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办学体制
教育参考信息第三十三期办学体制改革
教育参考信息
第三十三期 (总第54期)             2010年10月
本期导读
办学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名校办分校把握好限度的扩张才有效
●上海:合理配置资源,严格设计招录程序
●深圳:宝安区十年创造教育发展“深圳速度”
●杭州:下城区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活力重现
专家视点
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二)教育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体制需要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相适应,作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教育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发展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四)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发生了变化,度过了单纯自上而下的、各利益相关方普遍得到实惠的、相对容易的阶段,进入上下互动、社会参与、利益调整的攻坚阶段。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基层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些束缚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
凝聚共识明确基本原则
教育改革还面临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层次矛盾。有必要在凝聚共识的前提下,厘清教育体制改革所要处理的某些重要关系,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从培养人出发,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整体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上。(二)坚持教育公益性,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在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坚持制度和服务体系,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三)坚持多元合作,相关利益主体权益与责任相统一。加强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确立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承担责任、制定决策、分担成本、共享权利。(四)是坚持公开透明,行政措施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教育决策和管理必须坚持程序的透明性和信息的公开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完善教育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及时把行之有效的行政举措用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五)坚持渐进改革,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教育体制改革应当有一个渐进的规划,既要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既要坚决,又要谨慎,注重先试先行,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名校办分校引争议
观点1:有利于薄弱校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校长张桂兰认为,对于薄弱校来说,借助名校的合并,的确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该校前身是离市区较远的门头沟区永定中学,2007年以前,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等原因,本地不少学生都流向了市区或城镇的好学校。后来,门头沟区教委和首师大附中合作建设了现在的分校。原来的初中部8个班每班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招到了7个班共280名学生。名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两校实行资料和教学经验共享,教师培训也多了渠道,对薄弱校起到了提升作用。
观点2:要以学生的发展来评价资源是否被“稀释”
优质教育资源在扩展的过程中,会不会遭“注水”、被“稀释”,这是个极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作出判断。”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改革实践的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表示,“稀释”是肯定的,但要在允许的范围内。社会需求强烈,一所质量好、有声誉的学校招生翻一倍,就能有多一倍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放大的是社会效应,意义因此很重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田汉族说,优质学校绝不仅仅以高升学率和有几位名师为标签,更重要的是管理和文化。要从整体上看待优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名校扩招、办分校,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应该说是一种好模式。实践证明,名校办分校不是在“复制自我”,但在一定的时间和限度里,名校会带动分校高水平发展,就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的扩大主要是进行学校品牌建设,优质教育扩张要想不被“注水”,应注意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方式的和谐并进。
观点3:把握好限度的扩张才有效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扩张的限度。校长的管理跨度不能过大,教学质量要有保证。资源有限度,扩展也应该有限度,所谓辐射一定是有限辐射。通过政府搭台,名校以一定的契约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冠名,输出管理和文化的方式比较理想。优质发展=充分资源×优秀发展方式。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发展方式,即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实施方式和教师队伍质量的综合。学校应客观估价自己的力量,还应有来自行政部门的评估和管理。
名校和分校都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名校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做强、做优、做精自己。”对于分校来说,办出特色尤为重要。
特色教育是生命线
民办学校的优势之一在于办学自主、机制灵活;而优势是否能充分体现、产生效益、促进发展,又要看能否办出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提供不了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那么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就会减弱。所以说,特色教育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
就一般意义而言,特色具有先进性、鲜明性、发展性和相对稳定性。其中,先进性体现时代特征和行业水平,鲜明性是个性和业绩,发展性指与时俱进和动态发展,稳定性强调的是内化为品质和固化为传统。一所民办学校,创建特色教育至少应在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一)办学思想。(二)管理理念。(三)培养目标。(四)育人规范。(五)优质服务。(六)办学模式。
