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观设计说明

景观设计说明案例分析~!秋思园规划设计说明 **

  •   一、现状概述及分析

      1、区域位置分析

      秋思园位于XX市的中间部分,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是唯一的一个公园。

      2、场地现状分析

      根据对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括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整。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

      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与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
    详见“现状图”。

      4、现状分析

      根据公园的区域位置、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

      东北部的建筑群将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拆迁,由于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而且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感到杂乱的情绪,使人感到厌恶。至于河道我们按照设计的需求,进行扩展延伸的地方,我们将挖河成湖,源头和河尾只是将改建,其他没有改变。原来的梨园我们将实行保留,但由于需要,我们也将把它铲平,改做其他用。至于此地中的农田,我们也将其改掉,不保留,因为保留我们的公园将会是一片湿地,所以为了减少工作量把它改做其他。

      二、规划社计依据

    1.秋思园规划设计条件书。
    2.1:1000场地现状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关于秋思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以及变更规划用地边界的通知。
    5.关于同意秋思园规划最终方案。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秋思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城市和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

    1、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五、总体设计思想

      秋思园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特别按原有线路修建了一条公园景观主路,把拆迁住房的红砖经过处理作为该路面的主要铺装材料。路两侧按现状条件和规划意向的不同分别布置了三个场景,展示在该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的历史遗迹。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用蒙古包的形式出现,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与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烧烤、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经济性

    (1)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水体和拆迁建筑物,力求减少工程量和造价。
    (2)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经济美观相结合,在环境维护中力求减少维护费用。
    (3)通过经营性项目如:划船、卡丁车赛车等增加经济效益。

      六、总体布局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大的功能区:

      (1)娱乐休闲区

      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秋思公园规划设计条件书》的要求,在公园西北部,以双悦亭为核心,有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区。在主入口的附近,人们可以在很累的情况下,在期间可以自由的进行娱乐,由于双悦亭是古典的建筑,可以在那里思考许多烦心的事,想通了事情就可以继续的向前走了。可以说这里也是人们散心的好地方。

      用于住宅开发用地用掉了居民最方便使用的原公园用地的东北部,所以位于公园西北部设置少量体育设施,形成娱乐休闲区。里面有不少的体育设施,还有的是广场中心有个游泳池,可以进行水上的娱乐。如果游泳池不够的话,在另一个娱乐区有更广泛的水上游乐场,可以让人们游的更欢。

      (2)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入口相对的部位,由广场群、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人流最为集中,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中间有小孩子玩的卡丁车赛车场,蹦蹦床,儿童练胆活动园,等等的娱乐项目。在该功能区南部,设计了一系列与公园南北轴线相呼应的城市观景林带。公园整体结构受到破坏的影响;强化儿童游乐区的突出地位;同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空间体验。

      其间还有进行密林设计,可以让带孩子来的家长或是爷爷奶奶们进行休息、看孩子。可以双方面间顾,和乐不为。

      (3)水上活动区

      位于公园南部,以曲折有致的水面(起蓄洪作用)为核心。周围以堤、岛、港、河湾、码头、栈桥等围绕,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满足划船、钓鱼、探险、野餐、烧烤和湿地景观观赏等多种需求。详见“功能结构分析图”。

      (4)老年活动区

      老年活动区是位于东面的次入口附近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不会很吵闹,很适合老年人来此进行娱乐休息。其建筑主要为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老年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了,但由于儿女都没有空去陪伴他们,所以用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可以让所有的老年朋友一起聊天,下棋……欢乐无穷。

      (5)最后说的是最南部的休息区。游至全园,有点累了,刚好这里可以是休息的最好地方,在休憩之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烧烤,垂钓,等等的娱乐,观赏着风景。这里也是全园绿荫最好的地方。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1)对外(城市)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体育娱乐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有一次入口对新开河视觉完全开放;老年活动区和一体育娱乐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建设局的高楼群,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

      弧线形景观路:也即是公园环路,规划路宽为5米。为公园主路,沿公园边界内布置,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功能)节点,该路在住宅开发用地中作为主路使用。是一条供市民散步和慢跑的道路。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局部道路加宽可以通行机动车。

