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为有处有还无——从《红楼梦》的缘起看悲剧中的深情

本文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现将与此文有关联的文章链接如下:

作者 张惠评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的这句谶语往往在开篇即引人疑惑: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虚假的东西反而比真实的东西更显得真实。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者在长篇小说中营造出宏大到繁杂,真实得深刻的世界,缘起于顽劣的石头、天上的寓言、疯疯癫癫的和尚道士,又归结于一片虚无。综观全文,一种宿命论与虚无论贯穿始终。

宿命与虚无往往是悲观者的藉口。《红楼梦》是悲剧,却不止于此——它还是一部“情剧”。古人诉说才子佳人的故事比比皆是,但《红楼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非“滥情”,而是在恢弘的时代背景下赋予“情”悲剧的意蕴。笔者以为,情与悲,在本质上相通——为情而悲,因悲生情;而“悲”的宿命,则蕴含在“情”的先验性与注定性之中;而“情”产生的基础,又在于两个纯洁性灵的互动。先验性即指前世的姻缘对今生具有预设的线索和映射,而注定性则指今生命中注定的性灵与情缘难以选择与改变,即使最终有缘无分。本文将分四个层次,从红楼梦的缘起浅析作品悲剧中的深情,且将笔者多年来读红楼的心得线索与广大红学爱好者分享,抛砖引玉,盼为斧正。

一、宿命论下之前世深情

别名为“石头记”的《红楼梦》之源起便是一个关于石头的传说。相传女娲补天共练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雨露恩泽天地化育,成了想要游历人间的灵石。“青埂”谐音“情根”,古人云,“情根在天”,“天”即天道、天分、天性,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既定准则。正是由于这上天注定的“情根”,宝玉口中所含之玉便有了来历,此处的隐喻恰恰验证了情的先验性。

而携带顽石入世的一僧一道,则道出了另一段前世的故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仙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去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

传说天有九重,离恨天即为其中之一,“离”固有别离之意,亦可作“罹”,取“遭受苦难”之意。偏生这太虚幻境就在离恨天之中,而掌管此间诸事的警幻仙姑专管男女风花雪月之情。这仙境河畔有一块石头叫做三生石。古人精神世界中的人类灵魂在三个阶段,“三生”,即前世、今生、后世。前世结缘,三生有信,便是投胎得人后的一段缘分。而绛珠仙草正是存活在这三生石之旁,“仅修成个女体”,这预示着她与神瑛侍者的情感可能将成为爱情。离恨天上香甜的蜜青果让她曾尝蜜情之欢娱,灌愁海水又让她敏感知愁,林黛玉在前世就这样郁结了缠绵不尽的情思,一段虚无缥缈的前世之旅更是验证了此情之命中注定、无法逃脱,却又难以排遣。情深至此,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甘露之惠下世为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样的“还泪之说”——像是一个诺言——将还未发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注定了宝黛二人纯洁无染的性灵。僧道并未提及这侍者何以在众多仙花仙草中独拣择了这一颗,而绛珠仙草不负前世甘霖灌溉之恩,也不负今世的痴情爱恋,一言以蔽之,终究是不愿辜负这被选择、被欣赏、被疼惜、被尊重的知遇之情。然而,也正如《枉凝眉》所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泪尽魂销、为爱而逝,这也许是颦儿自降世之前便难以逃脱的凄情动人的命运,也暗示着整个故事还泪梦碎、天地一清的悲剧结局。

二、深情所寓之三层悲剧

鲁迅先生曾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所谓“有价值”,于个人而言,可指自身物质与情感的丰足,也可指青春、生命等;于家族而言,是同姓族氏的兴衰命运;而于国家、于时代而言,则是时代的境况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影响,也是岁月的风云对于后人的借鉴。而《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做到了这三者的合而为一: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只是线索,而从个人情感起伏推广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大观园风月情浓背后封建家族诗礼簪缨、笙歌华宴背后折射的权力斗争、以强凌弱、粉饰太平、外强中干,一点点折射出了整个家族,甚至时代真伪美丑的群像。

这三层悲剧在故事的缘起之初皆有预兆,当金陵十二钗各册中的人物各自走向自身悲剧的命运,贾家也随之倾覆,整个旧社会也难逃走向没落的结局。如果说家族与时代的悲剧在于“悖离天性”,在于积重难返的腐朽,那么人物的悲剧就在于顺从了“天性”,所以逆了家族与时代。“大观园(尤其是上层)是顺女儿天性的青春王国,充满诗意,归乎自然”[i],所以痴情儿女可以在这象牙塔里畅享诗酒、暗生情愫;而作为“家庭”的贾府,则复杂也黑暗得多;贾府门楣之外的晚清社会,则僵化、腐化的教条和格律更甚;“顺性而生的宝黛与天道堕落、悖性、悖伦理的社会环境是不相容的。”[ii]这也说明了,以宝黛为代表的痴情儿女所经受之悲,更在时代与家族不可逆转之悲剧的重压之下。

