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育儿的四大典型禁忌,你家中几条?
老人育儿的四大典型禁忌,你家中几条?
贾军_Jill 2016-09-01 12:04:57 举报
阅读数:18075
老人育儿在中国的家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避免的禁忌多

老人育儿在中国的家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老人育儿能减轻家长的负担,但是由于老人育儿的观念存在诸多误区,不可避免的禁忌多,身为家长的你一定要清楚,错误的育儿方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这里讲的老人育儿禁忌,不是来细数老人育儿的不好,而是客观的帮家长朋友们分析一些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育儿禁忌,从而更好的避开这些误区。老人由于知识、见识所限,以既有的经验但却是错误的方法育儿。换言之,她对您的孩子做的事,从前对您也做过。

老人育儿

“再哭,窗外面大灰狼吃掉你。”

“再闹,你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再乱跑,会被妖怪吃掉的!”

一些老人会描绘一些虚构的、负面的情景来吓唬孩子,特别是在孩子难于管教的时候。

吓唬往往是有效的,特别是对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不同月龄的孩子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恐惧情绪,从出生至6个月孩子对大的声响容易产生恐惧;6~9个月的孩子开始对陌生人产生恐惧;1~2岁的孩子容易对和母亲分离恐惧;2岁以后,随着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开始对黑暗、动物、独处一处和想象中的东西产生恐惧。

老人们虚构的“大灰狼”,“妈妈不爱你”,大人们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对于一些小小孩,却会留下深深的心理烙印。

恐惧不是一个绝对负面的情绪。恐惧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最终统治地球的一个重要心理活动。适度的恐惧可以让孩子提高警惕,逃离、或远离危险。但是恐惧应该是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的反应,而不是对老人们虚构的世界的反应。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进行了一次臭名昭著的实验,揭示了在一个婴儿如何形成恐惧条件反射。

实验对象是一个9个月大的小男孩阿尔伯特。研究者把一只白鼠放在他身边,起初他一点都不害怕。但像一般婴儿一样,他害怕巨响和噪音。

当他10个月大时,研究者把一只白鼠放在阿尔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玩具,想去抓。这时试验者在他身后大声敲响钢轨。阿尔伯特猛地一跳,向前扑倒,害怕极了。再次试验,阿尔伯特又想去抓,钢轨又在身后响起。这时,阿尔伯特跳起来,向前扑倒,开始啜泣。这样的试验反复重复了几次,阿尔伯特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

实验报告中写道:“老鼠一出现,婴儿就开始哭。他几乎立即向左侧猛地一转身,倒塌在左侧,作四肢撑起身体快速地爬动。即使没有钢轨敲击,他也表现了同样的恐惧。”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阿尔伯特对其它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恐惧:兔子、狗、皮大衣、玩具娃娃等。

可见恐惧是后天习得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若孩子经常被恐惧感占住心灵,精神就容易受创伤,发展下去,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智力发育迟缓,甚至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孩子长大后则会表现出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

除了导致恐惧,吓唬孩子还会导致孩子形成对世界的错觉认识,误以为四周真的潜伏着魔鬼和豺狼虎豹。吓唬孩子也会诱导他们自卑,让他们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比他自己强大,他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危险,而家长无法保护他们。

如果老人可能是由于知识、见识水平有限而吓唬孩子育儿,家长需要反复提醒老人注意。如果孩子已经被吓唬到了,也别担心,两个贾说认为,孩子就像蒲公英,只要环境不是太恶劣,就会健康成长,你只需要淡化、和孩子耐心解释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一个老人是个固执或健忘的人,那你需要做的就是自己亲自带孩子了。


2、打扰专注

1岁半的汤汤走着走着不走了,他蹲下来看蚂蚁。刚刚一分钟,老人蹲下来,温柔地拉着他的手:“乖,咱们回家吃饭。”

3岁的军军正在专心的拼图,他已经快完成了,只有几块位置翻来覆去找不对,但是军军一点不急,反复地试。这时老人过来了,宝贝该喝水了。不分青红皂白,把宝宝从专心中唤醒。 

4岁的小燕在堆积木,摆摆这边,摆摆那边,正在琢磨。老人在旁边帮忙: 绿色漂亮,摆一个绿色的,然后伸手帮着摆上了最高的一块。但是不懂事的小燕开始大哭。 

5岁的莱莱在动物园看斑马,半个小时都不肯走。老人急了:“莱莱,快!老虎多好玩,老虎还没看着,快没时间了。” 