      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砖铺地面,铁路及步行路结合等)。次要线路:宽为2.5米,个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个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广场式林荫道:将道路宽至10米,以广场式铺装和大树种植形成林荫路与林荫广场相结合的道路形式。在住宅区内做成绿色通道,以保持公园与外部的良好联系。
    小径(直线形和自由式):路宽1.5米,连接各景点。栈桥:宽2.5米。一高架栈桥斜穿水面,轻盈活泼,局部柳枝夹道,与高架铁路的恢弘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方便易达,是水中的观景走廊。而斜伸入水的小栈桥则是钓鱼、观景的好去处。

      (2)广场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入口设置入口广场。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与林下广场相结合。宗教广场则做成圆的坏绕形状,形成广场系列。

      (3)停车场

      在公园主要入口公两侧设置战地约0.8公顷的专用停车场。其他入口则在林下布置小型自行车停车场。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为了便于开放式公园的管理,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公园周边规划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在交通上),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进入公园。

      6、种植规划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针阔叶混交林
    以樟子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个景点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2)城市观景林带
    以新疆杨为主体树,强调其挺拔的姿态。

    (3)行道树
    以黄檗、臭椿为主体树,结合道路所在地区景观进行布置。

    (4)广场庭荫树
    以黄檗为主体,遮荫和观赏性相结合。

    (5)滨水植物
    以柳树为主体(乔木)的湿生植物区,以丛生柳树、芦苇、白茅为主体,配以观赏性湿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鸢尾、荷花、睡莲等。

      7、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在场地西南角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将新开河河水引入。沿长大铁路挖水渠,将水引到场地个部,再经大水面从水体西北角最低处流回新开河。该水体系人工开挖,起蓄洪作用。该水体可部分深入到住宅开发用地种。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等供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8、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高程在4至5米之间变化。设计水面常水位0米,最高水位0.5米,最低2米(河道规划水位2米),水底最低处在2至3米之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说明书 **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

    (二)项目概况

      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面积约80.39公顷。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

    (一)绿地定位:

      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

    (二)我们的理念:

    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

    (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在继承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采用综合的、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在各绿地所处位置、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绿地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最大程度的改善。

    2.独特的文化理念——沟通与超越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的设计依托“沟通”和“超越”理念。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自身以及整个团体得到提高。其后,终将实现自我的超越,这也是人类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最佳体现。

    (2)我们希望这种对环境景观的体验与实践,能让莘莘学子们获得源于自然,超越自我的一种感悟。

    (三)功能结构组织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的公共绿地设计在结构组织上强调了“一点、一环、两轴”的形态轮廓。

      一点——以“求知塔”为全园景观控制点。
      一环——以沿“知识湖”外围7m宽的景观路为各建筑组团的景观“空间联廊”。
      两轴——南北向的轴线,景观空间上强化,以“实”为主。东西向的轴线,景观处理上弱化,以“虚”为主。一强一弱、 虚实对比、突出重点。

    2.另外,内环路外侧南、北综合发展区在中心区内的景观收头处,以两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广场空间——“清歌如烟”景区;“似水年华”景区为收景节点,使其轴线影响力不延伸至内部空间,而只在外部产生控制作用。

    (四)景区划分及重要景观节点

      绿地景观序列构成宛如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每一乐章是对景观空间序列展示的一种演绎。

    “清歌如烟”景区:作为第一乐章快板;
    “沉默是金”景区:作为第二乐章慢板;
    “心如水蓝”景区:作为第三乐章小快板;
    “海阔天空”景区:作为第四乐章快板(高潮部分)。

    (五)植物配置说明

    1.绿化的分区

      本标段的公共绿地是广州大学城公共景观的核心部分。其位于整个小谷围岛的中心部位,地块呈长条状,分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中央公园)、综合发展北区与综合发展南区三个部分。

    2.渗透“以人为本”的主题

      大学城公共绿地的设计应当以“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的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目标为指导,适应“一心两轴、三环八园、放射网络”的大学城(小谷围岛)绿地系统结构的特点,构建开放式绿地系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绿色校园城区,力求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学府的典范。

