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大门类,139件作品,81位青年学子再读“二十四节气”

作者:中国美术报APP

现场

6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研究生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时和岁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由81名在校研究生创作的139件作品,包括国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设计、装置六个艺术种类,展期至7月10日。

开幕现场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主编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孟昕,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彩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副总编辑陈明,《美术》副主编盛葳,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文保部主任王东辉,《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主编严长元,北京时代美术馆副馆长王燕。开幕式后,吕品田、陈孟昕、李一、陈明、盛葳、王东辉、严长元、王燕等领导和专家,及展览策展、参展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童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孟昕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在开幕式上致辞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卓越创造力,其所关系的丰富节俗和艺术活动亦折射出中国人的深厚人文情怀。本次展览援引唐代诗人郑锡“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名句为题,切入对“二十四节气”的审美阐释,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深入感悟与体认贯穿其中的“和合”精神,显示一代青年学子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

研讨会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团队和参展人员均为研究生院在校学生。在展览策划与主题创作上,既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之长,也让他们对所涉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相互交流与密切协作,呈现和强化了展览的主题性与活动的整体性。从参展作品来看,同学们满腔热情地投入筹划与创作,努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和艺术样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审美情怀。透过这些神采飞扬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激扬青春之心而焕然释放的丰富审美意象,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浸润莘莘学子而蓬勃生发的盎然生机活力。

展览现场

展览主题阐释

节气是生命的礼仪

文/邓琦、崔晓蕾

我们出生、生长在“二十四节气”诞生的这片土地上,与她的熟识宛如与生俱在,自小的耳濡目染,让我们对于她早已经没有了疏离感,她一直润物无声,悉心慈祥。所以当我们在知道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时,惊诧如忽知近邻竟是于国甚伟之人,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骄傲。得闻学校要办与之相关的展览,我们心诚悦之,听说能尽以绵薄力为传扬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欣然应召,虽然局大人微,但于个人来说却深感充满意义。

深思“二十四节气”,它的确不那么简单。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劳动者为“生”而探索大自然的智慧结晶,虽然发源于黄河流域,但已经渐渐融入了汉人文明覆及的人类聚落中,各地的节气活动种类繁多各有不同,但都表达着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那些朗朗上口的时令歌,让这种愿景跃然纸上,朴素可爱,却又透露着古人的大智慧:“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古人观察它,分析它,仰仗它的平稳运行以求生存。在农耕文明时期,就连高高在上的帝王都要对他俯首称臣,以求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虽然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借科技来避祸,“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礼仪,但是文明的延续性让它依然鲜活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智慧性和独立性。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它俨然已经变换了功能,紧紧地凝聚着一个民族,赋予我们巨大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节气是时间的仪式

文/张海法、金宗学

2016年11月30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几节气,包含着中国人对四季变换规律的总结,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然而在当代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知之者甚少,人们习惯了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生活,过去掌握着古人保暖生死的节气,如今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关乎农业生产,也和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与认知相关。在古人看来,观候知节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同样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所以,我们只有了解节气背后的诸多含义,才能理解古人向往的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在短暂的人生中提升自己的价值。

人们时常感叹现代人丧失了生活的仪式感,生活节奏匆匆忙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而节气生活的背后蕴含着丰富地中国习俗和生存之道,很多传统节日都与节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惊蛰对龙抬头节,而龙抬头节日背后又有着祭龙、理发等习俗活动,可以说正是这些节日和礼俗,不断丰富了我们对个人价值存在的体悟与外在时空转换的感知。而节气,也更像是存在于时间里的一种仪式感。

几千年来节气普遍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以至围绕节气出现了民谚、民谣、诗词等多种文学艺术作品。而书画作为按照笔墨要求,用凝练的笔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样式,也与节气密切相关。比如北宋画家郭熙创作的《早春图》,在雄强的气势中表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中国美术史中关于节气的书画作品是数量众多的,这既是二十四节气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举办本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凭借“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契机,以书画展览的形式,不断提醒着节气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爱二十四节气,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更是希望能够在时间的仪式中,重新建立起人与天地、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节气是中国的时空观

文/石洪宇、李静芳

中国的时节文化是承载了人之于天地理念的复合体。《易经》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后天而奉天时。”的寥寥数语,既颂扬了乾卦之主——九五作为有德之君之于天地和合之观念,又钩沉出中国人之于天地时节古已有之的观念。如果说“阴阳五行”囊括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二十四节气”则承载了中国人独到的时空观。中医所究“必先岁气,勿伐天和”之治,在崇尚“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维语境下,体现了天地人和的观念,使得二十四节气并非简单的历法巡导,更将华夏民族文化与生活的人文价值一并贯之。二十四节气在一年时序中的连结,将时间与生活紧密结合成富有节律的起伏,也将散乱的时间线连成了有机的圆。在这个圆中,人们的生活循环往复,也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仰天俯地的中国脊梁亦找到了人之于天地时空的存在感。

手工艺就是这种存在的外部印记之一,是人们积年生活与艺术张力并存的结合衍生。它贴近生活场域,以“器”的形式承载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之“道”,连接着时间与空间,并在二十四节气中担任着人文之于时节的功能之用。青铜的沟壑,扎染的纤维,剪纸的线条,年画的色彩……件件手工艺珍品记录着年轮的印记与指纹的脉络。展现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手工艺作品,也是展现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以及对于生活的想象。

合影

作品欣赏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

中国美术报网址:http://www.zgmsbweb.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二十四节气主题艺术展作品欣赏
许俊国内外写生作品集
当代著名青绿山水画家许俊
【5A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2018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现场『文心-刘万鸣师生作品展』在第九届中国画节隆重开幕
费秋声|一个花鸟画博士的心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