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官名简释
       

官:“官”,《说文解字》解释为“吏事君也”, 有以“宀(mián交覆深屋也)”覆众、治众的意思,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吏:古代百官的通称。汉以后始称地位低微的官员为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至斗食佐史为少吏。明清则称各衙署无俸禄而供事于官的房吏书办为吏。

尹:《说文解字》解释为:“(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书·顾命》:“成王将崩,……乃同召太保爽、……百尹、御事。” 古代通称官为尹,三代时尹为辅弼之官,楚有令尹、箴尹,汉有京兆尹,元代府州县长官亦称尹。

作册: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已有作册的官名,西周时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内史,长官称内史尹、作册尹或单称尹氏。掌管祭祀时奉王册命以告神、册命诸侯卿大夫和著作简册。

史:据甲骨卜辞记载,开始商代驻都外武官称“史”,后来成为王左右掌握祭祀和记录言行事件的史官,亦即作册。西周时有太史、内史,春秋时也有称外史、左史、南史的。

马:商代的一种官名。据甲骨卜辞记载分析,大约掌管马师,负责征伐和畋猎,分左、中、右三队,每队百人,后代的司马官名或许由此衍生而出。

亚:商周时代的一种官名,负责征伐和畋猎。《书·顾命》:“亚旅师氏。”《诗·周颂·载芟》:“侯亚侯旅。”

射: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掌射的官名称“射”。百人为小队,称“百射”或“射百”;三百人称“三百射”或“射三百”。

戍: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督率“族”、“众”守边和征伐的官名称“戍”。另外边地的营垒和城堡也称戍。

小史:《周礼》,春官的属官有小史,掌管邦国的志记谱系。后来也称官府小吏为小史。另外古人也有称侍童为小史的。

小臣:《周礼》,夏官的属官有小臣,负责协助太仆赞礼、应对王命、王出入时为前驱等事宜。另外也负责奉王命占卜、祭祀、畋猎和征伐等。

小耤臣: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设有小耤臣掌管农事。

卿士:据甲骨卜辞记载,商周设有执掌国家政事的官署“卿士寮”,其长官称卿士、卿事或卿史。西周时卿士有左右之分。

太史:商、周、春秋时置官署太史寮,设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撰史书,兼管典籍、祭祀、天文历法等,地位较高。秦、汉设太史令,地位渐低。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不再掌管修史。明清两代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左史、右史:周代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史又称大史,右史又称内史。

三事:西周有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名,合称“三事大夫”。常伯也称牧,是掌管民政的地方官;常任也称任人,负责选拔官吏;准人也称准夫,掌管司法事宜。一说三事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司徒:“司徒”,金文中写作“司土”。西周、春秋设司徒(司土)管理人民和土地,负责征发徒役,有林、虞、牧等属官。西汉哀帝时改称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大司徒为司徒。

司马:西周时设置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沿用。汉武帝时改称太尉为大司马,后来大司马成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为小司马。另外,汉代大将军营每部置司马一名;魏、晋南北朝,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并参与军事计划;隋、唐时,司马兼为郡官;明清时也称府同知为司马。

司空:西周、春秋、战国时设置司空,金文作司工,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遂改司空为司城。西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来大司空成为工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小司空。

司事:《左传·昭公十七年》:“鹘鸠氏,司事也”。孔颖达疏:“司事谓营造之事。”《国语·周语上》:“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韦昭注:“司事,主农事官也”。

司虣:虣,古“暴”字。《周礼》,地官司市的属官有司虣,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禁止暴乱等不法行为。

司稼:《周礼》,地官司徒的属官有司稼,负责巡视稼穑,辨析谷种及其所适宜种植的土地。

司寇 :西周、春秋、战国时设置司寇,掌管刑狱,为六卿之一。春秋时陈、楚等国称司寇为司败。 后来大司寇成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小司寇。

司士:商代五官之一;《周礼》,夏官的属官有司士,掌管群臣的爵禄;北齐各郡设司士参军,掌工役;唐代州设司士参军,县设司士,掌工役。

司成: 即大司成,掌管教育国子,相当于汉以后的国子监祭酒。唐高宗时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后来大司成成为国子监祭酒的别称。

师氏:《周礼》,地官的属官有师氏,一为负责教育贵族子弟者;二为守卫王门和率师征伐的武官。

宗伯:《周礼》,春官为宗伯,春秋时期沿用,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西周时太师、太傅、太保为王的辅弼之官,秦废,汉代重置。其后,历代多以太师与太傅、太保同称三公作为高官加衔,以示恩宠。以后历代大多设太子太师作为辅导太子的官,同时并行设置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三师;另外设置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三少。

师: 师氏的简称。太师的简称。

宰、太宰: 商代设置的掌管王室家务和家奴的官,西周、春秋沿用,多称太宰。另外,卿大夫的家臣和卿大夫私邑的长官也称宰。明清两代,太宰往往用作吏部尚书的别称。

冢宰: 周代设冢宰为六卿之首。亦称大宰。后来冢宰成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膳夫 :《周礼》,天官司徒的属官有膳夫,掌管王的食饮膳羞。

