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
 
 
 
 
 
 

  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多数人认为是病毒感染、精神因素、健康状况下降等多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的结果。此外,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有关。

  疲劳超过3个月应就诊

  文蕾主任说,因为本病来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是工作紧张、压力大的上班族。她提醒说,一般情况下,自感疲劳的病人几天后体力即可恢复。如疲劳超过一个月,可认为是持续疲劳。上班族如果常感疲惫乏力、头痛、记忆力下降、心慌气短,甚至腰背酸痛、失眠多梦、耳鸣、易感冒出汗、心烦等,持续3个月以上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针灸可改善疲劳状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非药物疗法有针灸、拔罐、按摩等。在中医看来,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加之长时间的身心劳累,耗损阴血,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文蕾主任介绍,中医的针灸治疗可以疏通经脉,调整阴阳之间的不平衡,从而改善慢性疲劳状态。针灸穴位要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艾灸中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针刺膻中穴可改善心脏功能,针刺太渊穴可加强肺呼吸功能。

  上班族应时常减减压

  文蕾主任提醒上班族,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规律地生活。同时,对负面情绪要正确进行自我调节,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身心健康。另外,适当的运动可舒缓压力和减轻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治疗
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失眠和多种精神症状的一组证候群,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表现。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确切发生机理尚不清楚,认为是以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脑和体力过度劳累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功能调节失常而表现的综合征。中医在本病的治疗研究等方面相对有一定的优势。针灸等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 辨证治疗 研究 中医药
前言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失眠和多种精神症状的一组证候群,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表现。
本病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87年才正式命名[1]。一说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CFS[2]。
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确切发生机理尚不清楚,认为是以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脑和体力过度劳累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的功能调节失常而表现的综合征。中医在本病的治疗研究等方面相对有一定的优势。针灸等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趋增多,因而慢性疲劳综合征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者们的一项最新调查,慢性疲劳综合征已涉及到约50万美国人,并估计每10万成年美国公民中约有183人具有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定义相符的症状。慢性疲劳综合征虽一时危及不到生命,但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能力、效率及日常生活,因此,开展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主体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虚劳”“五劳”等范畴。疲劳是人体气、血、精、神耗夺的具体表现,而气、血、精、神皆由五脏所化生。外感病邪,多伤肺气;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体力过劳或房劳过度则耗气伤精,损伤肝肾;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各种因素导致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是本病的总病机[1]。
1.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1.1樊敏[5]将本病分为气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脾不调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七个证型,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确立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亦补亦疏,疏补结合,补虚损以疏调气机。补是补益,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辨清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疏是疏调气机,应根据气机紊乱的程度和所涉及的脏腑而采取不同方法,如疏肝理气,理气活血,理气和胃等。所谓疏补结合,即在补益时适当加入理气行气药物,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而在以疏调气机为主时,应适当加入一些滋阴养血或润燥生津药物,以防香燥之药伤阴耗液。总之,疏补结合,取长补短,共同达到调气机,理脏腑,补虚损,平阴阳,恢复身体健康之目的。
1.2胡兵[9]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病理改变是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衡,而脾胃功能失调是致病关键因素,肝气亏虚、真元不足是CFS发生的重要环节,贪逸少动及情志不遂在CFS发病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辨证分为脾胃失和、中气不足,肝气郁结、气阴亏乏,肾精不足、冲任失调等3型.主要治法有平调脾胃功能,益气养阴、调和肝脾,填补真精、益其元气及养心安神定志等.
2.治疗:
2.1中药治疗
2.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诊断教研室根据中医理论及前期临床实践,认为肝脾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机理之一。他们采用慢性束缚及冷水游泳加进食时电刺激的复合应激方法研制了慢性疲劳动物模型 ,并经行为学测定,结果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现代多元统计学方法、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SPSS或SAS软件及一些量表的运用,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分析我国CFS 的症状学特点及辨证分型,分析中药治疗CFS 的机理,并对CFS病人定期随访观察,研究其发展、转归及预后规律。运用以补气理气、调理肝脾为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消疲怡神口服液”治疗后,多数CFS病人的症状有明显改善[2]。





*

 