      植物配置中所谓的“开放式”,充分体现了1标公共绿地的共享属性,这是一片从功能和形式上都必须考虑其使用主体(广大学子以及教工)的热土。

    3.绿化配置

    (1)信息与体育共享区(中央公园)

      围绕规划中的“清歌如烟”、“沉默是金”、“心如水蓝”等八个景区进行植物配置,将整个信息与体育共享区装点得清丽不俗。

    a.清歌如烟景区

      “清歌如烟”景区是香花植物的天堂,赏植物的芳香气味能使人宁静和谐,也能够杀灭许多致病的病菌、有效地净化空气。广州地区有许多观赏价值高、同时又能够散发沁人心脾芬芳的园林观赏植物,如鸡蛋花、九里香、茉莉、夜来香、米兰、狗牙花、桂花、含笑、黄栀子等,在道路两侧适当点缀、在建筑周围种植,使校园呈现出视觉美外,也为味觉提供一个新的天地。

      其中蝶园景区是为吸引蝴蝶而特别设计的,种植各种引鸟诱蝶植物,如:樟树、构树、台湾相思、人心果、海桐花、黄槿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b.沉默是金景区

      拥有灿烂的百花园和曲线流畅的白色沙滩“艺海晨韵”。

      广州地区适合园林种植的“花”通常指开花灌木和宿根地被,如黄素馨、大红花、黄虾花、美人蕉等,还有许多荫生灌木和宿根植物如蜘蛛兰、文殊兰、黄金鸟、白蝴蝶等,其花叶均有很高的观赏性。这些美丽的花木一般都种植在与人接近便于观赏的区域,如道路的两侧、视觉的焦点、建筑物的周围、水面的附近。百花园景区突出表现了这些美丽的开花和色叶植物,令人心旷神怡。

    c.海阔天空景区

      坐拥整个知识湖、背山面水的“海阔天空”景区是整个中心景区的视觉焦点,大王椰子、蒲葵的运用为亲水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线性背景,同时背部的乔木林和山林更提供了丰富的景观,使景观具有连续性。

      在中心湖区北面的主观景台周围,有蜿蜒的道路和树叶状的亲水平台,两侧的区域分布具有一定高差的水生植物种植池,将其定名为“菖蒲海”,种植以菖蒲为主的水生植物,因其成片种植产生的宽阔、优美、郁郁葱葱的美感,类似海水,令人心荡神移,目不暇接。主要种植黄菖蒲、花菖蒲、石菖蒲和其余一些类似的植物,如水葱、德国鸢尾、鸢尾、千屈菜、紫娇花等。由于广州地区的温度比较恒定,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这一片人工湿地呈现的美景,非常适合学子们在此流连观赏。

    d.似水年华景区

      “似水年华”景区位于中心景区的西北入口,轴线关系明确,视线收于精致的膜亭,这一区域以高大美丽的木棉树为行道树,经过整形修剪的垂榕柱下配以色彩鲜艳的杜鹃,强调了轴线的完整。两侧美丽的花木自然素雅,引导着人们渐渐步入这一静谧的区域。越是走近膜亭广场,色木的布置越是丰富,鲜艳灵动的颜色让人不仅赏心悦目,更对未来的景观充满期待。

    (2)综合发展北区:

      由“火树银花”、“百鸟归巢”、 “硕果归根”、 “孕育新生”等景区组成。

    (3)综合发展南区

      设计时以自然生态为原则,故设计时多以密林为主,湖边适当配以疏林草地,营造舒适、幽闲的休息空间。

     

     

     

    上海张家浜滨水游憩景观概念规划设计 **

      城市或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是产生城市空间特征,从而形成城市特有面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滨水景观。“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使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查尔斯·摩尔)

      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区的规划与设计、开发的总结,应该来说,国内更多的是从物质环境改善的角度提出的,而对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现象不太注重。往往使得在滨水景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对于繁荣当地的文化、经济方面多少显得力不从心。

      如何在滨水区将本地市民的生态游憩空间结合滨水区各自的特色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应该是在张家浜滨水游憩景观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张家浜位于浦东新区中部,西起黄浦江,东至长江口,全长为23.5km,是浦东新区中心区域的唯一骨干河道,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从1998年开展整治以来,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已经成为浦东的一处有名的景观河道。

