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换季”输液风险大,再不了解这些就晚了

作者:卢彩霞

单位:邯郸市第一医院药学部

来源:药评中心

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季高41%。因而在一些中老年患者眼里,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往往热衷于“换季”输液。他们认为这样能疏通血管、净化血液,达到预防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目的。

那么“换季”输液,到底靠谱吗

要知道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对靶器官造成的伤害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所以防治慢性病也需要贯穿终身,不是通过短期“换季”输液能够解决的。

一、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

2、高血压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官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3、糖尿病因素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接近6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特征[1]

4、高脂血症因素

高脂血症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清除细胞中的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超标一般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血脂含量异常,TC、TG、LDL-C升高及HDL-C降低均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关研究显示降低LDL-C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2]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常用药物

1、抗凝、抗血小板

动脉系统由于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等不易相互聚集和发生反应,因为都被快速的血流冲走,不可能留下来,因此就形不成血栓。但当动脉血管内膜发生损伤时,如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则会“抓住”损伤内膜,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和纤维蛋白等也会相互聚集形成血栓。因此,动脉血栓的形成起因是血小板,故应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如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吡格雷片等。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等。阿司匹林,无论是心血管还是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有肯定疗效。阿司匹林到达最大抗血小板作用所需的剂量为50-320mg/日,但应用阿司匹林也应掌握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静脉系统血栓,由于静脉系统血流速度慢,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红细胞等容易聚集抱团,进而形成血栓,其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因此主要给于抗凝治疗,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

2、控制血压

对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3、控制血脂

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降脂药,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4、控制血糖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如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HbAlc>7.0%)则开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经单药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HbAlc>7.0%)者,可釆用2种或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二联或三联治疗血糖仍未达标(HbAlc>7.0%)者,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

5、控制尿酸

血中尿酸水平增高,人们通常担心的是痛风,导致关节痛等症状。但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仅仅是痛风,心血管疾病是高尿酸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常被忽视。正确的降尿酸治疗,将尿酸水平控制控制并维持在理想水平,不仅可以预防痛风发作,更重要的也可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对身体的危害。

三、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生。

1、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控制饮食,调节饮食结构;坚持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戒烟少酒,劳逸结合;控制盐的摄入,清淡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等。

2、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形成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潜移默化长期积累形成的,因此需要终生严格控制血压,遵照医嘱规律服用调脂药物,控制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异常代谢状态,从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预防疾病的发生。

3、科学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大都为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切忌不可自行停药。

一般“换季”输液,都是选择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有效成份是丹参、银杏叶提取物、红花、三七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也确有疗效,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如输液反应、微粒栓塞、诱发心衰等。另外,中药注射剂的输注对溶媒、滴速、冲管液、使用疗程等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应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在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静脉输液相比,口服用药有安全、方便、经济实惠的好处,从这一点来说,也是不主张用“换季输液”来突击预防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防治方案,只是通过短时间输液来达到预防甚至是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不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叶青.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综合管理进展.[J].中国期刊.2018.53(4)355-358

2、杜红雷.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与血液粘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5(9):109-1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血压治疗—— 降压、抗栓,一个都不能少
气温骤变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名医专栏|心血管疾病如何能够“高枕无忧”?
年过50,做到这7点,可将脑梗的发病概率降低90%以上
重点好文!!同型半胱氨酸(Hcy)——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的优秀指标
CICC科普栏目|脑卒中科普[漫画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