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经》(1-20难)王正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经》

(草稿)

王正龙

本书为扁鹊所著,实为黄帝后、仲景前之人所著。因为《伤寒论?原序》中提到了《八十一难》。扁鹊乃假托之名,与“黄帝”之名义同,表示此为经典,无可争议!

经者,经纬之经,织布之喻,都是纟字旁。经不可变,纬可于经上任意变化,故称经典。典者,双手持册,表示尊重。

难者,质问也,非难、责难、问难。使~感到困难,难住了。解释起来很难呐!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正龙按】:脉之大会~所有脉气汇总会聚的部位,只有在手太阴脉搏动的地方才能表现出来。

跗阳、太溪、人迎皆属动脉,独以寸口作为判决死生吉凶的方法。医生不要故弄玄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八万一千寸,八千一百尺,八百一十丈),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正龙按】:三寸和六寸,形容很短,而一万三千五百息、八万一千寸又极多,若有一息变化,以后就很容易出现混乱。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脉皆为变也。不可过用之意。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就是最平常的道理。

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应以此为常理。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正龙按】:营行五十度,会于手太阴,卫行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共一百度。且营卫并行而非单行,如修行之槖籥。

《灵枢?营气第十六》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拙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

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三焦皆运化而不藏也,故曰尺寸。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正龙按】:尺中有寸,而寸即是寸,皆动脉也。皆属阳也。

手腕有“伸肌支持带”,有约束其它肌肉韧带不会发生变形的作用。故与寸口有同类效应。法者,以之为法则,法书,法律,法规,法统。

《灵枢?终始第九》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胀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正龙按】:尺寸者,阴阳也。

大要~大概要领纲要、取象。会~会集会聚。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生之乎?

岐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而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数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这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当今有谁察其左右逆顺了!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正龙按】:治者,肾间动气也。见“八难”。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正龙按】:跗阳、太溪、人迎又当如何?犹云胃气、肾气而已,这样可以不必详言关尺及左右,可以理论之,而不可只以脉论之,须参以症候,以免出现“四失”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看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读法一文便知。

《灵枢?小针解第三》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濇以言所病也。知具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素问?徴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育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黄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政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正龙按】:终于人迎,始于寸口

手太阳与足太阳,寸口与人迎。

上寸口、下人迎。左寸口、右人迎。浮寸口,沉人迎。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太过、不及等言,皆以偏激论之,容易使人理解。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正龙按】:九分者,“阳得寸内九分”也。为常脉,过九分而全浮则为病。法曰太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现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正龙按】:上鱼,浮于九分之上,不能入鱼际也。溢者,阴邪太过而阳邪亦太过也。吐利之症

外关内格者,此阴邪太过之脉也。应予“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方可救之。强调内格,以内为主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正龙按】:一寸者,“阴得尺内一寸”也。为常脉,未及一寸而欲绝则为病。法曰不及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正龙按】:入尺,匿于一寸之后,不可能入尺泽也。覆者,风邪太过而生机微弱也。厥吐利之症。食则吐蛔

内关外格者,此邪风太过之脉也。应予“乌梅丸”方可救之。强调内关,以内为主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正龙按】:阴阳俱盛,属于阴阳离决,脏气已绝,真形显现之“七怪脉”。患者应因为“回光返照”而没有症状,却会很快猝死。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十七》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名曰:关格。

《灵枢?脉度第十六》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正龙按】:呼吸之间,两精相搏,脾受谷味也,具有了运化动力,才能变化水谷成为五味以输布五方。其脉在中,关脉与中取,枢纽。故曰阴阳也,阴阳互根也。天地相交,人在其中

浮者阳也,心与肺,南与西,生长与收敛也,阳中有阴,九分浮而一分沉。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沉者阴也,肾与肝,北与东,收藏与生发也,阴中有阳,九寸沉而一寸浮。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正龙按】:阴阳应象。虽曰浮,应浮九分,为正常脉象。若过之则为具体脏腑之病脉显现。

浮而大散者,心不敛也;浮而短涩者,肺不宣也。

长(阳)

【体相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癇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阴)

【体相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疼。

不及本位名为短。?关部短为死脉绝脉?中脉短者,为减者,法曰不及。未必死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正龙按】:牢而长者,肝欲伸而不舒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芤洪脉也,肾虚而不藏也。