      如果仅仅从物质环境改善的角度来看,张家浜滨水景观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了,但随着上海斥资500亿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 “东方水都”的构想,张家浜处在构想“八射”中的“二射”。以及随着浦东的发展,浦东的以车行为主的城市形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游憩空间的需求,以及滨水区域独特的景观感受,以及从而张家浜的生态游憩功能的开发势在必行。

      一、张家浜滨水游憩景观规划理念

      将“游憩、景观、生态”三个元素综合考虑,使其游憩开发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游憩资源,并利用生态的思想作为指导,在保证滨水景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各种游憩容量的扩大,最终达到张家浜景观河道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 

      二、张家浜滨水游憩景观构思立意

      张家浜是除了山体外,承载了自然状态下的江、城、居住区、园、百米林带、乡、田、湿地、海多种的地貌景观。从而其生态上的价值是对它进行定位的关键。从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滨水区游憩开发的角度出发,认为还是以生态游憩为主。结合生态游憩开发,进行生态设计。张家浜滨水区主要适用于本地市民日常的休闲娱乐。 

      张家浜滨水景观规划整体构思:

      1.构筑完整的步行系统 
      通过张家浜河道,将浦东新区张家浜周边通过相对完整的自由的步行、自行车行系统在浦东的市中心结合成一条绿色的廊道和开敞空间系统。

      2.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格局 
      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浦东的城市基质是城市建筑群,而公园绿地则是斑块,通过张家浜绿色廊道将绿地斑块串起来,形成浦东的“绿宝石项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浦东乃至上海市水系的开发。最终形成完整的绿色景观格局。 

      3. 以人为本,但最终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设计中考虑为动植物建构没有障碍的生态通廊,防止“生态孤岛”对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带来的威胁。

      三、景观规划结构图

      由于张家浜全长为23.5km,从而根据穿过区域的空间形态的不同将张家浜的景观序列分为:江、城、园、居、林、田、乡、湿地、海,其中结合各段的特色,提出相应的景观对策,开展相应的滨水游憩项目。同时为了完善上述的构思立意,形成张家浜独特的景观特色,结合了八个专项规划以及开发等举措。整体张家浜滨水游憩景观规划分为四方面:专项规划、开发策略、融资举措、开发步骤,其中专项规划分为:驳岸、生物多样性、水体净化、桥梁景观、码头景观、雕塑、景观小品、夜景照明、标识系统。以形成整体张家浜滨水景观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四、具体设计

      滨水区成功开发的重要条件为:与市中心的关系密切,且交通方便,科技馆段,塘桥公园段最适合近期开发。 

      历来,人们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轴两边的一对轮子,人的左右两条腿,一个硬币的两面。今天终于到了科学与艺术相会的日子,从而科技馆段的设计灵魂定位: 

      科技与艺术共融

      设计与对岸的浦东的创意街“云之城”相呼应,其设计理念为“丘之林,水之恋”,同时在设计中将现代科技的太阳能技术及生态节能技术应用与艺术造型进行完美结合,创造独特的张家浜景观语言。 
      用景观的语言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身处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景观序列一:人与自然相斥。 
      用人工痕迹的土丘、树木来表述人最初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表述最初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景观序列二:人对自然的反思。 
      工业化社会,在带来社会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用散落在草坪中的不锈钢球来隐喻人类对生态点滴思索的结晶。 
      景观序列三:人与自然共融。 
      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在设计中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尽量保留原来的设计:蜿蜒延伸的防汛通道,错落有致的树木搭配。
      在广场设计中,其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为 “人是城市的主人”,“交流是精神的归属”,通过调查与周边居民的公共参与,设立活动、交流的广场,体现真正的人性关怀。

      项目位置:上海浦东 
      项目委托单位:浦东新区水域环境卫生管理署 
      设计公司: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林选泉 刘月琴 
      规划面积:长23.5公里 宽40-60米 
      时  间:2004年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

