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场鼓掌13分钟,这部震撼人心的高分片,改写了戛纳历史!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


两名高中生,分别名叫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

他们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这起事件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前,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

科伦拜校园枪击案中的13位受害者

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详细讲述了这起震惊美国的校园屠杀 ——

科伦拜校园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导演: 迈克尔·摩尔
编剧: 迈克尔·摩尔
主演: Jacobo Arbenz
上映日期: 2002-05-15
片长: 120 分钟

这部纪录片荣获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豆瓣评分8.6。

此外,它还获得了法国奥斯卡凯萨奖”最佳外语片“、以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此片在戛纳放映时,得到了观众长达13分钟的起立鼓掌,并提名金棕榈

这也是戛纳46年来,首部参与主要竞赛单元的纪录片。

但由于此片实际上跟戛纳国际电影节任何一个单元的分类都不太符合,因此评审团为此特意设立了一个“戛纳55周年纪念奖”给它。

在这部纪录片里,摩尔走访了科伦拜高中所在的科罗拉多州,寻访这起血腥惨剧背后的原因。

导演/编剧: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

导演迈克尔·摩尔,是出了名的批评政府专业户。

他的视角,总是落在最犀利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上。

多以时事政治事件为题材,其风格是敢于直接质问当权者。

科伦拜校园枪击案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是在周密计划和充足准备之下实施的屠杀。

1996年,埃里克·哈里斯在美国在线(AOL)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用于存放游戏关卡档案。

而1996年年底,该网站开始教导他人如何恶作剧、以及制作爆炸物的教程,并记载了很多他和克莱伯德以此恶作剧的过程。

到了1997年初,在博客中显现出哈里斯对当时美国社会越来越多不满。

埃里克·哈里斯

在接近枪击事件的前夕,哈里斯也在网站上记录了自制炸弹过程,以及累积的枪械弹药数量。

并附上了一份“射击名单”,记录那些他想杀害的人。

迪伦·克莱伯德

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在校园集体照中摆出了射击动作。

左上角二人摆出射击动作

1998年1月30日,哈里斯和克莱伯德两人,由于偷窃电脑零件而被逮捕。

两人在被从精神治疗中心释放后,开始在博客中记载屠杀计划的准备过程。

博客显示,两人计划进行一次,与1995年奥克拉荷马市联邦大楼爆炸案同样规模的爆炸。

同样,也包含了如事成后逃跑至墨西哥,在丹佛国际机场劫持飞机,飞往纽约市撞击大楼的疯狂计划。

两人也拍摄了,他们非法囤积的爆炸物和枪械弹药。

这些录像带显示,他们如何巧妙地将武器库藏匿在家中,且不被发现。

其中有一些录像带,还记录了他们在附近山丘进行射击练习的镜头。

两人原本的计划是——

在校园自助餐厅放置炸弹,并埋伏在大门口。

当炸弹爆炸后,射击所有慌张逃出的人,并接着攻击学校周遭住宅区那些,因为爆炸而跑出门看热闹的人。

但这个计划,因为炸弹没有成功引爆,而被迫临时更改。

在一段录像带中,两人一起向他们的家人道歉。

埃里克在录像带中,向心爱之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并希望她理解自己。

哈里斯在学校年鉴中的照片

在攻击的一个月前,哈里斯和克莱伯德非法取得了一把英特拉泰克公司(Intratec)生产的TEC-DC9自动2、一把Hi-Point公司生产的9公厘半自动卡宾枪、和两把散弹枪。

他们还将散弹枪的枪管给锯短了(能增加杀伤力并更易于隐藏),他们根据网上的炸弹制作教程,制作了99个各种设计和规模的即时引爆装置。

Dylan 使用的TEC-9

由于两人的年纪,他们取得的全部四把枪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

克莱伯德说服一个较年长的朋友,替他们购买卡宾枪和两把散弹枪。

在取得枪械弹药的过程中,两人一共违反了高达21条联邦、州、和地方的法律。

1999年4月20日,星期二上午11:00,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各自驾车前往科伦拜高级中学。