牢(阴中阳)【体相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软,阴)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正龙按】:浮沉之间,方为常脉,其脉在中,方为阴阳。法者,正理、常理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正龙按】:此言太过与不及之转变规律也。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正龙按】:这样说,并不是六种脉象同时出现于寸口,而是阴阳之脉相互排列组合而出现。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正龙按】:首先必须分清阴阳。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正龙按】:阴气逐渐虚弱而阳火逐渐收敛不住,时而出现间歇。由沉变浮。属于加重

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正龙按】:阳气逐渐虚弱而寒邪逐渐强盛不通,时而出现早搏。由浮变沉。属于加重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正龙按】:其经者,六经辨证也。知其逆顺,补阴泄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

【正龙按】:最基本的切持脉象的原则和方法是必须知道“举按、轻重”。

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正龙按】:浮取的溢,浮也,过之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正龙按】:中取偏浮。血脉输布与收摄之力度及取象。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正龙按】:中取之脉。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正龙按】:中取偏沉。水生木。肾水多少必须由肝木生发之力度才能显出来。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正龙按】:沉取的覆,伏也,不及

故曰轻重也。

【正龙按】:切而知之者谓之巧。以上皆病脉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之时之象,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本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正龙按】:言损小而不言虚小,使医患知道元气是因为受损而小也。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正龙按】:此乃辨明“阴阳征候”的基本原则。先明阴阳,而后方知“顺逆、表里、脏腑”。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耶?将病脉耶?

【正龙按】:三阳脉偏浮,三阴脉偏沉。乍,非“时而”之意,乃“时辰”之意。“寒热往来”有定时。

然:皆王脉也。

【正龙按】:是病脉,亦为本脉。用以辨别属于哪一经,可知病情之变化方向,是欲解还是加重,必须在动静之中使用。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常识,若只知消除症状而不知经脉传变,即使经验再丰富,名气再大,治疗有效率不会超过20%,而且终究、必定是庸医!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正龙按】:其气~它的功能。以何月~凭借什么物质基础,就是尺。各王几日~可以产生运化动力,就是寸月日就是尺寸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正龙按】:冬至之后,即经脉始通之意。先三阳经,后三阴经,先运化,后积累。

先以先天温煦后天,而后后天才能补充先天。故先三阳,后三阴。甲子为天,少阳为地,水谷为人。

初得甲子少阳王~生机发动,经脉初步疏通,虚火下行,入于中焦。有德而无位通经脉

复得甲子阳明王~中焦运化,积累精气,新陈代谢,体重不增不见。尚不禁折腾。复胃气

复得甲子太阳王~外门已闭,守邪之神。巩固收敛

复得甲子少阴王~开始收藏。

复得甲子太阴王~中气更加充实,输布四方,体重增加。有得有位,君临天下强胃气

复得甲子厥阴王~必无留血,急取而诛之。破邪气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正龙按】:《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正龙按】:时日大要~王时王日的规律次序的纲要。

元气时即生发之时,日即运转之规律(伤寒几日)。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见“二难”。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正龙按】:肾间者,非两肾之间,乃少阴肾之范围内。如:田间、人间、刹那间。动气者,一寸九分之气也。活泼之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正龙按】:守~防守。防止邪气产生,防止邪气传入。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正龙按】:虚火,阳脱。去如弦绝。如蚊虻止,欲以微针、小针。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正龙按】:生气独绝于内~生发之气孤独而无阴,是因为原气竭绝于内也。

最后一点人迎气皆传入寸口,寸口当然不盛不虚而平实也。此为“回光返照”,必死。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与“十难”同看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正龙按】:脏腑~人迎寸口、尺寸、表里、沉浮、死生、终始、寒热、逆顺、阴阳。……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正龙按】:关键词——以别知病~以此原则来分析辨别才可以知道病因病根。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世间没有透视神通!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

【正龙按】:脏柔腑刚。柔对柔,刚对刚。须辨虚实邪正脉候。柔变刚,刚变柔,反!