后稷:西周时设置,掌管农事,属官有农正、农师等。

虞:金文作“吴”,西周掌管山泽的官。春秋、战国时或称虞人。

林:商代设置的掌管百工的官。

:古代掌管百工的官。古代乐官,指乐师、乐人。

工师: 春秋时齐、鲁等国设置的掌管百工和手工业的官,其辅佐称佐或丞,战国时各国沿置。

工正:春秋时齐、鲁、宋、楚等国设置的掌管百工和手工业的官,楚国有时称工尹。

相、相国、宰相、丞相:春秋时期,齐景公设左右相;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传少子何为王,以肥义为相国,后各国先后设相国或相邦,为百官之长。相、相国到后世又称宰相或丞相。汉代以后,宰相、丞相的名称改来改去,所以宰相、丞相往往用作大司徒、尚书令、左右仆射、参知政事、同平章事、阁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实际任宰相、丞相者的尊称。

尉:即军尉,春秋时期,晋国在上、中、下三军设尉;战国时期,赵国设有中尉;各国在将军下设有国尉、都尉;秦代以后有些朝代设有太尉,郡有郡尉,县有县尉。

 

庶长:春秋时期秦国设庶长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列国的卿。有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大庶长之分。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各国的相、相国或丞相。

柱国:战国时期楚国设置柱国保卫国都,后来成为最高武官,地位仅次于令尹,也称上柱国。其后,北魏设柱国大将军,西魏设八柱国,北周增设上柱国大将军,隋设上柱国及柱国以酬功勋,唐以后用作官员的勋位号,清代废止。

三闾大夫:战国时期楚国设置三闾大夫,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事务。

左徒:战国时期楚国设置左徒参与国事和接待宾客。

执圭: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爵位,也称上执圭。

           君主的称号。春秋以前天子称王,而诸侯在封国内也多自称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皆称王。汉代以后王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号。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嬴政以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无帝”,改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历代的君主皆称皇帝。

太上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为其父刘太公上尊号为太上皇;以后皇帝禅位于太子后,就自称太上皇。禅位后太上皇一般不再主政,但清高宗乾隆禅位后仍然主政。

皇后:皇帝册封的正妻。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但要经过册封。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但要经过册封。

昭仪:皇帝册封的庶妻,汉元帝所置,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原为妃嫔中第一级,魏晋以后地位下降。

婕妤:皇帝册封的庶妻,汉武帝所置,位视上卿,秩比列侯。后代多有沿置。

美人:西汉妃嫔的称号。位视二千石,秩比少上造。自东汉至明皆沿称。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位视八百石,秩比左庶长。东汉废,魏、晋、南朝曾有设置。

夫人: 周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汉代列侯的妻子也称夫人。帝王的妾称夫人。妇女的封号,始于新莽时期,王莽曾封崔篆之母师氏为义成夫人。唐代文武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妻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明代二品以上官员之妻封夫人,而清代并宗室贝勒及辅国将军之妻皆封夫人。

贵人:东汉妃嫔的称号,汉光武帝所置,地位仅次于皇后。历代沿用而地位尊卑不一,清代贵人地位在妃嫔之下和常在、答应之上。

贵嫔:三国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设置,地位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设置。

才人:晋代妃嫔的称号,晋武帝设置。唐代的才人初为正五品宫官,后升至正四品。

贵妃: 南朝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设置,地位仅次于皇后,位比相国,与贵嫔、贵人同为三夫人。历代沿置而地位尊卑不同。

皇太子、太子、储君:由皇帝册立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但也多有例外。清代雍正以后,不册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皇位继承人为太子。皇太子或太子亦称储君。

良娣:古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魏、晋至唐多有设置。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封建社会,皇帝往往在太子薨后册立太孙,作为皇位预定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称公主,始于战国。汉制:皇帝之女称公主,姐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

驸马: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秩二千石,原为皇帝的一种侍卫官,多以宗室、外戚及诸公子孙为之。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例加此号,简称驸马。清代称驸马为“额驸”。

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宋、明、清所设三公只用作大臣的加衔,已无实权。

三师:北魏时太师、太傅、太保并称三师上公,位尊而无实权。唐代以后不常置,无其人则阙。后来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称三师。

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也称“三孤”,乃三公之副职。

主爵中尉、主爵都尉、右扶风:秦代设主爵中尉,掌管封爵事宜。汉景帝时改称主爵都尉;汉武帝时改称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其后北魏、北齐和隋代都在吏部设主爵曹,唐代龙朔二年改称司封。

宰衡:商汤之妻的陪嫁奴隶伊尹佐汤伐桀有功,被尊为阿衡;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被尊为大宰。汉平帝取伊尹、周公的称号加封王莽为宰衡,后世因此也称宰相为宰衡。

御史大夫:秦、汉时在丞相之下设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执法、和重要的文书图籍,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后改称大司空、司空,晋代以后或不置,或置。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称随之而废。

