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教育这团乱麻能否理清
胡爱萍

   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消解在学校与家庭的合谋对抗上 
  这些年,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做了一些工作的。为改变评价的单一性,我们增加了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每逢假期,学校要求学生走进社区、工厂、机关,进行社会实践,但这一切,最终却还是成了走过场。有多少孩子是认真去做的?不少是到家长单位,蜻蜓点水般动一下手,拍个照交学校,再盖个章填个表,就算是完成了社会实践任务。学校毕竟不能在整个过程中都跟踪学生,也不好对每个学生的实践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这样应付完实践,还是将假期时间大多用于功课,加大功课训练量,以能够在必修课程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而这正是家长甚至学校所希望的。显然,改变评价方式付出的努力,败给了学生与家长的不诚信和敷衍上。而学校与老师,也因为既无损教学成绩,也无损学校利益,只作壁上观。学校无法监督,也不会为监督付出更多努力。 
  同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本来是为减少高考科目而进行的改革,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却因为不计入高考成绩,会考“地位”低下,不受重视,甚至受歧视,于是老师与学生共谋,用各种作弊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将教学重心仍然放在高考必考科目上。 
  不仅高中,对小学来说,减少考试科目,师生就只往必考科目上用功;降低考试难度,最后竟然是大片大片的高分,高分之中再求满分,满分之外只好再比课余爱好兴趣奥赛……学生们就是这样“学无止境”。
  在国家设计方面,几乎能做的也都做了。问题仍然不见好转。甚至在不能够理清相关各方问题责任的情况下,政策设计陷入乱局之中,反而与初衷背道而驰,并因此饱受指责。在这一点,可以说,国家教育改革设计败给了学校与家长的合谋对抗。 
  这样说,一定会得到学校老师、学生与家长异口同声强烈抗议。因为,如果能够真正减负,则学生、家长、老师都会轻松,难道他们不想达到?换个说话,这样一个“多赢”的结果,为什么就是达不到?目标相同,为什么人们的心却不往一处使? 
  家庭与学校步调混乱,家校合作不真诚 
  在基础教育阶段,本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即学校走在前面,家庭步伐紧随。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步调是混乱的。家庭时时赶在学校之前,并不是教育靠前,而是教学提前。如上小学前、初中前、高中前,每一个暑假,孩子们都奔忙在各种训练辅导班。同时,在作业布置上,不少家长在看到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少时,会主动给孩子购买各种学习资料,加大孩子的作业练习量。只知道跟随学校要求,不搞提前量,不做额外功的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成绩往往落下,最后,在通往重点高中的路上就有可能被淘汰掉。 
  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现在,为着孩子的升学,离乡成了常见的事。乡村的孩子往城镇挤,城镇的孩子往市里挤,三四等城市的孩子还想往省城、京城挤。这种挤,扭曲了当地的教学市场(教学不应该是商业行为,这里暂且借用市场这个词——但各地费用不菲却异常火爆的培训机构证明教学就是供需关系、商业行为),也改变了迁往地的教学市场。低一级市场为争得教学资源,高一级市场为守住教学资源,各地家长都极度焦虑甚至恐慌,而限制生源流动,显然也不是明智之举。 
  家长为上好学校,而从孩子小学时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压力。学校为收到好生源,也是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入学标准。家长盯着学校,唯恐被好学校抛弃;学校盯着学生,唯恐收不到好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出现问题,家长将责任推给学校,老师又抱怨家长的低素质无作为。各方患得患失又各说各话,自然谈不上真诚合作,互利共赢。 
  似乎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更好的成绩?学校谁不希望自己的升学率更高、社会声誉更好? 
