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有关“自我”的社会学理论(詹姆斯、鲍德温、库利、米德、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默顿、鲍曼、福柯)

ps1:来源很多,有刘书,杨书,侯书还有一些论文等等。

ps2:对自我论述在概论里是从社会化的理论视角来展开的,在这里也结合讲讲。

对自我的早期论述从符号互动论流派开始的。

符号互动论流派对“自我”的论述是历史性的、继承性的,表现如下:

1)詹姆斯的社会我
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他对自我和社会我的研究,为符号社会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多面性的,他将自我分为四个部分: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和纯粹的我。

其中最重要的社会我概念,说明了自我的某些方面源自社会经验、自我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们本能地追求他人的认可,据此衡量自我价值。

2)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段论
鲍德温他认为整个自我都源自社会。他考察了儿童自我观念的发展,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投射阶段,在此阶段婴儿感觉到他人;主观阶段,模仿他人并产生自我意识;射出阶段,认知到他人也有感觉状态。(跟米德的三段论有点相似)

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受鲍德温和詹姆斯影响,认为社会自我产生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一种感觉意识、一种社会事实、一种发展过程,一种镜中自我。

镜中自我即以他人的看法为镜子,每种社会关系都反映着自我,并进一步构成我的身份。自我意识就是个人意识到的他人对自身看法的反映。

“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他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中调节作用。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同时还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需求做出反应。

他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怀疑;主动内疚; 勤奋与自卑感;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密与孤独感; 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完善与绝望。

芝加哥学派的生命历程理论

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其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以“生命事件”概念为中介,就打通了社会结构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之间的关系。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

另外,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默顿的参照群体理论

​默顿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经常以自身所处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的制度和规范来衡量和评价自我,形成了参照性的自我意识。默顿的这个观点相似于米德的“被概化的他人”概念,不过默顿提出了“成员资格群体”和“参考群体”之间区分,把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发展自我意识的理论深化了一层。

默顿认为,以自身所处群体的制度与规范及相同资格成员为标准来评价自已、形成自我意识,对人格或行为模式的变化并无明显的影响,而当个人的评价标准移向其他群体,特别是以其他群体中与自己资格相同的成员为参照来评价自己时,原有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就要受到威胁。

尤其是在薪水、奖赏、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利益方面,个人发现自已同其他群体中同样资格的人有很大差别时,对本群体制度和规范的不满情绪就会产生,违背本群体制度和规范,赞同其他群体行为模式,甚至脱离原来群体而转人其他群体。

默顿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于社会发展不益,因为这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流动,使各种社会群体在竞争中加强联系有利于提高社会整合程度。

ps:补充一下默顿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虽然跟自我的论述有点不搭噶,但是对我们备考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抱有必胜的信念结果不会太差!

自我实现的预言由默顿提出,是指虚假的想法、期望、语言等会导致自身实现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托马斯定理,即如果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真实的,就会产生真实的结果。这个定理说明了主观认知基础上的行动会影响客观结果。

默顿认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说明了人除了有主观性以外还具有反思性,即行动的结果会反作用于行动情景,从而调整行动的轨迹。(明年一定要岸上见哈!)

鲍曼在《自我的实践》中探讨在当前条件下,人们如何建构自我。

“流动的现代性”指的是不停地变化。因此,构建自我的过程也并非是一次性的,实际上,这个过程在持续进行,并且永远不会停止。

即使到了一定年龄,依然是在建构自己,反省自己,分析自己,批评自己。有些人甚至自我改造,放弃现有的身份,获得完全不同的新身份,用现代的语言描述,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新开始。

福柯对自我技术的论述也是很重要的。

其中自我技术是个人借助自身或他人的帮助,针对他们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行为和存在方式进行某些操作,从而改变自我,使自身达到某种幸福、纯洁、智慧、完善的状态。(在这里光年断章取义一下,我们这么多天备考何尝不是对自我技术的充分运用!以待在考场展现更充分的“自己”)

正是通过自我技术的运用,行动者将自身塑造为一个合乎规范的主体,现代社会中权力技术才得以实现对细枝末节的管理。

而福柯提倡的自我技术,既不是还原于古希腊的怀乡癖,也不单纯是为了让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更完善,而是个体探索在毛细血管式权力的机制下,如何将自己从他人的照看中解脱出来,自己照看自己,所以自我技术被看作是福柯求助于主体伦理哲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覃瑞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
镜中我、主客我、自我互动三大理论如何辨析?
学科互动: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