这些老人看起来都是劳心劳力的,爱孩子,照顾孩子。但是她们也在同时一点一点的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当孩子专注地玩时,如果大人让他不受干扰地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孩子哪怕很小时,也能安静下来专注做一件事,而专注的时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增长。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家长不干预,大部分孩子都会是一个安静而专心的孩子。 

独立意识也是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打扰孩子也破坏他的独立。孩子独自玩危险小的游戏,家长不应过多干预,大人一插手,一则会影响他的专注,二则会减少他的探索欲望,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就变差了。孩子做事韧劲也会差,稍有挫折,就急于求助。 

而当孩子专注于观察的时候,大人更不要打断他升级蓬勃的发现力。一个孩子专注看一个事物半个小时,多么难得,尽管那个事物对大人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你知道孩子小脑子里面哪个回路正在激烈地连接、成长呐?

对于这些老人,家长需要反复提醒。但是如果老人在日常育儿生活中过分唠叨,那你需要做的就是亲自带孩子了。

其实我一直偏爱沉静的老人。沉静不是不和孩子说话,而是知道什么时间不开口,她们的安静会保护了小宝宝的专注力、独立精神和身心发展。

春暖花开了,小宝宝们要出门了。小区里的孩子们里面,总有一些已经学步的宝宝,却总被老人抱着,或者一直坐在小推车里。久而久之,别的同龄小朋友爬高上低玩滑梯,这个被抱着的或坐婴儿车的小宝宝似乎不感兴趣了。

这些孩子,往往是穿的最多的;往往是天气稍不好就不出门的。

家里吃饭了,总有一些小宝宝,长着一双手却不能用,因为溺爱,老人做了好吃的饭菜,喂宝宝。

这样多好,吃的多、吃的快,还吃的干净。看,宝宝在老人的养育下,长得多胖! 

早起,孩子笨拙地穿衣服。太慢了!冻着了怎么办?老人三下五除二地给宝宝穿上衣服,宝宝连抗议都来不急。


这些被过度保护的宝宝,丧失了宝贵的敏感期发展机会。他们爬行少、走路少、动作笨拙、很晚才会自己吃饭。要知道小小的宝宝,是通过一次一次的做事,失败、成功,才知道自己“能”,才逐步培养了自立和自信心。 

蒙台梭利说:活动是儿童人格的一部分,儿童必须使用他的感觉,透过活动来发展自己。任何禁止儿童活动的行为,都将损害儿童智能的发展。 

对于这些老人,如果是想图省心省事,那家长只能自己带孩子了;如果是老人责任心强所致,家长要注意是不是给她施加了太大的孩子安全的压力。

小宝宝睡觉一哭,老人赶紧抱,然后慢慢地晃来晃去。有的宝宝形成习惯,一定要抱着睡,有的还非老人抱不可。

宝宝哭了,给个饼干就OK。只要宝宝哭,老人就用宝宝喜欢的零食来哄。久而久之宝宝就养成了爱吃零食的习惯。

大宝宝开始喜欢看电视了,他发现老人最好对付。只要一哭一闹,老人就会把电视打开。 

最会察言观色的宝宝,尽管才几个月,已经知道老人不会说不了。向老人要糖,能要到,但是爸爸妈妈会说不啊。就这样,一些宝宝跟老人亲近,甚过父母。难怪一些老人骄傲得说:“看,宝宝最认我。” 

其实说出这个育儿禁忌,我们很是犹豫。为什么呐?因为隔代亲是个普遍现象,溺爱是很难避免的,这就注定了老人很难对孩子说不,更何况宝宝还那么小。

这个育儿禁忌其实是父母问题。父母因为忙请老人过来带孩子,但是不能把育儿工作全交给老人。父母可以自己陪孩子睡觉,训练孩子独自入睡;父母要多抽时间陪孩子玩;父母没时间全职管理孩子看电视,但是可以帮孩子选片;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让老人学会对孩子说不。

相信血缘的力量。孩子都喜欢能更好的陪他玩儿的人,只要父母认真陪宝宝,做到高质量陪护,哪怕时间短一点,哪怕老人做的再好,也不能取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归根结底,我们都知道老人育儿是情分不是本分,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成全家长,理应得到尊重,我们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老人育儿的禁忌,一起认清这些误区从而避开它,帮助宝宝营造一个更好成长环境。

