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叶洞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麻叶洞天》,体会《徐霞客游记》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认识徐霞客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学习《麻叶洞天》,可以和以前学过的山水游记(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唐宋时期王维、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看看各个时期的游记散文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从而真切体会《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文研读

一、文化背景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古代地理学非常发达。《山海经》就以“山”和“海”为纲领,广泛记述了山川泽林、邦国民俗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划分了九州,叙述了主要的山脉河流。嗣后,《汉书·地理志》按照汉代郡县封国疆域政区的建置,对各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作了综合论述,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尔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河川为纲,对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等都作了非常丰富的记述。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皆为大型全国性区域志,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的成熟。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悟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理。司马迁、郦道元都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为他们的著作增添了不少真切的内容。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是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弘祖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

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三、内容理解

正音:

布幄wò  东瞰kàn  裂隙xì  夹峙zhì 关隘ài 荷hè锄 接踵zhng 石坳ào

横亘gèn 攀跻j   摄shè服上穹qióng 镂lòu雕  所赍火炬j 矫jio首

本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是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游麻叶洞的实录。麻叶洞在明代湖广省长沙府的茶陵州(今湖南茶陵)西面的麻叶湾,因湖广明代简称楚,这篇游记便归入《楚游日记》中。

第一段:

原文:

(十七日)去上清(上清洞,在麻叶洞北)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在麻叶洞西,东与云阳山对峙,所连山脊为龙头岭),南为洪碧(洪碧山),东为云阳、枣核之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则枣核西垂(西端、西麓)。大岭东转,束涧(夹涧。两崖极近,涧流受束)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wu,山顶光秃秃的,突出耸立着),为将军岭;涧(冲击)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领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环转的山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译文: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这就)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它的)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石缝中折转几个梯度下去。

赏析:

这一天(正月十七日)上午,徐霞客在游麻叶洞之前已先游了上清洞,因为该洞大半浸在水中,空间狭窄,举火都很困难,所以他入洞不久就不得不放弃探险。麻叶洞离上清洞三里,因干燥无水,以遂畅游。作者言“得麻叶洞”,着一“得”字,不难看出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语,见于《徐霞客游记》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课文第一段简述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就像现代卫星定位系统一样,在群山之中,标志出洞之所在。依照作者的叙述,完全可以勾勒出一幅简明的地形图。作者用朴实的文字,不假雕饰,准确地传达出亦真亦奇的山川风貌。其中也不乏生动之笔,如“涧捣其西”,“环如展翅”等,既富动感,又颇形象。

第二段:

原文:

初觅炬(请或央求)导,亦倶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道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大法师,指能除妖降魔的道士之类),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名行,徐霞客家仆,从崇祯九年(1663)开始,一直随徐霞客游历各地,但后来在鸡足山动掠财物而逃)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cuàn烧火做饭),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

译文:

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赏析:

由写景转为叙事,谈到了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找火炬容易,找向导难。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地土人认为洞中有神龙,进去会丧命的,除非有能降龙伏妖的道士。当一个已然答应带路的向导确认了作者的身份不是“大师”而是“读书人”之后,便畏惧不前了。好不容易花重金找到的向导,又临阵脱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迷信思想在当地的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保有万物有灵的“泛灵”痕迹,神秘事物对他们仍具有极大的威慑力,甚至“重资”都不能打动他们。这样,作者寻求不到当地人的支持,只好和家仆结伴下洞,去会见莫须有的“神龙”或“精怪”。作者是信仰科学的无神论者,根本不相信有什么神怪,所以他能冷眼旁观整个事件,注意到洞口来看热闹的村民有几十个之多了,他们之中,有樵者、耕者、炊者、织者、牧者、行者,这些各色人等都仿佛被什么巨大的魔力吸引过来,放下了他们的本职工作,来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作者的叙述语言舒缓有致,引述语言原汁原味,加之故事有起有伏,及今读之,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样引人入胜。

第三、四两段:

第三段

原文:

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进入洞中),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抬头),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倶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下身向后翘起,(用力往前挺进)),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贯通之意),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陷的石洞),忽又纵裂而起,上(高广)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石头的纹理、花纹)顿换,片窍倶灵(每一小块、每一小孔都很神奇)。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铺,如涧底洁溜(光滑),(但)干燥无水,不特免揭(qì)厉(不只是避免涉水而过。《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即水深时穿着衣服过河,水浅时提起衣服过河),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高叠。驾,通“架”),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译文:

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都具有灵性。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只是夹着一条石缝了,不能容纳下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脏。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赏析:

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行程依次记述游洞经过,描述所见所感所思。“大仅如斗”的洞口,无疑是增加该洞神秘感的重要原因。待转至洞底,就可以矫首遐观了。虽然洞内仍曲折回环,低矮难行,但却“甚燥而平”。伏地蛇行以通过那些洞内管道,是徐霞客娴熟的钻洞技法,他在游江西永新梅田洞时,在游桂林青珠洞时,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如果遇到“大仅如筒”的内洞时,还得“去衣赤体”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了科学探险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分享他涉险过关的乐趣。到了洞的内层,真是豁然开朗了。“既入,内层亦横裂”以下,进入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部分。只见裂隙纵横,远近高低,宽窄不一;西南东北,西北东南,走向复杂。更为奇特的是,裂隙中又别有洞天,层现叠出,石形怪异,石理精美,令人称奇。有的夹缝处不能容火炬,有的一线天可以漏星月,真是人间幻境了。作者在陶醉之余,还保持着冷静的科学头脑,注意到“涧底南通”的走向,对涧水昔日“涌流”、今日枯竭表示叹惋。