  如果以教学成绩论成败,以高一级的升学率作标准,则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切,都会是扭曲的,错误的,这个错误导致的将是各种错误连锁发生。最后是社会各方心理崩塌,彻底失败。 
  不诚信、无担当的投机心理,是造成这一团乱麻的主因 
  我们暂且要求学校先退一步,即放弃学校争优,放弃抢夺优质生源,不给学生增加过大的压力,具体一点,即落实减负,要求老师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然而,考试毕竟还是要存在的。只要有学校不严格遵守,有老师不严格遵守,就毫无意义。对于家长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考差了,家长会认为是这个学校不行,甚至宁愿选择不规范办学的学校。同一所学校里,则会认为老师不行,对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老师的绩效,包括身为教师的资历、尊严。于是,矛盾转移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学校和老师需要承担一些不良结果。 
  同样,如果让家长先退一步,即服从学校要求,不给孩子额外加作业,不报培训班。事实上,每个人在服从的同时,都在担心别人不服从,甚至希望别人服从,自己暗里不服从。因为考试结果仍有可能会对认真服从的家长和孩子不利。家长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承担这份不利结果?只要看一看,当学校按要求不再公布成绩时,有多少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去打听、询问,去比较,就知道这答案了。 
  当减负的要求层层下达,规则意识淡漠的国人,总是把希望寄托于让别人遵守,而自己在这个边缘捞到好处。假期不许补课,不许参加补习班,每个学校都在盯着别的学校,每个家长都在看着别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倒相对超然。学校要评优,老师要评优,学生要评优。这条利益链上的每一环,都唯恐自己吃亏。这种心态下的竞争,必然是相互伤害,最后一损俱损。 
  只有每个人都愿意遵守规则,愿意承担因遵守规则有可能带来的短期不利,才能够享受到遵守规则带来的长远利益。正如不顾交通灯急走这几步,可能前面更大的隐患就在等着自己。想想那些身心不够健全、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吧,有多少是由于我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造成的。 
  承认差异性、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理清这一团乱麻的基本前提 
  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故事,有记者采访美国某总统的母亲,问老人家,你是不是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老人回答,我还有一个儿子,在挖土豆,我同样为他感到骄傲。这样平等视人,尊重人的差异性,我们能不能做到?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认识到他们的不同,在培养他们良好道德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发展个性,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然而,我们现在的成功学,乃是以社会地位、身份以及赚钱多少,作为对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这不是对人的尊重,而是对钱与权的崇拜。即使身为父母,也很少能够清醒地将两个成绩不同的孩子同等看待。我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某某学习好,要向他学习”,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他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岂不知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包含着我们对人才的偏见,对孩子的偏见,以及对成才的错误认识。对人的品德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方面,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尊重人的差异性。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成绩之外更为丰富的个性特点,给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我们的人才标准不再单一,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最近,小学一年级寒假考试结束,出于对孩子的鼓励,学校各班评出了很多单项优秀学生,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树立信心。在家长微信群里,当老师将每个孩子获得的荣誉公布之后,立刻就有家长表示:向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且不管家长的话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客气,只从这样的反应,就可看出,我们身为父母,是否从心底认可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承认差异性,看到自己孩子的不同,尽早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潜质,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发展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求高校求名牌。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逼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一定能够成为,相反,还可能因为过多的压力与逆反,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承认差异性,还要求一个国家能够给个性差异的孩子创造多种公平的机会。国家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投入及重视程度,影响着人们的人才观、成功观。什么时候我国的职业教育真正硬气起来了,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人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充实自豪,教育这团乱麻就能够理清了。——说到底,教育之问题,绝对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的一个在美国接受从中学到研究生教育的朋友,说他在美国感受最深的,是“每个人潜意识里面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契约意识,对规则的敬畏,对权力的防范,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注意,这里说的是——每个人。 