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急怒为肝实脉。人迎大于寸口。

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微急为肝虚脉。寸口大于人迎。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洪大为心实脉。人迎大于寸口。

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微大为心虚脉。寸口大于人迎。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缓甚为脾实脉。人迎大于寸口。

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微缓为虚虚脉。寸口大于人迎。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涩甚为肺实脉。人迎大于寸口。

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微涩为肺虚脉。寸口大于人迎。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沉甚为肾实脉。人迎大于寸口。

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微沉为肾虚脉。寸口大于人迎。

【正龙按】:甚者,脏也,实也;微者,腹也,虚也。实邪一定入脏,虚火一定入腑。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正龙按】:一脉变为十脉,五脉变为五十脉。当今医生能掌握多少?二十七脉掌握否?记住规律。举一反三。生克乘侮的关系。精华与糟粕的问题。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正龙按】:水生木,子饥饿则知母已亡。五十动者,五十度复大会也。十进制。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正龙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肾肝心脾肺~变虚的顺序死脉灸关元

《灵枢?根结第五》: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代(阴):脉缓有定数。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正龙按】:针者,诊治者,非针刺者。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正龙按】:肾肝气者,阴也,也,收藏与生发也。心肺气者,阳也,生长与收敛也。

五脏脉已绝于内则脉象浮溢,已无收敛之力,而医者反补充上焦经气,如黄芪、桂枝之类。

五脏脉已绝于外则脉象沉覆,已无运化之力,而医者反补充下焦经气,如地黄、人参之类。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正龙按】:补者,应为收敛之意。泄者,为“疏通”之意。所谓“补阴泄阳”之谓也。

或曰:“补者,增强其功能之意”。损益,在《老子》、《周易》皆有论述。

《灵枢?根结第五》: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瞋,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慑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正龙按】:色之与脉当参相应。当今之医,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克者,正气相互制约之意也。反得相胜就是邪气凌辱正气。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正龙按】:五脏有无色,有病皆现于面,面为南方,变见于气口。(闻问)与切必须相应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正龙按】:色青:东方风木筋肝苍角呼握目酸怒,脉当弦而急,弦为欲伸,急为不输。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正龙按】:色赤为南方热火脉心赤徴笑忧舌苦喜。脉浮大而散,浮大内虚,散为不收。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正龙按】:色黄:中央湿土肉脾黄宫歌哕口甘思。脉中缓而大,中缓湿重,大则脾虚。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正龙按】:色白西方燥金皮毛肺白商哭咳鼻辛忧。脉浮涩而短,浮涩虚寒,短则精亏。

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正龙按】:色黑:北方寒水骨肾黑羽呻栗耳咸恐。脉沉濡而滑,沉软寒虚,滑则不藏。

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正龙按】:此为无色之病脉。当与以上所有关联之概念相应。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寸与尺必然相应。

【正龙按】:尺之皮肤者,血管的上表面。或曰沉取中取浮取。或曰所变现之处。气口寸口。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

【正龙按】:不知相应者,庸医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其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正龙按】:色青为东方肝病,为郁。

脉浮涩而短者,肺气不宣也,为金胜木;如果脉大而缓者,脾土不输,为土胜木。~加重。

脉浮大而散者,心气始宣也,为木生火;如果脉小而滑者,肾气始生,为水生木。~向愈。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正龙按】:举一隅而知三隅为上工。六者,基础概念也,七者,较为灵活运用几个概念而已,九者,几乎全部运用其知识也。十之一者,非医所能及也,杂学。当今医者,下工亦不如也。

《灵枢?根结第五》: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濇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王正龙按】:至~到、增加也。离经~阴阳经脉不通。夺精原精被耗损。死~脏死;命绝~内竭。一呼再至曰平,平人也至者——阳亢,饮酒,房室过度

《灵枢?寿天刚柔第六》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王正龙按】:损~离、减少。损脉没有平脉。损者——寒凝,误治,抑郁过度。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王正龙按】:

至脉从下上~从人迎速将气调入寸口——太过。

损脉从上下~人迎渐不足而寸口陷下——不及。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正龙按】:1太阳主表,因伤寒而人迎凝结而寸口燥热;2人迎逐渐损耗,脏腑功能衰落;3、运化机能开始不足,入不敷出;4、吸收收敛功能严重不足;5、不能支持生命,等死。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正龙按】:损至之间未有必然之相互联系,如《伤寒论》条目一般,以实际情况为终始。

