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史记·留侯世家》: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资治通鉴·汉纪三》: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留侯赞》陈平: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扬雄·《解嘲》: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颓,虽其人之赡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2006年2月,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了一块红石石刻。经过清理发现,在这块未经打磨的自然石面上,写有6行57个字:“(诸葛)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请解领选表》:臣远寻终古,近察身事,邀恩幸藉,未见其伦。何者?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二臣才堪王佐,理非曲私,两主专仗威武,有伤宽裕,岂与庸流之人,凭含弘之泽者,同年而语哉?预在有心,胡宁无感。如使倾宗殒元,有益尘露,犹当毕志驱驰,仰讠州万一,岂容稍在形饰,以徇常事。九流任要,风猷所先,玉石朱素,由斯而定。臣亦不谓文案之间,都无微解,至於品裁臧否,特所未闲。虽存自勖,识不副意,兼窃而任,彼此俱壅,专情本官,庶几仿佛。且前代掌选,未必具在代来,何为於今,非臣不可。倾心奉国,匪复退让之与,预同休戚,宁俟位任为亲。陛下若不以此理赐期,岂仰望於殊眷。频冒严威,分甘尤戾。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苏轼: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十七史百将传》:“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孙子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良请啖秦将而袭击之。又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良借前箸以破郦生之说。又曰:'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良未尝有战斗功。又曰:'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良连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曰:'锐卒勿攻。’良谓楚人剽疾,勿与争锋是也。”

周恩来:张良不是帅才 但追随汉王是最优秀军师 

张良绝对是任何帝王梦寐以求的顶尖人才——那种对人心时局极有洞察力的智谋之士。
张良,萧何,韩信实际上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吏才、将才。
张良对刘邦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还重要——比如读研还是工作?炒股还是炒房?涨还是跌?如果每个选择题都做对了,你会成为亿万富翁。
项羽军霸上,张良劝刘邦去向项羽谢罪,这是刘邦当时唯一的生路,刘邦顺着这条路活下来了。
刘邦彭城大败,魏赵齐燕皆叛汉归楚,项羽直扑宛洛,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且迅速恶化的局势中,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韩信国士无双可独当一面,使之攻略北方;彭越贪婪,可收买,使袭击项羽脆弱的粮道;英布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以离间,拿来挡枪。——后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
刘邦固陵战败后,诸侯不动如山,张良看准诸侯心思,建议刘邦裂图封国收买诸侯,结果诸侯兵来,迅速灭掉项羽。
——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如何做出正确战略选择的问题——这也是最关键的难题——因为错了就完蛋了。
那个能帮你指出正确的战略方向的人,虽然他并不精于具体业务,但你能说他无用吗?回想张良的一生作为,洞察时局,拿捏得当,堪称帝王之师,一代谋圣。

1.曾经仗剑走天涯——侠气

张良,首先是他的侠气,年轻时候的张良,是那种仗剑走天涯的不拘少年。张良的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做大官,战国时代,韩国和秦国毗邻,所以韩国在秦国的压迫之下苦苦支撑几代人终于灭亡,作为韩国的遗民,年轻时候的张良励志要刺杀始皇帝,而且在博浪沙中差一点就成功,之后被全国通缉,只能出逃。年轻时候张良做的这件事情,不知道晚年时候张良自己怎么看,那时天下纷争多年,到秦朝终于统一,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朝结束多年刀兵,让天下重归于太平,觉得是功大于过的,后来二世皇帝的暴政当然另说,那时若是张良成功,秦朝必定大乱,天下英雄或会早很多年揭竿而起。这件事情的功过不好评价,但总是觉得,晚年的留候要是能重来一次的话,应该不会去刺杀了吧,毕竟这件事情的连带影响太大,晚年的留候已经见识了天下所有应该见识的风云激荡,也许不会那样冲动和不顾后果了吧。

不说这件事的结局,张良年轻时候做的这件事,想到伍子胥,伍子胥始终是觉得史记里面最有侠气的人物,比《刺客列传》里面的刺客更有那种伟大的胸襟,刺客列传里面的人物,说实话不过是匹夫之怒,他们的侠气没有那种吞天吐地的气概。反观伍子胥,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这个人居然隐忍二十几年,辅佐吴王阖闾差点灭了楚国,将楚平王鞭尸三百。这种一己之怒,报之一国的气概,真的太人神往。而看到张良早年的行为,觉得张良和伍子胥竟有几分相像,只是后来的张良在心境上突破了伍子胥的层次,达到了一种不可说的境界,早年的他们,也许是一类人吧。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2.一生的奇缘——黄石老人

