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的批判(四):马斯克的飞船与宇宙大爆炸
userphoto

2023.03.10 海南

关注

哲学的批判

作者:王子怡,中学教师

(2023.02.08.)

前文回顾
哲学的批判(一):哲学之谜的产生
哲学的批判(二):为什么说哈勃、韦伯望远镜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
哲学的批判(三):从科学与哲学的区别来看哲学成谜的原因

作为人类精神自身的逻辑自洽,“可知”是与“无限”配对的概念,而“不可知”是与“有限”配对的概念,“不可知”本身就一种“有限”。哲学认知相对论就是从那种人类精神能力的无限性中,勇敢地回到了自身的实际有限性中来了,它对世人说:人类精神承认自己原来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这并不丢脸。非要去设想有限性会带给你的种种可怕的场景,你说什么也不足为怪,但也不足为证,而非要因此而感觉到害怕也没有什么办法。可照我看来,有生有死有什么好害怕的,反而要我去设想一个人类的永生,才真的会让我感到不寒而栗。

人类精神既是用来自谜的,也必然是要用来解谜的,人类精神的本性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批判自己,而其后果与景象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是人类认知的必然结果。你不是一直在为宇宙的大爆炸,从而为人类的前途命运而忧心忡忡的吗,而我的忧虑与你的不大相同。我一直认为,人类的终极命运也许根本不需要等到宇宙再一次大爆炸的临界点,人类也许是自生自灭的,因为,照我看来,现在人类自身的异化速度要远远大于宇宙大爆炸将要来临的速度,那为何我们偏偏要执拗于宇宙大爆炸这一种设想呢?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宇宙大爆炸,是一种对于外力、唯一性、无限性的猜想,而我的是一种对于内力、多样性、有限性的猜想,你认为哪一种猜想更加为真,更加符合这个世界的逻辑?那么,是马斯克的飞船还是坦然接受宿命,你更喜欢哪种方式呢?

然而,马斯克的飞船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哲学的诘问是:乘坐飞船飞出去的人,是怎样达于永生的?什么,没有永生?既然不能达于永生,那为何偏要飞出去?什么,延续后代?你没有认识到吗,人类社会的进步早已从生物的“种”概念,进化到人类的社会的“群”概念,再进化到独立个人的“人”概念了吗,现在,个人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个人。既然你是要死的,那延续后代不延续后代与你又有何干?你为何生前的事情要管,死后的事情还要管?这不是你该不该管,并且管不管得着的问题,而是你会不会现实地要去管的问题,因为这个,还要取决于你的认知进步。

对于这个,我并不关心最终的结果如何,我感兴趣的却是这里面蕴含的哲学认知模式是什么,在我看来,马斯克的飞船,其实还是源于一种“无限”的哲学理念的认知结果,“生物延续”就是一个无限的哲学概念。而一个人的从生到死是一个有限的概念,然而你既要管生前也要管死后,事实上这是把一个有限的概念偷换成了无限的概念,这是这个讨论中的一个学理逻辑错误。我并不是要指责这个,我只是要大家都明白一个哲学事实:现在的人类的整体认知,还是处在一个“无限”的认知模式之中,这个认知模式是处在“非自在之物”的这个科学认知层级上的,这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最落后的层级,因此,迄今为止,人类哲学认知的进步依然是非常落后的。清楚地明白某一理念处在哲学认知的某一层级的这个认识,对于我们的哲学思考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逻辑要点。

我是反对马斯克飞出去的那个科学设想的,因为,它仍然是在旧的科学理论与落后的哲学认知方法论的基础上来讨论问题的。我在这里不是来谈科学的有效性(飞不飞得出去)问题,而是来谈这一科学设想所基于的哲学认知论的学理逻辑问题。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与选择是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哲学理论与方法论却更有影响,而且是更基础、基本性的影响。就拿人性的例子来说事,有人说现在的人越来越怕死了,也有的反过来说,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怕死了,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依我之见,我认为是后一种。