    生态———作为永久的主题,是规划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景观———景观视野里的生态规划,将会构筑一道新的风景
      北京———未来的世界城市,全球环境的概念应当加以强调 
      1 现状分析
      在温榆河生态走廊45km2的范围内,如下一些特征对于规划方案有较大影响:
      (1)场地东侧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密布鱼塘、水池,形成天然湿地;场地西侧的现状鱼塘区历史上曾是自然湿地;老河湾地带环境条件良好。可以利用这些现状的湿地和水系开辟新的水系统。
      (2)黄港乡和楼梓庄是现状农田密集区,对于现有的良田应该考虑保留。
      (3)现有河流环境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自净能力丧失;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丧失;自然地貌改变带来水文特征恶化。现状沟渠较多,应加以妥善利用。
      (4)现状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远期考虑整体搬迁出生态走廊,因此,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应充分加以考虑。

      2 方案创意及特点
      2.1 四大战略
      2.1.1 功能战略———区域整合
      我们从区域着眼来把握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整体规划。“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由若干社区(community)组成,每个社区都具有支持现代经济生活和城市基本设施的规模。每个社区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还可具备一至几项为这个组群服务的专门职能———工业和商业,文化和教育,金融和行政,娱乐和休养。社区的四周由自然绿带环绕,既保持良好的环境,又控制社区向外蔓延。各社区之间的开放空间将永久保存,只用于农业、林业和休憩。便捷的公路系统四通八达,并与不穿越城镇的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按照区域城市的观点,在110km2的范围内,整体考虑产业和空间布局。在温榆河生态走廊以外的65km2范围内,规划了4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分别承担区域内的不同功能。
      2.1.2 生态战略———道法自然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自身所居住的地球并非属于我们,它仅仅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暂时借过来的。我们将把什么样的地球还给下一代?这是规划师和建设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营建一处让人类眷恋的“绿色环境”。因此,道法自然,“水-绿-人”三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将贯穿我们方案的全过程。
      2.1.3交通战略———有机疏散
      有机疏散理论主张,要像人的肌体一样有生命地疏散过于拥挤的城市,成组成团地组织城市生活,结果是形成了组团式的功能布局以及树枝状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中,我们采用了树枝状、结构分明的道路交通系统。把车行道路分为疏通性道路和服务性道路两类: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构成疏通性道路,畅通、快捷,跟城市中心有很好的衔接关系;次干道、支路等构成服务性道路,直接服务于用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在生态走廊内部,规划连续的步行道体系和自行车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需要
      2.1.4产业战略———链状结构
      温榆河区域的产业发展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地农业居民的搬迁安置,要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引进新的产业类型,振兴地方经济。我们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旨在形成一条跟生态走廊平行的相关产业走廊。
      2.2 五种景观
      温榆河生态区域的景观规划原则是“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人为本”。
    4条快速路(京承高速、京密路、机场高速、机场第一通道)将生态走廊分成5个风格各异的功能组团,分别形成岛、乡、埠、林、田5种景观特色,它们将承担居住、商贸、游憩、农耕、体育等综合功能,给人们带来或诗、或歌、或画、或梦、或情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2.2.1岛———湿地景观(诗)
      温榆河生态走廊里,自马泉营西路以东是“岛”(湿地景观)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水系在这个区域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系统。居住约占该区域1/4的面积,以高档低密度社区为主,社区周围环以湿地水系。农田约占1/3的面积,余下部分为开放的湿地旅游区。
    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东侧,现有的密集的河道、鱼塘、水池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为了阻止人类经济活动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负面影响,惟有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为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干预,才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因此,方案在生态走廊东侧区域内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并营建大量的人工湿地,形成湿地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安排岛状的高标准住宅用地,这些岛的周围是连续的、枝状的湿地系统。这里生长着荷花、芦苇等丰富的湿地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候鸟,形成一种“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的美学意境。

