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括其人其事其文其居(三)

熙宁六年(1073)六月,沈括以“中央督察”的身份,到浙江视察农田水利和新法执行情况。临行前,宋神宗特意嘱咐他:“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原来,苏轼站在司马光一边,组成了反对新法的保守派。他态度坚决,言辞激切,成为推行新法的阻力。早两年前,就被贬至杭州担任通判去了。苏轼在当时已是全国享有盛名的青年诗人,宋神宗乃至他的祖母曹太后都是苏轼的热心读者。一心一意想变法图强的宋神宗虽然将苏轼贬了官,但内心里还是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对沈括才有了要善待苏轼的吩咐。

沈括到了杭州。

苏轼对这位比自己年长五岁,却比自己晚中进士六年的昔日崇文馆的老同事,虽然说政见不同,还是尽地主之谊,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沈括也很友善地“与轼论旧”,并把苏轼新作的诗词抄了,要带回去慢慢品赏。

回到汴京以后,沈括以其政治上的敏感,在苏轼的新作中发现了很多反对革新、嘲讽新政的诗句。于是一一详加注解,用附笺的方式,上呈宋神宗。宋神宗当时并不在意,此事也就搁置下来。但沈括的这种“发明”和“发现”,却给一些屑小之徒提供了构害苏轼的方法和方式。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他在《湖州谢上表》中有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监察御史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了“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监察御史舒亶更从苏诗中找岔子,他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字字句句上纲上线。国子博士李宜、御史中丞李定历数苏轼的种种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并列举了应处苏轼极刑的四项理由。群小都欲置苏轼于死地,好在宋神宗无意杀苏轼,只同意拘捕,并且不允许在湖州进京的押送途中,将苏轼关于狱中过夜。

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又名“乌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成群的乌鸦在柏树上栖息筑巢乃名。苏轼在乌台被关押了130天,涉及到他的100多首诗作,牵连他的亲友39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下狱后,天天受审,生死未卜,一日数惊。对于指控他的于新法不满、嘲讽时政的罪名,他都坦然承认,辑录的交待材料就有数万字之多。虽然罪名成立,但当时新法已废,凭此不能判重罪。群小又急忙搜集罪证,他们从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中抓住“蛰龙”二字大做文章,在宋神宗面前诬告苏轼:“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反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宋神宗倒也不是一位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淡然地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苏轼入狱以后,有许多人仗义执言,为他求情。

时任宰相的吴充上奏:“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告老还乡的老丞相张方平也在家乡愤然上书,痛骂李定之流“怀论己之私仇,结奸邪之赏类,风闻枉奏,不得人心”。

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宋神宗的祖父)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最难能可贵的是,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摒弃政见上的分歧,以政治家的宽阔胸怀,也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宋神宗对苏轼本就有爱才惜才之心,关押苏轼,原只为挫挫他的傲气。加上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又有这么多人为苏轼说情请免,十二月十九日,宋神宗下发圣喻,对苏轼从轻发落,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职地,且无签署公文权。其他与诗案有涉人员,也分别给予处罚。处罚最重的是驸马王诜,因其与苏轼交往过密,案发前又泄密与苏辙,调查时又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掉一切官爵;苏辙奏请赦免兄长,愿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虽没有收藏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兄弟连带关系,降职任筠州酒监;前宰相张方平等大官各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朋友各罚红铜二十斤。

折腾了四个多月的乌台诗案终于定谳,苏学士也有惊无险松了一口气,但沈括却从此落下了骂名。当然,沈括不是苏轼入狱的主谋,主谋是王安石手下的四个小人,但史家却认定沈括是始作俑者,因为乌台诗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发现”为基础的,“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

沈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不光彩的事?历史上也有多种观点。

有“嫉妒”说。是因为沈括嫉妒苏轼的才名,所以要陷害他。但嫉妒只在差距相近的人中才有可能发生,如按文名,沈括在当时根本没有与苏轼可比的基础。

有“政见不同”说。苏轼是保守派的精英,沈括是革新派的中坚,扳倒苏轼,就能减少变法的阻力,所以沈括才会采取如此的对策。但观点不同,仍然可以君子式的互相争论,未必非要置人于死地。苏轼反对新法,就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在《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皇帝书》中,对王安石的变法就进行了全面的批评。他反对汴水工程,甚至危言耸听:“万一堤防决口,洪水滔滔四处奔流,到那时,即使吃了倡议者的肉,也无法补救百姓的损失!”而沈括正好负责汴河水利,他不打嘴巴官司,而是亲临一线,亲自测量,亲自指挥,取得了治理的丰硕成果,以事实驳斥了保守派的攻击。这样一位务实的人,又怎么能去施展阴谋诡计呢?

有“操守品德有亏”说。认为沈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并举出另一个实例加以说明。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沈括作为变法革新的参与者,反而上书反对王安石的一些变法法令,以至王安石复出后,痛斥沈括是“小人”!为此,在新旧两派之中,沈括成了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

乌台诗案之后,沈括的名声更臭了。元丰五年(1082),他虽然因军功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但并没有像当年包拯升任此职被人尊称为“包龙图”那样,而被人称为“沈龙图”。相反的是,是年八月,由朝廷派来的徐禧,擅权专断,推翻了沈括和种谔原来筑乌延城的计划,而改变为筑永乐城。九月,城刚筑成,西夏兵大举来攻,徐禧又不听沈括的意见,以致永乐城陷落,宋军损失惨重。虽说沈括作为军政长官难逃其咎,但主要责任不在沈括而在徐禧,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沈括前不久还立有大功,本不应给予太大的处分,但朝廷上的两派大员,谁也不为沈括说话。结果沈括被免除官职,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安置到随州闲住。从此,沈括便彻底地退出了北宋朝廷的政治舞台。

沈括在随州给云禅寺过了三年孤囚般的生活,这时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因宋神宗在这年病逝,宋哲宗以十岁的童龄继位,照例举行大赦,沈括得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团练副使的空衔,诏书中注明“不得签署公事”,他得以从湖北的随州迁往浙江的秀州居住。这几年来,沈括的仕途命运几乎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命运一模一样,都是从大学士贬为团练副使,都是不得擅离职地,都是不得签署公事,原先的要员都变成了闲人。有人说风凉话,沈括是咎由自取,天理难容,一报还一报!

其实沈括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世人对他的误解他有口难辩!他究竟做错了什么呢?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括的教训告诉你,为什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王安石为何百般刁难苏轼,让苏轼差点命丧黄泉
舒亶之猛
他才是“乌台诗案”的幕后黑手,是残害苏轼真正的“罪魁祸首”
【觅苏记】湖州爱山台:乌台诗案(上)
“乌台诗案”的起因经过,苏轼为何被牵连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