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讲坛 词韵、词的平仄粘对和对仗

词韵  
关于词韵,唐宋以来,还没有看到任何正式的韵书,古人曾有 “词韵向无定本” 之说。有一部《词林正韵》,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它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以前使用的人也很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归类,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然后作为词韵来使用。现在把这十九部抄录在下面,以供参考。 
    
平上去声十四部 :
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去声翰谏霰。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祃。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五部: 
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第六部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入声五部早已消失。这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这部词韵对今天的人来说,可以参照使用,但也不应固守不变,适当采用今韵,当是大势所趋。今天有人主张填词也必须使用平水韵,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宋人填词时,平水韵其实并没有问世。 
  
在词中,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声声慢》、《念奴娇》、《满江红》等,但入声现在已经消失了。此外,一首词是用平韵还是用仄韵,按照词律,其界限是很分明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这是词与诗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另外,填词在押韵时,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就已经出现了。

以上所说都是就古汉语而言,至于现代人填词,可以用普通话作为标准,采用现代汉语里的四声,并以此为依据使用平仄韵为好。比如有一些词牌规定必须用入声韵,可是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如何再用?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我们只好用现代汉语的去声来代替了。实际上,古人作词在用韵上,也曾有过不少创造性的改革和变化,有人对有些规定必须使用仄声韵的词牌,如《满江红》等也尝试用过平声韵;有些本来是规定使用平声韵的词牌如《声声慢》等,有人却改为了仄声韵,因而就出现了一个词牌多种格式的情况,即所谓变格。  

平仄和粘对
词的平仄粘对,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使用最多的是五、七言律句。有些词,一看就知道是从七绝或七律中脱胎出来的。

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由六个律句组成的,它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只是减去了第三、第七两个奇数句。这首词的后片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的颈联用对仗一样。
《菩萨蛮》上下片末句本来是用拗句 “●○○●○” 的,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 “○○●●○”,以致万树《词律》不得不在第一字注云 “可仄”,第三字注“可平”。如果前后片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菩萨蛮》的上片头两句就是七言律句,末两句和下片四句就是五言律句。象这样的例子在词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词里,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有人说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用平声韵,如毛泽东《十六字令》中的“山”。其实陆游的《钗头凤》上下片末三句也是一字句,用仄声韵,如“错”,“错”,“错”,“莫”,“莫”,“莫”,只不过它同时也是叠句罢了。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王建《调笑令》中的“团扇,团扇”。个别词牌也有用“○○”的,如辛弃疾《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秦观《满庭芳》中的“多情”等等。
      
三字句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组成,即:“○○●,○●●,●○○,●●○”。○○●,如毛泽东《沁园春》中的“须晴日”;○●●,如“俱往矣”;●○○,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柳丝长”;两个三字律句相对用在一起的,○●●,●○○,如吴文英《鹧鸪天》中的“乡梦窄,水天宽”等等。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组成,即:“○○●●,●●○○”。两个四字律句分开使用的,○○●●,如毛泽东《清平乐》中的“天高云淡”;●●○○,如岳飞《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平行使用的,即:“○○●●,○○●●”,如黄庭坚《蓦山溪》中的“山明水秀,娉娉袅袅”。两个四字律句先后使用,先平脚,后仄脚的,即“●●○○,○○●●”,如苏轼《念奴娇》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或先仄脚,后平脚的,即“○○●●,●●○○”,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等。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两个六字律句单独使用的,●●○○●●,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如毛泽东《清平乐》中的“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平行使用的,即“●●○○●●,●●○○●●”,如吴城小龙女《荆州亭》中的“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云无际”。两个六字律句先后相对使用,先仄脚,后平脚的,即“●●○○●●,○○●●○○”,如毛泽东“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或先平脚,后仄脚使用的,即“○○●●○○,●●○○●●”,如柳永《昼夜乐》中的“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等等。
  
八字句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毛泽东《沁园春》中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
      
九字句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即“●○○、●●○○●●”,如苏轼《念奴娇》中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上四下五,即“●●○○●●●○○”,如欧阳修《南乡子》中的“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或上六下三,即“●●○○●●、●○○”。有的是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是六字或五字句应该是律句。
     
十字句
十字句较少,往往是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一般由两个律句组成,即“○○●●、●●○○●●”,如笔者《凤凰阁》中的“军装脱下、未见英雄气短。”
     
十一字句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即“○○●●、○○●●●○○” ,或上六下五,一般往往都是律句,即“○○●●○○、●●●○○”,但也有少数拗句,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十一字句也比较少见。
  
词的平仄粘对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讲”的口诀对诗律来说虽有缺陷,但对词律而言,是基本可行的,你不必考虑对句的粘对与否,只要注意避免本句的 “三平调” 和 “孤平” 就可以了。
象《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却不是对立的。这是诗和词的又一个显著的区别。大多数的词牌是没有拗句的,只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

例如苏轼《念奴娇》前后片末句,“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上片第三句上六字,“不知天上宫阙”,《洞仙歌》上片第三句 “水殿风来暗香满”,下片第三句 “时见疏星渡河汉”等等,都是 “○○○●○●”或“●●○○●○●”,这都属于拗句的定格。

词的拗句一般是不需要也不可以去补救的,你只要照着词谱填就是了。后人所谓格律的束缚,大概也包括这个东西。其实,后人改动前人词谱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就干脆把拗句改为律句,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现代人填词,只要基本合律,而且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调铿锵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一字不差的去模仿那些本来就拖泥带水、粘牙滞齿如同口吃一般的拗口语句,切忌盲句死填。 
我们只要从律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词的平仄粘对,词里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它比律诗的要求宽松得多 。
   
1、固定用对仗的,例如《西江月》上下片的头两句。此类要求固定使用对仗的词牌是很少的。 
  
2、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上片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下片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上下片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下片的头两句。 
《沁园春》上片第四、五、六、七四句,如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下片第三、四、五、六四句,如 “惜秦皇汉武,略轮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的对仗是一字领两句对两句,跟一般对仗有所不同。这种对仗称为扇面对。 
  
一般来说,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可以用对仗。例如《忆秦娥》上下片的末两句,《水调歌头》上片第五、六两句,下片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又是自由的,当然,词句如果能准确的使用对仗则更好,词作当为上品。 
  
3、诗词对仗的不同之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都是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的句子中,“长城”对“大河”,是平对平;“内外”对“上下”,是仄对仄,这在一定的词牌中都是允许的。
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毛泽东 “千里冰封” 对 “万里雪飘”。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和诗的对仗基本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的。研究词律,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再研究词,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词牌与词律基础    主讲人: 李学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天学格律(下)
漫话《诗词格律》(之四)
(五)关于词
【讲座】高福林||《百川》中华诗词课堂(14)
怎样填词
词律基础,写词从这里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