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语文学习和教研中必须加入抽象的理性思维模式(教师随笔)
语文学习的任务归纳起来,无非就是看、想、听、说、读、写六项。其中,看、听是输入性的,想是输入和输出的纽带和桥梁,看和想是内在的、隐性的,说、读、写则是输出性的、外在的和显性的。

擅长语文学习的人习惯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模式感性地观察、理解和表达,往往运用现有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章法去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笔者认为,仅仅运用形象思维的模式感性地观察、理解和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入理性的抽象思维模式。

先说看和想。看和想就是观察,即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自然,就是发现自然现象,了解自然属性,认识自然特征,探索自然规律;观察社会,就是观察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研究人类在诞生、斗争、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本质、规律和趋向。观察那么纷繁的自然、那么复杂的社会,仅仅依靠感性的形象思维模式是很不够的。因为,这样观察,仅仅开动了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得到的是感觉、知觉、直觉和表象,一般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外部属性以及外在特点。

而被观察对象内在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往往需要在获得感觉、知觉、直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在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属性和外在特点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逻辑等思维形式,对它们进行识别、整理、加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同求异,由表及里地分析、概括、抽象出来,继而获取知、情、意(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这是一个把客观的、片面的、零散的、感性的印象转化为主观的、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的高级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用感性的形象思维模式去看,知其然,而且还要用理性的抽象思维去想,知其所以然。

再讲读。读就是浏览、略读和精读。对语文来说,主要就是阅读文章。狭义地讲,就是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梳理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提取文章的信息,概括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点评文章的观点,欣赏文章的语言技巧和章法技巧……

不过,语文阅读的体裁不仅是一般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还有说明文、议论文和公文,阅读的题材也不仅限于写人记事描景状物。语文的教化功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正心、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 ,它的教化功能还在于帮助学生“格物致知”。所谓“文以载道”,里边的“道”绝不仅仅是法律、道德、伦理、情操、品格、抱负、志趣,还有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即自然的法则。我们中小学的语文书记叙文、文学作品较多,说明文和议论文较少,其文章的选择和编排的侧重点和序列性比较偏重于主题与法律、道德、伦理、情操、品格、抱负、志趣有关的篇目,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与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原理和规律有关的篇目。语文不仅是“人学”,它还是“物学”,它要“格物致知”,它要为理科的学习打基础,是学好理科的敲门砖。不培养学生抽象的理性思维的习惯,不提高学生抽象地理性思维的能力的水平,是不行的。

笔者认为阅读理解,不能仅仅依靠感性的形象思维,不能仅仅具体分析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性格,描述了景物怎样的色彩、声音、动态、数量、种类、分布、质地、氛围,抒发了什么感情,寄寓了什么哲理,运用了什么语言技巧、章法技巧,还要分析这篇文章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现象和事理,阐述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都需要渗透抽象的理性思维,甚至要综合运用文科中语文以外的历史、思品、音乐、美术的知识以及理科的生物、物候、地理、气象等知识。如果说,一般性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说明文、议论文和公文的阅读理解则以理性的抽象思维为主。所以,语文老师,文学工作者从上述需要出发,一定程度上必须是个杂家。

最后,讲说和写。所谓说和写,就是把看到的、读透的、听懂的和想好的这些隐性的、内在的、输入性的东西以口头或书面表达方式转换为显性的、外在的和输出性的东西。毫无疑问,说和写都要运用感性的形象思维和理性的抽象思维。就像电脑,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编辑处理然后才能反馈出去。很难想像,人写文章可以像摄像机,拍到什么就播放什么,中间没有加以任何的剪接。

然而,我们的语文书,好像大体上按题材和主题分开了一个一个单元,可是鲜有适时而精当地就题材相同的文章的写作规律作出专题的探讨和归纳,哪怕在每个单元后面的“写作与综合学习活动”的部分里也没有。如果老师再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归纳,学生们就只能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方式,相对独立的学习同一题材的每一篇文章,不懂得把这些文章彼此比较对照,彼此融会贯通,从而触类旁通。这就是没有充分开展抽象的理性思维,把阅读理解滞留在低级、琐碎而松散的语感阶段的缘故。

