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课:词汇匮乏写不出东西可以这样

写作时能够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语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往往在实际写作时会发现心中所想的落到笔头就难以描述,要么觉得和心里想的总是差了那么一点,要么发现表达相似意思时容易重复用词。这时未必是不知道这词,只是一时无法想起。可以做这样的训练,遇到一个词,可以联想到这个词的相似或者相近的词。比如说想到“难过”,可以有“悲伤”、“悲凉”、“凄惨”、“忧伤”、“哀恸”等等,比如见到“清静”,则可以有“干净”、“清淡”、“安静”、“寂静”、“恬淡”等等。将这些词在心里自己加以比较,同一串里,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语气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许多词看起来意思一样,但是细细咂摸又有细微的区别,这些细微的区别放在文中就可以造成不同的效果。比如“他逃走了”,“他溜走了”,“逃”与“溜”虽然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很不一样。“老屋”与“旧屋”有雅俗之分,“似乎俨然”没有“像煞有介事”轻松,“快乐”比“欢喜”更为透露显出。如此脑中的词汇增多,对词语意味把握更透彻,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这可以是刻意的练习,没事翻翻词典,也可以是习惯成自然,在阅读时发呆时脑里自然思索这些。

遇到喜欢的句子、段落、文章可以勤加背诵。上面的方法是将自己所会的词汇都尽量转化成积极词汇,需要时可以立刻想到最合适的那一个,不至于思来想去最后随便用一个应付。而背诵是在增加词汇量、表达方式。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很费时间,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先说浪费时间。如果只是泛泛地阅读,能记住的很少,等到要用时能想起的就更少。磨刀不误砍柴工,扎扎实实下苦功才是捷径。也许背了没多久就忘记了,但是不要紧,当你要用的时候,自然就能调出合适的表达,只要一直在积累。再说记忆力。记忆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举个实际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过,她以前有一段时间背东西背得很多,看书看得虽然很慢,但看过一遍之后基本就能背下来,那时她才相信过目不忘是存在的。后来她背得少了不怎么背了,这种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也消失了。

词语的锤炼

我们来看鲁迅《孔乙己》中对主人公买酒付钱时的描写: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我们来看“排”这个字。这个字用得很妙,透过“排”这一个动作,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一些具体情境: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式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是可以用“交出”、“付出”这类词语的,但只有这个“排”字,才能写出孔乙己个性化的动作和神情。

这样精准的词很容易就能产生画面感以及表达出感情,甄选出这样一个最合适的词,就是词语的锤炼。但是仅仅是凭空思索、推敲就足够了么?不是的,它要求作者先有这种自觉,是作者本来就想要表达出这个意思,然后再寻找合适的词语。

当我们有一种感觉,却很难写下这种感觉时,其实常常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得很清楚、想得不够明白。我们通常自以为在搜索语言,其实同时还在努力使情感思想明显化和确定化。对于心里的一阵感触,如果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就自然有语言能形容它,或间接地暗示它,如果认识并不清楚,只有一阵模模糊糊的感触,下笔就很难,因为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写的究竟是怎样的感觉、怎样的情景。这些都不是抽象的,应该提前在脑中具象化。心里清楚,才能做到下笔清楚。

我们寻思,就是把模糊隐约的变为明显确定的,把潜意识和意识边缘的东西移到意识中心里去。如果情感思想理清了,语言自然也容易寻了。因此对于词句的选择,寻思必同时是寻言,寻言也必同是寻思。

写东西并不是写完就算完了,改文是很重要的一步。有些大作家的一稿和普通人的作品没多少差别,但他们会一遍一遍改,才是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水准,改文就有这么大的影响。语言感觉不够好的人,一遍写成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可能有些地方看起来有些单薄,有些地方读起来累赘,有些地方“的”“呢”太多,这都需要改。这里只从一些细节入手。

音节:汉语有单音节词,有双音节词,还有多音节词,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两个例子:

他的命就是数学。

改: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两人手接触着手,眼端相着眼,她就有了全世界。

改:两人手触着手,眼看着眼,她就有了全世界。

第一个例子把“命”(单音节词)换成了“生命”(双音节词),和后面的“数学”(双音节词)呼应,非常整齐,读起来顺口。第二个例子同样,将“接触”(双音节词)换成“触”,将“端相”(双音节词)换成“看”(单音节词),与“手”、“眼”(单音节词)呼应。

音节不整齐、不匀称,就会减弱节奏感和气势。(这个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声音”是一个很好的检查方法,好的文章更倾向于“悦耳”)

变换句式:

有时一句话想表达的内容很多,写成一句话会比较难度,而且无法准确表达想表达出的意思,这时可以把一个长句拆开,可以变换一下句式,故意减省句法成分或调换成分的位置。

例子:

它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兄弟们不休不歇地歌唱。

改文:它接连不断地唱,为哥儿,为哥儿的姊妹们。

改后的句子将状语“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们”拆散并后置,这就使句子的主语(它)跟谓语中心(唱)靠近,结构紧凑,语气舒缓,更加突出了状语。

语病:

