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基本常识
灸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流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温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
(四)防病保健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疾》记载:“河洛间土地多寒流,儿喜病惊。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以防噤。”《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灸法的种类
艾灸
艾炷灸(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半截橄榄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 两类。
一 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着肤灸、着肉灸。
若施灸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称为无瘢痕灸。
1.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尽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 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二 间接灸(indirectmoxibustion)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去,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间隔药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间隔者,称隔姜灸;用食盐间隔者,称隔盐灸;以附子饼间隔者,称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moxibustion with moxa stick)
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方式。
一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
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 温和灸(mild moxibustion)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bird—pecking moxibustion)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的施灸。
二 实按灸
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隔绵纸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寿域神方·卷三》曰:“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瘥)。”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1.太乙针灸
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克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将人参125克,穿山甲25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500克,钻地风300克,肉桂500克,小茴香500克,苍术500克,甘草1000克,防风20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 《针灸大成·雷火针法》载:“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临床除治上证外,大体与“太乙针灸”主治相同。
温针灸( moxa needl therapy)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其他灸法
灯火灸(burming rush moxibustion)
又名“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火”,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之声可重复一次。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天灸(crude herb moxibustion)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
一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二蒜泥灸 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三 斑蝥灸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 施灸的先后顺序
古人对施灸的先后顺序有明确的要求。《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 “凡灸当先阳后阴, ……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二 施灸的补泻方法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灵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这是古人对施灸补泻操作方法的具体载述。《针灸大成·艾灸补泻》也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性能,酌情运用。
三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 灸后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 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此外,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太乙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复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艾灸方法和技巧的最全面讲解(新手必看)
中医实践技能:灸法操作汇总
艾灸前,你一定要知道的5件事∣潘毅对话范顺之
针灸学:灸法
灸法--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