九卿:古代的九个高级官员。周代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代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汉代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为大司农。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明代废卫尉、司农、大府,改宗正为宗人府,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清代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銮仪卫等衙门的长官为九卿。另外明清还有小九卿之说,不再细述。

奉常、太常 :秦代置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改称太常,历代沿置,而专掌祭祀礼乐。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代以后皆称太常寺卿。

郎中令、光禄勋、光禄卿:秦代设置郎中令,主要负责皇宫和皇帝的宿卫侍从,为九卿之一。汉初沿置, 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年复称郎中令,魏、晋再称光禄勋。南北朝时梁朝定名光禄卿,此后皆专司膳食。

卫尉:始于战国,秦代设置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不久仍用旧称。北齐设卫尉寺,置卿、少卿各一人。隋代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唐、宋沿袭,元代称 卫尉院,明代废除。

太仆:始于春秋,秦、汉沿置,掌管皇帝舆马和马政,为九卿之一。北齐改称太仆卿,历代沿置。

廷尉、大理:秦代设置廷尉掌管刑狱,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汉武帝时复称廷尉,为九卿之一。北齐以后各代皆称大理寺卿。清末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典客、大鸿胪:秦代设置典客,掌管接待少数民族等事宜,汉代沿置,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改称大鸿胪,以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王莽时改为典乐。

典属国:秦代设置典属国,掌管接待少数民族等事宜,汉代沿置,汉成帝时并入大鸿胪。北魏复置典属国,其职责与秦、汉略同,以后废除。

宗正:秦代设置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多为皇族中人充任,为九卿之一。西汉以后历代沿置。唐、宋称宗正寺卿;辽称特里滚;金称判大宗正事;元称大宗正府扎尔呼齐;明称宗人令;清称宗令。

治粟内史、大司农:秦代设置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北齐时改称司农寺卿,唐代一度改称大司农为司稼,主掌仓储。金、元置大司农司,掌管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宜,并曾改称务农司或司农寺。明初置司农司,后并入户部,故明、清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搜粟都尉:汉武帝时设置搜粟都尉掌管军粮,但非常任之职。搜粟都尉又名治粟都尉,搜也可写作騪。

少府:始设于战国,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东汉时期,掌管宫中御衣、宝货、珍玩、膳羞等,以后历代时有设置。北朝设太府而无少府;隋代设少府监;明代少府之职责归入工部。清代少府之职责在内务府,故清代内务府大臣有少府之别称。另外唐代因县令称明府,故称县尉为少府,后世相沿。

外朝官、中朝官(内朝官):相传周天子及诸侯皆分外朝、内朝。外朝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由朝士掌之,为议政事之朝;内朝相对外朝而言,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汉代朝官有外朝和中朝之分: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九卿等领导的行政官员为外朝官;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属于中朝官,亦称内朝官。

将军、大将军:春秋时期诸侯以卿统军,故卿统称将军。战国时期,将军正式成为武官名称,历代沿置。汉代出征将领有临时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的职权地位大致有两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临时任命者,多有实权;而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清代将军大致有三种:一是作为宗室爵号,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是八旗驻各地的最高满人将领,这些将军兼领军事和民政,如江宁将军、广州将军、成都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伊利将军等。三是出征统帅的临时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大将军称号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于将军的最高称号,执掌统兵作战。大将军多为贵戚担任,权势往往在丞相之上,手中握有政柄。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骠骑”、“车骑”之类称号的。汉武帝时常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兼号,如其后的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干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秉政大臣往往兼有大将军称号。隋、唐至明、清各代也常设置大将军,但有时属于战时临时任命,战后即废;有的属于武职散官,并非实职。

校尉:汉代次于将军的军职。分掌各种军队的校尉往往随其职责冠以名号,如戊己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校尉声、虎贲校尉等。汉代以后,也有称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为校尉者。唐代以后则用作低级武散官之称号。明、清时期,校尉地位更低,往往用作卫士的称号。

中尉、执金吾:战国时期赵国设置中尉,负责选任官吏。秦汉时期为武职,掌管京师治安,汉代兼掌北军。汉武帝时期改称执金吾为巡督三辅的治安长官,东汉沿置。三国时期或称中尉,或称执金吾,晋代废除。唐德宗以后,神策军设护军中尉,为宦官专职。清代由步军统领掌管京师治安,故以执金吾为步军统领别称。

司隶、司隶校尉、司州:周代秋官之属称司隶,负责捕盗和管理奴隶、俘虏以给劳役。汉武帝时期设司隶校尉,以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三辅、三河、弘农七郡,其职责相当于州刺史。魏、晋沿用汉制,仍称司隶,所领之州改称司州。隋代置司隶台,设司隶大夫。

城门校尉:西汉设置城门校尉,掌领京师城门的屯兵,隶属南军。东汉、三国、西晋沿置,东晋、南朝废,北朝魏、齐仍置。隋末和唐代改称城门郎,其后废止。(摘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朝时期官吏制度
秦朝官制
秦朝官制[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都护和太守谁官大?大将军是什么存在?
西汉中央官职
一文看懂秦汉官职:司隶校尉、御史大夫、刺史、太守都是干嘛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