  教育关涉的各方密不可分,必须互相信赖、共同担当 
  在这一团乱麻中,似乎每一件小事都不可简单地评判错误,而必须联系与之相关的环节。比如,有家长看孩子写作业到很晚还没有完成,就模仿孩子笔迹,替孩子写作业。这里面就透露出许多信息,一可能是作业太多,二也许是孩子太拖。如果是前者,则家长对老师难免有意见,也难免心疼孩子,替孩子写作业,只是无奈之中权宜之计。不可否认,这件事本身是错误行为。然而,说家长替写作业错,就会推论到老师布置作业多错;老师错,可能推论到学生成绩差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方式错;学校评估方式错,可能推及到家长对学校的期待错……家长的做法自然会引起老师的反感,老师的评判态度,又可导致产生下一个问题。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交错叠加,环环相扣,丝丝缠绕,不能剪断,却又越理越乱。 
  家长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有时候孩子并不比家长热切),学校希望学生升学成绩好(有时候老师并不比学校热切)。当一所学校,年年升学创新高,总会高到一个峰值,再难上升。然而,在社会(家长的?政府的?高校的?)眼光中,不进则退,不升就是降。在近乎绷断的神经中,几乎每位老师都希望哪一年的升学成绩一下子跌下去,缓解一下压力,然后再一点点升起来。然而,哪位老师也不希望是自己所教的那一届学生、那一班学生的成绩降下来。 
  利益各方,学校、家长、老师,都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寄托于对方。希望对方遵守减负规则,希望对方来缓解升学压力。这样,在自己利益不受损或少受损的情况下,把负减下来,把压降下去。却没有想到,在教育这个大系统里,各方关系如此紧密,不可分割,不能拆解,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步调一致,全面地推进。 
  事实上,如果我们都不是以一个教育改革者、参与者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而是抱着观看的态度,抱着趁别人往下走腾出的空地里自己往高处走的态度,以旁观者的心态,那么,最后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而每一个已经身陷其中的人,只能由多赢的可能目标,演化成全输的现实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纠缠于自己的小利益,不懂得放弃一点什么,那么,孩子减负,永远未完成。 
  超越眼前的小功利,才有可能赢得未来的大前景 
  教育这一团乱麻,老师、家长、学校,都是造成混乱的其中一根线。千丝万缕,需要每一方作出努力。 
  如果真心想让孩子解脱这苦,那么,就看各方有没有魄力敢于面对。问题并不复杂,只有一点,那就是,各方能不能以稍稍超然的态度,超越面前的小功利,把目光放到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上,从而敢于放弃眼前的这一点小功利。 
  比如,孩子考得不好,家长不过多地为一次成绩责怪老师,而要看这位老师对待孩子的平时态度和教学方式。也要敢于让孩子考试失败,面对成绩态度淡然。孩子家庭作业做得不好,老师也能够了解原因,看到家长的态度,并从中找到根源,而非简单粗暴地责骂孩子,呵斥家长。既然认识到孩子的短期学习成绩说明不了什么,那么,能不能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呢? 
  老师教学成绩落后,学校也能给予全面评判,不能完全以成绩作为评判教师优劣的标准。老师呢,如果考试不好而因此评价略低,甚至影响绩效,也不要过于计较,更不要将所有力气都花在逼孩子做功课上。 
  学校呢,如果哪一年的升学率低,也不要对老师施以眼色,而要敢于承担由此引来的社会偏见。社会呢,要能以宽宏的胸怀对待教育,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慢而细的长期工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 
  各方保持一些平常心,给孩子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教育一些进步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方向错误,那么越努力,就越危险,越想快,就离目标越远。为什么不能放慢脚步,调整方向,看清目标,从容一些? 
  给教育松绑,就是给自己松绑 
  在这团乱麻中,每个人都紧握自己手中那唯一的线,以为抓紧它,就抓住了机会,抓住了成功。这每一根线,都牵在教育的身上。教育被人依赖,却不被人信赖,人们都想握紧手中的线,获得自己的利益。于是,教育成了各方不断拉扯的木偶,在各种力量下,身不由己,努力摆正身姿,却时时动作怪异,遭人嘲笑,受人指责。岂不知,每个人握紧线,只能导致更混乱,谁也无法理清,谁也无法从中得到想要的轻松和从容。最终,害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当然也是我们自己。 
  既然这一团麻,越拉越紧,无法解开,如果每一方,都放松一点,那么,纠缠在一起的许多问题,是不是就能够有所改进? 
  人人松手,才能人人松绑。 
  放松心态,放慢脚步,以平常心面对。这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健康的教育所需要的。我们为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着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请松一下手中抓着的教育之线。 
  从更开阔的视野看,放松心态,放慢脚步,看似空谈,却非常切实。看似高论,却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 
  不仅是教育。 
  结 语 
  没有人能完全是教育的局外人,几乎所有人都对教育有期待、有疑惑、有怨言。当前,谈论一个教育问题,一定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个问题是独立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面对教育,经常感到无力、无奈。问题之大,头绪之多,难以理清。然而,任何一种变革,最终仍然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教育问题不能推脱给历史,也不能寄希望于未来,因为这蹉跎将会耽误一代一代人的成长。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有解决问题的密码。家长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官员怎样对待每一个青年人,都体现着过去他们接受的教育,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教育。在当下社会逐利的洪流中,教育要想不迷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保持清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在家长会上的讲话
家长陪作业,切莫将家庭教育本末倒置
教师家访手记(一)
作业下的中国孩子,看哭了千万家长!(老师家长值得反思)
多少家长正在杀死负责任的老师!
家校 | 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偏心究竟是怎么存在的?听老师一说真相大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