2.1.2刘继芳[3]认为肝郁气滞,心主失养,脾肾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实质上是本实标虚,虚实夹杂,以肝气不舒,心绪不畅为本、为实;以心、脾、肾诸脏气血阴阳不足为标、为虚。治疗上当标本兼治,补虚泻实,治疗当遵《灵枢。客邪篇》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祛其邪。”补虚与祛邪并举。以枸杞子、熟地黄、桑椹、黄精滋补肝肾之阴,以淫羊藿、蚕蛾温阳化气,二者阴阳并补为君药。以黄芪、党参、山药补脾益气,刺五加、茯苓补心养血共为臣药;以半夏解痰郁、泽泻解湿郁、陈皮解气郁、山楂解血郁、砂仁解食郁,使五郁俱畅为佐,妙在加入马钱子一味,于大队补益药中,取其“开通经络,透过关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力,以利药效发挥,兼有止痛之功,能提高各种感觉器官功能,为使。制成中成药甜梦口服液。理论上全方气血同补,阴阳并调,寓通于补,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效,正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肝、心、脾、肾、脑诸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病因病机,因而有良好疗效。
2.1.3 高荣慧编译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汉方治疗》[4]从虚实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多个方面认识CFS,并根据辩证使用加味逍遥丸,约60%的患者症状改善,证的变化继而单用或合用十全大补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往往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1.4周永红[8] 根据慢性疲劳综合征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外邪侵袭.治疗应以补肾调肝祛邪为大法,并结合临床对具体用药进行了探讨.
2.1.5 
2.2针灸治疗 
2.2.1李一新[6]报道针刺配合走罐治疗,疗效满意;
2.2.2王卫红; 段希栋; 朱玉景; 刘安峰; 庄新娟[10]报道针罐并用治疗,主要选择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从第7颈椎至长强穴,疗效满意 ;
2.2.3杨鹏里[11]报道采用磁圆针治疗,方法:磁圆针叩击,先沿背部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背部第一、二侧线顺序叩击穴位,重点叩击大椎、膏肓、命门、肝俞、胆俞,每穴叩10-20次,以皮肤微红即可。然后根据疲劳程度,伴随症状选叩气海、足三里等穴,如伴周身不适,颈背腰、四肢酸痛,可循经叩颈、背、四肢。每次30-40分钟,2-3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效满意;
2.2.4田盛颀〔13〕报道采用针灸治疗,配合中药,取穴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足三里; 
2.2.5潘元侠〔14〕报道用针刺加磁贴治疗本病23例,疗效满意。
2.2.6有报道针刺和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有健脾益气,补虚安神作用;合谷、太冲、三阴交有调气镇痛功能;百会、四神聪能升阳健脑;
2.3其他疗法 
2.3.1艾正海[7]报道采用敷脐治疗36例;
2.3.2高荣慧编译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汉方治疗》[4]还采用了入浴、与医生交谈等方式治疗CFS。认为通过入浴的温热作用、静电压作用、浮力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与医生交谈,如果能从精神的重压下解脱出来,也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以交谈为治疗方法而得到轻松感的患者也不少。
3.研究
3.1陈易新等[12]用慢性束缚的方法研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并在模型成功的基础上处死大鼠,摘取肾上腺称重并在电镜下观察其皮质的超微结构。在此基础上观察到肾上腺皮质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功能的受损,是使动物HPA轴活动受影响,并提出机体应激能力下降的潜在因素,可能是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
3.2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关西福利科学大学教授仓恒弘彦等人发现,人体血液中一种特殊蛋白质阻碍大脑和心脏等神经信息的传递,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原因。这对寻找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新方法大有帮助。
总结: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的“虚劳”、“不寐”、“心悸”、“郁病”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因为烦劳过度、情志不畅、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之后失于调理所致。根据其临床极度疲劳、乏力、虚弱、微热、咽痛、淋巴结肿痛、肌痛、精神抑郁、健忘失眠等表现,其病机可概括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气机郁滞。证属本虚标实,虚在气血阴阳不足,实在气机郁滞。其发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源不足,则不能荣养机体;肝气不舒,则气血不能畅通。故其治疗原则在于辨清气血阴阳的属性及脏腑,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其虚;根据气机郁滞的不同分别采用疏肝利气、活血利气、和胃利气之剂以疏畅气机的郁滞。治疗中注意补虚和疏肝利气、条畅气机药物的配合使用,多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非药物治疗可采用针灸、拔罐、理疗、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等方法。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主编.针灸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版
[2] 王天芳,张翠珍,王琳,刘雁峰,郑君芳.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及其研究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第22卷
[3] 刘继芳.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分析.中医杂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
[4] 高荣慧编译.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汉方治疗.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年第2期第24卷
  [5] 樊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诊疗现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9期第10卷
  [6] 李一新.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中医外治, 2002,11(5):54
  [7] 艾正海. 敷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6例.中国中医药科技(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8(2):93
 [8] 周永红.补肾调肝祛邪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理论探讨. 新中医(NEW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4,36(10):5
 [9] 胡兵。慢性疲劳综合征辨治探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1-3
 [10] 王卫红; 段希栋; 朱玉景; 刘安峰; 庄新娟. 针罐并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 2001 , 19 ( 1 ) 23-24
 [11] 杨鹏里。磁圆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中医外治杂志 - 2001 , 10 ( 2 ) 52
 [12] 陈易新 王天芳 季绍良 康纯洁 刘晓兰 刘燕。慢性束缚致大鼠慢性疲劳模型的肾上腺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第23卷
  [13]田盛颀.浅谈慢性疲劳综合征.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23
  [14]潘元侠.针刺加磁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0):11


中医针灸的补泻指什么?具体操作时手法如何?

 



最佳答案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1.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1.功能状态:入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3.针刺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有七种⑦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贡⑦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泻法:得气后③疾徐补泻操作时间短操作时间长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疾:快速之意 徐:缓慢之意。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④迎随补泻:补法,近针时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补泻:补法:病入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⑥开阖补泻:补法: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补平泻:称导气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复式补泻手法:主要有二种:①烧山火: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待针刺入中1/3(入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小,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痹,虚寒性疾病⑦透天凉将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再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捻转泻法,然后构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缓慢地提至下1/3(地部)。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小,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件疾病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医 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医  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原因

  (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六、皮肤灼伤(起泡)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人体的穴位要怎么样搭配来使用呢,如何针对各种病症选择穴位及搭配穴位按摩或针灸?
[ 标签:人体 穴位,人体,针灸 ]
人的身体有许多经络和穴位,不过在人有病痛和不舒服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各个穴位来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或保健的效果,有什么要点,应该如果选择和搭配? 

 

 
 
 
 
 
 
 
 
 
 
 
 
 
 
 
×
信息提示
·风格控,你今天“艰难决定”了吗?
·手机写博  Word写博  LiveWriter写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处方的组成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陆氏针灸特色及临床经验
针灸取得神效特效的关键点
慢性疲劳综合征15个针灸治疗处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