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天宇:留俄手记之十七——圣彼得堡住房状况调查


 

201311月底的时候,我曾经在人人网状态上询问过《留俄手记》的各位读者们想了解俄罗斯的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位叫刘颖的读者提出,他想了解一下圣彼得堡的建筑。我在圣彼得堡的一些朋友也很想了解一下这里的住房状况,因为他们中有不少人面临租房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期《留俄手记》中,我就专门论及一下这个问题。这篇日记的不少结论是本人于20138-12月在圣彼得堡亲自考查出的结果,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为400-500万。之所以在这里只给出一个大致的数字,是因为流动人口是相当之多的。尤其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最有钱的去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度假,稍微次一些的会去俄罗斯、乌克兰的黑海沿岸地区,再次一些的会到郊区的乡间别墅,那时街上很少见到行人,给人的感觉是整个城市都空空如也。在我去过的中国城市里,圣彼得堡的人口规模与哈尔滨市较为接近,但论起占地面积来,圣彼得堡则比哈尔滨要大得多。其原因是俄罗斯的城市很少有二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而且楼与楼之间往往有大片的空地,它与中国比起来,实在是太地广人稀了,所以可以把城市的面积搞得大一些。

 
 

圣彼得堡城区地图

与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相比,圣彼得堡是一座相当年轻的城市,1703年以前,在涅瓦河的入海口处还只有森林与沼泽地。彼得大帝决定在这里营建一座新的首都,这座城市才迅速成长起来。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因为当时俄罗斯正与瑞典处于战争状态,而圣彼得堡就在瑞典军队的火炮射程之内。在北方战争里打败瑞典后,这座城市的安全才获得保证。沙皇俄国时期,这座城市成为了向欧洲敞开的窗户,与西欧各国的广泛交流使它增加了很多巴洛克、洛可可、拜占廷、哥特、新古典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沙俄时期的圣彼得堡面积还是很有限的。到20世纪初时,圣彼得堡的城区还只是北起芬兰火车站,南到侧路渠运河,西至芬兰湾,东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也就是说,当时的圣彼得堡市区只是局限在涅瓦河口的岛屿上。涅瓦河在圣彼得堡市先是自南向北流,随后在斯莫尔尼宫处转了一个弯,分成很多支流注入芬兰湾。于是它也就很自然地把圣彼得堡市分成了岛屿区、河南区、河北区与河东区。当然,这只是笔者为了行文方便所划分的,行政区的划分并非如此。圣彼得堡最先发展的地区是岛屿区,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前文已经叙述过,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在建城之初便与敌国为邻,必然在城市发展的早期要特别重视军事防御功能。彼得大帝最早在兔岛上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圣彼得堡便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由于圣彼得堡当时的城区全是建设在岛屿上,因此便有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称。

俄罗斯的两大古都——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莫斯科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惨遭毁灭的命运:13世纪在拔都西征时被毁过,14世纪又被金帐汗国的脱脱迷失汗毁灭过,17世纪初遭到了波兰-立陶宛侵略军的大规模破坏,最后一次是在1812年,拿破仑侵入莫斯科后这座城市又被付之一炬。而圣彼得堡自从建城以来便没有被大规模地破坏过,而没有毁灭也就无所谓重建。因此虽说莫斯科比圣彼得堡建城早得多,但是城市里的大部分建筑的年龄却并比不上彼得堡。漫步在圣彼得堡的市中心,确实有一种回归十八、十九世纪的感觉:街道比较狭窄,而两侧的建筑也显得相当古朴。市中心的建筑大多为五层和六层,底层大部分会被出租作为门面房,二楼以上则作为住宅居多。

 
 

圣彼得堡的中心城区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圣彼得堡的中心城区,因此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在中心城区租房居住的。据他们反映,圣彼得堡中心城区的房子一般租金较高,一个床位每月租金也要在8000卢布以上。而且圣彼得堡中心城区缺乏大型超市,买东西一般要走很远。但是其优点就是上学相当方便,即使没有地铁卡也可以步行去上课。

圣彼得堡的旧城建筑由于完整地保存了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风貌,在1990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指望中心城区再出现高层住宅楼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只好把目光逐步向外扩大。圣彼得堡市在二十世纪的三十至五十年代有了一次大规模的市区扩大,而这个时代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上有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斯大林时代。

 
 

