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松江派始祖 董其昌作品选
【法度出新意】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 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 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造化为师 适意匠心】
在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倡“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化为师”。以“造化为师”的具体作法就是行万里路。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向大自然学习,品其真趣,才 能超越古人。十余年的宦游生涯中,董其昌得以饱览南北名山胜景,用心观察山川云水的灵变,从而奠定了他继“师古”之后的又一个绘画基础。与此同时,董其昌 又提出不为造物者所役,将了然于心的山水幻化成自抒胸臆的绘画佳构,藉托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的空灵的艺术境界。他的山水画不是对真实场景的写实,而是略 取其势,以意为之,着重表现笔墨在绘画中的自身审美价值,从而达到“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的境界。
董其昌 林和靖诗意图
纸本水墨 88.7cm×38.7cm
此图是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之诗意而作,董其昌时年60岁。图中峰峦起伏,林木葱郁,溪水潺湲,茅屋草舍点缀其间。画家以深远法构图,运笔疏淡,用墨细润,得倪瓒遗韵,具秀逸清幽之气韵。
董其昌 延陵村图
绢本设色 78.5cm×30.2cm
此图以鸟瞰的角度取景,描绘延陵村的整体风貌。景致丰富多变,通过山势的转折、峰峦的呼应以及烟云的空间留白,营造出广阔辽远的空间,也表现了延陵村的 地理特征。然而,画面又不同于自然景致的写实再现,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绮丽浑厚的山峰、蓊郁奇崛的松木,以及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村舍,这正是在真实山 水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加工,是董其昌自身创造的“奇景”。作者时年69岁,为其成熟时期的佳构。
董其昌 山水图册 10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1.2cm,横13cm
这是董其昌64岁时的作品。山石多用披麻皴、点子皴,或直接以干笔皴擦、淡墨晕染而出。所绘山峰或劲峭奇峻,或苍莽辽远,或云雾迷蒙,各具神采,饶清逸 之气。册中董氏虽自题仿某家某景,但主要是阐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本质感悟,藉形写神,笔墨于明秀中见古拙,境界于平实中见变化,体现了画家“率然任兴”、“天真烂漫”的自家面貌。
董其昌 夏木垂阴图
纸本墨笔91.3cm×44cm
这是董其昌65岁时的作品。此图截取山坡一角,其上有柳树、松柏,共三株。树木主干苍劲高耸,枝叶繁茂蓊郁。构图简洁饱满,用笔老辣迅疾,墨色浓淡得 宜,生动地表现出林木枝叶纷披的景象。又以长披麻皴勾皴山石,皴还与染相结合,加上浓重的苔点,使得长满青苔的山石颇具湿润的质感。在墨色的运用上,整幅 画面主要以浓墨与留白相对比,黑、白、灰关系明确,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氛围,使观者似乎感受到夏日树荫之中的凉爽气息。
董其昌 林和靖诗意
绢本设色 154.1cm×64.3cm
这是董其昌66岁时的作品。图绘峰峦重叠,林木葱郁,屋舍点缀其间。构图紧密,兼用平远与深远法,讲究开合起伏。干笔、湿墨并用,青绿、浅降结合,多种画法融合。格调清秀精致,高逸淡雅,很好地表现了林逋诗中的意境,是董氏设色画的代表作。
董其昌 高逸图
纸本墨笔 89.5cm×51.6cm
这是董其昌63岁时的作品。此图采用了倪瓒典型的笔 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用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墨色苍逸,极好地表达了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但作品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 屈虬结的古木就不类倪瓒,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造。这些古木不仅填补了湖面的大片空白,同时也是作者刻意描绘的主要物象,攲侧的走势以及相互间纠结牵引的 姿态,顿使冷寂空阔的景致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机,反映出董其昌自出机杼的风格追求。
董其昌 佘山游境图
纸本墨笔 98.4cm×47.2cm