张良刺杀始皇帝失败,出逃,避难于下邳,在下邳张良有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奇遇,传说中黄石老人在下邳的桥上赐给张良《太公兵法》,他也是张良心里一辈子的老师,尽管他们的见面只有寥寥几次。这个故事的真伪是很值得考究的,《史记》上说,黄石老人其实是毂城山下的一块黄石,沂桥赠书给张良之后,黄石老人说十三年后和张良会再相见,果然,十三年后,张良在毂城山下见到了一块奇异的黄石,张良毕恭毕敬的抱好这块黄石,余生一直在供奉它,死后也和黄石葬在了一起,这些都是后话。最让我神往的却是张良和黄石老人初见的时候,黄石老人故意刁难张良,张良本心为之,通过了老人的考验,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张良拾履”即来自于此。之后黄石老人让张良第二天清晨来桥上相会,有东西要传授给他,张良都迟到了两次,老人很不满,第三次张良终于赶在老人之前到达,于是黄石公赠之《太公兵法》。看到这些文字,总是想到那时天下在一片紧张中蠢蠢欲动,为了赴黄石老人之约,月华如水之下,年轻的张良风尘仆仆的往桥上赶,那种心情大概和我们现在怕迟到赶上班一样吧。只是那时公子是那样的年轻,即使是在避难之际,却总感觉他的行为有那么一种奇气,月下赶路的身影,让我想到李白《侠客行》里面的那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张良不知道,这是一部改变自己际遇的书!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间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他的谋略——魁梧奇伟!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是很在意,后来才知道司马迁的评价往往是一篇的点睛之笔,在《留侯世家》末尾,太史公是这样写的:“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这里太史公对留候张良的谋略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魁梧奇伟,四字堪称神来之笔。刘邦手下谋士众多,最杰出的当属张良和陈平,陈平的计策多有异想天开、神乎其神之处,但是总给人感觉冷阴阴的有几分邪气(比如重金收买敌方将领、劝高祖伪游云梦擒韩信)。张良的计策也很奇,但是却很奇怪给人一种堂堂正正之感,陈平练的像是辟邪剑法、独孤九剑之类,张良练的感觉像是易筋经,练到一定境界两人都几乎无往不利,但是总感觉易筋经似乎更恢弘。张良的计策,第一是正,其二是奇,第三是宏伟,很难想象一个人的胸襟和魄力到了何种地步,才能有这种大手笔。

对比一下陈平和张良的作品,楚汉战争中,陈平给刘邦出的一条计策是“大王(刘邦)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陈平的反间计妙到毫巅,但是总让人喜欢不起来。

而当时同样是刘邦手下的大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寻找战国六国的后裔,立之为王,一起对付项羽,刘邦也觉得是一大妙计,但是张良听后立即看出这条计策的破绽,因为当时项羽更强,六国复立之后很可能会顺风倒向项羽,而且最重要的是,刘邦手下的将领来自各个地区,六国复立,很多将领会离开刘邦去辅佐旧主。刘邦听后,汗流浃背,马上终止了操作,汉初两大最杰出谋略家的计策区别大抵如此。

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并问此计得失如何。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说:“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第三,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第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

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

第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第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

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魁梧奇伟也许是对留候谋略的最好评价!他对那个时代看得太清楚,他的心太博大而飘忽,他像是天上的流云,只有这样的无双国士才能驾驭住自己的能力,在奇正之间达到一种天人合般的平衡,创造出了那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权谋作品。留候之后,中国历史又演绎了两千年,但是从没有人敢说他超越这个人!

《史记·留侯世家》: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4、他的尊严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结局各不相同,韩信身死未央宫,建汉之后萧何曾被刘邦下狱,只有张良,和刘邦这种旷世雄主共事一生,从不曾被侮辱,宾主从来恭恭敬敬,甚至到吕后时期,对张良更加感恩戴德。在萧何的传记中,司马迁讲述了萧何在好几个时期怎样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不被刘邦猜忌,然而萧何最后还是难免凌辱。张良没有刻意保护自己,也从不会强出头,他的话每一句都是最深刻的洞见,却不会让人觉得被天才的辉煌所灼伤。刘邦手下这群骄兵悍将,没有下过牢狱的寥寥无几,不管是多么牛逼的人物,总会被刘邦在一个时间点上狠狠地搞一顿,张良却没有。他神奇的保住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天子之威,对他也得敬畏三分,下邳桥上的年轻人,多年的浮沉后,终于不再是少年。

曾经好奇,为什么刘邦那么尊重张良,后来觉得也许是张良无欲无求的心态吧。他不会像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拥兵自重,和刘邦讨价还价,自立为齐王,他不会像萧何一样做各种事情来掩饰自己,表达対刘邦的衷心,他甚至不是非刘邦不可,辅佐刘邦只是因为刘邦恰好可以辅佐而已。