自己培训师资是权宜之计
民办机构面对巨大的师资供需缺口,仅靠各级各类范院校的培养已远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因此,包括北京假日学校、北京精诚文化学校、北京巨人教育集团、北京精华教育机构、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等在内的很多非师范类的教育机构,着手培养自己的教师,为自己储存后备教师人才。
地方实践
◆上海
扩大公办校接收比例 改造民办校办学设施
上海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提供免费就读的学位,42万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均可免费就读义务教育学校。上海统筹规划,增加集中了80%以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城郊接合部和郊区集镇的教育资源。
降低门槛,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收比例。上海2008年起简化了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免费就读的条件,凡能提供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居住证明或就业证明的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均可在上海免费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又对持有临时居住证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公办学校放宽班额吸纳随迁子女入学,仅2009年,市、区财政共拨付37亿元,用于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
在公办教育资源确实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教育需求的城郊接合部,上海将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学校经过办学设施改造后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申办以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市、区财政共投入10余亿元,用于以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的办学设施改造和基本成本补贴。
合理配置资源 严格设计招录程序
在义务教育阶段,上海近年来始终贯彻“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聚焦内涵,构建起面向每一名适龄学生的教育服务体系,使得总量占95%的公办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目标的不断提高,加上约占5%和8%的民办中小学大多办学质量较高,这使得读公办校还是进民办校成了一部分学生家庭面临的选择题。
民办学校的招生不同于公办学校,既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又要体现《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因此,政府必须在“规范”和“自主”间做好正确引导。“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是上海多年来坚持的原则。上海市教委在招生制度设计环节首次采取统一民办学校报名时间、面谈时间和录取时间的举措,明确规定面谈程序须规范,面谈不应以学科文化知识检验为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学科考试和测试,不得要求报名学生提供学科考试与测试成绩、竞赛证书和等级考试证书等。
为严格执行这些要求,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作出了规范招生工作的“五点承诺”,要求民办学校校长加强自律,端正办学思想,规范招生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与新闻媒体的监督。上海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着力加强管理力度,保证择优录取的公正与公平。
民办中小学招生行为能真正得以规范,前提取决于合理配置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关键取决于政府得力的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为此,针对人户分离、外来人口增多的现实情况,上海各区县对区域内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前作出整体规划,制定招生计划和政策,确定各校对口招生入学范围,确保区域内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位。卢湾区采取了划片招生、优秀教师向一般学校输送的措施。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则在立足办好每所学校的前提下,研发了招生入学软件,细化操作办法,使每个学生都持有学位号,明确就近对口的学校,使每所学校的招生计划得以落实,有效控制了多校报名的现象。上海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小升初”入学中已全部采用电脑派位或小学划片对口初中的办法;而在初中入学程序上,则首先保证每名学生拥有公办学校学位,再给予家长民办学校选择权,待民办校录取完成后,再对公办学校计划进行微调。
鼓励民办校建年金制度 改善教师退休待遇
继去年年底上海推出《民办中小学校财务会计管理办法》制度后,上海市教委下发通知,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建立年金制度,改善民办学校教师的退休待遇。
年金制度,是指包括民办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在内的民办学校,在参加国家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的基础上,根据民办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年金制度的民办学校,应制定本校年金方案,签订年金基金管理合同,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或相应的民主程序通过,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深圳
宝安区:十年创造教育发展“深圳速度”
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部,是深圳市的人口大区、经济大区,也是教育大区。全区中小学校和学生总量约占整个深圳市的1/3。几年前,宝安教育十分滞后,然而短短几年,宝安区的教育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了高速发展。
补齐民办学校“短板”
宝安区移民多,在教育上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户籍学生多,二是民办学校多。民办学校在宝安教育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宝安区明确提出“管理与扶持并举”的思路,推进民办学校规范办学、优质发展。成立了“社会办学管理办公室”,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县区级的社会办学管理机构,大大提高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质量。
民办校和公办学校相比,不但在一些方面和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有时还享受额外的“特殊待遇”。比如2006年,宝安区里拿出2000万元作为民办教育扶持专项资金,依法办学、管理规范的民办学校都会获得各种奖励。在宝安区,还有民办学校专职教研员,专门针对民办校进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对于学校等级评估,全区的民办学校也可以参与,而且评上后区里同样划拨创建经费;区里组织的各种培训,民办学校也不会落下,而且还有专项的培训补贴。
