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研究从教研组的建设做起

校本研究从教研组的建设做起

连城一中  李德芳

一、对校本研究的认识

所谓“校本研究”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这种活动既是一种以改善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师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探索活动,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教育研究活动,它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一种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人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让教师研究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的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研究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研究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学研究就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本人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到一边,到另外的地方专门去做研究;也不是让教师放弃解决问题的责任而完全由别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一)校本研究的特点:

1、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关注学校、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师本”“生本的色彩非常浓。)

2、是一种教师主动的研究,大众参与的研究。(不带明显的功利色彩,与教学质量提高、自身发展紧密相连。)

3、是一种针对实际、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在教育活动中展开,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情境性。)

4、是一种强调实效性的研究。以直接解决教育问题为任务。

5、是一种合作式的研究,具有依托性。(借助专家或教研部门的指导。)

 

(二)校本研究的意义

1、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需要。

2、是验证教改措施,促进教改深入进行的需要。

3、是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源泉和动力。

4、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5、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的价值

1、校本教研有助于改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工作实效;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组织。

2、校本教研有助于把教师从研究的配角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敬业精神、校园环境)

4、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科研兴校、确定发展方向、提升办学理念)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内容、备课形式创新的研究。

2、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群体优势的研究。

3、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功能的统一的设计研究。

4、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以及校本课程的研究。

5、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的鼓励性多元化评价的研究。

6、教学行为反思的研究。

(五)校本研究策略

1、以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为重点,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研究策略1:把教育叙事研究的主题,重点放在

“教”与“学”,即在学科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等)中的真实事件或情境问题上,即重点进行“教学叙事”或“课程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涉及的范围广,教师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都可以作为描述和反思对象。从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分析,多数教师都把叙事的主题定位在如何处理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或教师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上。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标志着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类主题同样是叙事研究所必需的。

为推进课程改革而兴起的“校本研究”,主要关照点应该是课程和教学改革。我们应该把叙事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实践问题上,结合校本研究,特别是校本教学研究,选择并确定叙事主题,为形成“教学案例”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这种叙事研究,也可以称之为“课程叙事”,即:在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诠释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感悟,从而促进课程改革、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2、从单纯的课例设计,向“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的方向拓展

校本研究策略2:从单纯注重“课例设计”,转向教学策划、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观察、教学评价并重,构成完整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学叙事和反思,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

在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课题中,各地中小学教师设计了大量“课例”(学案),内容主要涉及到教学计划、策略和学习资源。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课例的实施进行深入的探讨,缺乏教学观察、教学评价等重要环节,也缺乏学情分析和实施效果监控,多数都没能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来支持学科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必须对“课例”的实施过程进行教学反思,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开展教学叙事研究,形成教学案例,以案例教学来推动校本培训工作。

3、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手段,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

校本研究策略3:通过校本行动研究的循环,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观察与评价、教学反思”形成一个整体,构成对每一堂课(每一次实践活动)所进行的教研活动;同时,通过多次循环,发现典型教学事件,积累案例素材。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校本研究已成为教育管理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发展的必须。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好校本研究?如何达到校本研究的目的?从教研组建设做起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是因为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教改的基层组织,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

二、教研工作疲软的表征及其病因探究

(一)病理表征

1、教研工作模式呆板。

长期以来,教研组的工作流于形式。每学期开始,由教研组长拟订一学期的教研计划,然后上交教务处,至于计划是否可行,不得而知。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多是随便聊聊,或是就某一问题谈谈意见,发发牢骚。要么,就是各教研组开展一些活动,往往是相互听听课,或者是指定一两人上公开课。如果课后时间紧迫,连评课也都免了,即或评课,也只是泛泛而谈,不疼不痒,多好听的说。到期末,胡诌一篇教研心得和听课笔记一块交上去,一学期的教研活动就此划上了句号。

2、教研场所受到限制,时间难以保证。

教研活动时间随意性很大,比如放假、考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3、教研考核形式化。

对教教研场所受到限制,时间难以保证。研组长、组员的教研情况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只要教研组长把属于分内的事务——写好教研计划、教研记录、教研总结,如数交给教务处就算称职;而其他组员只要把听课笔记等教研活动记录交上去也就大功告成。由于考核只重过程,,流于形式,教研活动也就无实效可谈。

4、教研效果甚微。

教研组多难以拿出有一定质量的东西,总是成绩平平。一方面,对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科兴趣、素质并没有因此有所提高,科研成绩也难上台阶,要么写点经验体会,或是网上下载文章用以凑数。就连自己评职称的论文也是敷衍了事。

5、集体备课难以开展。

目前集体备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效果”和“质量”。因为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现代“诸葛亮”们,一是不想“无私奉献”,二是“奉献”了也没有什么“回报”。所以,许多集体备课就成了“走过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再者,集体备课还存在一些“语言霸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备课变成了对创新纪录隔绝;集体备课还消融了教师的个性,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等等。

(二)、病因探究

1、教师间病态竞争。

由于学校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考核制度,其中对同学科成绩的考核所占份额相对较大,又牵涉到奖金的分配以及教师职称的聘任,导致了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化。教师之间的竞争激烈了,群体的聚合力下降了。这样,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大家投入的精力不够,难以协调配合,或怕得罪别人而口是心非,比如评课时相互推诿,说一些违心、动听的话。

2、教研主体缺乏理论素养。

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主,由于空闲时间较少,信息闭塞以及资料短缺等原因,导致对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足。这样,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总是千篇一律的经验之谈,缺乏理论的高度和提升经验到理性层面的能力。或者是学一点别人的理论又难以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结果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教研活动走马观花,难以收到成效。

