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明代 (一)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明代  (一)

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

(一)明代前期:“浙派”始创。明代前期的绘画从洪武到宣德、成化、弘治时期,画坛基本形成了三大体系并立格局。即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和活跃于江浙一带民间画坛的“浙派”绘画。三派之中,宫廷绘画和“浙派”绘画在这一时期占主要地位,影响最大。

(二)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崛起。嘉靖后,浙派势力日渐衰微,取而代之的是沈周与他的学生文徵明和周臣的弟子唐寅与仇英,因四人均为苏州人,且有师友关系,所以被称为“吴门四家”,亦称为“明四家”。他们以元四家为宗,属于文人画体系。这一派绘画对明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极大,长达百余年,支派繁衍,名家辈出。

(三)明代后期:“松江派”势大。明代后期文人之间讲究宗派风气,画派繁多。山水画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在他画风和理论带动下,文人画的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著名的有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都以仿古为时尚,注重笔墨效果。因这些画家都是松江府(今属上海)人,风格互有影响,故总称:“松江派”。

 

 

01 王绂 渔家乐图卷



纸本,水墨,纵27cm,横688.7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渔家乐图卷》描绘了渔父与士大夫的生活。此图为一幅长卷,图中江干岩岸,杂林疏朗,渔舍水榭从落于丹枫之中。岸石掩映间,水面舟艇数只,舟上渔人或垂纶放钓,或横笛濯足,或拍击和歌;屋内则促膝对酌,或凭栏观钓,或策杖闲步,画法苍古,用笔劲利,设色淡雅。全画清雅幽丽,神采逼人,极富艺术价值。

对于处在元末明初乱世中的人们来说,渔父的主题象征着远离尘世倾轧与喧嚣的绝佳去处。王绂是倪瓒的同乡,他于1401年结束了流放生涯返回家乡无锡。之前,他在北方边境、荒凉的山西大同度过了二十载流放生活。同倪瓒一样,他也喜欢在自己的家乡四处游走。在这幅长卷中,王绂应和了吴镇对渔父题材的处理手段,兼具画笔的写实风格与书法的抽象感。这幅画很好地阐释了明清文人画家如何追随宋元前辈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王绂(13621416),一作芾、黼,字孟端,号友石生、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十岁能诗,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洪武十一年到京师供职。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维庸树党谋反,被诛,因此被牵连者数万人。王绂亦受牵累,谪戊山两朔州(今大同)将近二十年,建文元年(1399)被释放回归无锡,隐居九龙山,潜心于画事。由于王绂数法甚佳,永乐元年(1402)被荐入文渊阁供职,永乐十年(1412)拜翰林中书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图卷》中曾钤篆书阳文长方形“中书舍人”印。他曾两次随明成祖巡狩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北京寓所,终年五十四岁。

 

 

02 王绂 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卷



纸本,墨笔,纵25.1cm,横115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以白描画观音垂臂盘腿端坐于岩崖上,双眸斜视着一赤足童子,神态平淡。杨柳净瓶置于左边,身后翠竹洞岩。王绂画作,人称“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观是图,确有此感。岩崖下,江水如镜,远处萧瑟苍茫,连接云烟,意境宁谧恬淡,清旷冷逸,有超然尘外之感。隔卷行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字体温雅圆和,含蓄静穆,是王绂书画合卷之佳作。

 

 

03 周臣 流民图卷


绢本,设色,纵31.9cm,横244.5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周臣创作于1516年的《流民图》,是有明一代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该图用写实手法反映民间疾苦,是一件有着独特意义和光芒的作品。

《流民图》又称《乞食图》,原图为册页,共绘有24人,后被分为二部分,分别装裱成手卷,每卷各为12人。前半部藏于美国檀香山美术馆,此卷纵31.4cm,横245.3cm;后半部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此卷纵31.9cm,横244.5cm

该图描绘的是流民、乞丐等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以线勾勒,赋着淡彩,色调清雅,姿态生动,真切感人。正德年间,明武宗荒淫暴戾,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乞食为生。作者看到此象,便信手画录,以示警世。

 

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中国明代职业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唐寅、仇英青出于蓝,风格上与其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

 

 

04 周臣 辟纑图



绢本,设色,纵31.5,横159cm  天津博物馆藏

 

全图所绘似为江南水乡夏末秋初之景。卷右起以巨石前后屏立,形成山间一隅,再以虬松、翠竹、杂木掩映,辅以一涧溪流,于其中安置茅屋数间。高大茂密树木之中的房舍里,一妇人正在辟(将分析练过的麻搓成线之意),身边有两个孩童在专心攻读。另有一侍女,在后面的房中劳作。

从人物朴素的衣着、敞轩下部的墙面因局部脱落而斑驳不堪的状况来看,此图应是写“寒门教子”之意。由图中心的敞轩出来往左,溪流之上有一石板小桥相连接,越过溪水,一条小径出没于山石间,待绕出山石组成的曲径,即进入了一片“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的开阔之境。此处,画家以淡墨之笔轻松明快地勾画出的水纹似有风拂水面、轻波微漾之感,和石桥下奔流的溪水相呼应。

卷末水中之石上,画有几株疏朗之树,与右景茂密之树木形成强烈对比,显得疏密有致、繁简得趣,加之远景着墨不多的丘陵远山,浓淡相间、远近错落,让全图又增加了一些旷达、空明之态。卷尾画家自书:“辟图。姑苏周臣写。”款下钤印一方。

此图用笔纯熟,于严谨中尽现宽和安闲之势,应为周臣中期所作。是时,画家画艺成熟,有心得于胸,故所作如明王穉登所评:“古面奇妆,有苍苍之色。”

