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技法常识
自从宋代大书法家苏轼说过一句“执笔无定法”之后,各种执笔法众说纷纭,似乎执笔可绝对自由,但是苏轼紧接着这句话后还讲了句“要使虚而宽”,这实际上就是无定法中的定法,即要使笔运用自如而得心应手,不能执得太实太死,这样就妨碍了笔在纸上的运动。历代流传的执笔法很多,有撮管法、拟管法、单钩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我们认为最合理、最适用的还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相传是“二王”留下来的,唐朝陆希声作了概括性的阐明:恹、押、钩、格、抵。所以,又称五字执笔法,即五指互相配合,互为作用。

       恹——用大拇指的上节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时压住笛孔一样。

       押——用食指第一节斜面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捏住笔管。

       钩——从中指第一节弯曲钩住笔管的外侧,与大拇指食指相互协调。

       格——含有挡住的意思,即用无名指的指甲紧贴笔杆,将中指钩向内之笔管挡住。

       抵——小指紧抵于无名指后,以增加无名指的推挡之力,含有凭托之意。

                          
       五指执笔法的优点就在于它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五个手指的功能,能把笔杆执稳,在书写中灵活运笔,适宜书写各种书体,同时还可以随时调节执笔位置的高低,使之运转进退自如。

       在谈了五指执笔法后,再介绍一些其它的执笔法以作参考。

                          
        三指执笔法,又称单钩法。即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笔管,中指在笔管内侧抵住,无名指不能接触笔管和小指依次贴在中指的后面。笔与纸面可以保持九十度,灵活性较大。但缺点是对笔的控制欠严谨,笔管下半截有很大的空隙,不宜写较小的字。

                          
         平复执笔法,也是一种传统执笔法,是把无名指由里移动到笔管的外面,和食指、中指并列,小指贴在无名指的下面,这样就使掌心更加空虚。

                          
          捻管执笔法,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管的笔头来写,是高捉笔管最高的限度。这种执笔法局限性较大,对于缺乏书法功力的人来说,难以掌握运笔的幅度,五指用力不均。用它写大幅的行草则较适宜。

                          
           揸管执笔法,揸笔也称提斗、抓笔,用大拇指夹住左边,其余四指满握住右边,用大拇指起抵拒作用,这适宜于写特大的字,如巨幅横匾、大型标语等。

                          
           执笔的高低问题也应注意,从前有人主张执得高,甚至执在笔管的顶端,叫“高捉管”。反之有主张执得低的,叫“低捉管”。但我们认为执笔的高低应根据书写的大小来定。究竟应执得多高多低,既要看笔管长短和所写字的大小,同时又应以书写者自己的体验去测定合适度,以运笔自如,便于发挥为好。

                                         书法技法常识(2)


          二、腕法

                         
          掌握了正确的执笔法后,还要注意腕法,只有使指力和腕力很好地配合,协调运作,写出字来才能有力度和气度。腕法的要求是八个字: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指实,就是手指执住笔管要着实,每个指头都要互相配合,达到“五指齐力”的要求。书写是用力协调和谐,紧松适宜,得心应手。不宜太紧,也不可太松。手指执得过紧,就使用笔变得僵硬,同时也很吃力,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手指发麻而不听使唤。因为毛笔是柔性的,执得太紧就不能发挥毛笔特有的功能。传说有次王献之在写字,其父王羲之从背后猛地用力去拔笔,没有拔掉,就说王献之日后必有成就。这实际上是个错误的传说,且不说它的真实性如何。如这样拼命地执紧笔杆,还谈得上什么运笔自如,灵活潇洒。所以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说:“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往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掌虚,就是不让手指紧贴掌心,掌心应是虚空的。这样手指与笔管才能转动进退。前人曾要求手掌中能放一个鸡蛋,这虽是种夸张的讲法,但说明了掌心一定要有空间距离。如让手指紧贴掌心,就阻碍了手指与笔管的运动。