语病也是非常常见的,即使是报纸上病句也随处可见。写的时候可能不自觉,但是检查还是能检查出来的,多检查检查就会提升对此的敏感性。初三高三生可能对这个敏感一些,语文课上都会讲。主要有这么几类:搭配不当(主谓搭配、定状补与中心语搭配、动宾搭配、联合短语中的一部分与配对成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语序不当(定语、中心语错位,定语、状语错位,状语、补语错位,状语、中心语错位,句中状语错位,多层定语语序错位,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句式杂糅。

检查语病可以用缩减法,把一句话缩到只剩主谓宾,先看主干是否有毛病。

比如: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将由你们来完成。

主语是“目标”,谓语是“完成”,这显然不搭配,应该是“实现目标”或者“完成任务”。

还有一个是类比法,造一些与原句结构类似、词语性质相同的句子同原句比较,以判断是否正确。

文章中还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翻译腔。

现在翻译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翻译作品中,中文写作也常常受此影响。我就不说“我的老伙计真是见鬼小心我用靴子狠狠踢你们的屁股”这样的了= =,有许多翻译腔来得悄无声息,不那么容易辨认。这和读英文的直接作用,看翻译的间接默化都有关系。中文根抵原就薄弱的人,很容易耳濡目染,染上翻译腔的习性。(所以非常建议多读中国名家的作品,外国书籍也好好挑挑翻译,输入对输出的影响是很大的,文字功底还是要靠阅读)

这样的情况非常多,下面我举一些例子。(翻译腔主要是受英文影响,因此在这里只从英语方面讲)

1. 滥用代名词

英语里非常喜欢用代词及其所有格,你我他,他们,它的等等,这导致在中文里代词及所有格滥用,尤其是作受词更常常省去。

比如这一句:舅舅的双手已经丧失了它们的一部分灵活性了。

看起来好像也可以,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这里的“它们”完全可以省去。省去之后,这句话其实仍然西化严重,改成“舅舅的双手已经有点不灵了”是不是就更自然了呢?

第二次改是怎么改的呢?是将“丧失了灵活性”改成了“不灵了”,将一个“动词+名词”的结构改成了一个动词。英语是非常喜欢用名词的,将一个动词变成动词+名词的结构是常有的事,与之相对,中文更常用动词本身(类似的还有作出XX、具有着XX性等等)。因此,这里将这个“动词+名词”的结构改成一个动词,既简洁,又地道。

2.介词用得太多

英语里介词很多,中文介词用得太多,文句的关节就不灵活。

像“关于”、“有关”之类的介词在中文里越来越活跃,都有about、concerning等的影子。

比如:你有关于老吴的消息吗?

这个“关于”就完全可以省去。这些西化的表达方式见得久了就不觉得是错误了,反而觉得自然得很,但满篇如此,文章就不由显得啰嗦,不简洁,也不够有力。

3.状若精密

来看一个句子:《汉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之一。

去掉“之一”难道还有什么意思上的影响?完全没有。什么什么之一,是英语里很典型的一个表达,在学英语之前,我都没有听过“XX是我最喜欢的XX之一”这样的说法,但是英语里有,并且中文里现在这么用的越来越多。英文有些地方的确比中文严谨,但并不总是这样。像“之一”这样看起来精密精确,事实上也同样带来繁琐。

4. “当……之后”、“当……的时候”滥用

例子:当你把稿子写好了之后,立刻用挂号信寄给编辑。

英文里什么事先来到,什么事后来到,什么事发生时另一件事正好进行到一半,都要交待得清清楚楚。如此说来,中文是不是就交代得含糊了呢?不是这样的,中文靠上下文自然的顺序,远多于语法上字面的衔接,所以看似组织松懈,其实表达出来大家都能清楚地明白其中的意思。“当……之后”、“当……的时候”这样的表达在中文里泛滥,有无必要都用上,其实往往作茧自缚,全无必要。最好的办法,就是解除字面的束缚,句法自然会呼吸畅通。例子可以改为:你稿子一写好,立刻用挂号信寄给编辑。

其他翻译腔的形式还有满篇“的、的”、表示身份的介词“作为”滥用,“具有着XX”、“XX的存在”、“XX的发生”这些的滥用。

西化并非全然不好,但是恶性西化也遍地都是,这就需要我们加以甄别。

比如下面这句话,是“善性西化”的句子。

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着高尚到一般人所不及的理想,更有跟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骄傲和力量。

这句的句式来自英语,但读起来并不奇怪。这一句也许单独看来好处不很显眼,但是和后面一句相比,就见出好在哪里了:

当上帝要惩罚人类的时候,他有时会给予我们一个荒年,有时会给予我们一次瘟疫或一场战争,有时甚至于还会创造出一个具有着高尚到一般人所不及的理想的道德家——这道德家同时还具有着和这个理想成正比例的骄傲与力量。

后面这一句是依“恶性西化”的公式从前一句演变来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出现了许多上面提到的问题,这么一比就显得前一句非常简洁,一气呵成。

写作总是一件辛苦的事。分享一段马丁·路德·金的话,与大家共勉: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说:“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参考书目:《诗论》(朱光潜),《文心》(夏丏尊、叶圣陶),《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余光中谈翻译》(余光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式词语
文言语法常识
汉字在什么时候读轻声
如何更快地掌握学好英语单词的方法?
变动语序,为啥有的词意思会变,有的词不会?
第684季 【湿地· 燕赵】:乐学良方真策,巧驭课外文言(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