例如,语文书有好几篇建筑物说明文,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那么就哪些方面、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一个建筑物、一个建筑群或者一类建筑物呢?怎样介绍建筑物的方位、用途、地位、性质、面积、外观、结构、布局、风格、特征、陈设、装修、材料、建造、价值、环境等,不见归纳。

再如,语文书有好几篇写景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听潮》《秋天》等,那么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感官、以什么顺序观察景物,抓住什么要素介绍天气、物候?怎样运用动词、形容词、叠音词来描写景物的色彩、形状、味道、声音、质地、温度、分布等情况呢?写景有什么目的和价值呢?不见归纳。

又如,语文书有好几篇描写文艺演出的,如《观舞记》《口技》《安塞腰鼓》《看戏》。那么,怎样写演出前的氛围、演出场所的布置、演员的打扮、服饰、出场、演出,怎样写演出的过程、内容、主题、技巧,怎样写观众的反应,怎样点面结合地描写演出的场面,怎样烘托渲染主角的演出水准,怎样介绍演员的生平和所演作品的来龙去脉等?也不见归纳。

法国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写的《在沙漠中心》,用地形、气温、日照强度、风力变化等状况反映沙漠中心的恶劣气候,从感觉、知觉、错觉、幻觉、潜意识等方面反映自己的生理变化与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以描写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的共性,语文书对此也没归纳。

试问,同样题材的文章编排到一个单元,却零敲碎打、鸡零狗碎地学,不作类比分析,不化零为整、不由表及里地摸索出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特征、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怎么能学得好?

可见,有的人为什么学不好语文,除了跟他疏于观察,懒于背诵、阅读和写作有关,除了跟他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表达力的强弱有关,还跟他懂不懂合理均衡地利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理性的抽象思维去观察、理解和表达有关。然而,语文书的编辑者和语文书的教授者有否着意引导学生强化性地进行抽象的理性思维训练,也至关重要。

我看到过,一些学生文理兼备;一些学生重文轻理,语文成绩不错,数理化生地成绩不佳;反过来,一些学生重理轻文,语文成绩很差,数理化生地成绩还过得去;自然,一些学生文理俱差。也就是说,文理兼备的学生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比例。这是他们的思维能力、智商水平的高低,以及思维模式运用的习惯、运用的程度和运用的能力不同决定的。

我读中学的时候,擅长理性的抽象思维,理科的成绩好于文科的成绩,但后来考大学前却报读了中文专业。无论上大学,还是教语文,我在读书、写作时大多运用感性的形象思维,可理科的抽象思维习惯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一个有力的臂膀。

我佩服朱自清写的《春》,他对春天的雨量大小、雨期长短、风量强弱、日照轻重、花草生长等观察、理解、表达得那么细腻、传神、精准;我也佩服老舍,他用文学笔调写《济南的冬天》时,能对济南的气候、物候、地理那么熟悉,能那么准确生动地把所见所感描述出来,“文”中暗含着“理”;我还佩服叶圣陶先生对景泰蓝制作工艺能作那么专业的说明,好像他就是景泰蓝制作的行家里手。我很佩服杨振宁,一个物理学家,在给逝世的挚友邓稼先写传记时,能展现出那么深厚的古文学功底。

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文理兼备。不能只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还得有理性的抽象思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

我们在观察事物,在阅读文章,理解、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观点,欣赏文章的语言和章法,在描述人事、景物,抒发情感,说明事物的现象和事理,阐述观点和主张时,必须高屋建瓴,既能看到树木也能看到森林,必须善于归纳、梳理、抽象出系统性的、规律性的、本质性的知识,帮助学生抢占学习的制高点,要有凌绝顶而观小山、胸中藏有百万兵的气概。只有跳得出来,才能把书读薄;然后沉下去时,才不至于因一头雾水而迷失方向。

语文教师还要研究语文教材、教学行为、教学理论,写教学论文,同样需要逻辑思维,这样才能把观点分析得全面、深刻、透彻,阐述得准确、严谨、明晰、平实。

梁永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育中的思维培养(二)
《教会学生思维》学习笔记(六)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如何做自己大脑的主人?你需掌握逻辑分析结构和学会识破思维谬误
未经训练的思维很难形成完整有效的思维过程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参考系列——关于思维问题的讨论.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