此图是董其昌72岁时乘船畅游江南行至龙华时,回想起前一日所历之湖山佳境,兴趣所至,即诉诸笔墨,以供自娱。其所写佘山位于今江苏青浦县境内。董氏以 行书笔法入画,笔势秀逸简淡,笔力纯正浑穆,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佘山境内湖光山色的疏淡幽静之美,并抒写了董氏厌恶党派纷争、向往幽居山野的心声。
董其昌 赠稼轩山水图
纸本墨笔101.3cm×46.3cm
这是董其昌72岁时的作品。此画构图取势平远,树石简繁相参,敛放有致,与同年作者所作《佘山游境图》轴相比,在笔势运转上更显刚健挺拔。渲染则多湿笔浓墨,墨气纵横,得草树、坡石蓊郁润泽之态。
【妙合古人 神在能离】
在书法方面,董其昌曾提出面对古帖不必细究点画形貌,而应注重观察其内在的意境,既要“妙合古人”,又要“神在能离”。“妙合”才能得古人笔意,“神离”才能自出机杼。只有摆脱古人法度的束缚,方可超凡入圣,洗净尘俗,自成一家。董其昌到中年后,已是一位既具有深厚宽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营造个人艺术 思想体系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已达到炉火纯青、自然平淡的境地,即“心手相忘”、“全以神运”。其书风成熟以后所书,运笔轻松,任性率真,神满韵 溢,逸致翩翩,点画既有线之流动,又有点之跳跃,情酣意足、跌宕多姿的古雅意态跃然纸上。
董其昌 行书宋之问诗 金粟山藏经纸,纵30.9cm,横468.5cm
本幅录唐代诗人宋之问《龙门应制》诗(见《全唐诗》卷五十一)并纪事一则。书写时间为“辛亥寒食次日”,即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董氏时年57岁。两年前,他辞去福建副使一职,此时在江南以游历山水和书画创作自娱。从他的自题中可知,此卷是以鼠须笔书写,心手相应,颇得己意,并称只恨不能为米芾 所赏,可见颇传米书神韵。
董其昌书 朱泗墓志铭 纸本 楷书 37.3cm×331.1cm
此卷是董其昌61岁时为乡人朱敬韬之父朱泗撰书之墓志铭,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书笔道圆浑,使转灵动,体势兼取李邕、徐浩之长,雄健紧 凑,精力弥满,是作者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董氏使用乌丝界格,不使字居中央,而是写在左上角,布局颇为独特。另幅《浚路马湖记》卷也是此特点。
董其昌书 许文穆公墓祠记 纸本 行书 26.4cm×301.5cm
董其昌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中进士。许国是此次会试的主考官,因此董其昌把许国视为自己取得功名的提挈人,对他十分敬重。在董其昌的 《容台集》中即有一首为庆贺许国生日而写的诗和一篇悼念许国的墓祠记事。此卷即为这篇墓祠记事的稿本。小行书恭谨不苟,气格清俊雅逸,虽系暮年老笔,却无 衰颓之气,与寻常应酬之作相比,显出其精湛的功力。
董其昌书 浚路马湖记 纸本 行书 29.3cm×607.5cm 132行
此卷为碑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其书“渐老渐熟,反归平淡”。此卷布局疏朗匀称,运笔自然洒落,寓生秀于朴拙。董氏善于摄取古人巧妙的用笔和结体,以灵脱挥洒的笔意见胜,避免落入“奴书”窠臼而自呈新貌。
董其昌书 论书并书杜甫诗 纸本,行楷,纵103cm,横119.5cm
这是董其昌82岁时的作品。书分两段,前半部分论晋、唐人笔法风格与宋人之不同,字体稍小,用笔古拙,取势奇险;后半部分录唐杜甫七绝诗一首于余纸处 (原诗见《全唐诗》卷二二七),字体稍大,用笔苍劲,转折方硬。董其昌晚年书风回归颜鲁公、李北海,此卷为其随手所书,古朴天真,无刻意造作之态。
董其昌书 与叶少师唱和诗 纸本 行书 24.6cm×221.1cm
这是作者68岁时的作品。所书内容包括福唐叶少师有赠行之什,次韵谢四首;录叶少师原作一首;叶君锡茂才,以诗赠行,复次前韵谢之一首;送侯六真侍御按 黔二首;赠张蓬玄中丞自吏部郎出抚上如一首。诗中内容多是与同僚唱和之辞,借史言志,抒发政治抱负。此卷为小字行草书,一次抄录而成。行笔流畅秀逸,布局 疏朗匀称,在博取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是董其昌晚年的用心之作。
董其昌书 张籍诗
金笺,行书,纵145.1cm×34.7cm
本幅书唐张籍七言诗,文字与原诗作有出入。此幅诗轴未署年款,从书风及所钤“大宗伯印”判断,当为董其昌77岁就任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以后之作品。书法行中夹草,融合自然,行笔流畅,风格洒脱,为董氏晚年之代表作。
董其昌书 翰林院箴
纸本,楷书 128cm×53cm
此轴内容为董其昌书“宣宗(朱瞻基)皇帝御制翰林院箴”,中楷书体,写于80岁左右。行距字间颇疏,显得疏宕秀朗。书风趋于朴拙,有意避免严整工稳,强调生拙之意,所谓拙中寓巧,熟而变生。董氏曾自谓:“吾 书因生得秀色。”他的这种艺术主张及书法特点在此幅作品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明-董其昌书法大全[1]
董其昌手卷欣赏
董其昌《月赋》
明代董其昌行书《论书卷》
(明)董其昌《和子由论书》,纸本,行书。
王羲之书法十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