此卷的视觉效果前紧后松,构图极为巧妙合理。人物的描绘精致、生动,神态准确、传神。山石用小斧劈皴,笔法严整坚凝,以色墨之浓淡分石之阴阳向背。石上杂以重色点苔突显苍润之色,用笔规整严谨中有纵横大胆之气象。屋舍敞轩亦点染、刻画得细致入微、笔笔清楚。松、竹等树木则用双钩夹叶法为之,笔意纯熟工致,以如屈铁之笔双钩出树干和枝叶,再以浓淡不同之色墨分层点染出树叶的前后层次,淡墨淡而有清韵、浓色重而显古厚,浓淡交相辉映,笔墨色彩极尽浑厚苍润之势,葱郁繁茂、幽静超然之气充溢满纸。水边劲健有力的几笔竹草,让画面更添精神。全图的敷色也非常雅致,于清丽中见沉稳。而对潺潺流水与平波微澜的不同手法的勾描更展示出画家不凡的表现能力。这些特点体现出周臣对南宋院体李唐、刘松年一系山水技法的谙熟和他自己深厚的绘画功力。

 

 

05 周臣 春泉小隐图卷



纸本,设色,纵26.3cm,横8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别号图,是周臣为一位裴姓,号春泉的文人所作。画面起首以裴君的草堂为中心展开,草堂轩敞明亮,陈设简洁,堂外古松盘曲。主人正伏案假寐,堂外一童子持帚清扫,体现出闲雅出尘之趣。其后,板桥连岸,春水潺湲,远处青山逶迤,平湖无涯。

中国画中往往绘文人隐士昼眠以示对外界的漠不关心,暗示他们与作官者有不同的享受,宣扬自我解脱、自我慰籍的处世哲学。画家巧妙地突出近景的板桥流水,以示“春泉”之意,又以假寐表示“小隐”,点明主题。

此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南宋的“院体”画传统,构图洗练紧凑,状物准确生动,人物线条细劲流畅,情态传神。树石用笔刚劲峭利,多为小斧劈皴,墨色浓重而清润,显示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

 

 

06 周臣 渊明赏菊图卷



纸本,设色,纵26cm,横128cm  收藏者不详

 

该画描绘的是渊明赏菊归来的情景。画面作松石,下荫茅堂,门前板桥流水,远处为青山平湖。渊明赏菊归来,立于桥上,一僮手捧菊花随其身后。在布局上,与《春泉小隐图》如出一辙,在技法上,也与之相同。构图洗练紧凑,笔墨苍劲,人物线描细劲流畅,树石勾皴劲健硬峭,同样的体现了周臣的典型画风。卷尾署周臣款。

 

 

07 周臣 北溟图



绢本,设色,纵 28.3cm,横135.9cm  美国纳尔逊·埃特金斯美术馆藏

 

此图描绘了古代北海的波澜壮阔。《庄子》开篇《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渤海古代称北海,亦即北冥,北冥亦作北溟。

此图和原图比,图左和上部被裁去了一些,图的左上部还有一只亭子也不见了。现在网上采得此部分,附于卷后供参考。

 

 

08 周臣 清溪渔隐图卷



纸本,设色,纵29cm,横261cm  墨归堂主人李乔峰旧藏

 

卷绘山中隐士之景。山岩之间,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小桥茅屋居于其间。一仕于屋前溪边垂钓,一童年伴其身后;二仕身置幽境,立于桥上,谈古论今,一派清闲、安逸之象跃然纸上。

此图赋色雅致,绘之人物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描景之笔用劲纤细,线条流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

 

 

09 沈周 沧州趣图



纸本,设色,纵30.1cm,横400.2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洵府的沧州,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画面作平远布局,主要撷取江南水乡的景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杂树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丽风光。同时又融入了北方山峦雄阔之势,积叠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显得坚硬凝重,坡岸、平台亦转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质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无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阔气势。

画法亦源自董巨,运用善于表现江南山水的披麻皴、点苔、圆润中锋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运笔于中锋中时见外笔、侧锋,转折粗重,平台轮廓多整饬线条,细劲有力;披麻皴也变为研拂式的短笔皴,率意凝重;点苔亦墨深笔厚,圆横交错。总体笔墨形式刚柔相济,苍中带秀,既具董巨的秀润之韵,又呈较强的硬度和力感,恰当地表现了沈周心目中的沧州之趣。

引首柳楷题“沧州趣”三字。后纸自识:“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于山水,若仓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后求其形,则无不易矣。今之人皆号曰:“我学董巨”,是求董巨而遗山水。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后学沈周志” 引首钤“煮石亭”印,款下钤“启南”、“石田”二印。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10 沈周 京江送别图



纸本,设色,纵28cm,横15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送友人赴任时的情景。画面作平远式布局,图中山峰峥嵘逶迤,层峦叠翠;江面宽阔平静,远望无边无际;近景柳堤河岸,众人揖手送别;中景辽阔江面,扁舟一叶,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别;远景丛山相叠,连亘无际。

与一般的送别图比较,此图作为中心情节的送别场面描绘均较细致,环境也少地域特征,而具更多象征含意,如柳堤属于典型的送行场合,重山阔水寓意路途遥远和任重道远,其构思、境界均呈鲜明的文人画特色。此幅画面结构严谨,用笔苍劲沉着,风格朴厚劲健,足见作者功力的老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中国文人画的价值(25P)
《千里江山图》赏析
一套书尽览名家长卷作品,勾勒历代画学演变轨迹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仇英《西园雅集图》
蓝瑛 山水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