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扶正培本法.肿瘤 +癌性腹水
扶正培本法.肿瘤﹌芳亦當歸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民身体健康,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现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癌症的防治研究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多学科的参与是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的办法,肿瘤的综合治疗,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在中国还有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肿瘤中占重要地位,也是综合治疗中不可替代的部分,这是中国防治肿瘤的最大特点之一。
肿瘤的中医治疗中有其它治疗原则(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等) 和治法( 如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并归纳了几种治疗手段,同时运用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如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去研究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法则和手段,这些年还研制了不少中医肿瘤治疗药物,开发了不少中医治疗肿瘤技术,使人们对中医防治肿瘤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几十年来扶正培本法在中医防治肿瘤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最突出,而且内容最多,应用最广泛,肿瘤患者受益最大。我们应对扶正培本法近三十年来在肿瘤治疗上的研究给予以充分肯定。
一、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
( 一) 中医扶正培本法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是中医防治肿瘤中的主要特色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是几千年中医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治疗法则,是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天地人合一的观念、阴阳平衡观念为依据的。
“ 扶正” 即扶助正气,“ 培本” 即培植本元。中医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 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 和抗病,康复能力。人体正气的生成来自脾肾两脏,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是相 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人体构造及其功能依赖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给养和调理,人体正气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
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成长过程是一个机体内正、邪斗争消长的过程的。《内经》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即肿瘤的形成亦多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李中梓在《医宗医案》论述肿瘤说:“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诸病源候论》谓:“ 凡脾肾不足,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脾虚则中焦不化,肾虚则下焦不化,脾肾亏虚则正气不足,不能化带则应岩瘤《外科医案汇编》更明确地指出“ 正气虚则成岩” 说明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的外界因素,也多是在人体正虚的情况下侵入机体而发病的。肿瘤形成以后不断耗伤气血,日久因病致虚,更导致正气亏虚而肿瘤在机体内能否控制、恶化、扩散及转移,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祛邪( 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中药祛邪等) 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能使达到“ 邪去正自安” 的目的,但祛邪又能加深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如不及时顾护正气,常可使正衰邪更盛,邪盛正益衰,从而助长肿瘤的扩散和发展。张元素、李东坦等医学家已提出,“ 养正积自消” 的著名治法,对后世颇多启发。北京中医研究院曾对具有代表性的《医方类聚》《丹溪心法》《医学必读》等10部医学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用于治疗肿瘤的方荆981首,配合补益中药538首,占总数的54%。因此,提出扶正培本治则及一系列有关方药,是探索治疗肿瘤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扶正培本法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对癌症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已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目标只病理组织、病理细胞学的观点去考虑杀灭癌细胞,而现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机体的抗癌能力,提出了机体的“ 抗癌