       腕平,就是指手腕与纸面要保持相对平衡,使笔管保持垂直,这样是为了便于运腕,使腕左右前后地运动,即可四面铺毫,八面出锋。如果腕不平,或上翘下俯,毛笔就不能在纸上自由地运转,直接影响书写效果。

                          
       掌竖,就是手掌要竖起,使腕与纸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笔锋垂直,便于运笔起势,不致笔画偏斜。另外,如果掌不竖起而紧贴纸面,则手指和腕就无法运转了。注意笔锋垂直是指运笔写第一个点画时应这样,即落笔写字起,而以后在书写过程中可前后左右的调整运动。

                          
       运腕,就是通过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左右起倒的灵活运动,使笔毫在纸上写出点画分明的线条。运腕不仅直接牵引着五指的运动,而且关系到字的好坏。因此,初学者都要学会运腕。首先要注意的是,写字必须以手腕运笔,而不可用手指运笔。手指运笔叫“拨笔”,而此种方法是写不好字的。笔管被五指执着不动,依靠手腕里发出力量使手活动。这样运腕用笔,手腕就要离开桌面,使之悬空着,不然手就无法活动。许多人写字时将手臂连腕紧贴桌面,这样腕就被固定了,写字时就只好用手去拨动笔管,而且笔尖的运动范围也非常之小,写二厘米左右的小楷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至再大的字时,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讲究运笔首先需要练习悬腕法。

                          
        悬腕法,就是把腕、肘在内的整只右臂离开桌面而悬空,又称为“悬肘法”。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左右前后地挥毫运笔,从而便于灵活转动和把力自然输送到笔端,使字更显得苍劲生动,笔力扎实。明代书画家徐渭曾在《论执管法》中说:“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矣”。同时可以不受墨迹未干的限制,适宜与写中、大楷或更大的。初学悬腕法时,手腕容易颤抖,书写也忽高忽低,或粗或细,感到手臂肌肉紧张,这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练习,经过一阶段后就会感到运用自如,自然轻松了。因为悬腕写字对于腕力的发挥,笔力的表现都极有益处。所以,初学者闯过此关,今后将受益无穷。元代书法家赵孟FU曾说:“古人称下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高提手腕而后能之”。

                          
      枕腕法,就是用左手背(或用竹、木为搁臂)似枕头那样垫在右手腕下面,这种方法只适宜于写小楷,实用价值不大。因为枕腕后就会阻碍腕力的运用发挥,也会增加腕部的摩擦,感到不便利。同时也失去了左手按纸及移纸的作用,因此要移动纸时,就要停下笔抽出左手,这样不仅减低速度,而且使字的笔势没有连续性,故此法不宜提倡。

                          
       提腕法,就是手腕提起,而肘部依然搁在桌上,它较适用于写中、小楷。此种方法由于肘部可以搁住桌子,较长时间的书写,手臂不易酸痛。但是因为肘部抵住桌面,限制了运笔的幅度和力度的输送,亦容易揩去墨迹未干的字。

                          
      运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熟练的,必须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掌握。开始时很可能腕不灵活,感觉很僵硬,这就要坚持练习。并且在休息时也可临空练习,将手腕左右不停在运动,同时这也是在练悬腕,此种方法初学者可以一试,效果较好。

                                         书法技法常识(3)


      三、身法

                          
     写字不仅要学会执笔法、腕法,而且要掌握正确的身法,即身体的姿势。书法的点画线条,虽然依靠的是执笔与运腕,而配合和贯注的应是全身的力气。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写字的好坏,而且对身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身法有两种,一是“坐势”,一是“立势”。

                          
     坐势要求做到:两脚放平不翘起,腹背直起两肩平,头部端正不偏向,挺胸不抵桌子边。简而言之就是:头正、臂开、身直、足平。

                          
      头正,就是写字时头部要保持端正,不要歪斜,可略微向前一些,视线正了下笔就看得清楚,注意眼睛和纸面要保持一尺左右,太近了会损伤视力,太远了落笔看不清楚。

                          
       臂开,就是两臂自然开张,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两肩要齐平,不要有高低倾斜,这样不仅能运笔自如,而且不会影响健康。

