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广益:从神魔斗法到流浪地球

李广益  重庆大学高研院副教授

1908年,在《新纪元》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展开世界大战,用到了各种先进的工业装备,既有水面步行器、避电衣这些平实的工业产品,也有洞九渊宝镜、如意艮止圈、追魂沙等“法宝”,战争模式很像《西游记》《封神榜》里的神魔斗法。虽然它好像有一些对工业产品的想象,但还停留在一个非现代的思维范畴。

以下为观学院整理的要点导读

如果在短短的一小时里,把一百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讲一遍,会非常粗略,也不一定是大家最愿意听到的有趣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角度,即百年中国科幻中的工业形象。

一、主流文学对工业形象呈现不足

首先,要跟大家做一些概念上的交代。

广义的工业形象,即“三工”,工厂、工人和工业。狭义的工业形象,正如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现代工业是以机器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或曰机器体系(The Machine)。这里不是说单个的机器,而是说有很多不同的机器联合运转,共同支撑我们的社会。

小说家福斯特在1909年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叫做《大机器停转》。说的就是未来的人类生活完全由唯一的一个机器支配,本来大家好像生活得非常安稳和幸福,结果有一天机器突然出了故障,然后整个社会都停摆了,整完全不知所措,陷入一片混乱。

以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支撑着我们生活其中的现代工业社会,而主流文学对这一体系的认知和表现是不充分的。科幻文学是一个与现代工业的成长密切相关的文类,我们可以藉由科幻文学管窥工业之人文形象。

二、百年中国科幻文学的工业形象

1.晚晴时期——神魔斗法 06'00

1904年,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面世。想象的是一群人造了一个非常大非常先进的气球,然后这个气球可以飞到月球去建立殖民地。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老师,指出气球是晚清时期屡见不鲜的“飞车”想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而这种想象是以中国自身古典文化的一些传统资源作为凭借的

这张“妙智飞车”图片来自晚清有名的《点石斋画报》。

我们再拿《山海经广注》中的一个插图做个比较。它想象的是有一个齐肱国,这个国家的人非常善于制造飞车。

虽然看不出这些飞车有什么样的机械装置,但它确实有我们自身的幻想传统在里面。那么我们再扩展一下,去看一看晚清其它的科幻小说对于工业产品的想象。

1908年,在《新纪元》中,黄种人和白种人展开世界大战,用到的各种先进的工业装备既有行轮保险机、水面步行器、避电衣等非常平实的工业产品,也有洞九渊宝镜(声呐)、如意艮止圈(电网)、追魂沙(催眠)等“法宝”。这两类东西混在一起就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非现实的感觉,那个战争模式很像《西游记》《封神榜》里的神魔斗法。虽然它好像也有一些对工业产品的想象,但还停留在一个非现代的思维范畴。

1909年,《电世界》体现了全然不同的工业认知。小说的开头,说在亚细亚洲中央昆仑山脉结集地方,新出了一位电学大家,他环游世界回国,便倡议要把电力改变世界,成一个大大的电帝国。

为什么他说要把电力改变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芒福德曾根据支撑社会运转的典型能源和材料,将人类技术发展史划分为不同阶段:“水能——木材”、“煤炭——钢铁”、“电力——合金”。《电世界》的想象恰恰落脚于电力和应用电力的合金上。

这里的冶炼方式非常符合现代工业的模式。这位电学家还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发明:电车、电枪、电扇、电摄影片、电作乐、无线电报等等,由此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首屈一指的工业乌托邦。

2.民国时期——有了很多新发明 15'35

1917年的《未来之上海》,1935年的《冰尸冷梦记》对未来的想象,也都提到了非常多的新技术新发明。

1936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说,叫做《橡林历险记》。主角皮象贤,是一个以工业救国为己任的爱国青年。因为他要研究人造橡皮,就到南洋考察,结果误入一个到处都是橡皮制品,堪称橡皮王国的地方。

他还看到有很多人在跳上跳下,有的跳三四层,有的跳三四十层,实际上这不是娱乐,而是在训练,为了以后要实施一些军事行动。据说橡皮王国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小岛,被一群海盗侵占了,所以他们想发动军事作战收复小岛。当然,我们都能猜到这个东北小岛指的是什么。

3.新中国——工业乌托邦巅峰 18'35

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到了新中国时期,关于机器体系的想象又有了新的进展。

1959年《绿色工厂》想象了农业生产工业化和自动化。

1962年《白钢》设想未来将以耐高温、抗酸碱、高硬度的“高强度延性陶瓷”取代现有钢铁。

1978年《小灵通漫游未来》,达到了20世纪中国工业乌托邦想象的巅峰。直到今天,它还是中国历史上卖得最多的科幻小说,在出版当年就卖出了300万册,现在的《三体》好像是200万册左右。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想象,在这部小说里面都得到了体现,比如说飞车、有投影机的阶梯教室,还有改造南极,生产粮食蔬菜的“农场”,大量的机器人等。小说刻意地回避了政治,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对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想象之中。

三、工业社会的两幅面孔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以前很多美好的工业想象也在慢慢实现。但是,同时工业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科幻文学中的工业形象日趋复杂,并且在不同作家笔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