提升校长教师队伍“软实力”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在校长和教师培训上重点突破。确立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等先进理念,创立了“研、训、教”一体化新机构,开辟了“三地一站”新模式,先后把210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送往北京、上海、香港、英国等国内外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培训。同时在宝安区建立教育专家工作站,邀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长期驻扎宝安指导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这批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培训后,又发挥了“接力棒”的作用,成为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培训师,带动了全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对于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宝安区采用了几条措施:(一)在全区公开竞聘或选派直属学校领导到薄弱学校任职;(二)每年从全国各地引进大量优秀教师,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三)选派薄弱学校的校长到区内外最好的优质学校挂职学习;(四)建立教师轮岗交流和“结对帮扶”制度等。
盐田区: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盐田区委、区政府在沙头角中学进行职称评聘分开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岗位聘任。沙头角中学、田心小学被列入市首批推行职员制试点单位。至2006年已经完成三轮聘任改革。
实现人事制度的“三转变”
盐田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职员制度和职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把职员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用人制度,把职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管理制度,实现了人事制度的“三转变”。即:由身份管理向职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以品位为核心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向职位绩效工资制转变。
(一)改革管理方式,实行职位管理制度。按照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将学校各类岗位分为职员职位和雇员岗位,在编制数、职数、工资总额“三不变”的前提下,确定相应岗位的职系职级和职级工资。
(二)改革用人方式,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将学校教职工分为职员和雇员两类,按照具体职位和岗位的任职资格条件,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员聘任和雇用。合同聘用的实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固定用人、职务委任方式。
(三)改革工资分配方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将工资收入分为职等工资和活工资两个部分。职等工资根据具体岗位职级确定,签约人因位取酬,个人工资随所聘岗位职级升降而增减。
职员制把对人的管理变为对岗位的管理,把靠领导意志管理变为靠制度进行管理,使学校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能上能下、奖勤罚懒、褒优汰劣、优质优酬的人事管理机制,促使教职员工们自觉履行岗位责任和保持旺盛的工作动力。
既坚持改革方向、目标原则,又结合实际有所创新
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聘任工作中难点问题。工资分配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中最敏感的问题。盐田区不断摸索,创造性地解决了活工资的分配与计算问题,推出了社会工作量(班主任、年级长、科组长工作量等)计算方法,解决了学校社会工作安排难的问题。在提取个人活工资时,设计了个人系数和学科系数,解决了老教师、主副科教师工资系数调节问题。
将聘任绩效评价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进行。盐田区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建立于平时,建立健全了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每学期的两次检查,局教研室的一次抽查以及教师本人、行政领导、科组、年级、家长、学生等参与的每学期一次的教育教学绩效评价,形成了教师个人工作的业务档案,为聘任时的考核提供了公平、合理、有说服力的绩效评价依据。
◆杭州
下城区:教育和谐生长
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活力重现
下城区教育部门提出“更公平、更均衡、更充裕”的办学理念,而对于区域内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的现实,下城区决定实施教育的错位式发展:优化南区、强化中区、加快北区,让教育均衡在全区尽快实现。
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下城区集团化办学从1998年启动,当地希望以名校为主体,和一定数量的薄弱学校结成发展共同体,由名校输出先进办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管理经验,嫁接到薄弱学校,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成长。2005年下城区在朝晖地区成立了杭州市朝晖教育集团,集团由杭州市朝晖中学等3个独立的法人单位组成,该集团采用“欧盟式”运作机制,在保留人、财、物独立的基础上,在教育理念、文化载体、教育教学活动3个方面统一动作,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商议集团发展大计。
同时,下城区教育还独创了“嫁接办学——链式发展”的模式,强调在集团化发展中薄弱学校的发展要“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
名优特建设让教育更丰富均衡。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区域内不可能把每一所校园都简单划一地纳入名校集团化的范畴。真正的均衡,应该把名校集团、特色校园、优质学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城区的“名特优组织”建设又适时展开。
下城区正式成立了特色教育集团,由刀茅巷小学等加盟组成。如今,下城教育初步形成多样化办学,特色发展、共生共长的格局,不断满足了老百姓优质化、个别化的教育取向,孩子就近入学的条件逐年成熟,从2003年至2008年,区内择校率逐年大幅下降。
星级教师评选让教师不断成长
下城区的星级教师评选不是单纯的荣誉评定,而是去掉了教龄、年龄、级别等的限制,根据学历、荣誉、职称、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并且着眼于教师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评定。所有星级教师都可以拿到区财政给予的补贴。
下城区构建一个由“下城人民教育功臣(五星级教师)、下城教育名家(四星级教师)、下城教育英才(三星级教师)、下城教育标兵(二星级教师)、下城教育能手(一星级教师)”组成的骨干教师人才梯队。享受梯级培养的名师将达到在职教师的50%。
杭州市下城区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入生态理论,长期坚持区域教育生态的研究和实践,使区域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下城区的教育生态理论衍生于自然生态观,其本质是一种鲜活的生命观,核心内涵是多样性、差异性,主要内容是关爱生命存在,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提升生命质量,目标指向为教育的均衡、公平、优质。具体而言,就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天津