机构” 的新观念。这些抗癌机构有它的成员,大体分为三个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 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包括干扰素、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如Rb、P53基因等。这些抗癌机构的成员及其功能就是中医正气的一部分。
当前现代医学的常规治疗除有手术、放疗、化疗外,又提出了生物治疗,应该说,这一概念是从免疫治疗、进而又是生物反应调节演化而来 的。所谓生物治疗目前包含“ 抗癌细胞疗法” 、“ 抗癌细胞毒疗法” 、“ 抗癌基因疗法” 、“ 抗癌抗体疗法” 。这些与中医药的理论“ 扶正培本” 和“ 扶正祛邪” 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认为是受到中医药扶正培本,整体观念的影响。生物治疗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可能促进对中医药扶正培本的更深入的认识,扶正培本的不断阐明亦能促进现代肿瘤生物治疗学的发展。
二、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扶正培本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应用补益强壮的方药,而是应该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稳定,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都包含在内。因而,中医的“ 补之、调之、和之、益之” 等都属于扶正范畴。总的原则是:《内经》中早就提出“ 虚者补之” 、“ 劳者温之” 、“ 损者益之”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汉代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创立了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等著名方剂。
金元时代,朱丹溪以滋阴法著称。明代张景岳力主温补法。另外,诸如饮食调理、针灸、气功等均有扶正作用。所以对扶正培本法治疗应全面分析,根据辨证分析病情虚实而定 。近几十年来,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扶正培本法有多方面作用。
( 一) 扶正培本法与手术相结合
癌症的手术治疗,目前仍是一种主要手段,早期病例可以根治,中晚期病例也可姑息切除,为以后的继续治疗创造条件。病期的早晚,病情轻重,癌细胞生物特性的差异,病人体质强弱,体内阴阳偏颇的深浅,是否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条件,肿瘤外科医师的经验以及医师对癌手术所持的态度,都是制订手术方案必须考虑在内问题同。
1、手术前的扶正培本治疗
术前病人机体内部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阴阳失衡状态。如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足、贫血、炎症、精神恐惧而出现阴虚或阳虚证候,这些会 降低病人机体的耐受力和抗癌力,此时若进行手术,术中易出血或血压下降,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也较慢,如果在术前12周内中药调理患者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以期最大程度的恢复接近“ 阴平阳秘” 状态,不但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也较小。中医常以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有人观察消化道癌术前应用黄芪注射液,发现黄芪能增强患者末梢血中自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说明扶正中药增强了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和细胞免疫功能。
2、手术后的扶正培本治疗
术后病人,往往造成身体脏器功能损伤,特别是伤及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免疫能下降;伤口愈合困难以及出现一些并发症。
费氏 报道采用扶正化毒汤(黄芪、枸杞子、半技莲、白花蛇舌草各30g,当归、白术、茯苓、党参各10g,陈皮,灸甘草5g等)治疗胃癌术后5o倒,存活3年以上47.7%,5年以上31.8%。赵氏报道用健脾益气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胃癌患者手术加健脾益气中药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RBC.C3bRR、N 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RBC.ICR显著降低( P<0.01) 。提示健脾益气中药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赵氏等报道采用扶正抑癌颗粒,治疗食管癌、胃癌术后患者127例,分为化疗组及未化疗组,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服中药组,服用一个月后,各组呆血,服中药组CD4、CDgc、N K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 P<0.05)。结论: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同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提示可
抑制肿瘤的转移。凌氏认为肿瘤病人手术会损阳伤血,损阳首当损肾,开腹阳气开泄,肾阳不足,鼓动乏力,故用温肾理气法治疗肿瘤术后肠粘连腹痛可收到缓解疼痛的良好效果。季氏用补气活血方药(黄芪、当归、生地等) 配合以鳖甲煎丸治疗18例肝癌手术后患者,结果存活1、
2、3年及4年以上分为2、3、7、6例,取得较好的结果。
(二)扶正培本法与化疗相结合
化疗药物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措施。影响化疗药物发挥作用的主要障碍是正常细胞及癌细胞同时受累,产生的副作用如消化道反应( 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骨髓抑制(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及贫血等) ,心、肝、肾功能的损伤,以及减弱机体免疫功能等副作用。
