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面】广东省名中医刘茂才:'驱风'大师 回春妙手

 


刘茂才,中国知名中医脑病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1963年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省中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林夏泉。刘茂才擅治中风、老年痴呆症,癫痫及内科其他疑难病症。


自画像

跳出中医窠臼,抛弃门户之见


  刘茂才是广东兴宁人,和许多名中医不同,他出生于普通的百姓人家,而不是中医世家,也许正因为这样,他反而更容易跳出传统中医的窠臼,进修西医神经科的知识、完善“脑主神门”的中医学说、创立脑病专科,并且在中医治疗中引入大量现在医学的技术手段,抛弃门户之见,使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学在脑病领域得到很好地融合。



命运安排学了中医


  我是广州中医学院1957级的学生,当年大学减少招生,考取大学很不容易,我之所以选择中医,是因为我耳朵以前鼓膜穿了,听力不好。那时候有几次参军的机会,我在叶塘中学,学校推荐我参军,但参军要考听力,拿手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我的听力不行,总是过不了关。



  听力不行,影响参军,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当医生,在西医与中医之间为什么选择中医呢,我当时的想法很幼稚,西医是用听筒的,自己听力不好,可能使用听筒也不方便,而我在家乡看到过,中医是用三个手指搭脉的,扬长避短,又可以强身健体,我就决定学中医,我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广州中医学院,就这样进了中医学院的大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医走“简便”的路线方针一直影响中医的发展,“三根手指”成了中医最重要的医疗手段。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医就远远不止一根银针、几副草药这么简单了。



  例如我们治疗急性脑出血病例,就要运用到CT、MR和数字减影等大型先进检测设备,这是传统的中医所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承担了“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在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里完成研究,很多先进的装备为急症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初步制定出血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体现的还是中医的治疗标准,还是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方法。



将“脑主神门”系统化

运用中医学的知识治疗脑病,首先要突破中医的心脑之争。


  大家知道,中医与西医完全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就拿西医所讲的脑病来说,中医则是用“心”来代替。中医把脑的功能归结到心里边去,以心代脑,也就是所谓的“心主神门”,把脑的思维、意识、精神意识全部归属到心里面。治疗西医所讲的“脑病”,主要是运用中医的脏腑学说,把心当做脏腑的一部分来治疗。



  当然中医也有“脑主心门”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门”和“心主神门”两派一直有争论。



  进修过西医神经学科的知识后,我认为“脑主神门”的说法和现代医学更能够融会贯通,而按照当前比较流行的“心主神门”的分法,感觉不太合理。所以我就和其他医生一起,力争把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完整化、系统化,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把“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更好地完善。



  用脑病学说替代传统的“以心代脑”论,对临床的帮助很大。比如中风病的治疗,就采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取得很好效果。



人生画卷

中途转弯,发现了别样洞天


  1963年,意气风发的刘茂才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他做医生没多久,医学界推行“新医疗法”,医护一条龙,医生既要为病人看病,同时也要担任很多护理工作,当时大多推崇简单的医疗方法,讲究一副草药一根针治病,事实上,这样的体制貌似在培养通才,却并不利于医生和护士各自专业的发展。



  给刘茂才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样一件事,当时医院的骨外科收治了一名腰腿痛的病人,住院没多久就出现反复发烧的症状,下肢也不能动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骨外科请内科去会诊,刘茂才也是参加会诊的医生之一,当时医生拿到的资料就是病人的一张胸椎X光片,显示胸椎没有问题,中医诊断也都是按照腰腿病来医治。当时一起参加会诊的岑鹤龄医生是一位进修中医的西医,他利用神经学的知识,只是拿棉签在患者的肚子上划了几下,观察病人的反应,就判断说,病人的问题还在胸椎上。后来证实岑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缺少基本的神经学知识,差点误诊了病人,这件事情对刘茂才触动很大,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刘茂才选择到中山医科大学进修神经科知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为脑病研究。



只有一个主治医生的脑病专科


  中医学的高材生,转而学习西医的神经科知识,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不单是无数需要记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兼容并蓄的心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活水源源不断,还需要拓展新的空间。



  1979年,进修后的刘茂才主持成立了广东省中医院的脑病专科,主攻方向为中风病等脑病,这是全国中医系统较早成立的专科。最初,这个脑病专科只有刘茂才一个医生,每到开门诊的时候,他就会邀请理疗科的一个医生帮忙。



  学习了神经科知识的刘茂才,并没有丢掉中医的根本,而是“洋为中用”,他利用西医的知识诊断疾病,辅助治疗,同时将中医药理论积极运用到临床上。



  刘茂才坚持辨证施治原则治疗中风病,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淤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急性期后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



  中医药治疗脑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一时之间成为医院的强项,不过虽然已经成立了专科,病人也不少,但在专业上,刘茂才还是相当孤独的。



