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歌德伏尔泰为何都钟情这部中国的元杂剧?

春秋末年发生在晋国的赵氏孤儿事件,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冤案了,其惨烈程度远较后世的诸多冤案为甚。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为元代纪君祥所作。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赵武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武终报前仇。

《赵氏孤儿》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高扬正义之大旗,感人至深,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其“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在海外也颇有影响。在国外,最早翻译该剧的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1731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赵氏孤儿》因之而成为了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赵氏孤儿》在海外深受一些大文豪的青睐,频频被改编:

1753年至1755年,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新剧《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剧院上演,盛况空前。

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据伏尔泰及马约瑟本子,重新改编《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震动。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1749-1832)根据原本后半部改编的剧本《埃尔泊若》,于1783年出版。

意大利诗人、歌剧作家塔斯塔齐奥(1698-1782)改编《赵氏孤儿》,剧名为《中国英雄》,1748年出版。

当时,西方就有人把《中国孤儿》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歌德伏尔泰为何都钟情《赵氏孤儿》,且多次对之改编上演?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更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二、那时的欧洲诸国喜欢一切与中国相关的事物,欧洲特别是法国的宫廷内外出现了一种对“中国风尚”的特殊爱好,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布料早已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国也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丝绸之国”的美誉。在悠长的岁月中,中国的典籍、火药、炼丹术、造纸术、航海术、雕版印刷术、建筑技术、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伏尔泰等文豪在这股“中国风”中,了解和熟悉了中国,并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并由此萌发了创作反映中国历史的戏剧的心愿,他们读到了《赵氏孤儿》的译本后,认定其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于是便对之情有独钟。(刘继兴)

此文为看点“纵横古今”(刘继兴)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歌德伏尔泰与《赵氏孤儿》
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 中国古代戏剧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交汇
一部元杂剧在欧洲的传播“拼图”
无“大复仇”则无《赵氏孤儿》 – 国学网
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剧作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之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