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心,别让孩子走上“伪汉字文化”的岔路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汉字,是每位父母都要操心的事。近两年,从传统文化角度来教儿童识字,让识字变成有趣的文化学习,已经逐渐成了一股新的潮流。拥有五六千年历史的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值得从孩子到大人都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不过,在这新的学习潮流之中,也涌动着让人不舒服的东西。

兔工匠这两天看到了一篇宣传儿童汉字学习的文章,很有点“被惊到了”。文章里说要让孩子的汉字学习有趣又有意义,接下来就举了个实际学习的例子。

这例子是“公”与“私”两个字。文章作者说啦,这两个字有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厶”,而这个“厶”就是人用胳膊肘把东西护在胸前的动作,代表“我的”。然后呢,“私”是把代表食物的禾苗都归自己,就是自私;而“公”上面的“八”是分的意思,把自己私有的东西分给别人,那就是公了。

这例子一举,挺生动挺形象,不少读者在文章后留言点赞,纷纷表示受教了,很有启发,太有文化啦,要让孩子好好学学,等等,等等。

文章作者主张孩子学汉字要有趣又有意义,这当然没错。问题在于,他举的例子都是错的。 我们来看看这“”和“”,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它俩长这样:

此时“公”的下部是个封闭的口,“私”的右边则是个封闭的口还要多个尖儿。为什么这俩部分看着不大一样呢?

这不是写法的问题,它俩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甲骨文和金文中“公”字是个会意字,下方的“口”代表盛东西的器皿,上方的“八”代表分,所以“公”字的本义就是将器皿中的东西平均分配,由此引申出公共、公有、公平等含义。到了篆文时代,“公”字的写法出现了讹变——写着写着,写变形了。那个“口”在书写中多出了个尖儿,成了这样:

多了尖儿的口象什么呢?看看,是不是象它:

它是谁哩?它就是“厶”,私的本字,也念sī。

所以说,直到篆文时代,“公”和“私”才算是有了字形上的相似。

两个人长得象,别人会怀疑他俩是一家子;这两个字有一部分相似,就容易让人以为它们是相关联的。比如韩非子在《韩非子 · 五蠹》里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谓之私(厶),背私(厶)谓之公,公私(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他认为“公”上方的“八”是“北”(背字的最初版本)的意思,所以“公”就是背离“厶”,也就是厶的反义词。刚才我们解释过“公”字的最初结构,虽然字义相对,但古人造“公”和“厶”(私)时可并没有在字形上给它们什么关联啊。甲骨文是直到清代才被大量发掘、辨识的,战国时代人们并不了解更早期的汉字,韩非子只是根据他们当时“公”字的写法,对字理做了错误的解读。

韩非子说“自环者谓之私(厶)”,认为“厶”字的形状代表着自我环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这也不准确,“厶”字的甲骨文写法是这样的:

看看,最早的时候“厶”并不是闭合的形状,所以韩非子的看法是说不通的。实际上,“厶”字的字形含义目前还没有定论。有说法认为这形状代表已经成型快要出生的胎儿,然后由出生胎儿引申出“私处”、“私隐”的含义,但金文中“厶”也有写作近乎三角形的版本。

至于我们现在用的“私”,它的本义其实是一种禾,《说文解字》说“私, 禾也。从禾,厶声。”“厶”在它这儿只是个声旁,跟含义无关。后来,人们把“私”字假借来代替“厶”使用。用得久了,“私”字正式上位,靠边站的“厶”字就彻底下岗啦。

这字理的源流一扯起来内容挺多,但是,再多也没多出个“胳膊肘”啊。无论“公”还是“私”或者“厶”,哪里有半点跟“拿胳膊肘护东西”相关的呢?

不用说,这“胳膊肘论”是那文章作者根据现在的汉字字形,拍脑袋琢磨出来的。

汉字的字形里确实蕴含着字理文化,但这字理文化可不是对着楷体字比划比划就能生造出来的。

汉字的流传使用,是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前面“公”和“私”的字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字形就往往会有不小的变化。至于现在的汉字,那更是经历了笔画由圆滑变横直的隶变(汉朝隶书形成),和繁简字转换等等多重巨大变化之后才形成的。这中间,又不知夹杂了多少字形字义的讹变、借用、替代、转化。盯着现代的字形,去拍脑袋分析汉字的本源,并不比从某姑娘的朋友圈自拍美照,幻想她曾祖母年轻时的穿衣风格靠谱多少。

那篇文章里的错误,其实在当下的新识字风潮里颇有代表性——很多人搞所谓“有趣有文化”的识字教育,不是从严谨的字理文化出发,去了解、分析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而是仅仅盯着眼前的汉字来“发散思维”。他们自造的汉字“解析”也许能自圆其说,也许还颇有趣味,但却跟真正的汉字文化不沾边。如果说清楚这只是为了让字好记一些也就罢了,问题是这些“解说”还要打着传承汉字文化的旗号。家长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安排孩子去学习这些“有趣的汉字文化”,实际上却是在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领向岔路,反而离真正的文化越来越远。当这些孩子将来发现自己一直当真理的“汉字文化”都不靠谱时,真不知心理阴影会呈何尺码。

韩非子对“公”和“厶”的误读,是受困于战国时代对早期汉字研究的匮乏。到了现代,几千年来无数学者的辛勤钻研,以及考古学者的无数发掘发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汉字字理文化体系,只是要将其转化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推广。如何把复杂的字理变化,为孩子们总结得清晰易懂又有趣,确实不是容易事。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没有依据的自造理论来应付。

有的人用自以为有理的方法来分析汉字,自得其乐也罢,发表出版也罢,那都是个人的自由。可是,如果将背离真实字理的东西裹上传统文化的包装,塞到孩子脑子里去,那就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和对汉字、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越宽广的河流里,杂质就越多。为孩子在纷纷扬扬的传统文化教育里选取优质的部分,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开动头脑,去学习和分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字八法
150对形近字对比,帮助孩子区分混淆字,学好汉字
36个四叠字,你知道读音么
汉字的文化•“衣”与“袖”3
奇妙的汉字| 吹
汉字解密 | 吃:吃字最早竟不是表示吃东西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