天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
天津市参照国内外同类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着眼高质量均衡化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出台了《2008—2012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到2012年,使全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这个阶段性现代化标准。围绕该项工作,实施了三项重点工程:(一)校舍加固及功能提升工程。(二)图书配送工程。(三)新增教学仪器设备配送工程。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普惠性
一是规范改制学校。至2008年7月,清理整顿改制学校工作全面完成,每个区县除了保留一至两所民办校以满足社会择校需求外,其他改制学校全部退回公办。
二是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坚持“三个纳入”、“两个确保”的思路,即把特殊教育纳入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水平均衡化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残疾人事业系统工程;确保特殊教育同当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确保同基础教育事业同步发展。
三是认真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采取与本市居民同等对待的政策,妥善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四是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收费。制定并实施了规范教育收费的一系列文件,要求除作业本费、住宿费和课后托管费以外,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得再收取任何费用,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
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整体提升城乡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二是完善城乡对口支援交流机制。相继建立了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推行新任教师到农村锻炼一年的政策,建立了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同时,实施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十百千万工程”。
三是建立区域内校际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各区县根据学校布局,组成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确定一所具有办学优势的中心校,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合作与工作交流。同时,学区内的优质资源面向各校开放,校际之间实行干部相互挂职、教师跨校授课。通过这种机制,盘活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整体提高。
加强教育督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建设,分管副市长兼任督导室主任,实行了首席教育督学制度,调整和充实兼职督学队伍。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专项督导检查、评估结果社会公示、向人大代表通报和月信息专报等多项制度,用制度来保证重点工作的落实。
二是实施联合督导检查。成立了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查室和市财政等组成的教育联合督查组,坚持每年对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结果通报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区县人大代表。督查组已连续三年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情况进行督查,取得良好效果。
基础教育评估
天津成立了一个专门为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提供评估的专业性机构——天津市基础教育学业水平评估中心。该中心今后将开展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业质量监测与分析、学校教学效能分析、学生学习指导反馈、学业评价业务指导与培训等相关工作。
为了转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简单作法,评估中心积极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并据此选择关键年级和关键学科,开展针对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监测,逐步构建起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控体系,帮助教育决策部门根据准确、全面的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决策。
为了辅助学校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评估中心将结合现代学习理论和测评技术,面向学生个体,研发评价工具。一方面开发学生能力诊断性测试系统,对学生学习中的强项、弱项给予科学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开发学生能力表现性评价系统,对学生实际操作或能力展现的成果进行评定,弥补传统测试手段的不足。
◆江苏
张家港市:让“流动的花朵”都能上好学
敞开大门,公办学校成为吸纳“主阵地”
伴随着张家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新形势,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挖掘潜力,积极吸纳。采取扩建、易地新建、合并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拓展公办教育空间。除了尽可能扩大永联小学等学校的吸纳率外,杨东小学等4所公办小学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从硬件到软件,补齐民办学校的“短板”
以“加强管理、逐步规范”为原则,引导外来办学者建起11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共17个办学点。
张家港先从标准建设抓起,补齐“短板”。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明确要求用两年时间让所有学校达标。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师资进行了“全面介入,立体帮扶”。所谓的“立体”具体表现为“一把关”、“二支教”、“三培训”、“四一体”。“一把关”,就是学校聘用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职称,且必须由教育局把关。“二支教”,实施两项支教制度:一是公办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要逐步达到民办校教师数的25%至30%,每位教师要在支教学校呆两年以上,其工资福利由原学校负责,市政府还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二是向所有民办校下派支教业务校长。“三培训”,包括校长上岗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结对开展校本培训。“四一体”,就是对民办学校的师资进行一体规划,对教师的业务进修、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教师实行一体管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代评代管,让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市里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管理一体化,民办校与公办校“无缝”对接
