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针灸探邃

 

                               

 

                                     作者:明空

 

 

【前言】:14期针灸传习班田xx同学把在新浪博客“明空医话”中关于针灸的文字做了一些整理,反应了我在针灸教学中的所思所想,虽然还粗糙,针灸爱好者不妨一读,或能有益。——白粹昭 2013年4月24日

 

推拿按摩的手法和针刺手法是相通的, 要能“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

针是手的延伸,当针刺到病所,要细心体会其间的变化,要有语言和患者及时的沟通

如在腹部取肓俞、天枢、大横诸穴,患者病情多是虚实错杂。体虚且气血阻滞者宜由浅渐深,当你的针刺入穴位时,要找到病所,这样的感受在腹部诸穴更易于体会。腹部血多气多,易于体会针下的变化。而在头部、百会、上星,你是不好体会针下的诸多变化的。

穴位分天、人、地。要找到病在穴位天人地的哪个位置。病所也有它的上中下。

体虚者,第一次,宜刺在病所上部,待上部气血通畅,再调整中下部。如果体虚者,一次深透病所,患者当时就受不了这个憋痛,涨痛的针感,或着针后会几日腹部绞痛

在针灸的同时宜配合养血,益气的药物,及时的充养血脉。

这个针后“痛”的反应是针的后续效应,是在继续通阻滞的经络。养血益气的药物就象后备部队去增援,可以帮助扫除病邪,畅通经脉。

若患者是实证为主,且是盛年,或素体健壮,可深刺,久留针。体型肥大的患者,针肓俞、天枢、大横,可刺入四寸(75mm)。这样才可以有调整脏腑,涤荡肠胃之功效。

虽然古人云“前面(指腹部)深似井,后面(指背部)薄似饼”。但在腹部进针也要舒缓自然,这样给腹内的血管和肠腔一个自然躲避的过程.

旋转进针,就是边快速捻转,边向内透入,透过这层膜布一个小米粒大的距离。在透过这层膜布时,针感很强,我感觉只有透过才可治病,不然如隔靴搔痒,透过就可以,不宜深入。还是要掌握好分寸、火侯,不可猛浪。

腹内一阵一阵的作痛, 如“翻江倒海”。我告诉他这是正邪相争。

虽阻滞在下腹, 在脐旁, 但亦取建里, 三里等穴位, 这样配伍,简单理解, 要对病邪一个出路, 输之,导之也。不要关门打狗,把狗赶跑就是了。

浅论得气 在《灵枢》中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谈晕针 在临床中总会有晕针的现象。第一次接受针灸,最好是躺下,这样会放松,不易晕针。

喻病 也是个活物, 有其生命力, 在体内盘据日久, 自不会轻易搬家. 是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恩威并施。你看, 药,有君臣佐使,使,是报信的, 是要给病也要报个信, 大军已至,还是搬家为好。病,也会有君臣佐使, 医家自要能分辨清楚,对其君臣佐使是有不同的法术的。针灸、推拿,亦有此理。对病, 是又打又摸。打,打怕它;摸,抚慰它。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有句古语, 叫带病延年, 带病时, 人体内会激发出正气不断与之抗衡, 久病固疾, 是要有韬略对待的。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而中医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几乎已淹没于现代西医学的腹部触诊。当我们去触摸腹部时,头脑中想象的多是具体的内部器官,而缺少的是经络和气的观念。
 望、闻、问、切,腹诊属于按诊,是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问·调经论》中说:“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灵枢·水胀》中说:“以手按其腹,虽手而起,如裹水之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更多的腹诊的论述。
在《通俗伤寒论按胸腹》中:“《内经》云:‘胸腹者,脏腑之郭也’。。。。。。故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源,若欲知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而腹诊从哪里入手呢?我们看《厘正按摩要术》中的一段话,“诊腹之要,以脐为先。人身之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故名天枢,又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徐按之而有力,气应手者,内有神气之守也。若按之而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阳山》)肚脐很重要,是人在出生前和母体沟通最重要的通路。有一个先天的生物场在这里,是身体机能优劣重要的体现部位。