圣彼得堡的斯大林楼

很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人习惯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来给他那个时候修建的房屋命名,于是在这个国家便有了斯大林楼、赫鲁晓夫楼、勃列日涅夫楼……一直到现在的梅德韦杰夫楼。在斯大林时代,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当时的名字)在涅瓦河南岸与东岸兴建了很多大型的现代化工厂,而住宅楼也主要分布在这些工厂的附近。这些住宅楼从外观上看上去大都显得高大雄伟,不少住宅楼外面还有粗大的柱子作为装饰。在外观上这些住宅楼一般是呈棕褐色或铁灰色,楼顶一般会铺有铁皮。笔者在20129-12月曾经外出租房居住,当时租的房子位于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大街上,在“新切尔卡斯克”地铁站附近。而那栋住宅楼的建设年代正是20世纪三十年代,是标准的“斯大林楼”。与中国的居民住宅楼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外墙特别厚,厚度将近一米;而相比之下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内墙则并不厚,只有一层砖。苏联时期相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每户住宅里都有热水和煤气供应。每年十月份刚到的时候就开始送暖气了,一直要供暖到第二年的四月末。由于距中心城区并不算远,租金也是相对较高的,但价格比起涅瓦街附近来说肯定会低一些。在本人看来,其实在圣彼得堡居住的话距学校远近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要住得离地铁站不远就可以了。乘坐地铁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到达市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圣彼得堡的地铁图相对简单易懂,不像莫斯科、北京的地铁图复杂得让很多人无法认识。

接下来要谈的就是“赫鲁晓夫楼”了。一提到赫鲁晓夫,可能有人心里就想笑。如果说此人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表现并不出色的话,那么他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则是相当出色的。如果他在中国有幸上春晚的话,其受欢迎程度绝对不会亚于赵本山和范伟。拿皮鞋敲桌子、工业党和农业党、“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同志和猪在一起”等笑话鉴于和本期话题无关,而且本文篇幅也有限,在这里就不多讲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到网上去搜索一下。“赫鲁晓夫楼”的笑话是与本期话题有关的,笔者将要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所谓“赫鲁晓夫楼”,就是在1953-1964年期间在赫鲁晓夫倡议下苏联曾大力兴建的一型住宅楼。这种住宅楼一般为五层,其结构往往是中间有一个筒子样的走廊,两侧为住宅房间。由于这型住宅楼在苏联广泛兴建,而且从颜色到外观再到内部构造都完全是相同的,于是在当时的苏联便有了很多找不到家和认错门的笑话。有些读者可能看过一部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讲的是一个酒鬼喝醉了酒,由于他的住宅楼和其它的太过于相似而走错了门,进入一个单身女青年的家里。这位女青年正在谈恋爱,酒鬼到了她家里赖着不走。这时她的男朋友来了,见此情景以为是他的女友背着他与其他男人乱搞,于是这对情侣就此分手。那个酒鬼之所以会认错门,是因为他与那位女青年住的都是“赫鲁晓夫楼”,而这部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是列宁格勒。

 
 

圣彼得堡的赫鲁晓夫楼

在现在的圣彼得堡,“赫鲁晓夫楼”分布是相当广泛的。除了在岛屿区较少外,河南区、河北区、河东区都有大片的“赫鲁晓夫楼”。当时为了追求速度,这种楼大都是钢筋水泥制成预制板,随后用电焊把这些预制板焊接在一起,外面涂上水泥和涂料就算基本完工了。“赫鲁晓夫楼”的户型也是基本固定的,一般是55平方米。这种面积的住宅在中国只能算是小户型,而在俄罗斯则算是标准户型。此后一直到现在,俄罗斯的住宅大都是一套五十平方米左右,像我们国内常见的一百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在俄罗斯相当之少。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两个民族观念的差异:中国人普遍认为结婚必须有房,而且房子是越大越好,而相比之下俄罗斯人则不这么认为,许多已经结婚已经几十年的夫妇还住在公租房里。在俄罗斯一辈子租房住的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也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由于俄罗斯人的住房面积较小,所以他们便发明出了很多在中国见所未见的家具出来。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沙发床,在国内我从未听说过,到了俄罗斯才知道是什么样子:白天看上去就是普通的沙发,但晚上一拉开下面就成了一张床,铺上被褥就可以睡觉。俄罗斯人不太重视住房而中国人较为重视,这大概和他们的祖先是渔猎和游牧民族,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有关吧。

 