                          
      身直,就是身体要坐得正直,胸部要微微挺起,与桌沿要有二寸左右的距离。有些人写字时胸紧靠着桌沿,或是背弓起,身体弯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姿势。

      足平,就是两足要自然安放在地上,踏稳放平,不要交叉,翘二郎腿,要使身体保持安稳而不摇晃。

        立势,是站着写字,这往往是写三、四寸以上的大字,或者更大的字。立势要求头俯、身躬、臂悬、足平。

       头俯,就是头要略微低些,面向桌面,视线正直,便于落笔书写。

       身躬,就是身体向前略作弯曲,与手臂的趋势相协调。如身体过于挺直,就会阻碍运笔书写。

        臂悬,就是两臂悬肘向前,呈“八”字形,左手按纸,右手运笔时注意左右前后运转的灵活。

                          
足平,就是两足自然张开,距离与肩部宽相等。右脚可稍向前伸,给右臂增强助力,即前人所说的“力发乎腰其根在脚”。 写字姿势总的要求是自然舒展,便于运笔挥毫。同时要注意平衡稳重,不要倾斜身子,这样不仅使身子失去重心,而且影响书写笔势。另外,也要防止过于拘谨紧张,使笔势难以展开。

                                       书法技法常识(4)

 

         四、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俯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讲过:“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四书法中关键的技法。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入书法艺术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书法水平的高低。书法作为独特的传统艺术,其艺术的物化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条,结字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因此,历代书法家都十分强调用笔。凡是历代书法大师,他们在运笔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实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用笔呢?用笔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用笔。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用笔方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我们常见有些人写字的时间不算很短,有的甚至有好几年了,看其字结构尚可,那是因为长时间的习写变得熟练了,但分析其点画线条却很少有几笔是符合要求的,不是偏锋,就是败笔。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用笔的艺术规律。唯其如此,赵孟俯才说“用笔千古不易”。

                          
       用笔,在整个书法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一书中曾说:“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总之,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此说较生动地介绍了用笔过程中的变化及要领。

      现代用笔之法具体归纳如下:

       中锋、偏锋

                          
       中锋又称正锋。沈尹默先生曾把笔法说为“无非是‘笔笔中锋’而已”。虽强调得过头了点,但也更说明了中锋的重要性,此是书法入门关键的一步。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符合书法的艺术要求。所以,中锋之法乃是书法的最基本笔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注重。东汉书法家蔡邕就曾说过:“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其后如唐李世民则有:“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说,颜真卿有“屋漏痕”说,柳公权有“笔正”说。宋代黄山谷也指出:“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可见中锋用笔是写好点画线条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学者在起步时就要明确地认识这一点,并贯彻到实践中去。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这在初学书法者中是常见的,而这正是初学者之大忌。一开始学用偏锋写字,今后则很难写好字,更难入门。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讲偏锋是病态形的线条点画,不能发挥运笔的艺术功能。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对偏锋是否全盘否定呢?在学习书法有了相当基础之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正确掌握了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在书法作品中偶尔用一、二笔偏锋,可以增加笔画的生动性。我们在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米芾、文征明、赵之谦等书法家的作品中也时常发现。但初学者切勿盲目地乱用此笔法。

       藏锋、露锋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具体地讲,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只有这样,笔力才倾注字中。另外,藏锋还有二个作用,一是使笔毫铺开以利运笔。如果不是通过藏锋调正笔锋,那么笔锋就会绞作一团,无法铺展运动。二是使笔锋通过一折而取得动势,即蓄满笔力后在运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时脚先要缩一缩,然后在踢出。打康乐球时枪棒先要缩一缩,再打出去一样,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写字时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用露锋的字有生动活泼,挺拔潇洒之感,特别是行草中用的较多。因此,前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但初学者切勿乱用出锋,因多用了出锋,就会显得抛筋露骨,单薄枯弱。所以,初学者还是要在认真掌握藏锋的基础上在学露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笔法九家谈
学习书法常识
古诗词毛笔书法
中国书法执笔理念误区辩证
书法知识知多少,考考你!
腕法、身法、笔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