怕死是一种人类的生物价值,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价值,来到了现代社会这个阶段,人类价值观念的演变,发生了一个悄悄的转变,那就是:人类的生物价值正在逐渐降低,而认知价值正在逐渐上升,人类正在重塑与创造自己的价值观。这种重塑与创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奢侈与浪费(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加节制,原有的人类意义快速地消耗殆尽,就如同粮食的减少让人要饿肚皮了。在这个重塑与创造人类意义的过程中,生与死的生物价值,一定将被越来越淡化,我知道,人类一定是越来越坦然地面对生与死问题的,一定是越来越不怕死的。

与此相应,人类处于“无限性”哲学认知的阶段时,生、延续、必然性是更为重要的人类期望价值,所以人们会更怕死;而处于“有限性”哲学认知的阶段时,死、中断、偶然性是更加常识的社会遇见,因此人们会比较地不怕死。所以,在马斯克还没有飞出去时候,死与不死,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价值问题,需要人类来慎重面对。可以相信我不,哲学的认知,对于科学的发展,总是带有预见性的?

“宇宙大爆炸”及相关的人类思考,是一种科学式的思考方式,它把人类的命运寄托在某种外物的无限性上,外物与无限,是其哲学认知的学理逻辑的落脚点,这显然是一种落后认知层级的认知结果。“自生自灭”是一种自为式的哲学认知的思考方式,它把人类的命运看成是自我决定的,它来源于人类精神对自己的反省与反思,是一种对于主体属性的哲学认知。因此,自我与有限,是其哲学认知的学理逻辑的落脚点。我在这里给出你的两种不同哲学认知的思考,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进一步来讲,“宇宙大爆炸”是一种科学理论的猜想,我们用哲学认知的学理逻辑来解析它,它是一种“可知论”,而“可知论”的本质是一种哲学认知的有限,说白了,“可知论”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哲学认知,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是一个科学理论,并且,是一个并不符合哲学认知进步的旧科学理论。

这里有一个哲学认知的学理逻辑:进步的科学理论,它之所以是进步的,是在于它与进步的哲学认知在学理逻辑上的契合与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种科学理论,它反对的是牛顿力学的无限性,它把牛顿力学贬为一种有限性的错。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哲学意义实际上是在说,世界既然不再是有限的了,那么人类对于世界认知就没有终点了,既然是没有终点的认知,那么从何来说世界就是我们目前认识的这个模样,又怎么来确立牛顿力学的真理性呢?

所以,牛顿力学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有限性,它只能够与哲学认知上的“不可知论”相依为命,但问题在于,牛顿的脚又是站在了无限性的基点上,认为牛顿力学就是宇宙的真理。于是,科学与哲学在这里拧巴起来了,逻辑不能自洽。这说明了,在牛顿科学的时代,已经埋下了科学进步与哲学进步不能同步的不和谐之音,人类精神总是到处搬弄错误的学理逻辑。这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认知意义,它第一次用科学理论进步的方式,揭开了哲学认知的“不可知”模型,事实上把我们带到了哲学认知相对论认知的这里,剩下的,就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悟性了。如果哪一天我遇见了爱因斯坦,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你知道康德的“自在之物”吗?因为,我很难想象爱因斯坦与康德哲学的研习没有任何瓜葛。

再者,我们从此可以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哲学认知学理逻辑问题,那就是:纯粹的不涉及到哲学认知的科学讨论,是不存在的,科学理论与哲学认知理念参杂其中的理论碰撞,不可避免。任何一个学者(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参与任何一个学术话题(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总是会同时涉及到科学的话题与哲学的话题,这是一个基本事实。纵观所有的理论争论,我发现:根本的还是方法论与学理逻辑的问题,用我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关于人类精神的认知模式的问题,人类错误的根本,还是在于方法论与哲学学理逻辑的问题。