统一管理学生接送专用车,是张家港为确保学生安全出台的一项“大举措”。从2006年春季开始,不分公办、民办学校,凡家校距离超过3公里的学生,上下学全部由专线公交车接送。市里投资2500万元,新添置了89辆大巴车,开通了210条专线,每辆大巴还安装了GPS系统,限速40公里。
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管理体系,从市到镇、校都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网络。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行为期一年的试办期制度,期满验收合格的,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坚持每年进行年检;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按规定的施教区、规定的规模、规定的班容量进行招生;学生的学籍按规定统一编号,严格履行学籍审核制度;要求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教材使用、学制设定、学籍管理和作息时间,必须与公办学校统一;每学年和公办学校一样要接受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并进行定期审核等等。
南京:清理名校办“民校”迈出实质性一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南京下关区人民政府签署联合办学意向协议,双方将联合创办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树人国际”不仅是南京顶尖的初中,也是在省内外有相当影响的名校。作为南师附中的民办初中,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目前用地是原南师附中的地皮,被指“假民办”。改回公办,可谓踏出南京名校办民校清理最大的一步。将会有一部分教师按照竞争上岗的原则,逐步转为公办教师。尝试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新模式,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在学校。
◆湖北
武汉:建立小学素质教育评估机制打造特色学校
武汉市启动了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以一种科学发展的新视角来评估认定学校办学特色。首批获评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中少了“热门小学”,多了些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武汉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评定“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就是要引导学校从重生源质量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全过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差异化优势、学生和家长特点,实现个性发展。这项评估将在2011年秋季完成,力争30%的小学进入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行列。此前命名的省市级“示范”“先进”小学也要重新参加评估。以后每4年进行一轮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引导学校从重“生源质量”到重“培养习惯”,从单纯看“分数”到看“培养过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各校差异、学生和家长特点,实现个性化发展。
◆河南
新郑:高中均衡
高中均衡,不用“择校”,主要得益于新郑市对招生制度的重大改革。1997年以前,新郑市只有新郑一中和新郑二中两所普通高中。新郑一中是地市级重点高中,先招生(全省中招统考前选拔一次,统考后再挑选一批尖子),新郑二中是一般普通高中,只能招收一中选拔后剩下的考生,人为造成两所高中生源相差悬殊,导致两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反差极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郑市教体局开始对普通高中招生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做法是:给初中分配名额,给高中均分生源
给初中分配名额,就是改变过去全市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招生办法,依据乡镇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数、学生巩固率、综合考评成绩等因素,把普通高中统招的名额分配到乡镇和学校,在全省中招统考结束后,按照分配的指标,依据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各乡镇考生分别录取,录够所分名额为止。
1995年以前,通过‘五科竞赛’和中招考试,全市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录取新生。1997年新郑市教体局开始尝试“给初中分配名额”的招生改革,不再将中招成绩作为评价乡镇、学校教学工作的唯一依据,而是将过程管理中的学校综合评价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分配名额的多少,除了取决于学生基数、学生的巩固率这两个重要因素外,教学成绩的优劣与分配名额的多少也有较大的关联。
每年在招生前将名额分配下去,中招考试结束后,根据分配的名额,一个乡镇一个分数线进行录取。给高中均分生源,就是普高招生时考生不再填报志愿,根据分配的名额录取后,按照考生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分成若干等份,打印成册,在市领导及新闻部门的监督下,由普通高中校长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抽取,抽到的就是当年本校录取的新生。
◆成都
成都:对民办校评估 划分星级考核办学实力
为有效促进区域民办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成都市武侯区制定和印发了《成都市武侯区民办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星级评定办法(试行)》和《武侯区2009年民办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星级评估标准》,对区属民办中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最终根据督导结果划分办学实力星级。
评估内容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财产财务管理”、“诚信办学”和“社会满意度”等几个方面,通过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3个评估要点来量化考核学校办学现状,并根据督导结果划分星级。武侯区对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进行星级督导评估,是希望通过此举来帮助指导学校制订整改措施,促使学校依法规范办学、科学管理,并将是否在规定年限内接受办学水平星级评估并达到合格以上等级,作为对学校是否具有扩大办学规模的重要依据。
海淀教育科学研究所  鲍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办学校将何去何从?
落实民办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是现实之需
关于毕节城区民办学校办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湖南人大代表:民办学校教师应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民办学校|教师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思路探析
创新、质量、特色,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