1.光面——代表人物:刘慈欣 25'50

我们先来看刘慈欣的《地火》(1999年)。主人公刘欣的矿工父亲因为矽肺病去世,多年后,刘欣试图依靠自己掌握的气化煤技术,通过煤层的可控燃烧,将煤转化成可燃气体。但是由于刘欣及其合作者在地质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试验,燃烧的煤层脱离了控制,最终演变成一场大火,一烧就是18年。人们为此流离失所,刘欣以死赎罪,最后跳进了燃烧的矿井。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可是在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了两点。

第一,刘慈欣敢于去想象用一种先进的技术,来改变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想象,而是在想象利用一些新型的传感器,或者燃烧控制的技术来实现这种转变。

第二,在小说的末尾,他也给出了一个对于光明未来的想象,说的是在一百多年以后,一群初中生到煤矿的煤炭博物馆参观。然后在体验完之后,学生们充满感慨地在日记中写下,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跟《地火》相比,《圆圆的肥皂泡》(2004年)更多地体现了刘慈欣科幻小说空灵的一面。

故事中的女孩圆圆从小就喜欢吹泡泡,后来她利用纳米技术,研发了一种叫“飞液”的超级表面活性剂,可以用来制造巨型泡泡。圆圆在家乡造出的巨型泡泡,一度罩住了整个城市,导致废气和热量无法扩散,差点酿成灾难。

不过,圆圆的父亲意识到这种泡泡可以向西北干旱地区运送湿润的空气,进行人工降雨,于是开启了向中国西部空中调水的宏大工程。

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材料领域的一种突破,可以给社会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而且,刘慈欣想象了一种进入到海陆间水循环的宏观尺度去发挥作用,天空中五光十色的巨型泡泡也是工业伟大力量的象征。

这部小说也延续了中国科幻小说一个有特色的脉络。刘慈欣曾在《消失的溪流: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幻》里提到,在80年代就有一些非常简单的想象,都有比较高的技术可行性,这些作者是为了说出技术设想,才去写小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创造的科幻。它也是对工业有信心,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会去想象的科幻。

此外,刘慈欣对科幻的审美也有非常特殊的风格。

这段文字取自艾芜的《百炼成钢》(1958),可以发现作者对工业的描写更多的是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他不自觉地还是回到了《南行记》中他最擅长的自然风光的描写。

我们再看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他写道:

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光柱。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

刘慈欣描写行星发动机时,他不会说它像一株巨大的挺立的松树,他用的是“雅典卫城神殿顶天立地的巨柱”这样的比喻,他追溯到文明的源头,然后有一种诉诸于宗教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工业的磅礴力量,以及其制造出来的大型产品,有一种敬畏感,也有一种由衷的赞美。

2.暗面——代表人物:陈楸帆 41'30

陈楸帆,一位80后科幻作家,他有一个主张叫做科幻现实主义,就是说科幻用开放性的现实主义,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书写主流文学中没有书写的现实。

我们来看一下其成名作《荒潮》中的一段描写:

我想大家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是如果有点想象力的话,就能感受到这种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代价,显然这不是工业社会的美好景观,它更像是工业生产的一种异化

通过这样的梳理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晚清到198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工业在中国科幻小说中是以一种相当正面的形象呈现的。考虑到近代中国工业的落后,被西方坚船利炮被迫打开国门这样的惨痛经验,文学上对于工业化的积极态度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自晚清以来,无论哪种政治势力也都是期待工业化的,大家畅想的也都是一个美好愿景。

到了19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劳工境遇等问题也次第爆发,工业的美好形象也就渐渐褪色。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当代的中国科幻小说,对于工业社会景观的相关描绘,可能就有非常多的负面或者批判态度,这种情况在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里,甚至是一种比较主要的声音。

3.如何理解二者在书写上的歧异 47'50

当代的科幻作家多数出生在,或者长期学习和工作在经济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线城市,这使得他们对工业社会面貌有着切身的经验,充分了解工业社会的便利和弊端,我将这些人归类为“大都会科幻作家”那么,生活在远离一线城市的刘慈欣,是因为落后于时代才保有对工业的这种信任和期待吗?

这当然是一个过于简单的这种推测,我们知道刘慈欣在山西阳泉一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其生活空间和一线城市肯定是有相对的差异。

刘宇昆、刘慈欣、陈楸帆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大都会科幻作家”缺乏在工业领域的一些经历和认识。刘慈欣曾经长期担任娘子关火力发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他具有置身于现代工业核心地带的个人经验,这种职业身份和从业经历,使得刘慈欣能够以一种自豪和欣赏的态度去面对工业文明的成就,进而想象未来工业将会造福或者拯救人类。

放眼未来,曾经长期占据我们理想视野的那种简单的光明的工业乌托邦的想象,可能没有办法复归了。因为每个人对于工业社会都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未来人们的态度可能会更加复杂,然而我觉得在当代文学中,拥有刘慈欣这样一条脉络,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未来我们会有一条自己的工业社会发展道路,我们可能并不会像西方那样简单地走向一个后工业社会,走向产业制造业的空心化,我们有可能还会长期保持一个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想象就不能仅仅是一种对于工业生产负面后果的抨击和反思。我们可能需要像刘慈欣这样,要在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去想象技术改变社会的种种可能,要有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同时葆有这两种不同的书写脉络,时时对话,互为镜鉴,对中国工业和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都不乏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广益:科幻十年
科幻、《三体》和庄子
刘慈欣:使我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
大火的《赛博朋克2077》,到底是什么
刘慈欣获雨果奖:科幻文学的春天来了吗?
《流浪地球》实现中国科幻电影新突破/中国文化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