 圣彼得堡的勃列日涅夫楼

赫鲁晓夫的种种胡作非为让他在1964年被赶下了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现代俄罗斯人还相当怀念的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他所执政的十八年是苏联的黄金时代,国力在世界上达到了顶峰,美国在当时都要让其三分。当时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这在住房建筑上就有相当明显的体现。这一时期在圣彼得堡开始兴建十几层、二十几层的高层住宅楼,这些住宅楼里面全都安装了电梯。这样的住宅楼在圣彼得堡的瓦西里岛上比较多,在“英勇广场”、“布尔什维克大街”、“德边科街”、“渔夫”、“列宁大街”等地铁站附近也有一些分布。这型住宅楼也是有着一些明显的特色的:由于当时苏联人拥有汽车的越来越多,因此住宅楼的一楼一般是用来停放汽车的,有的只建有几根柱子支撑着上层建筑,因此从外观看上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中国留学生里不少人认为这种住宅楼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高脚楼较为类似,因此也称此型住宅楼为“高脚楼”。圣彼得堡的瓦西里岛是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因为圣彼得堡大学的大部分系在瓦西里岛上,我们学校(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的音乐系也在瓦西里岛上,列宾美院也是在瓦西里岛上。这三所学校是中国留学生相当集中的学校,而留学生为了上学少费些时间一般会选择在瓦西里岛上租房居住,这么一来瓦西里岛上的房租价格也被炒得相当之高了,与市中心涅瓦街的价格不相上下。而相比之下,布尔什维克大街、列宁大街、英勇广场附近的“勃列日涅夫楼”租金则相对低廉一些。

勃列日涅夫辞世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又将苏联的强盛多维持了三年。但从此以后的国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以破坏而非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他们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俄罗斯均处于经济滑坡的状态中,没有什么新的建设。现在回想起那段时期来的时候,大部分俄罗斯人都觉得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

直到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总算才实现了稳定的持续增长。2008年,梅德韦杰夫当选为俄罗斯总统,俄罗斯又在开始建设一批新的住宅楼,这批住宅楼很自然地就被人们称为“梅德韦杰夫楼”。在圣彼得堡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见惯了十八、十九世纪的老宅,也见惯了二十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的住宅楼,给人的感觉是住在圣彼得堡如同居住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法给人以什么新鲜的感觉。这种感觉直到2013年的夏天我去了一趟警卫长大街后才有所改变。当时我刚从地铁站走出来的时候,简直有一种回到了中国的感觉。除了街道两侧商店里的西里尔字母提示我是在俄罗斯以外,从道路到建筑和中国国内新建的小区没什么两样。后来,我在瓦西里岛的造船厂大街、红线末端的“杰维亚基诺”地铁站、季米特洛夫大街、布加勒斯特大街南端等地方都见过“梅德韦杰夫楼”。让我们中国留学生倍感亲切的是,其中有些住宅还是中国建筑公司承包的。这些住宅楼所处的位置都已经算是比较偏远的了,有些处于地铁线的终点站附近,有些地方还没有通地铁。

 
 

圣彼得堡的梅德韦杰夫楼

“梅德韦杰夫楼”是作为商品房而兴建的,在彼得堡我经常能见得到售楼的广告。一套55平方米的住房售价在170-230万卢布之间,房价比起北京、上海来还是低一些的。但是这型住宅楼兴建起来之后,销售却并不见有多火爆,有大量住宅没有卖得出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俄罗斯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人口多年来一直呈负增长,这就造成了对商品住宅的市场需求不足。第二,前面已经叙述过,俄罗斯人并不认为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是成家的必要条件,大部分家庭满足于租房居住,并不想花大钱购置房产。第三,大部分俄罗斯人没有储蓄的习惯,据2013年的一项调查,在俄罗斯仅仅有30%左右的家庭存款数额超过10万卢布,大部分人是“月光族”,即使他们想要购置房产,他们的存款数额也无法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第四,虽然在俄罗斯住房业主是拥有永久产权的,但是子孙如果想要继承房产,需要缴纳高额的遗产税,国内司空见惯的“为子孙置业购房”的做法在俄罗斯是行不通的。

中国留学生租住“梅德韦杰夫楼”的并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这型住宅楼位置实在太偏,上学相当不方便。但据笔者所知,一些国内的投资者却对“梅德韦杰夫楼”表现出了兴趣,本人谨祝他们好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联国民住宅——“赫鲁晓夫楼”的前世今生
赫鲁晓夫最得意的政绩之一,曾借此回怼尼克松,但最终成落后代表
“玉米狂人”赫鲁晓夫发明一种房子, 让苏联人受益无穷, 值得借鉴
苏联式建筑,一个时代的“红色”特殊记忆
地名上的战争:故乡不仅改换了容颜,还换了名字
俄罗斯领土那么大为什么住房问题仍然严峻?浅谈俄罗斯的住房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