3、教研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源动力。

一方面,追求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尚未成为学校的教育主流。一个热哀于教研的教师一定会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事实,因此,他的教学行为会自学遵从教育规律。但在现实教学中,学校里并非人人都按教育规律办事,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如抢课现象、无限挤占学生时间现象、大量发放练习、机械重复讲课现象等等。实际上,几乎所有教师都知道无限挤占学生时间的做法显然不对,可大家都在抢,就你一个从不抢,行吗?现今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是看谁对学生凶,看谁发练习狠,看谁抢时间多!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下,谁按教育规律办事,谁就一定吃亏!另一方面,人性化教育才刚刚起步。热衷于教研的教师都会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用最文明的方法来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希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自己的为人来博得学生的敬佩。有个事实普遍存在,当一个学生在作业多得无法完成的时候,他是根据自己对各个老师的惧怕程度,来确定完成各科作业的顺序的。一个好“商量”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被放到最后才来完成。因为作业量太大,剩下的时间大多不够用来完成作业,所以,这科作业在多数情况下是抄袭而得而非独立完成。久而久之,这门学科的成绩便被拉下。

4、教研组长的威信不够。

教研活动的具体开展是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进行的,教研组长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开展。加之教研组长又非行政领导,权利与责任也就难以统一。

三、新课改背景下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教研新理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是改变工作作风、增进工作效率的内驱力。作为学校领导的应当认识到学校教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应当树立学校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场所的新型教研理念,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应当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观念的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和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二是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中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三是要求的转变。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要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四是教法的转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二)强理论修养,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来源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对实践有着导向规范的作用。一线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在教育教学理论上却是相对缺乏。有待于大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并着力与其教学相结合,以起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然,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设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信念融入教学实践。在获得理论来源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相关理论书籍、专业杂志获得,二是可以经过业务理论进修或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理论讲座的方式获得。

(三)发展、丰富和完善教研方式。

1、实施教师合作备课方案,倡导合作学习。

通过教师合作备课改革,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写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了不的劳动,变传统的抄教案为实质意义上的备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操作为,开学初第一周由教研组长主持分配好本学期每位教师所准备的内容,原则上先由每位教师承担一单元,其余由本教研组的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再分担,促使高级、骨干教师更多的机会起到示范作用;然后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轮流主讲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材的理解与设想,如教什么,练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样练。教案设计要大胆创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个性不同,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教案上,留有余地,让教师个人补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具体的、不同的做法。要求每位教师备课后要有教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把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闪现的教育艺术的火花,教学环节的巧妙衔接等都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形成一股合力。

2、建立说课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一次说课展示活动,让几位不同级别的教师讲授同一内容的课,教师可以运用电教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说课,而教研组利用声像设备把各位教师的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然后,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及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从中吸取教益。教师通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起到较好的矫正作用,更快地找到自己与专家的差距,从而提高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教师的能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规范公开课。

听公开课几乎是教研活动的一大惯例,所以有必要规范公开课制度。听新教师的课要本着帮助的目的,实事求是地指出其问题,提出帮助策略,同时也要对其优点进行鼓励;听优质课,不要仅限于本校的老师,还可以去听其他学校的优质课或是请其他学校的教师来上公开课,教师听课过程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产生了一种特别受教师欢迎和行之有效的教学互助方式——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物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事互助观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强调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观课的目的。第二观课的态度。第三,观课的重点。第四,观课后的讨论技巧。

4、开展行动学习的校本培训。

行动学习起源于1928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家的“聚会”。当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有8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每逢星期三,聚集在一起。他们聚在一起不是炫耀他们聪明才智,而是坦诚公开自己研究中的疑难、困惑,承认自己“无知”和“无能”,看看他人“能否理解我的疑难、困惑”。后来这种活动方式演变成一种学习方式和培训方式。行动学习由下列基本要素组成:小组;小组定期聚会;每个成员有学习或工作中的疑难、困惑;每个成员坦诚陈述自己的疑难、困惑;小组为他的疑难、困惑的解决出谋划策;会后个体尝试实践解决。参加行动学习的成员都是平等的。实践说明,用行动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师校本培训教研是非常有效的。首先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教学实践体验,有教学成功的经验,也有教学失误的教训。特别是新教师有许多教学实际疑难问题。其次,教师有一周的备课组会议,这就给行动学习的聚会创造了一个时空条件。再次,教学和教育工作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行动学习的实践活动场所。

5、建学科教研网,实现教研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各学科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在有教研组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CAI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地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下载,这样能大大地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信息来源。学校还根据各教研组的要求,每年都有针对性地购买课程标准、教育刊物、专家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学习借阅,并把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复印发放到教师手里,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鼓励教师每学期要有典型的案例和教学理论文章出台,每学期要有论文在省、市CN刊物上发表。

(四)引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评价机制。

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应在评价的措施上寻求突破。支撑一所学校发展的不是哪一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开展教研活动的初哀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在评价的措施上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既注重在教师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评优争先活动,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各种争创活动,诸如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先进年段、优秀师徒“对子”评选等等;在奖金的使用上、应减少对教师个体的直接奖励的份额,增加对教师群体组织奖励的份额,由年段、备课组作“二次分配”,强化组际之间的竞争力和组内成员的聚合力,以促进组内、年段成员的自主合作,和谐发展。

校本研究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教研活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现代中学教研,更是一种群体性的探究活动,只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校本研修计划10篇
音乐教研活动计划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2009—2010学年校本研修计划
教科研工作计划8篇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误区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