人在悲剧中,特别是对情有敏锐感知的人、在仿佛命中注定的悲剧中,该如何自处、最终又该走向何处?这是贯穿中西方文学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命题。曹公给出的答案未必是完美的,例如有部分红友认为,正是因为宝玉的“不识时务”,才导致其在封建架构中自身难保、甚至加剧了晴雯被撵、黛玉失去贾母及贾政支持的悲剧。[iii]笔者认为,曹公给出的这种回答,是身处青春年华的宝玉执着于自己不甚确切的理想的生命理解,也是作者自身对于个人命运、家族命运的反思,曹公的艺术处理,据笔者愚见,是将悲剧引向了虚无,在经历了一番“情”的抗争后,用“看破”来使人物获得对于生命与时代的超越。

即便如此,明知万境归空、终将幻灭,一僧一道还是答应了顽石来世上游玩一遭,“是因为顽石灵性已通,生命导向已定,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iv],这便是以深情对抗悲剧的赤诚之心、勇敢之意了。

三、前缘所续之今世深情

在这样仿佛注定的悲剧逻辑下,“木石前盟”使宝黛的初见便含情脉脉、似曾相识。正如许多红友所发现的一样,与他人的出场不同,宝黛对于双方的第一印象不在于具体的相貌如何,而是以情观情:黛玉初见宝玉,先看到“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已经是神色的描述了,隔不久又发现“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明显又多了一层“情”的灵气;而宝玉初见黛玉的那一段估计人人能诵——他看黛玉的目光基本上是随着感情的自然流动走的,从眉目很快流转到体态,接着便是关于这个女孩子动态的、内在的各样想象。人间故事的起始,是两个澄澈如初的孩子相遇的最佳写照;以情作序,二人在接下来的用情之深仿佛被作了注脚。

而宝黛今生爱情的注定性,还在于他们在接下来耳鬓厮磨的相处中根植于心之所向的默契再。他们所共同具有纯粹的性灵,决定了他们对于所身处的家族与时代的反抗精神。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反对庸俗世故、反对功名利禄的纯粹心声的契合,是根源于故事缘起之初,他们转世时对于完整的、自然的天性的保持,而这样共鸣的心声,即使力量微弱,也足以令他们在“悖性”的大环境下惺惺相惜、足以使他们萌发的爱慕坚定生长、深入灵魂;宝黛爱情的最终失败,他们或肉体或精神的幻灭,构成了整部《红楼梦》悲剧的最强音。

宝黛今生爱情的注定性,更在于他们二人对于人的生命有限性和命运悲剧性怀有共同的伤感——这也是二人情意相触、彼此倾心的根源。笔者非常赞赏叶朗老师的观点[v],宝黛虽有不同的身世和命运,却都常常惆怅落泪,都在内心深处怀揣相同的忧虑。宝玉心里常常充满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命运的忧患,他对繁华过后的凄凉、热闹背后的孤独总是怀有无奈和惆怅,这种惆怅即使当他处在姐妹们的温情中仍不能消除。而黛玉同样富于生命的忧患感,她父母双亡,因而时刻有一种寄人篱下、寻找故乡而不得的悲哀,所以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凄凉。正是这种对未来、对生活、对死亡、对虚无的恐惧与渴望,思考与体验,使他们的心灵走得更近,使他们的爱情带有了某种同病相怜、相恋相知的同质感。从二人对于虚无结局的共同感知,即可预见其爱情挣不脱、躲不过,心心相印,爱恨相连。

四、深情归宿于缘起之处

曹公最深情、也最悲凉之处不在书中,而在自己、自己家族、以及自己所处时代的现实悲剧之中。一部红楼的缘起,也许不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而在作家记忆的深处。

在太虚幻境和大观园中眺望彼此,大概均会以己为实以彼为虚;而贾家与甄家,真真假假谁又能分清呢?《红楼梦》从贾府看甄府,而若站在甄府的视角看贾府,却又是另一部厚书——只不过这部厚书的主人公可能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物。曹雪芹将自己真实的人生跌宕寓于大观园之中,借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记录自己经历的影子,寄托自身的人生价值与审美理想,然而庄周梦蝶,蝶与庄周互为梦境,孰知此身何虚何实,又归于何处?“满纸荒唐言”,既荒唐在两生两世叙事空间之辽阔,又荒唐在明知繁华注定陨落却仍然不懈为心灵归宿而抗争的悲剧性命运;而“一把辛酸泪”,却言“情”无尽。曹公在背离人纯真本性的社会中逆行,意欲记录下开辟鸿蒙之初的率性天然的情种万象,因而只得将自己失落的精神世界“贬”为“假语”、“村言”、“愚衷”,作者之痴,自解其中味。

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大环境下,“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纯真性灵即使如烟花绽放,也是值得珍惜的。不可违逆的宿命中总有反抗,荒诞无稽的虚无中痕迹犹存,这大概是宝黛的不屈,也是作者与无情世界的对抗,是在无力改变时代、家族与自身悲剧的状况下,生而为人的尊严。

[i]观点引自《自具一种性情》,作者周霄,发表于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2016.12.3

[ii]同上

[iii]观点引自《宝玉的不通世务与撒手悬崖》,作者笙歌拂衣,发表于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2017.1.7

[iv]观点引自《自具一种性情》,作者周霄,发表于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2016.12.3

[v]观点参考《红楼梦的意蕴》,作者叶朗,选自《红楼梦十五讲》,2007年8月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红楼梦》里,看见爱   刘晓蕾
缘起不灭,一世相好
董梅:从《红楼梦》看中国人的族群生活史
红楼梦: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三智师说 | 王德峰细说金陵十二钗之秦可卿
贾宝玉形象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寓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