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溯源

    TAKEFOTO供图

    丹桂飘香,秋菊逸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明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我国各地有祭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点塔灯、舞火龙等不同的过节习俗,想必会热闹非凡。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新时期有新选择,全家团圆设宴赏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已成为不少人家的过节首选。

    说起中秋节,可谓历史悠久。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而在地域上,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对于中秋节的由来,各地民间有多个版本和神话传说,每个版本都倾注了人们的美好想象。

    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刊发这篇介绍中秋逸闻轶事的文章,以飨读者。

    1 中秋拜月的沿袭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它指的并不是中秋节,而是指秋天的第二个月。古人将一年划分为四个季度,每季三个月,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是祭拜的意思,夕月就是拜月。这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说的是东晋时,谢尚、袁宏于中秋夜在牛渚(今南京采石矶)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故而有了“牛渚玩月”这一典故。可见当时中秋节已具雏形。

    到了唐代,文人墨客在中秋赏月、玩月的诗词已开始多了起来。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十六夜玩月》,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和中书崔舍人中秋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的《华阳观中八月十五夜招友玩月》等。在唐代与月亮相关的诗中,其题中出现“玩月”两字的特别多。月亮在诗人们的眼中是可赏可玩的,他们借月抒怀,并由衷地赞赏一年之中难得一见的圆月。

    在唐代,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而南宋人吴自牧也对中秋节作出明确记载,他在《梦粱录》中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中秋赏月,最盛是在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所有的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高官府邸和豪门之户,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新编醉翁谈录》载:“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其意指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唐宋时期的中秋节可以看作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而到了明清两朝,人们在赏月之余,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幸福的一种方式。  (下转34版)


清朝陈枚所作《月曼清游图》

 2 月亮究竟哪天最圆

    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圆又圆”,但又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说,那么,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考证,月亮究竟在哪天最圆?

    按理说,每个月都有月圆之日,为何中秋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亮最圆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也自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同时也自转;地球又带着月亮绕着太阳转。这种复杂的位置变动关系,造成了月亮反射给地球的太阳光角度、面积有多种变化,就造成了月圆月缺的“月相”变化。

    通常农历两月相接的一两天,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月亮接受阳光的一面正好在背着地球的那一面,我们就完全看不到月亮,称为“朔”。月黑之后一两天,西方夜空开始出现镰刀状的弯月,弯月的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往后月亮亮的部分逐渐增大,过五六天就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叫作“上弦”。再过七天就是满月了,这时的月相叫作“望”,而八月十五则叫“望日”。从天文学的角度讲,每月的满月都能达到最圆的状态,反光面都有一天达到最大,八月十五也并不比其它月份十五日的月亮更圆。

    气象研究人员指出,每到农历八月份,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同时,太阳的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热度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了,干燥、寒冷的冬季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度加大,因而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不是月亮本身的变化,而是气候、空气的变化使我们看月亮的视觉效果特别好,使人感觉中秋的月亮又大又亮。

    根据我国天文学界的统计资料,从1901年到2004年的100多年间,满月发生在中秋节的次数为40次,而发生在农历八月十六的次数则为52次,出现在八月十七的次数也有12次。从2006年到2010年,连续5年都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今年的月亮有点特别,因为今年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在17日3时左右,即农历八月十七。据天文专家介绍,在9月17日,我们不仅能看到今年最圆的月亮,还将迎来今年第二次半影月食,半影月食将开始于17日凌晨零时53分,结束于4时56分,此次半影月食观测条件还算不错,我国全境几乎都可以看到其全过程。

    3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唐朝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过中秋时,大家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属于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记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讨伐北方的突厥,历尽艰辛大举进攻数次后,终于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一种带馅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

    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后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为“太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魏晋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胡饼和烧制胡饼的炉子都有介绍。那么,胡饼是如何改称月饼的呢?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唐玄宗一听,连声说好。从此,这胡饼就改称月饼了。而到了宋代,苏东坡有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经以酥油和糖作馅了。