12345为损脉顺序,此为因伤寒而误治,常服养阴清热药物的发展顺序。

54321为至脉顺序,此为因为消除症状,住院注射激素药物的发展顺序。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正龙按】:调阴阳必须从五脏入手。

损其肺者,益其气~益其宣发和肃降之气;非黄芪所能包括。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中上焦之气,上入于中,下摄之也。四逆辈主之。

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寒温即少阳火,理中汤。

损其肝者,缓其中~肝火旺则胃火盛,须甘缓中焦。

损其肾者,益其精~须用生长收藏法,非地黄所能为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王正龙按】:前者为至,后者为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正龙按】:先说明什么是常脉平脉。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正龙按】:脉初数,80次/分钟。刚发病之脉。

前大后小~为滑脉,为虚火,即头痛、目眩;

前小后大~为洪脉,为郁火,即胸满、短气。

洪(阳):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分部诗】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正龙按】:脉更数,90次/分钟。病加重。

脉洪大~阳气虚且被郁,胆火上逆,故苦烦满。

沉细~为阴寒过盛,腹中火衰,故腹中痛。与“腹中痛加芍药”不同。

滑者~壮火之气衰,为热所伤,故曰伤热。

涩者~肺气虚而不能宣发,为寒邪中雾露。上焦如雾,如雾露之溉。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正龙按】:为数促之脉,100次/分钟。其人当困~昏沉,神志不清。

沉细夜加~阴邪盛则发散,夜间不能收敛则病情加重。

浮大昼加~阳邪盛则飘散,昼间不能收敛则病情加重。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正龙按】:为促脉,120次/分钟。沉细夜飘,浮大昼飘。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正龙按】:为迟脉,30次以下/分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正龙按】:屋漏、虾游之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正龙按】:当吐者,下虚上实证,吐则因宣发而能肃降,上下可以交通,瓜蒂汤;

不吐者,为下虚上脱证,无可吐,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正龙按】:虽脉细欲绝,也有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可用以救治。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正龙按】:辨别消除症状后好坏的标准。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正龙按】:疾病消除时刻所变现之脉。因天之序。太过人有力,无病人力小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正龙按】:其脉濡弱而长却不紧。

此为虚弱无病之生脉。若有病则弦而有力或细或紧。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正龙按】:其脉流利而不滑脱。

此为虚弱无病之长脉。若有病则窄滑而有力或短或长。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正龙按】:其脉柔软而不急迫。

此为虚弱无病之收脉。若有病则浮而短涩或洪大。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正龙按】:其脉沉濡而滑却不凝滞。

此为虚弱无病之藏脉。若有病则沉而太过与不及。

如有变奈何?然:

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

【正龙按】:使无病变为有病,使病情加重之脉曰反者。

《脉要精微论》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正龙按】:来脉实大强劲(而去不如来)为太过;来脉虚弱微小(去脉则飘、无)为不及。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正龙按】:来脉实大强劲(而去不如来)为太过;来脉虚弱微小(去脉则飘、无)为不及。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正龙按】:来脉实大强劲(而去不如来)为太过;来脉虚弱微小(去脉则飘、无)为不及。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正龙按】:来脉实大强劲(而去不如来)为太过;来脉虚弱微小(去脉则飘、无)为不及。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正龙按】:禀者,承受,禀承,禀告。四时之变病~病之盛衰。死生之要会~死生的枢纽。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正龙按】: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知其为脏腑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知其为经脉病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正龙按】:必须知上下、左右、升降、沉浮,善恶、长短等。相互关联之意。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连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其病为之奈何?——其如《灵枢?经脉篇》,当各经之间而关联参看之。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正龙按】:外证为阳为胆经证,内证应象,其病为阴为足厥阴肝经证。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惋。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正龙按】:外证为阳为手厥阴心包经证,内证应象,其病为阴为手少阴心经证。~燥痛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正龙按】:外证为阳为足阳明胃经证,内证应象,其病为阴为足太阴脾经证。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正龙按】:外证为阳为足太阳膀胱经证,内证应象,其病为阴为手太阴肺经证。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正龙按】:外证为阳为胃经证,内证应象,其病为阴为肾经证。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可尽知也。诊病