你会说,爱因斯坦并不懂得哲学,他是一个物理学家,谈论的是自然科学的问题,哪来的哲学与科学的碰撞?那我问你: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是从哪个地方跑出来的?从他的头脑里啊!那人的头脑里都装有些什么东西呢?人的思维呀!你是怎样知道爱因斯坦头脑里装有那些思维呢?你是怎么知道他的头脑里有科学的思维而没有哲学的思维的?你是怎样在一个人头脑里区分出来这是科学的思维那是哲学的思维的?更重要的是我要告诉你:无论是科学思维还是哲学思维,它们都出自于同一个地方,且只有这唯一的地方。

人类的认知,天生就既是科学的又是哲学的,从一开始有了科学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只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逐渐淡漠了他的哲学存在而已,但并不表明它没有,并且,哲学是科学的母胎,科学才是后来出现的认知方式。现代的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是自带某种哲学认知的,他是无意识地具有某种哲学认知与方法论的。爱因斯坦可以不明确地知道自己有什么哲学认知与方法的,但他一定有,在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他也一定在不自觉地使用他的哲学认知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

爱因斯坦之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并非常人理解的那般,仅仅是物理学历史上的物理理论的重大发展,而是爱因斯坦的成功昭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念的到来:现在物理学上的那个真理只是一个有限,牛顿力学就是这个有限,既然我们可以证明牛顿力学的有限,那我们事实上还证明了世界是不可知的哲学认知原理。人类精神上的真正进步,一定是落脚在哲学认知的进步这个基点上的,你仔细地想想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与哲学发展史,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吗?纵观世界科学的进步,没有哲学认知意义上真正进步的科学进步,都是小进步,微不足道,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吗?

哲学认知观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存在并不惹人注目,它往往只是表现为一种科学观,或者一种社会价值观。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特殊而重大的社会现象:在各种同学、同事、行业等微信群里,由于价值观与认知观的不同,以至于恶语相向、砸杯掀桌、拉黑删除,或者愤然退群,从此恩断义绝、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预示着中国社会面临着一场大级别的社会分裂或者大变革。究其原因,这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的反思或者反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新价值观人群并迅速崛起,作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正在汇集,与旧的价值观人群发生了激烈碰撞与冲突,其结果就表现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大尺度撕裂。社会价值观作为哲学认知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哲学认知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方法论,这也是人们谈得最多且又误谈的一个问题。中国学界,到处都在侈谈或贩卖方法论,学术骗子们整天把辩证法、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挂在嘴上,好像他已经把世界上的方法论尽收眼底了似的。他们事实上并不知道方法论是什么,他们信手拈来一个“第三方规定”的所谓方法论的模式,非要套在某个说理的的地方,来冒充自己拥有了科学的方法论,来以此说明自己不是一个哲学俗手。他们开口闭口就是正题、反题、合题什么的,辩证法什么的,像极了黑格尔再世那回事儿似的。

真正的方法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在一个科学或哲学的讨论中,要合乎最基本的整体的大学理逻辑,包括概念的学理逻辑,包括运思的学理逻辑,包括著述的学理逻辑,包括整个议论的贯穿与通盘的运思学理逻辑的自洽,以及你的整体思考需要抽象到什么理论的层级才具有认知的通识性的考量等等,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从外面拿来一个第三方理论模型,嵌套进去,以便具有学术性的外观模样来唬人。

非要具象地来说什么是方法论,我的这篇文字,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满篇不都是说的方法论的问题吗,哪里又有什么这个那个方法论的模型或者定式,哪里还需要再插入一个什么辩证法的方法论来议事的?架空具体的学文或议题来高谈阔论什么方法论,或者硬把别人的一种什么方法论嵌套进某个议论中,就是学术上的江湖术士,骗人的把戏。有人说,我用了辩证法的方法论来讨论问题,现在我可以把事情说得比以前更清楚更透彻了,这难道不可以说辩证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论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的批判(六):什么是“大人文知识”?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科学?
科学的唯物主义特性
哲学的精髓是什么?
宗教、哲学和科学:人们认知世界的不同路径
专业哲学需要通过本体论创新自证清白——修改版,增幅在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