从几张病床到独立病区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原来只有几张病床的脑病专科开始进入发展的阶段,不但开设了独立病区,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医学水平,1995年成立了颅脑外科,开创了全国中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



  刘茂才曾经感慨地说:“中医药有独到的疗效,但也有局限。比如对中风小量脑出血中药十分有效,但中风大量脑出血就需开颅清除血肿。过去我们做不了手术,这类病人也就流失了,更别提中医药的参与了。现在引进开颅术后,不仅可及时抢救病人生命,中医药也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我们所做的国家课题说明,中西医并举不仅能使中风中大量脑出血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大大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假如回避现代科学,我们就永远无法了解这些。”



名医讲堂

不可轻信秘方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又在民间有很深的基础,所以有不少灵验的秘方,但刘茂才认为,从来就有“凡药皆有偏”的说法,老百姓也常说“是药三分毒”,所以不可以轻信秘方。作为脑科专家,他常用的蝎子、蜈蚣等“毒物”来作为“扫风通路”的药物,但用起来相当慎重,因为这些昆虫对于人体来说都属于异性蛋白,可能会有不良的反应。



  中医最讲究辨症施治,所以养生不在秘方,而是因人而异。他自己有这样一次经历,1992年3月,刘茂才感觉心脏不舒服,于是去拍了心电图,当天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他作为义诊专家在现场正在给病人看病,负责心电图的医生就找到他,说是心脏问题严重,让他立即住院。本来他很善饮,住院后按医生的要求滴酒不沾,后来他想到,古代医书中也常有用酒入药,来促进血液循环的,于是自己泡制了一点药酒,每天饮少量,几年下来,心脏早搏的问题居然没有了。



睡得浅等于失眠


  在他看来,现在不少年轻人身体状态很差,有很多种原因,比如人之所以会得病,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邪之所以能侵犯到人,是人的身体虚弱。以睡眠状态来说,比如曾经有人问过刘茂才,“睡不好”问题大不大,他认为,由于无法多睡、早睡,许多人在睡眠中爱做恶梦、容易惊醒,出现“浅睡眠现象”,而浅睡眠对人体衰老、智力及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不睡觉造成的危害几乎相等。睡不好,也会虚,人也容易得病。



  另一种就是久病有淤。身体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气虚就必然带动血虚,虚极就见淤,邪气困在你机体里面,闭阻你的气血的流通,这就是久病致淤。



名医处方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中风是中医的四大难症之一,而治疗中风颇有经验的刘茂才,总结自己治疗的心得,得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所谓急则治标,是指对于急症的病人,首先要平肝熄风,祛痰开窍。一个是属于热比较盛的,就用辛凉开窍,同时祛邪、祛痰,先把病人的命救下来。接着在逐渐恢复的过程当中,就要扶正祛邪,补气血,疏通血脉的同时,也要祛除痰和淤,因为痰淤为患是中风病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候;痰淤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后遗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



  刘茂才还指出,中风病是由于肾中阴阳水火失衡引发的,同时肝胃失调,因此到了后遗症的时候,除了补气补血、疏通血脉,还要养肝肾、柔肝平肝。



速写

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刘茂才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医脑病研究的时候,恰好刚刚过了不惑之年。尽管和许多人比起来,这个年龄才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并不算早,但“不惑”对于人生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不惑,是人的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步,不惑,就是保持清醒的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而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一点又格外重要。



  1979年,对于在中医学院学习了六年时间,当了二十几年中医的刘茂才来说,选择到中山医进修西医的神经学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挑战,而在学习之后,他做出了一个离经叛道的选择,传统的“心主神门”的说法,让中医院根本就没有脑病专科,而他开始修正和完善中医“脑主神门”的理论,期望能够将西方医学中脑的概念移植到中医治疗当中。



  从当年的脑病专科唯一的一个主治医生做起,现在刘茂才身边已经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广东省中医院的脑病专科,已经开设了中风、老年脑病、神经内科等七个门诊。心脑之争的突破,似乎让一切变得简单,思路更开阔,道理也更平坦。



  也许正因为如此,今天,已经六十多岁的刘茂才仍旧相当活跃,每周一到周五,他照例要到香港的一家中医研究所坐诊,往返于粤港之间,他感受到中医文化在两地的差别,这也使他认识到,对于中医来说,有时候文化的根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你找到文化的钥匙,才可以让探索的大门洞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省中医院刘茂才教授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荣誉称号
寒窗苦读励志学医 刘茂才
刘茂才:中医脑病的追梦人
大医精诚刘茂才:中医脑病的追梦人
大医精诚|刘茂才:都说“心主神明”,我为什么说是“脑主神明”
中医名家 | 广东省名中医黄培新:三叉神经痛,根在风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