第四段:

原文

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qiáo,就像度过马鞍形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历,跨过。峤,山尖而高)。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东下一级,复值涧底,已转入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xiàng同“巷”,小胡同),阔有二丈,高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háng大道,大路)。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楞边匀整。其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大与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洞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

译文:

从重重叠叠的石台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往东下一个阶梯,又是湿润的地面,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

赏析:

第四段,继续写行程,而比前一段更偏于对洞内景物的描摹。经过了“北循”“西攀”“北转而东”“度鞍历峤”,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出来:“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简短的句式,把洞石的光华色泽、形状纹理形象地刻画出来,而且有动有静,动静相间,读之如在目前。溶洞之内,可谓移步换景。再往下走,愈来愈奇,幻出一条石巷,“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更有一石榻,石莲下垂,连成帷幔,结成宝盖,更有如雕似绘的圆柱,晶莹洁白,立于后壁。这是巷中第一奇景,让熟识溶洞的作者也不得不为之赞叹,为之流连。这难道就是土人所说的龙宫或怪府吗?可惜只见卧具,不见主人了。火炬将尽,作者一行二人,不得不原路返回。出洞之外,恍若隔世,大有脱胎换骨再生一世的感觉。

在这两段中,作者虽然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的溶洞美景所震憾,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理性的观察。特别是他用准确的数字,不厌其烦地记录了溶洞内部的结构面貌,表现出一个自然探索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责任心,为后人的继续探索奠定了认识基础,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五段:

原文:

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以手加额,表示庆幸)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怪物之口),故余辈欲入不敢,欲去不能。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我坚守我的信念,我探求我所向往的胜景罢了),烦诸君久伫,何以(表达谢意)之!”然其洞但入处多隘,其中洁净干燥,余所见洞,倶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入乃尔(如此、这样)!

译文: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则)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在这一点上)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赏析:

写出洞的所见所感。洞外看热闹的人,又多了几十个,见作者出来,都额手称幸,目之为“大法术人”。这里,作者照录土人的话──他们的担心忧虑,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信仰神灵毫不动摇的执著,更多地表现了当地民风的朴厚诚实。作者并没有以法师自居,反而诚恳地向围观的人致歉。因为他知道,虽然在他看来他做的是常事,但在土人看来却是非常之举,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不安和精神的困惑。同时,作者也在对土人“何以畏入乃尔”的困惑中结束了对事件的记述。

总之:不妨可以这样说,徐霞客到边地的探险活动,也给尚未开化地区与文明社会的交流创造了契机。他以实际行动现身说法,作了一次破除迷信的演示。也许那些土人一时还不能理解他的作为,但终究有一天会理解的。社会进步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总需要有先知先觉者的启迪才行。

四、比较鉴赏本文于《游褒禅山记》写作特色

《麻叶洞天》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的景观,逐一描写。最后写出来的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详写上山游洞的经过,其中关隘、景物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游洞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详写出洞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洞里的裂缝、石头的形状等,写到每个景点,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游褒禅山记》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深刻的启示是: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麻叶洞天》学案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屼突(wù)    停爂(cuàn)   揭厉(qì)

  邶风(bèi)     一衖(xiàn)    布幄(wò)

  庋出如榻(u) 攀跻(j)       矫首(ji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乱石轰驾(“驾”通“架”)

  (2)于是辟成一衖(“衖”同“巷”,小胡同)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穷水穷于下(形容词,尽)

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不得志)

穷饿无聊(《指南录后序》)(形容词,困窘)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动词,走到尽头)

(2)质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名词,质地)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提出)

于是长安君约车百骑,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动词,以财物抵押或留人担保)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3)胜吾探吾胜耳(名词,胜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形容词,美好的)

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与国也》) (副词,尽,完)

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动词,禁得住)

(4)望可望而不可摘也(动词,远望)

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念头)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名望)

七月既望(《赤壁赋》)(名词,阴历每月十五日)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动词,盼望)

(5)许高仅尺许(数词,表示大约数量)

秦王怒,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允许)

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动词,期望)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代词,这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名词,处所)

(6)度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动词,渡过)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论积贮疏》)(名词,限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名词,法律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名词,常态)试使山东之国与秦度长絜大 (《过秦论》)(动词,比较)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估计)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大岭东转(名词作状语,向东)

  (2)以身后耸(名词作状语,向后)

  (3)光由隙中下射(名词作状语,往下,向下)

  (4)北循涧底入(名词作状语,向北)

  (5)后蛇伏以进(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6)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名词作动词,下去)

  (7)而无敢导者(名词作动词,做向导)

  (8)樵者腰镰(名词作动词,腰里带着)

  (9)北转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前进,向东走)

  (10)片窍俱灵(名词作动词,具有灵性)

  (11)炬恰尽矣(形容词作动词,燃尽)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大岭东转,束涧下流

  古义:流下。

  今义:江河的下游;卑鄙无耻。

  (2)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古义:折转。

  今义:事物发展的趋势发生方向性的变化;说话或行文由一个意思转向另一个意思。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判断句)

  译文: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

(2)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定语后置句)

译文:当时跟着我们到洞口的村民有几十个人。

  (3)妇之炊者停爂。(定语后置句)

  译文:做饭的妇女停止了做饭。

  (4)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放牧的儿童,背着东西的行人。

  (5)今何以枯洞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现在为什么成了枯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
麻叶洞的前世今生 | 中国国家地理网
文言文学习需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之
2015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