扶正培本治疗可以减轻或纠正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并能增强化疗的疗效。所以化学治疗加中药治疗,是提高肿瘤疗效和完成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余氏等用健脾益肾冲剂( 原称扶正冲剂) 加M FV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术后的患者。本方由党参、白术、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补骨脂组成,证明本药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化疗效果,延长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在III期胃癌术后患者303例,化疗加本制剂的结果,3年生存率达79.4%,5年生存率达55.3%。邓氏等用岩舒注射液( 有效成分苦参生物碱) 和化疗药物经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肿瘤患者260例,并配合中药扶正培本(常以黄芪30g,茯苓、白芍、女贞子、枸杞子各
15g,人参、刺五加各10g,当归12g为主),清热解毒治则,结果:缓解率肝癌71.7%,肺癌70%,贲门癌58%,卵巢癌75%,胃癌60%,直肠癌50%,说明中西药联合结合中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化疗灌注。杨氏用固肾健脾益血解毒法(淫羊藿20g,桑椹30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0g,鸡血藤30g,白花蛇舌草15g) 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80例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后白细胞总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7.5%,两组比较(P<0.01)有明显差异。吴氏观察以参芪注射液(每支20m l ,含黄芪、党参提取物3.25g,具有健脾益气作用)配合化疗,有改善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并提高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张氏等 用复肝汤( 黄芪、黄精、白花蛇舌草
等)配合肝动脉置管埋植药物泵化疗治疗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并设单纯药物泵化疗组作对照,结果CR+PR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0%和35%,两组比较有差异性( P<0.05) ;生存期中位数治疗组为11个月,对照组为6个月;1年以上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为36.7%和14-3%,有差异性(P<0.05)。潘敏求等刚以健脾、清热、祛瘀三法合用治疗136例中晚期
肝癌,中药组90例、化疗组46例,结果中药组与化疗组治疗后半年生存率
为54%和30.4%、1年生存率为21.1%和43%。
王氏以通幽汤加减并配合化疗( 5-Fu+DDP) 治疗中、晚期食管癌54例,药用黄芪、太子参、生地、熟地、当归、黄药子、陈皮、赤芍、白芍、急性子、姜半夏、制南星,2个月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结果:CR12例、PR 33倒、SD5V] 、PD4例,总有效率83.3%,中位有效期11个月,中位生存期22个月;而单用化疗的48例病人,CR6例,PR20例、SD13例、PD9例,总有效率54.2%,中位有效期6个月,中位生存期1 5个月。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三) 扶正培本法与放疗相结合
放射治疗对部分肿瘤有效好的治疗作用,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如淋巴肉癌、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细胞癌等,对中度敏感的肿瘤,如鼻咽癌、上段食管癌、喉癌、未分化型肺癌、宫颈癌、皮肤癌等。但是放射线会破坏健康组织、杀伤白细胞和引起骨髓抑制,不但使局部及相应脏器受损,还会导致全身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是热毒耗气伤
阴,损及津液脏腑,所以防治放疗毒副反应主要治则为: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凉补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和活血化瘀等。
张氏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的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兼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创制了“ 扶正增效方” (主要药物有黄芪、白术、鸡血藤、枸杞子等) 配合放疗,可以提高肺癌治疗疗效。结果客观有效率( CR+PR) 为69.9%,明显高于单用放疗的40.7%( P<0.05) ,同时减轻了放射治疗的毒副作用。潘氏用扶正生津汤配合放射治疗150例鼻咽癌的远期疗 效观察,本方药组成:麦冬15g、天冬15g、沙参12g、生地12g、元参、绞
股蓝各15g、石斛12g、银花12g、茅根15g、白毛藤20一30g、党参12g、茯苓12g、白术l og、太子参12g、甘草3g。5、10年生率58%、30.8%。于尔辛认为,放疗合并中药能提高运期疗效,一般II期肝癌,单用放疗1年生存率
为30%,5年生存率为5%,但合并中医中药则1年生存率提高到70%,5年生
存率可达10%一20%。孙氏以扶正祛瘀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炒谷芽、炒麦芽、补骨脂、女贞子、丹参、赤芍、川芎)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30例,并以单纯放疗30例对照,结果两组CR:分别为23例、14例,PR:7例、15例,未缓解:O 例、l 例;生存1年者分别为3例、15例,生存2年者15例、7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苏氏针对放疗所致的口腔炎,用玄麦甘桔汤( 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生地、胖大海、板兰根
