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古人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2010-12-25 07:10:31)
1、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处源于范仲淹)
    古时,以士农工商分贵贱。良相和良医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犹如天壤之别。有才学的读书人,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普济万民。若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就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
2、古时医生,传给弟子的只有一把伞和一盏灯。
    古时学医,并不像现在设有专门教室,一般是在药堂随师傅学习。理论和实践并进,极少出现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情况。出师时,教导弟子身为医者,应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悬壶济世,救人为先。现在的医生早忘了他们的天职。
3、人见一富家楼房附近,多出一小屋,皆不解。
    专供流浪者暂时栖息,遮风挡寒之用。为富不仁,终不长久。
    现在,多少孩子内心冷漠自私,不知道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多少孩子在母亲节、父亲节时,连对父母说句“节日快乐”的想法都不会有,多少孩子一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多少孩子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不知道关心安慰!多少孩子在很大的时候还像小时候把好吃的留给自己!对父母之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孩子生来就这样,父母教育不当就会毁了孩子。很多父母,处处为孩子为重,把孩子伺候的太好了。好东西留给孩子,差的留给自己和孩子的外婆外公。不要让“妈妈爱吃鱼头”的事情一再上演。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使唤不动她们了。很多时候,对孩子好就是害她们。
    从孩子二、三岁开始,就要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残酷,更不是父母的懒惰,很多东西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她们懂,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五六岁时,给孩子些长期的、固定的甚至超越她们能力范围的家务,比如做饭、洗衣服、操作豆浆机等,多鼓励指导表扬和沟通,少批评代做。这样不但培养孩子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同时了解家长的辛苦,才会珍惜,才会生出体贴父母的心。有好的东西,不要只给孩子,要当着孩子的面分给在场的所有人,不给孩子吃独食。这样长大的孩子自然会把好东西给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最重要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才会去关心父母和他人,才会是社会需要的。否则,学历再高,只能造就更多的垃圾,复旦黄山门让人愤慨。
4、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如何刺的:毛笔书于脊背,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永不褪色。其难度和痛楚自己想吧。陆游临终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子女怎会不精忠报国!现在社会,如果再次打仗,汉奸不知道会出多少!
5、林则徐遗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
    现在许多富二代、官二代靠着父母作出多少人神共愤的事情!富门应当寒教。
6、郑氏画荻教子,欧阳修终成一代文豪,相似境遇的还有范仲淹。想起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就不要孩子。对此,本人不置可否,我只想说:孩子以后能不能有成就、能有多大成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教好了能“出淤泥而不染”,教的一般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的不好,孩子怎么学都很难学好。历代皇子什么都不缺,不照样孬种居多!不少伟人少时皆家贫,可同样成就伟业!
7、棍棒出孝子。
    不要说“什么年代了,还体罚”?教育孩子,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和风细雨的办法来解决。与其过于溺爱,不如做个严父。报纸上很多父母打儿致死,是错误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远超过应有的度。纵观古今,棍棒下的孝子和将相委实不少,而现代的不孝子孙又何其多!相比之下,优劣自明。我赞成民主加适量的棍棒。
8、古人教育孩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的是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古人学成大多是文武全才,而且其努力和发愤程度难以想象。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列子·汤问》之一纪昌学射,纪昌日日观摩,视小如大,视微如著,三年之后,成为神射手;西汉匡衡凿壁偷光;东汉光武刘秀手不释卷;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骨;张仪抄书,折竹刻写,日久成册;德润佣书:三国时期阚(音同看)泽,替人抄书度日,成为“经书通”,后为太子太傅;晋时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王羲之临池学书,苦练20载,染黑墨池,成为“书圣”;东晋祖逖闻鸡起舞;南齐萧锋四岁临井栏学书,写满井水洗掉,然后再练,早起,在窗外灰尘上练完字后再擦掉,终有所成;南朝齐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入夜即登屋顶,映月读书;南朝梁刘峻,读书通宵达旦,人称“书淫”,以注释《世说新语》闻名于世;唐朝怀素无钱买纸,种蕉,取蕉叶代纸张,练习书法,后成大家;郑虔好书法,家贫,于慈恩寺前扫柿树叶,用以练字,长大终有所成,后如玄宗“广文馆”,人称广文先生;柳母和丸:唐柳公绰母用苦参、黄莲、熊胆研制成粉末,制成药丸,让其子含在口中提神;宋代司马光为不耽枕席,做一圆枕,取名“警枕”(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亦用大劈柴做枕头);欧母画荻,六一居士文名冠天下,唐宋八大家宋其他五家多出其门下;任末燃蒿夜读;明宋濂家贫,爱读书,通过借抄,遍观群书;王冕坐佛膝,执策映长明灯读书,琅琅达旦。勤学之例多出自《西京杂记》。
过去很多人放到现在,不知道能拿多少博士学位?我们几辈子恐怕都难做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教育子女的深度和高度
做***:要有大格局,会过小***子
老祖宗总结的教育孩子“七不责”,孩子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
古人家庭教育数方
古人教子
古人智慧:《诫伯禽书》、《诫子书》、《颜氏家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