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写给侄子侄孙的信,到底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历史上有过苏轼这个人,中国人才知道什么叫豁达的最高境界。苏轼是一位备受历代文人推崇、深受广大百姓喜爱的文人,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长袖善舞,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无可超越的高度,而且其“东坡式的潇洒”总能帮助人扫开精神上的雾霾。今日知行君与大家分享苏东坡的家书两封,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走近那个潇洒的苏东坡。

苏轼写给侄子苏千之的信

家信原文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因风寄书,此外勤学自爱。近年史学凋废去岁作试官,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原文释义

    独立:独立见解。

    不惧:不畏惧权势。

    司马君实:即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直道:正直行事。

    以此窜逐 :因为这被贬官放逐。

    凋废:衰落。

    去岁:去年。

    史传中事:历史传记中的事情。

家信写作背景

1069年,宋神宗即位,他立志革新,于是召王安石入京,决定变法立制,富国强兵。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而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旧党官员上任后又尽废新法,想要一切“皆如旧制”。为此,围绕变法问题,朝廷中出现两派争执不休: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支持新政,主张变法;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则反对新政,反对变法。新旧两党更迭执政,新政时行时废,在这样的情况下国策摇摆不定,臣民也无所适从。最初政见不同的党争问题也渐渐演变成后来的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的夺权之争。

苏轼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法制变更很是反对,觉得惊扰百姓,他也因此而受到新党的嫉恨,并于1089年以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在他到任的同一年接到侄子苏千之的来信,向他请教朝廷中新旧党争的疑惑。这封信就是苏轼在接到来信后写给侄子的,向他解答疑惑,同时也劝诫他要多读史书。

家信品读

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反对变法,在政治上是和司马君实(即司马光)等守旧派站在一起的,立场坚定,即使为此被驱逐到远方,也毫无怨言、没有畏惧。苏轼对人生抱着从容达观的坦然态度和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他觉得在逆境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封信中,苏轼不仅给侄子讲述了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还对他讲了学习上的事情,告诫侄子要多读历史典籍,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和生活都有所收获。历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是人文之本,勤读史书不仅可以以史为鉴,还可以促进自身的有益发展。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不仅有助于视野的开拓,积蓄发展经验,培养综合的判断能力,而且有助于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并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国具有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真实而连续记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苏轼写给侄孙苏元老的信

家信原文

侄孙近来为学如何?恐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前后汉史及韩柳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原文释义

    趋时:趋赶时势。

    海外:这里指海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

    峻壮:形容文章有气势。

    韩柳:韩指韩愈,柳指柳宗元,两者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

家信写作背景

苏元老,字子廷,是苏轼的族孙,年少好学,擅长《春秋》,喜好文章。因为苏元老为学有功,所以苏轼非常喜欢他,苏辙也曾夸奖过他。第一次见到苏元老时,就连当时的文学大家黄庭坚,也十分惊奇,称赞他是“苏氏之秀也”。后来,苏元老举进士,调广都簿,历太常少卿,有诗文流传于世。

作为长辈,苏轼非常关心后代的成长,特别是对族孙苏元老更加关爱。在这封家书里,他劝诫苏元老要多读书,勤学习。

家信品读

苏轼虽然长了侄孙苏元老两辈,但在这封写给侄孙的信中,他说话的口吻非常平易亲切,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权势与威严。他以“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劝导侄孙努力读书。于循循善诱中,显现出一位文学大家的家训之道。

关于读书学习,苏轼的观点是:“勿令考得功名后,所学便为弃物也”,这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准备,成为一种仕进的手段。因而,只要读书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自然就会有了;而一旦失败,就会变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正因为这样,通过考试 “走上仕途”也就成了读书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读书被人们堂而皇之地称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因为当他们考试通过之后,便将所学知识废弃。这种现象在有的人看来很自然,他们认为只要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总不免会有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殊不知,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才导致了百弊丛生的严重后果。功名利禄是读书的动力,这个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否认,但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足以使读书成为“异化劳动”而走入歧途。知识可以增强人们的谋生能力,但读书不能完全讳言功利。


本文由【大道知行】(微信号:dadapzhixing)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东吴宗室三次内乱:孙权堂兄被幽禁,侄子叛逃曹魏,侄孙叛逃西晋
苏东坡家谱世系
《(宋)苏轼楷书司马温公神道碑》 放大版 99张
苏轼 楷书 《司马温公神道碑》(苏楷第一)
苏轼最好的楷书作品:《司马温公神道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