      2.2.2乡———乡村景观(歌)
      马泉营西路以西,京密路以东的部分为“乡”(乡村景观)区域,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农业。这是一种住宅和农田交织的新型居住形态,住宅附近就是大面积的现代农庄。这个区域里有3大集中的居住组团,住宅发展也是以低密度高标准社区为主,它们之间有大的湖面可以共享,湖水引自温榆河水系。低密度的住宅区与大片的农田交织在一起,田野可以是大的现代农庄。新的居住发展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乡。人们走出家门,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一切就像一曲乡村牧歌一样令人陶醉。
      2.2.3埠———船坞景观(画)
      在京密路和机场高速路之间,是“埠”(船坞景观)区域,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区域内保留了一块现状的别墅区。在这里,按照“温榆水经”等资料的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提供的城市生活画面,规划恢复了一个滨水小镇。小镇跨越河的两岸,有桥相连。这是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中心区,也是公共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小镇里面酒楼、饭馆、商铺、茶楼等建筑林立,还有酒吧和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热闹非凡。这里的建筑尺度都不大,布局形式灵活自然———虽然经过规划,却仿佛自发形成的一样,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
    一座优美的拱桥横跨河的两岸,犹如彩虹卧波,它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具有同样的名字———“虹桥”。人们可以在桥上看两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可以看水面上舟楫如梭,尽情体味盛世繁华———当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桥上的风景。
      2.2.4林———林地景观(梦)
      机场高速公路和机场第一通道之间,是“林”(林地景观)区域,以居住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这里是过去的老河湾地带,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保留有很好的古树和树林,规划对其进行补植,形成森林景观。我们对老河湾的水系稍加梳理,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河道和密林之间,规划居住建筑群。这里的住宅建筑采取尽端路布局方式,住宅与密林交融,形成童话般幽静而又神秘的意境。沿老河湾规划公共区域,老河湾与温榆河的交汇点形成较大的公园。人们可以沿老河湾游玩,在这条连贯的公共空间里面,按照历史传说设置不同的景点,将历史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2.2.5田———田园景观(情)
      机场第一通道以西,是“田”(田园景观)区域,以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这里是机场噪音的影响区,所以不在这里安排居住社区,而保留其农田的属性。同时保留现有的鱼塘和水池,并将其扩大形成灌溉用水区。而且,在生态走廊的最西端形成湿地,跟东侧的湿地相呼应。这里分布着采用现代耕作工具的生态农庄,建筑在原有村落旧址上重建。另外,在这里规划体育休闲用地,沿温榆河开辟跑马场、健身跑道等体育设施。这个区域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开阔的。
    方案中保留了现状的千顷良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展现出“阡陌交通”的壮观景象,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这里使用。保留现有的水塘,作为螃蟹等水生动物养殖区,将来可以在这里举行“捉蟹节”等农业观光项目。并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农庄建筑和体育设施,把这片区域变成北京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的示范田。
      2.3 特色小镇
      我们在65km2的扩大研究范围内,规划了4个功能和风格各异的小镇,小镇之间是广阔的农田和绿地。自东向西依次是高科技产业小镇、商业贸易小镇、家政服务小镇、农业旅游业小镇。
      2.3.1高科技产业小镇
      在京承高速公路和来广营北路之间是高科技产业小镇,面积2.33km2,可容纳1.8万人。在这个区域内安排高科技产业群和居住用地。这个区域的环境可以延续“岛”即湿地景观的环境特点,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环境,以此来吸引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小镇的中部是康体健身设施和会展中心等交流场所。
      2.3.2商业贸易小镇
      在马泉营西路和京密路之间,是商业贸易小镇。面积3.34km2,可容纳2.6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商业贸易和居住用地。小镇是整个温榆河区域的商业贸易中心,里面有超市、商场、商业街、市场、酒店等商业建筑。它跟埠(滨水商业区)有便捷的联系。
    商业贸易小镇的位置极易形成一条贯通“城市-望京-商业贸易小镇-埠(滨水商业区)-机场”的商业贸易走廊,它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温榆河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小镇的景观风格以热闹、人气旺盛的商业风格为主。
      2.3.3家政服务小镇
      在长店村北路东侧、温榆河大道南侧是家政服务小镇。面积2.04km2,可容纳1.6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居住和综合社区设施用地。镇中心有国际学校和医院,镇内有各种家政服务公司和园林绿化大队,可以为周边的社区提供现代的家政服务。同时为搬迁过来的农业居民提供非农就业的机会。镇内的住宅发展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密度相对较高。家政服务小镇的景观建筑风格是综合型的,多种风格可以在统一的基调下并存。
      2.3.4农业旅游业小镇
      在机场第一通道以东、规划一路两侧是农业旅游业小镇。面积2.02km2,可容纳1.6万人。这个镇主要功能是居住,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主要安置拆迁的居民。建筑风格具有传统特色,在镇内形成一些有古镇风情的小街,镇中心是商业街。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手工艺品的加工。住宅一般是前店后住,旅游贸易业也很兴旺。