  在临床中,做腹诊,中年人,十之六七,肚脐四周会有痛点。而从心口到肚脐,有痞结者,尤其接近心口,多会有情志的问题了。这个痞,《说文解字》说:“痞,痛也。”而《伤寒论》149条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中的痞,或指自觉症状,即窒塞感;或指腹内的肿块,即痞块,这是体征;此外,痞也指气机阻滞不通的病机。结,是凝聚的意思,可理解为有重压感,如有物结聚于里。

神魄,怎么观察它们的存在呢?我们平常说眼神,观察一个人的“神”,往往是通过眼睛的,“视举目,赤甚作极。”而魄呢?我们说一个人有魄力,内在的这个人肺气要足。外形上,胸的轮廓会充实。有个成语叫“小肠鸡肚”,形容人狭隘小气。当然,不是人的个子高,魄力就大。许多作成大事业的人物,个子矮小,气度伟岸。人体形态是有个比例的,内在是讲究气质的。

  有个成语“失魂落魄”,魂失了,还可以找回来。而魄落了,人就要完蛋了。落魄,从那里落呢?从大肠向下落。怎么证明呢?在老辈的经验中,人溺水救上来,先怎么处理呢?是要先看肛门松没有松。肛门在中医里被称为“魄门”。肛门松了,魄丢了,一般不好救了。肛门没有松,魄没有丢,要赶紧用东西堵住肛门,不让魄从肛门出来。不要轻视这个方法,是管用的
相表里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象一个一居室,有一厅一室。厅在外,是腑,室在内,是脏。这样一对脏腑,相互协调,会主导一种情志活动。如小肠和心,主神。大肠和肺,主魄。通过对手太阳、阳明、太阴经的调整,就起到一个安神定魄的作用。

 

穴位释名

肓俞——足少阴肾经, 脐旁开0.5寸. 肓指肓膜,与肓门前后相对, 肾脉由次深入肓膜, 才能上络于心, 循喉咙, 挟舌本.故名肓俞.

天枢——足阳明胃经,脐旁开两寸,大肠暮穴,《素问六微旨大论》讲“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 地气之之。马蒔注气交者, 天地二气之交接, 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天枢有分清理浊,司升降之力,为中焦气化的枢纽。

大横——足太阴脾经, 在脐旁开4寸,《千金方》中治惊恐、心悸、少力。《会元》中说:“大横者,是腹部肠膜横结,足太阴之膏泽,横贯肠胃以助消化,对人体健康有伟大之功。故名大横”。2000年,伦敦大学科学家戴维温格特教授提出神经元胃肠学科, 认为胃肠有可能成为人体第二大脑。神经元细胞除主要聚集在大脑外, 还大量聚集在肠胃。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医学讲脾主意,五脏有五志, 每个脏腑都和情志相关。大横穴在《甲乙经》里讲“主治大风逆气, 多寒善悲”。通过针灸,也可对情志病有所调节。

膏肓——指心膈之间处,其膏生于脾,肓生于肾,两者皆发于四椎之旁,穴当其处,因名膏肓。《左传》中谓:“心下为膏”。〈定位〉第四胸椎下,督脉旁开3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在《图翼》中:“治百病,无所不疗,虚赢瘦损,五劳七伤,诸病梦遗矢精,上气咳逆”。古籍载本穴灸多则千壮,但须灸足三里引火下行,以免虚火上泛,上焦作热。近代研究证明,针刺本穴可使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数上升,提前纠正贫血状态的效应。师曰,在医学上很重视膏肓穴,找准穴位后,用灸不用针,要灸300—500壮(一个米粒大的艾绒团叫壮,用艾眷也行)。我考虑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里面的淋巴有很多障碍,灸这个穴位时间长了,感觉胸腹部一股热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计这是淋巴循环的障碍有改变。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的好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从中医,气功膜的道理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肓门——〈穴名〉出入之处为门,穴在三焦之旁,内连三焦,上有膏肓,前有肓俞,此穴犹肓穴之门户,为三焦之气往来出入之处,考肓之原根于肾,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穴当其处,主治三焦诸疾,因名肓门。〈〈会元针灸学〉〉肓门者,膈之门也。〈定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3寸处。在〈〈甲乙经〉〉用治妇人乳疾。〈〈千金方〉〉:主心下大坚。