等) 加减治疗5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高氏等以清热生津饮( 玄参、生地、麦冬、黄芩、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金银花等随症加味) 并放射治疗162例鼻咽癌,可改善近期临床症状,相对提高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任氏等观察了希力新冲剂(鱼腥草、绞股蓝、半技连、黄芪、生地、生白术、生薏苡仁,随症加减) 配合放疗的作用,结果治疗组阴虚症状明显好转,白细胞下降5.6%,而对照照为25.8%(P<0.05)。邬氏采用中药放疗增效散( 丹参、红花、赤芍、沙参、甘草等) 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30例,并与30例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为对照,结果:两组总疗效无明显差异(IN ).05),但中药组淋巴结缩少50%及消退的放疗时问及次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和减少(P<0.01),且毒副反应较轻。提示本方对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王氏研究了,500g雪莲水煎剂对正常及5GY60Co一次性全身照射BALB,C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口服雪莲剂能增强巨噬细胞及TN F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药学联具有扶正固本提高免疫能力及促进辐射损伤修复的作用。
(四)扶正培本治疗癌前病变
肿瘤预防是世界医学上的高难课题,在高危人群中开展普查,发现癌前病变,运用中医药阻断癌前病变。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对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姜氏等用滋阴益肾的六味地黄丸治疗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取得85%的好 转率,随访5年癌变率为8.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3%。邱氏等报道,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剂治疗胃癌癌前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对照组服用vi tC、vi tA、vi tE西药。结果:中药组治疗后不典型增生消失率82.6%,西药租18.2%,不典型增生的消失与减轻情况中药组远较显著于西药组(P<0.05).吴氏等报道90年代初日本人曾对具有肝癌前期病变的肝硬化人群,用小柴胡汤进行前瞻性随机非盲法对照研究,发现肝癌的5年累计发病率较对照组低。马氏等用“ 胃友” (黄芪、肉桂、
吴茱萸、枳壳、姜黄、川芎、甘草、莪术等)治疗萎缩性胃炎510例,全部经胃镜病理组织学复查,基本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96.6%,该制剂可使胃粘膜逆传。服药后未发现恶变者。杨氏等对12年来200余例恶性萎缩性胃炎( tAG) 患者,以温中和为基本大法,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治疗,经过3年临床验记,取得良好效果。
( 五) 扶正培本法治疗中晚期肿瘤
对于已经不适于手术,放疔和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证实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稳定瘤本,廷长生存时间。
朴炳奎等以晚期肺癌患者气阴两虚占多数为依据,研制了益气养阴、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兼用清热解毒中药的“ 肺瘤平膏”,对晚期肺癌进行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对首次接受治疗,未经放疗或化疗患者服用肺瘤平膏28例,生存1年以内6例,1年以上15例,2年以上4例,3年以上3例,平均生存期12.5个月,中位生存期9.5个月。化疗组17例,生存1年内14例,1年以上例,没有生存2年以上者:平均生存期为7.5个月,中位生存期6,6个月。
从患者症状、肿瘤病灶稳定率、免疫功能、延缓CEA增加、血氧分压等各项指标分析对照肺瘤平膏治疗195例与化疗组144例,中药组均优于化疗
组。刘嘉湘等将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化疗组进行前瞻性治疗观察。中药组以滋阴、益气、温阳等扶正为主方药治疗。结果:中药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和1、2、3及5年生存率均较化疗组为高,而且在缓解和稳定癌灶方面,中药组也都比化疗组为优。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这对防 止和治疗肺癌发生转移都有重要意义。刘教授研制金复康口服液(主要成分有生黄芪、沙参、麦冬、石上柏等)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l 、2
年生存率康复康率为67.28%、67.28%,无二年生存者。林氏等以肺瘤平II号( 黄芪、西洋参、重楼、白花蛇舌草、桃仁、三七等)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5例,与化疗l O 例对照。结果有效率( CR+PR) 中药组为O %,化疗组为l O %;1年生存率中药组为28%,化疗组为10%。周氏采用扶正药酌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抗肿瘤中药,观察恶性肿瘤患者112例,其中经过手术者89例,未手术23例。治疗3个月后,改善症状,总有效率94.64%,肿瘤病灶变化RR为38.63%,卡氏评分明显提高。卞氏等用爱迪注射液(由人参、黄芪、剌五加和斑蝥组成) 治疗晚期恶性肿瘤43例;部分缓解41.2%,其精神、食欲、卡氏评分均明显改善,特别适用于中晚期体质较差而不能耐受放化疗的肿瘤病