      3 生态环境
      3.1 水系规划
      景观规划特别强调对于水系的处理,在原有温榆河水系基础上加以整理,并重新开辟了一条和温榆河平行的新水系。对原有河床进行景观处理,形成河床公园,结合人的游览活动,作为景观展示区域。
    温榆河区域水系规划的原则与做法:
      (1)保留现有河道与河堤,河道边坡与河流不作衬砌。
      (2)在生态走廊的西端开辟新的人工湿地,以增加区域的蓄洪能力,同时跟原有的自然湿地一起形成丰富的湿地景观。
      (3)开渠引水。在局部区域,开挖新的水渠,引温榆河水进入各居住组团,或者在节点处形成湖面,以增加人们的亲水面。同时,新的水系也可以增加蓄洪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4)改造排水渠。现状温榆河区域内沟渠密布,纵横交错,乡村级的排水渠近50条,对区域内的水系统和景观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结合现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规划对排水渠提出新的构想,即在保留现状排水体系以满足防洪排水的需求这一前提下,适当改造排水渠,使之成为防洪、排水、生物净化、景观、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水系。
      3.2 绿化规划
      (1)尽量保留现有场地的原生植被,尽量使用北京的乡土树种。
      (2)沿温榆河边缘,规划最小宽度100m的防护林带,形成自然边缘。这条林带连接高速路和快速路两侧的交通防护林带,形成林带体系,它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温榆河与城市的绿色通廊。
      (3)沿温榆河水流方向,根据现有用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岛、乡、埠、林、田等5种种植形态。如“岛”区域内以湿地系统为基础,布置水生林和湿地植物群;在“乡”区域形成了农田和林带相互穿插的形态;在“埠”区域形成庭院式的种植形态。
      (4)根据生物演替的规律,合理配置速生树种和优势树种的比例。在近期形成速生树种如毛白杨、垂柳、旱柳、白蜡、臭椿、泡桐等组成的防护林带,在远期形成以优势树种如银杏、刺槐、胡桃、油松等为主体,物种多样的稳定的生态走廊。
      3.3 生态规划
      (1)设置有机驳岸。所有的河岸与河底不做硬质衬砌。
      (2)以草坡入水,加以水生植物及垂柳、水杉等耐涝树木护岸。
      (3)由于城市快速干道穿过区域而造成生态廊道的断裂,因此规划在交通干道与生物廊道的交叉点设置生态立交点,以保证生物迁移通廊的通达性。

      4 交通组织
      方案采取了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
      温榆河地区目前有2条规划轨道交通系统,即轻轨3号线和市郊铁路1号线(首都机场线),这两条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线路呈“V”字形穿过温榆河地区,构成了区域交通的中枢系统。
      另外,京承、京密、机场高速、机场第一通道、京平等5条高速、快速路将本地区和城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5条纵向路之间,还有温榆河大道、景观路、马泉营西路-长店村北路等3条横向主干道,形成“五纵三横”的主要道路系统。在这些道路上设置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基本原则是可以快速到达区内各处,以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营优势。
      在主要干道两侧和快速路两侧宽阔的绿化带中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跟城市的自行车道衔接,以方便城市居民安全顺畅地到达温榆河生态走廊。
    沿着温榆河以及温榆河生态走廊的内部水系,规划连续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跟公共交通系统有很好的衔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区内各处景点。

