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冬|这一招,专治思前想后下不了决定

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在2018年为您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118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01

呼吸——先呼出去,再吸气

随着这些年的学习、研究,小梁越来越觉得,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位老先生告诉我:“呼吸的秘诀就在‘呼吸’二字上。”大部分人在做呼吸调理时,都会先吸一口气,然后深长匀缓地呼出来。可老先生告诉我:“呼吸时应该先呼,呼到呼不出去了,然后慢慢放松,让整个身体去吸气。这才是正确的呼吸。”

就好比喝茶,如果茶杯里还有上次残留的一点儿茶,就需要先把杯子里的茶倒掉,再换新茶喝。如果直接往杯子里添新茶,我们的口感会因为残留的半口茶,差别非常大。

所以,在入睡前,请跟着小梁呼气,再吸气。你可以多做几次练习,尽可能让自己的每次呼吸,都比上次更绵长一点儿。

如果这时你还是不能入睡,可以想象自己脚底长出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在听小梁的《梁注论语》,这时你可能就会睡好觉了。因为我们的意识在哪里,气血就会去哪里。

有一天,正安的李洪渊大夫(李可老师的得意弟子,也是我的师兄)跟我说:“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脚底时,气血下行,就很容易入睡。”

于是有一次在睡前,我跟我儿子分享了这个方法——“你想想现在脚底有一个暖洋洋的风火轮,当所有能量都从你的脚底融入身体,你感觉怎么样……”我还没讲完,他就已经睡着了。

为什么在开篇小梁要和大家讲睡觉这件事呢?是为了说明许多事,我们只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就能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02

凡事想两次足矣,不要过多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论语》里讲的这个故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凡事都三思而行。在鲁国执国政三十多年期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人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心为了社稷,相当厉害。

孔子听说他是一个三思而行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不是简单的数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再,斯可矣。”言下之意是,凡事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不要反复思考。

我们常说三思而行,似乎在鼓励一个人做事要反复思考,做事要谨慎。但孔子却说:“凡事不要过多思考,想两次足矣。”

为什么孔子建议大家不要反复思考呢?因为第一次思考,是基于当下的决定,很可能和自己的业力有关。比如今天吃什么?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西红柿炒鸡蛋。但可能第一个反应出来后,你还会告诉自己“冬天到了,可以喝当归羊肉汤以补充阳气”。

当你想到这一点时,足矣。因为第一次想到吃西红柿炒鸡蛋,是你的习性使然;第二次思考喝当归羊肉汤,是你的理性使然。

这时如果你继续想:“喝当归羊肉汤会不会太热?不如吃清蒸鱼或白切鸡,那到底是吃鱼还是吃鸡好呢?吃鱼会不会杀生呢?冬天吃鸡会不会引起肝风内动呢……”当我们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就一定要提醒自己。因此,孔子认为做一件事没有必要反复思考。

03

凡事考虑两次,就应该去行动了

为什么孔子会把这件小事拎出来单独讲,而且他的后人也把这句话放入《论语》中呢?小梁揣度,可能是孔子发现许多人在做决定时,都辗转反侧,难以决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今我们都受到知识经济的冲击,各种门派、各种思潮、各种理念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容易对它进行前后左右的反复思量。而每次思量,都会构建在前一次思考的某些判断上。

小梁前文说了,许多人对一件事的第一反应是心智模式的习惯使然,第二反应是最常用的、最直接的逻辑判断。

一件事到这个层面,也许离我们的初心还不太远。但如果我们反复思考,这件事的本质就远离了我们的初心,可能会产生异化。

有一天,我们团队在讨论一个课程该怎么做。小梁的第一个念头是,从以前我们最习惯方式入手——从经典开始做。跟大家讨论之后,得出了第二个结论——应该把经典与大家关心的话题结合。

但如果这时继续讨论下去,大家就会讨论到底什么是经典;讲什么经典;为什么不能从事实开始寻找经典做注解……后来在争论的过程中,又开始讨论如何在技术层面搭建平台……经过了七嘴八舌的讨论后,大家已经全然忘记了最开始是为了讨论什么,而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其他人在讲这件事的时候对我的否定,我在回应的时候,也隐隐地包含了一种我慢——彼此都会感觉到这种微妙的情绪反应。讨论过几个来回,通常这件事就会离我们的初心越来越远。

所以每个人都要不断地问自己:“最开始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要干什么事?”不断地回到原点,也许是我们做出判断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经常对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三而四,四而五地反复思量,会产生两个副作用——忘记初心、忘记行动。”

这个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百分之百正确的、完全思考清楚才去做事的可能呢?保持初心,遵循方法论,一边做事,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改良,也许就足够了。

思考太多的人,很容易脾虚。懂点儿中医常识的朋友都知道,思虑伤脾。小梁认为,这可能是古人的经验所得,所以曾经我开玩笑:“聪明的人都容易得痛风。”因为自诩聪明的人,总喜欢反复思考一件事,最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现实生活中,一个得了痛风的人,除了喜欢吃肥肠、吃火锅、喝酒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式特征——思前想后,得陇望蜀。

所以,本篇孔子讲的“再,斯可矣”——凡事考虑到第二次,就应该去行动了,也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个版本。

知行合一的基础,就在于不要太多地做分析。

04

对现代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快速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过多地思考。如果你的朋友跟你咨询“我到底应不应该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你可以跟她做个简单的游戏:“来,看着我的眼睛,回答你想不想和他在一起?”她说:“想。”

接着你再问她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不跟他在一起,你会怎么样?”等她回答完,答案就很清楚了。不要让她继续说下去,比如在一起后还会有什么样的负面作用……如果继续说下去,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遥遥无期了,甚至最后会让她得相思病。

要不要参加奥数培训?要不要移民?要不要把现在的股票斩仓?要不要换一份工作?要不要接受这样的男朋友(女朋友)?要不要买这款车……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

对现代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快速决策——凡事都在考虑正反两方面结果后迅速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值得养成的心智模式。

我们的能量常常损耗在“要不要做这件事”“如果当时做了这件事会怎么样”“如果当时不做这件事会怎么样”……无用的思考上。

中国文化有一种特点,任何一件事,从它的反面来讲似乎都是成立的。比如有人说“聚精会神”,就有人说“形散神聚”;有人说“花团锦簇”,就有人就说“留白更好”。其实,中国文化里的每样东西都能找到它的反方向,这是中国文化一种非常普遍的思维模式。

而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会感染到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病毒,从而影响自己的行动力和决策力。这恰好是孔子认为一个通天道的人、一个超越普通知识分子的人最需要修炼的关键节点。

以前小梁也常常会为很多大事小事而烦恼,就是下不了决定,就算决定了也不去做。很多公司的组织也是这样,凡事议而不决,决而不推。其实只要决定了、做了,并且一直坚持改良,你会发现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差。

如果你睡不着觉,就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要坚持睡吗?第二,如果睡不着,期待干什么?问完这两个问题后,你可以起床、喝水、看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怕的就是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直睡不着,还不如起来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再,斯可矣”——凡事思考两遍就行了,不需要反复思量。这是孔子给每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忠告。

你一直想做,却一直没做的

一件事是什么?

在评论区写下来,

然后告诉大家,

你准备开始行动的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冬 | 我们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
四.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就会不思进取
相得益彰唯学思——《论语》悟读【31】
【跟孔子学什么】​孔子教我们学而不厌
《论语》:洒脱不是放弃,而是放下
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