    另一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元末明初,相传当时朱元璋决定在八月十五日起义,军师刘伯温建议把号召起义的纸条藏进面饼之中四处传递,并约定大起义的时间是八月十五的晚上。改朝换代后,朱元璋便用这种传递信息的圆饼赏赐臣子。从此之后,每年的八月十五,从宫中到民间,都以“吃月饼”的方式来纪念当年的胜利。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到了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到北宋时候,皇家在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而到了明朝,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作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4 古时秋祭在夕月坛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原名“夕月坛”,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直至清末,祭祀夜明神的活动被废弃,月坛遂成为驻兵场所。北京解放后,月坛建为公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月的形式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团圆欢愉的节日。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

    在旧时,祭月是很隆重而讲究的,到了唐宋,这祭月之风反而渐渐淡了。然而,到了明清之际,祭月又开始时兴,只不过,这祭拜的形式和祭拜者的诉求与先民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了一些祭拜者对月亮的崇拜少了,而世俗的愿望却多了起来。如求月神保佑合家团聚与平安,或求自己的孩子能顺利的“蟾宫折桂”等等。

    祭月时的供品也是有规矩的,如《帝京景物略》中所云,那果饼必是圆圆的月饼,瓜果也要切成牙瓣,其状如莲花。祭月时,还有不少人家于月出方向设一祭桌,上设月光牌位,市面上有一种“月光纸”,上绘月光菩萨、下绘捣药的玉兔。祭月者将这种“月光纸”贴于月光牌位上。“月光纸”是明代时的称呼,到了清代,又改称“月光马儿”,《燕京岁时记》有颇详细的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祭拜月神的方式不一,除供“月光马儿”外,还有直接对月跪拜的,也有把木雕月姑当作偶像的。供品除了月饼之外,还有香蕉、柿子、芋头、菱角、花生、藕、素油、清茶、酒等。也有纯以南瓜、菱、藕、月饼、凉水等素斋作供品的。到了清代,又出现了“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规矩,于是拜月便成了女人的专利。而且,在北京、天津等地,月中玉兔的地位忽然高了起来,被人称之为“兔儿爷”,并将祭月说成是“供兔儿爷”。

    补白

    国外过中秋也很讲究

    在日本,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之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他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的赏月活动,比如在寺院和神社举行“赏月会”等。他们也吃月饼,但月饼的做法与我们的月饼有很大区别。他们在赏月时吃的“月饼”其实是一种江米团子,称之为“月见团子”。

    在泰国,中秋节被称之为“祈月节”,各家各户要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参拜月亮。他们拜月时,也是要在一张大方桌上摆满各种供品的,如月饼、寿桃等。他们供奉的菩萨有南海观音,也有八洞神仙。据泰国民间传说,中秋之夜,除了观音会给他们赐福以外,八仙还会传授“八仙过海”的本领,并代他们到月宫中去向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便会向人间普洒甘霖,降福生灵。

    在越南,中秋以孩子和鲤鱼为贵。孩子们在中秋夜有提着鲤鱼灯出外游玩的习俗,据说象征着将来可以鲤鱼跳龙门。阿贵相当于越南版的嫦娥,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往月宫受责。中秋晚上彩灯齐放,传说是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之。于是,孩子们都在中秋晚上听“阿贵”的传说,还会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此外,越南各地在中秋期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花灯节,并且对各类花灯进行评比,对有创意者以资鼓励。越南有些地方在中秋前后,还要组织舞狮活动。同时,中秋拜月活动也是颇为普及的。

    在韩国,中秋节被称为“秋夕节”或“感恩节”。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佳节。韩国“秋夕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上艳丽的传统服饰,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饼。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和明月的传奇故事
中秋的起源:来自古代对月的崇拜
关于中秋节的历史故事介绍
习俗面面观——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起源
【文史知识】漫话中秋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