碰到刘邦之前,他曾经跟很多人讲过《太公兵法》的精髓,这些人都只将其看做书生之见,只有刘邦,一下能领悟其中的要害,张良感慨“沛公殆天授”,于是决定跟着刘邦。之后因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被封为汉王前往汉中的时候,他并没有像樊哙他们那样忠心耿耿跟在刘邦身边,但是在临别之时,却告诉刘邦烧毁栈道,麻痹项羽,同时稍微操作一波,让项羽和北边的齐国展开了好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了项羽。顶级的谋士,并不是毕恭毕敬陪着主公,而是弹指之间,倾动天下,建立真正的不世之功。之后张良、刘邦重聚,两人一直合作到汉朝建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刘邦封天下功臣时候,准备封三万户给张良,并让其自择封地,张良说“始臣(张良)起下邳,与上(刘邦)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不敢当三万户的封侯,说因为自己当初和刘邦是在陈留县碰到的,于是只请求以陈留为封地,号“留候”。这种平常心,是他最本质的东西之一吧。

《史记·留侯世家》:後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5.他的道——先生何至自苦如此乎!

怎样来结束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想了一下,就用《留侯世家》里面看到差点落泪的一句来结束吧。故事从刘邦晚年开始,晚年刘邦宠爱戚夫人,欲用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取代吕后的儿子为太子,刘邦心意很坚决,吕后等日夜忧惧但是毫无办法。后来吕后向张良求计,张良一开始是拒绝的。那时的张良已经是大汉朝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归隐不问朝事已久,唯一值得自己出马的事大概只有皇帝召见,去和老皇帝刘邦吹吹牛,回忆那些峥嵘而光辉的岁月,或者侃侃某个大臣表现如何。晚年的刘邦是孤独的,皇帝后期再也不是随便和大臣在大殿之上喝酒,酒醉之后任由臣子拔剑击柱、放口高歌的随性皇帝了,伴君如伴虎是刘邦后期的真实写照。曾经韩信在的时候,老皇帝还可以和韩信一起论论兵道,听韩信一脸坦诚的说“大王不过十万而,信多多益善”。未央宫后,整个朝廷,够资格和皇帝谈笑风生的就只有留候了。这里说的资格倒不是说功劳的问题,而是一种隐秘的心境,我始终觉得刘邦、张良、韩信三个人是一类人,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性格像云,漂浮不定气概非凡,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在心境上达不到那种境界。

吕后等苦苦哀求,后来张良献计,保住了太子之位。

《史记·留侯世家》: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史记·留侯世家》: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所以吕后尽管残暴非常,但是对张良很是感激。刘邦死后,张良晚年辟谷修仙,这时发生了整个史记里面吕后身上最温情的一幕,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少数几幕之一。史记记载“(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史记·留侯世家》: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

这段话大意是说,吕后强制张良要吃饭,说人生苦短,何乃自苦至此。看到“自苦”这两个字,竟觉眼角一酸,也许本质上这才是张良真实的一生吧——自苦。无论是早年散尽家财刺杀始皇帝,中间下邳得授天书,成就不世之业,晚年道引轻身,辟谷修真,中间却不知多少苦楚。默默地忍下,不改少年之心,银鞍白马,谈笑倾危天下,背后更多的是“自苦”吧。和刘邦这种雄主共事,一辈子君臣之间云淡风轻,背后也许是这个人各种处惊不变和刻意为之。“自苦”和“魁梧奇伟”一样是对他最好的描述,叹哉!大英雄豪杰当如此!

前面讲述张良的计策之时,引述的太史公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这句话说,太史公觉得他的计策恢宏非常,但是看到他的画像却很秀气,像是清秀的女子,这个描写更是增加了好多想象的空间,状如“妇人好女”,应该就是现在的小鲜肉吧,只是再配以留候独特得才华,和小鲜肉远远不是一个量级,倒像是古龙笔下那些潇洒惬意的翩翩公子。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弟子,但是相貌奇丑,孔子看不上,想不到子羽学成后在楚国荆蛮之地闯出好大的名声,坐下弟子数百人,孔子欣赏之余,有了这句感慨。太史公说,张良也是这类人,“留候亦云”四个字有多少意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搞项羽,排挤郦食其,坑萧何,助刘邦杀韩信,他(张良)才是真小人!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二五)善始善终
从留侯张良的事迹入手,探析刘邦和吕后对张良十分信任的原因
《史记·留侯世家》读书记
论张良:只有经历深深的绝望,才能学会宠辱不惊
过眼马云|造成语的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