类、少摄入碳水;

3、反馈

统计自己体重、体脂、腰围等各类数据。

如果实在找不出反馈的事情,比如我经常研究各学科烧脑知识,我就把每项任务与“梦想清单”中的项目进行捆绑,完成一项,就可以买一个镜头。

总之,习惯一定需要反馈。也许“水滴石穿”是个很伟大的道理,但我们必须克服人性,没有持续的反馈很难坚持。

4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

什么是正确的“时间管理”?

“时间”其实更像是你蓄水池里的水,一生都是固定的,也是按固定节奏流逝。无论你怎么管理,“时间”都是不变的,你要如何做“时间管理”?

文章开头我们说到,最重要的三个变量是“认知资源”“收益”和“成本”,而“时间管理”更针对的是你对“成本”的管控。

唯一可管理的“成本”,其实是指在时间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东西——注意力。

柳比歇夫,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以记录自己在每个事件上所花费的时间。举例来看,以下是他一天的记录:

1946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 - 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 - 20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 - 2小时45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 2小时25分

休息:给依戈尔写信 - 10分;

《乌克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这种习惯他坚持统计了一生。

从2017年开始,我也效仿了这个习惯,当时用ATracker这个App一直把我的所有时间给记录下来。这些用于做每件事的时间,被柳比耶夫称为“纯时间”。

但是后来,我发现在统计中,还有一项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精确计算每天注意力消耗的比例。比如,除了自身类别,我还把时间分为这几个部分,这是我介绍的第三份清单:

S级-深度思考

写作、烧脑式交流、产品研发等,极其耗脑的状态,通常专注2个小时,大脑会非常累;

A级-整合状态

项目的整理和排期、拆书、数据分析等,没有S级那么烧脑,核心工作是根据固定规则去做整合的工作;

B级-浏览状态

包括阅读、刷新闻、刷视频、看电影等,看的内容是喜欢的,但眼睛一直盯着屏幕,也会比较累;

C级-日常损耗

吃饭、洗漱、做家务中等,日常生活中注意力低损耗的状态;

R级-修复状态

冥想、运动和睡眠,能让我恢复精力的充电方式。

像柳比耶夫那样统计纯时间的好处在于,你会非常惊愕自己浪费的各种时间。

比如,我现在每天睡7.5个小时,即便把吃饭、遛狗、洗澡以及各项个工作等所有时间统计进去,每天也只能记录平均13个小时时间,每天总有3.5个小时不翼而飞。

而统计注意力损耗时间的好处在于,可以对自己高注意力做刻意练习。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曾说:“因为你只是在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

本文涉及到了多款我比较推荐的工具型App,我在文末简单罗列下App清单,供大家参考。

App只是工具,背后的原理才更重要,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App,帮助自己建立强大的“自控系统”。

任务清单App

最佳推荐:TickTick(滴答清单)

推荐理由:所有Todo的功能全部具备,而且对完成项目有统计功能,有成就反馈。

第二推荐:Anydo

习惯养成App

最佳推荐:HabitMinder

推荐理由:除了每天打卡,还可以统计每项任务的详细数据,比如每天喝了多少升水。

第二推荐:Today

时间管理App

最佳推荐:Jiffy

推荐理由:颜值超赞,可在每个大项下建立分支,且可插入标签(刚刚说到的注意力级别),并有详细的图标统计。

第二推荐:ATrack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9个深度思考 | 工作高效并不一定需要「自律」,三个清单就够了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好的方法,哪需要什么「自律」?
无需自律,这6个高效工作方法,简单又实用!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变得自律?
我用十年的经验告诉你,多数的自律低效且没有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