      5 产业规划
      在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区段)“社会及产业发展规划”中,对生态走廊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总的策略方针,并提出了“实现温榆河生态走廊‘农村城市化’、‘环境生态化’、‘产业现代化’和‘建设国际化’四大建设目标”。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产业规划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生态走廊内农业居民的整体拆迁安置问题,也就是“农村城市化”问题;温榆河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即“产业现代化”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战略,并规划了一条“产业链”。
      对于“农村城市化”问题,可以采取“政府组织、企业运作、结合房改、旧村迁并”的方针进行项目运作,其目的是通过旧村改造和迁并,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新镇房地产的开发带动就业机会,促进温榆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具体的做法是“土地整理”,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目标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产业现代化”的问题,应当全面贯彻朝阳区政府提出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企业进入区域内投资;拓宽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引导内外资重点投向生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观光休闲业、文化教育体育产业、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农业等。
      “产业链”将有效整合这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莱茵苑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说明 **

    因地制宜 ——  充分利用现状护城河,通过形式丰富的驳岸处理手法将吧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化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商业街区的建筑形式与沿河绿化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景观画面。

    形式丰富——    沿护城河250米的河岸处理分成多种类型。

        下沉式的河边散步道——比地面标高低90㎝的河边散步道,夹于绿树成荫的两边,既是沿河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该街区独有的散步环境。

        木制观景平台——结合地形将原本较为局促的空间扩大为观景平台,通过平台挑出低矮的驳岸,伸出水面,将商业空间融合到舒适的水面环境,不但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成为沿河风光带的一处亮点。

        亲水码头——街区中心广场与河岸的交接处,设计了下沉的亲水码头,结合中心旱喷广场、下沉小广场及河边散步道,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式,为人们创造了不同的空间感受。

    特色景观链——    通过狭长的地下光带贯穿整个商业街区,作为景观联系带,串联各个景观节点。设计时,青石板铺装中夹毛面玻璃,玻璃覆盖暗藏灯光的凹槽,局部还注入流动的水,这样的组合既形成了材质上的多种对比,又使整个商业街区内的“发光水系”与护城河的水系并列穿行,在夜晚结合音乐喷泉,无形之中为商业气氛注入了无限活力。

    人文特色——        再现扬州民俗风情为整个商业街区的文化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概念,运用具像的雕塑、生动的浮雕等景观元素来体现了扬州地方文化色彩,为整个商业街区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底蕴。情趣性雕塑主题:民间艺人、街头评书、市井再现等,让人们与这些栩栩如生的“扬州人”亲密接触,增加了商业街区的人情味和情趣性。

    功能与景观紧密结合——  商业街区的设计充分考虑使用需求,结合景观设置了小型表演舞台、儿童活动空间、购物休憩空间等,将该街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场所。街区中心广场的设计,结合了水景幕墙为视觉焦点,同时也是小型舞台的背景,提供了市民多种娱乐活动的场所。同时在街区东侧较为开阔的地方,设置了以花坛堆砌的儿童滑梯、沙坑、趣味景墙、景观架等系列设施,为孩子们创造了活动场所。

    人性化设计——  绿色停车场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与非机动车停车场分街区两侧设置,保证整个商业街内的步行系统。且设计以绿色大乔木和低矮灌木围合停车场,将停车空间隐于绿色之中,保证了商业街的美观。

        休息空间的组织:配置姿态优美的景观树组,围合较为安静的休息小空间,人们在树下可坐可憩,并可与铜像雕塑亲密接触。在整条商业街中,有秩序地排放了花坛、街灯和座椅组合的街道小品,既美观且实用,有效的解决了街区休息功能的需求。

    街道家具的设置:组织多种街道家具如:景观树池、座椅、标识牌、街灯、电话亭、彩旗、垃圾桶、情趣雕塑、花坛、喷泉等,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尺度、视觉感受及使用便利性等。

    可识别性设计:商业街的西入口,设计了高耸的木制方柱,矗立在亲切的木平台上,既强调了入口景观,又缓冲了人流,同时人们能在远处便可遥见“莱茵苑”等字迹,吸引了消费人群。在东入口,通过序列性景观灯柱的设置,强化入口空间,组织交通流线。同时街区的家具设计,都蕴涵民间质朴的韵味,使有形的元素与无形的吧街特色协调统一,充分体现独一无二的街区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路跃、杜庆平:大运河国家公园扬州先导段的建设与施工
生态园林城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哈尔滨新的发展战略:一江居中 两岸繁荣
惠州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学术研究】解读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区域绿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