推荐阅读
  • 。用科学的育儿方式,保护宝宝,健康成长!
  • 宝宝长大了,忽然变得特别难管,他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很多事情都想自己来做,他开始反抗父母的限制和管束……孩子不听话也许是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但这也正说明了宝宝的成长。父母需要采取一些好的方法,平衡好孩子独立性发展和父母权威角色之间的关系。给正在和宝宝对抗的父母以下建议:
  •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为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千万别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宝宝一生! 我家有个刚满三岁的男宝宝,最近特别喜欢打人,每次带他出去玩,他总能找到攻击目标,有时看见远处的小弟弟,都会跑过去打一下再跑开。昨天带他下楼玩,他又打了一个坐在手推车里的宝宝,每次我都温和地制止他,他当时答应不打人了,可下一次又故态萌发。请问,我到底该怎么“修理”他呢?
  • ]尽管1~3岁宝宝的自理能力十分有限,但父母应开始有意地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减弱并逐渐消除宝宝的依赖心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平时多和宝宝平等交谈,让宝宝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放手让宝宝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反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宝宝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东西。 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 ]哭,是宝宝心理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宝宝每一次哭泣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父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哭,有很多原因,比如有的宝宝天生敏感、感情脆弱,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环境,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甚至恐惧。他们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并用哭来宣泄。宝宝的这种敏感气质可能与遗传有关。 家人的过度保护、溺爱迁就也容易导致宝宝爱哭,因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受不了一丁点儿的委屈,遇事除了会哭,别无选择。
  •   该吃饭了,妈妈把小宝贝抓到椅子上,连哄带劝地往他嘴里塞着饭菜。可他连嚼一嚼的兴趣都没有,反而扭来扭去,趁你不注意,马上下桌子逃跑。你无计可施,只好全家上阵,爷爷追,奶奶堵,妈妈则端着饭碗找机会……一顿饭下来,妈妈筋疲力尽,老人只好说:   妈妈带着宝宝去别人家做客,宝宝看中了对方家里的公仔玩具,怎么都不愿意撒手。对方碍于面子,只好把玩具送给了宝宝。妈妈不好意思地跟对方道谢,而对方也客气地说:   一个宝宝穿着鞋直接踩地铁座位上,因为好奇而手舞足蹈,却时不时地碰到身边的人,甚至一巴掌打在旁边乘客的脸上。对方自然怒目而视,旁边的宝宝妈妈非常尴尬,只好说:
  • 妈妈和宝宝每天都会说成百上千句话,这么多的话中总会有无意间伤害到宝宝的“口误”。 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妈妈“最不该对宝宝说的五句话”。 很多妈妈认为孩子要听话才好,这样省事、好管、不容易有意外发生。 很多妈妈不敢放手,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自己心里存在恐惧,或者是想找一个省事的途径。 所以,你想让宝宝对你“言听计从”,想管理掌控宝宝的一切。 虽然,你认为孩子听话才好,可孩子如果特别听话其实是种盲从,从小失去建立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长大后也容易谨慎胆怯、随波逐流。
  •   “嗨宝宝”认为,婴儿期的孩子处在对陌生世界的不断探索中,他们需要运用一切感观去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啼哭和微笑是他们表达自己情绪最重要的方式。   父母对婴儿期孩子的最大关注,通常是在养育上。因此,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宝宝不同哭声所想要表达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回应他们的需求。特别是要防止他们借用哭声来养成命令大人的习惯。   应对婴儿期的宝宝,导致父母家庭教育失败的最大敌人是情绪化。与其他婴儿的比较会让父母变得急躁,让人不得休息的哭闹会让父母变得不耐烦,冷漠、喝斥、怒吼等负面情绪,会让父母忘记那些需要长期坚守的育儿原则,这时,任何育儿书所提供的科学观点都会失效。
  • 宝宝在家里蛮横得厉害,常常对爸妈、尤其是对(外)祖父母大呼小叫,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可是一到外面就“蔫儿”了,说话、做事都畏畏缩缩的,不敢 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都不敢吱声,俨然是个小小的“两面派”。说起“窝里横”宝宝,对此感到头痛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少。 宝宝“窝里横”,是被过度照顾、过度保护的结果。 这是过分溺爱的结果。一家子大人都围着宝宝转,会令他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认为别人就是应该以他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满足他的,因此对家人呼来喝 去,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有的宝宝在爸爸妈妈面前乖巧听话,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却蛮横无理,这也是老人在抚养时更容易溺爱、纵容孩子导致的结 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15种表情背后的真相
新生儿护理讲究多,这11条禁忌不要碰,都是过来人“血的教训”
让宝宝长大后懂得感恩的6个注意
老人宠孩子能到什么地步?“隔辈亲”让人头疼,咱也不敢说
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分析(强烈建议家长们当工具书收藏!)
宝宝胆太小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