在距离学校半英哩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小型燃烧弹。

炸弹被定时在上午11:14分引爆,计划以此处的爆炸,来转移紧急人员的注意力。

炸弹确实引爆且引起了小规模火灾,并在稍后被消防人员扑灭。

两人接着进入校园自助餐厅,放置了两个装有20磅(约9公斤)丙烷炸弹的行李袋。

摄像头拍摄到,炸弹有足够的爆炸威力以摧毁整个自助餐厅,并能让图书馆塌陷。

安置炸弹后两人回到车上埋伏,准备在炸弹爆炸后向所有惊慌逃出学校大门的人开火。

然而,安置在餐厅的炸弹引爆失败。

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在停车场会和,取出装在行李袋和背包里的枪械,一同走向自助餐厅。

他们前往西边大门的阶梯顶端,那里是整个校园最高的地方。

上午11:19,一个目击者听到哈里斯大喊:“上啊!上啊!”

接着,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就抽出他们的散弹枪,开始射击人群。

随后进入图书馆,继续杀害无辜学生和教员。

二人于上午11:42才离开图书馆,结束了这场血腥的屠杀。

网民模仿二人造型拍摄的照片

离开了图书馆后,他们走下楼梯进入自助餐厅,在那里他们被监视器首次拍摄到。

枪击案现场的监控画面,完整视频为FBI和当地的司法部门保存。

没有对外公开,避免引起模仿。

(即便如此,后来很多枪击案还是受到科伦拜校园枪击案的影响。)

下午12:02至12:05间,两名枪手再次进入图书馆,透过窗户向外面的警方射击,但都没有击中。

接着,他们走到靠窗的书桌区,在那里二人举枪自杀。

网民模仿二人造型拍摄的照片

这起屠杀事件震惊了美国社会,也引起了有关美国枪械政策的争论。

不少人因此开始关注校园霸凌现象,以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甚至还有了一批脑残粉。

有人将他们画成卡通人物,还有不少人模仿他们的造型拍照片。

以二人为原型的漫画

就在科伦拜高中校园枪击案20周年纪念日前夕,一位18岁的高中女生Sol Pais被指向该校发出恐怖信息,威胁要实施暴力袭击。

Sol Pais在威胁信中称,“迷恋”科伦拜校园枪击案的那场杀戮。

Sol Pais

Pais在抵达科伦拜高中所在地后,于当地购买了霰弹枪与弹药,全副武装。

而当她被警方发现时,已自杀身亡。

所幸,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自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国各学校都变得神经紧张。

学生一有违规行为或暴力倾向的端倪,立刻就会遭到休学或开除的处分。

譬如一名小学二年级生携带指甲刀,被休学10天,因校方说那是武器。

还有一名小学一年级生被休学,因为他拿炸鸡指着老师说“砰”。

此外,宽松的衣着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夹带武器进入校园,不少学校开始严格规定学生的衣着。

譬如衣摆要塞进裤子里,不穿宽松裤子,不穿与校园帮派有关的衣饰。

更有不少人,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归咎于,重金属摇滚乐、暴力电影、电玩游戏、毒品……

又因凶手二人是摇滚明星玛丽莲·曼森的歌迷,使曼森成了众矢之的。

曼森的音乐风格,时常充斥阴暗内容。

质疑他的人认为,虽然听曼森的音乐未必会杀人,就像看汽车广告的人也未必会买车,但总有人会的。

曼森认为,公众把怒火发在他身上,只是因为他看上去过于另类,是人们内心恐惧的象征。

重金属音乐、哥特音乐、暴力游戏、南方公园、玛丽莲·曼森、破碎的家庭、失业率……

这些是酿成悲剧的原因吗?

然而,哥特音乐发源于德国,法国也有暴力电影,世界上的暴力游戏多来自日本,英国离婚率远高于美国,加拿大的失业率是美国的2倍……

但这些国家,并不像美国一样充斥着如此多的枪杀事件。

这些国家平均每年死于枪下的人数为:

德国381人、法国255人、日本39人、英国68人、加拿大165人……

而美国平均每年死于枪下的是11127人。

是因为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的,“美国人人持枪”的权利吗?