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正龙按】:心包~烦心,肝~胸满。

气闭者,当伸发舒展,脉当强急而长,反得秋肺之收敛,必死。为精亏,短涩不通。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正龙按】:心~渴而欲饮,心包~胸胁支满。

开而有敛,舒而不通,脉当紧实而数,反得冬肾之敛藏,必死。沉为寒重,涩微气短。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正龙按】:胃与膀胱~鼽衄。

先吐后鼽,先实后虚,脉当沉细,反得春亢之飘散,必死。浮为风大,牢为郁闭。字义。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正龙按】:胃~狂疟温淫,身以前皆热。太阴虚则阳明火盛。

此应为实热证,脉当洪大,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则为阳脱,必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正龙按】:中寒不通,下寒不敛,

此为寒实证,脉当微细而涩;反者,紧有淤、大为脱、滑为飘,必死。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正龙按】:三四一十二,心与小肠肝胆肾(膀),肺与大肠脾胃命(三)。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正龙按】:手太阴、手阳明金在右上——右寸;足少阴、足太阳水在左下——左尺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正龙按】:水生木,左尺生左关。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正龙按】:足太阴、足阳明在右中部,左关生右关也。命门三焦即心包三焦,向上生发。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正龙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正龙按】: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正龙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脏在右。伤寒传足不传手。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正龙按】: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正龙按】:

假令脉结伏者,(而)内无积聚;脉浮结者,(而)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正龙按】: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

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肝木8。寅之后为阳明。寸口

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心火7。申之后为少阴。人迎

【正龙按】:

故男脉在关上(右尺或寸脉),女脉在关下(左尺或尺脉)

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正龙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

 

其为病何如?然:

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

【正龙按】:清热滋阴。元气不足,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寸口大于人迎也~阴经病。

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渭也。

【正龙按】:使用激素,病会向外发展,里更虚。人迎大于寸口也~阳经病。

得之者,得之脉,病则相应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正龙按】:更~交替,更换。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正龙按】:沉而数~阳乘阴,癃闭。虽~纵然,即使,虽死犹荣。沉涩短属阴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正龙按】:浮滑长属阳。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正龙按】:脱阳为孤阴~见鬼游魂~过服六味,

脱阴为孤阳~目盲无血~过服四逆。

 

A、脉细欲绝者、寸关中取脉弦者(偏于上焦),当归四逆汤主之;关尺中取脉弦者(偏于下焦),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厥阴经所主为交会阴经与阳经的井穴)。

B、脉微细(细非细脉,而是窄的意思)、脉微欲绝者(寒邪盛而正气虚)、脉沉者(以寒为主),或脉沉于尺后者(元气不足),或左尺沉而右尺滑者(左为人迎而右为寸口),四逆汤主之(脉沉而无力者,一般炮附子不超过30g)。

C、脉微欲绝者、或尺脉沉而关脉中取弦者(下焦寒而中焦有湿),通脉四逆汤主之。

D、尺脉微而右寸沉弦有力或左关沉紧者(上焦不降或厥阴不通),白通汤加人尿主之。

E、尺脉滑而关大寸浮无力者(下焦寒少,宜补上焦以肃降),附子理中汤主之。

F、尺脉滑而关无力者(下焦无寒、中焦虚多),理中汤主之;

G、尺无力而关大寸洪者(急发挥上焦肺金收敛功能以补下焦肾水之亏损),人参汤主之。

H、尺脉沉无力而关极微弱者(邪气尽去而生机极虚的虚痨症),小建中汤主之。

I、脉数而左寸弦紧者(手厥阴心包过分压抑,因为长期郁闷),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J、脉促而左寸浮大者(手厥阴心包过分压抑,因为肾精亏损不敛),急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救之。

K、脉数尺沉无力而寸洪大者,或沉数无力而浮洪大者(因骤虚而里不能敛其表者),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脉法
清·黄元御脉法总纲《四圣心源·脉法解》之二十四脉
难经白云阁藏本(和传世的有的地方不一样哦)|经方图书馆 - 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
浮沉大小、二十四脉
内集·卷一 \ 诊脉--总看三部脉法
三指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