胞肓——〈穴名〉胞指膀胱,肓指膜言。考膀胱与胞膜相连,胞膜连着腰下十九椎旁,穴当其处,主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针灸利膀胱,通小便,故名胞肓。〈定位〉在第二骶后空,督脉旁开三寸。   在〈〈甲乙经〉〉里:“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在上面的文字,我从师乘膜的理念,阐述三焦,引伸出三焦上中下三隔对应的膏肓,肓门,胞肓三穴。整体包容局部,在针灸中,是从局部入手,来调整整体。我们在临床中,在穴位的应用中要有整体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这需要我们理论的修养,需要内在的功夫。

厚朴中医药论坛的徐文兵兄在给我的留言中,讲还是针灸并用效果好。知音难求。现状是针灸相对中药已退其次,灸对于针是再次。看城乡之间,很少有灸法的应用了。而灸法,安全,易于操作。我们几千年的理念“一针二灸三服药”是若有若无了。

肓俞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我们取旁开一寸,肚脐下旁开五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可以有广泛的应用。以肚脐为界线,上为天,下为地。肚脐旁开2寸是天枢穴,天地气化之枢纽。而肓兪穴既在天地之界线,又是冲脉之要冲。在《甲乙经》中说,肓指肓膜,肾脉由次深入肓膜。穴属冲脉,足少阴之会。在做腹诊中,妇科、男科,及诸多杂证,多可查出在此阻滞。拊之作痛,甚者,痛不可忍。针之,灸之,可调节先天肾经之气血;天地沟通;冲脉的畅通,可使冲脉与十二经气血交换无阻。

  腹诊的体会
  内科杂病, 在腹部总会找到迹象。按诊腹部,可以辩疼痛、痞满、积聚等等。在现代人群,辩内科杂证,多可以在脐周找到条索状物,痞块或片状痛处。如男科、妇科病、脾胃病、肾病、心脑血管病, 腰间盘突出症等等。肓俞,属肾经。肾, 先天之本;大横、天枢,属脾胃两经。脾胃,后天之本。这三对穴位,处在天地二气交接的部位。人体的疾病, 多是脏腑经脉气血的阻滞,当人体天地沟通, 疾病就自然消散了。
  我们看看肾经的输注,讲一以贯之。《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向足心, 出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隔,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
  在临床中,有学生问,老师多有显效,而他们不行。思索后悟到, 是和内力有关。针灸的疗效,是需要内家功夫作为基础的。如针灸肓俞穴,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专一的心念, 是医者精气神的综合体现。要贯通整条经脉,脊、肾、膀胱、肝膈、肺、喉、心、胸中,都影响到了。前面我们讲的中风病人,针刺后舌头灵活了,虽点刺了金津,玉液,但肾经挟舌本, 肓俞也是起一定作用的。在针灸治疗中,医者专一的精神是取得神效的关键。

静坐悟道,其觉在通。前一段时间我曾指导一患者静坐,同时可默念“恬淡虚无”作口诀。来收摄心神,辅助治疗。“恬淡虚无”一词出自《内经》,默念“恬淡虚无”就是一个练功的方法。舌头在口腔的运动,及其这个口形,就是一个交通任督二脉的过程。思想其内涵,也可收摄心神,逐渐体会到“真气从之”的感和受。领悟生命活动的些许奥秘。恬淡虚无是一种精神的状态,在这中精神状态下体验生命活动,主宰生命活动。孙思邈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 ”能安神定志,这需要有内在修养,是一种境界,不是轻易做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学会中医艾灸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足太阳膀胱经四(针灸40)
针灸治疗牙龈萎缩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四回)
牙龈萎缩一针见效
一招搞定腰间盘突出,穴位针灸就靠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