然而加拿大人更爱枪、也拥有更多的枪支,却极少有枪击事件。

甚至好几年都没有人死于枪下,不少加拿大人甚至从不锁门。

摩尔的镜头,为我们展示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美国媒体一直喜欢宣扬恐惧,夸大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和冲突,并且习惯煽动种族之间的隔阂。

这也许迎合了大众追求刺激和仇视异己的心理,但也让人更加不信任周遭的世界。

在贩卖恐惧焦虑的同时鼓励消费主义,让人从物质中获得安慰。

但实际上,真正的暴力模范却是政府。

科伦拜案发当天,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最大的一次空袭。

儿子死于这次枪击案的一位父亲,在示威活动中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在这个国家连孩子也可以很容易搞到枪,这绝对有问题。

枪在美国有多容易到手?

譬如在密歇根北国银行开户,就送一把枪。

没错,不是保温杯、遮阳伞,是枪。

而在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和K-MART零售店,你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子弹。

银行库房里,至少有五百把枪。

虽然背景调查包括种族、有没有精神病、犯罪史等等。

但导演不禁质疑,银行送枪会不会有点危险?

而大部分美国人持枪的动机是为了自卫,因为他们不信任政府。

很多人认为,枪的意义是保护自己和家人。

对于天生柔弱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还有对政府的极度不信任。

以上,就是大部分美国人持枪的理由。

然而回顾过去十年来美国发生的重大枪击案——

2018年2月14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布劳沃德县帕克兰一所高中发生校园枪击案,导致17人死亡,枪手系19岁的尼古劳斯·克鲁斯( Nikolaus Cruz),其曾在该校就读,后因“纪律问题”被开除出校。
2017年10月1日晚10时许,美国拉斯维加斯露天音乐节发生枪击事件,造成59人丧生,逾500人受伤,枪手自杀身亡。
2017年1月6日,在劳德代尔堡机场的行李领取台上,拉美人埃斯特万·圣地亚哥向人们开枪。枪击案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伤。
2016年6月12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夜总会发生枪击案,遭到袭击时,夜总会内大约有100人。这起枪击案共造成49人死亡,53人受伤。凶手在与警方交火时被击毙。
2013年9月16日,华盛顿: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大楼发生枪击事件,枪手在交火时被警方击毙,至少13人死亡。
2013年6月,加州圣塔莫尼卡:一名男子劫车前往圣塔莫尼卡社区学院,造成6人死亡,他本人被警方击毙。
2012年12月,康涅狄格州纽顿:桑迪胡克斯小学枪击案26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儿童,枪手之后自杀。
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奥罗拉:丹佛市郊区一间电影院首映《蝙蝠侠》最新电影时,一名男子持枪扫射,造成12人死亡。
2009年4月,纽约州宾厄姆顿:一名枪手在收容移民的市政中心枪杀13人。
2009年3月,北卡罗来纳州:一名持有重型武器的男子在养老院枪杀8人,死者多是年长病患。
2008年12月,加州科维那:一名打扮成圣诞老人的男子向一户正在开派对的家庭开枪,接着向房子纵火,9人丧生,枪手自杀。
2007年4月,维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一名男子闯入维吉尼亚理工暨州立大学行凶,滥射32人后自杀。
……

不要忘了,美国平均每年死于枪下的人数是11127人。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美国政府似乎乐于渲染恐惧气氛,电视新闻每天都在播放凶杀、暴力、自然灾害……令大众普遍神经紧张,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

所以,他们需要武装,要先发制人,要打击潜在威胁。

于是,美国的军事行动,都显得那么的合乎情理且为大众所接受,至少在开始时。

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在纽约参加反枪支游行

然而这种刻意营造的紧张气氛,已经确实影响到了普通大众。

是的,美国的宪法赋予了人们时刻武装保护家人和财产的权力,但同时亦将一部分人的生命置于了枪口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是由美国国家枪支所有者协会制作。

直至今天,在科伦拜校园枪击案发生的二十年后,美国的“枪支热”仍未降温。

*本文作者:RAM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199年)校园枪击案凶手的内心世界——●网易《见证》42
名刊会
我的儿子是校园枪击案凶手
华盛顿州父亲用15支枪武装子女防校园暴力
遇到枪袭时,你只能靠自己 | 德州教堂枪袭案
解读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政府为何不禁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