人。石氏对30例手术后不能耐受化疗、放疗的骨转移乳腺癌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药主要以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总有效率为96.6%。林氏以益气散结汤( 北黄芪、党参、全瓜蒌、茯苓、半技莲、冬凌草、白术、灸甘草、木香、当归、丹参) 合消结散( 水蛭、壁虎、三七、牛黄) 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结果:
生存期小于12个月者12例,12.18个月者12例,19-24个月者12例,24个月以
上者24例;病人症状及生活质量亦有显著改善。陈氏以养阴清肺汤( 南北沙参、麦冬、生地、丹皮、玉竹、天花粉、山海螺、无花果等) 治疗晚期肺癌60例。结果:1、3年生存为56.67%、20.000, 4,平均生存期14.2个月。
三、扶正培本的不同治法在肿瘤治疗临床中的作用
( 一) 益气养阴为主治疗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以下简称肺癌)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一直高居榜首。中医治疗肺癌,各家分型及治法虽略有不同,但大多侧重于气阴两虚,因此益气养阴法是肺癌的常用方法。通过辨证,合理的应用益 气养阴药是提高肺癌疗效的关键。
朴炳奎、刘嘉湘用以益气养阴为主的中药治疗肺癌获得了较好疗效。王氏即用中药益气养阴为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其生存期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5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6.22个月,中位数生存期为3.53个月,中药治疗后中位数生存期为7.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7.2%。陈氏等运用由百合固金汤化栽的益气养阴方(黄芪、西洋参、冬虫夏
草、薏苡仁、百合、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玄参、芦根、甘草) 治疗小细胞肺癌,实验观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二)健脾益肾为主治疗胃癌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早期胃癌发现率提高,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综合治疗,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胃癌根治术后的五年生存率由过去的20%上升40%.50%左右,姑息切除术后的五年生存率为11.7%。
胃癌中晚期多有中焦虚寒的病理特点,手术、化疗后更造成元气大伤,极易出现命门大衰。肾为先天之本,内育真阴真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疗胃癌当从调补脾肾入手。明代张景岳对治疗噎嗝反胃也主张“ 健脾益胃,温肾滋润,余此二法,别无它法” 。
健脾益肾冲剂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创始者,著名肿瘤学专家余桂清教授研制的。从七十年代初开始,通过“ 六五” 、“ 七五” 国家攻关课题,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是中医治疗肿瘤中运用扶正培本法的首创。健脾益肾冲剂,本方剂是经临床实践中几经筛选的最佳组成。在Ⅲ期胃癌术后患者303例,化疗加本制剂的结果,3年生存率达79.4%,5年生存率达55.3%。
( 三) 健脾理气为主治疗肝癌
肝癌预后极差,仅1%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根据1016例肝癌临床观察,其主要症状依其发生频率依次为肝区疼痛、上腹肿块、上腹胀满、乏力、胃纳减退、消瘦、恶心、发热、腹泻、呕吐、便秘等,可以看到除肝 区疼痛、上腹肿块、发热外其余均系脾胃方面的症状。据此认为肝癌虽其病位在肝,但病本当在脾( 胃) ,治疗应以健脾理气为主。
于尔辛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对中期大肝癌患者采用放疗,同时常规应用中药,尤其是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如党参、白术、茯苓、枳实、凌霄花、八月札等。对228例大肝癌,均经病理证实,采用上法治疗,用寿命表法统计其自下而上率1为59.4%,3年34.85%,5年25.41%,中位生存期18.3个月。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70%以上患者,肿瘤区的放射量可达_zoom Y以上,生存率1年100%,3年68.42%,5年68.3批。林氏等应用中药及中药结合放化疗治疗11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残留和复发、转
移者,以健脾理气、疏肝解郁、化湿和中、益气养血药物为主,结果110例患者中,1年生存为(70.78士8.53)%,3年生存率为(33.82-49.25)%,5年生存率为(16.00:1:7.43)%,有4例已生存10年以上,认为以扶正健脾为主的治则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刘氏以健脾益气、活血散瘀的健脾化积汤( 太子参、白术、郁金、莪术等) 治疗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PR有5例,肿瘤轻度消退9例,无变化13例,总有效率75%,同时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后存活最长者为2年6个月,年均生存期13个月。
( 四) 益气活血为主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时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之一,是导致大多数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血液高凝状态也与其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正气内虚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内在根本原因,瘀毒未尽是影响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采用
益气活血为主防治肿瘤复发转移。
王氏等发现在108例N SCLCde气虚血瘀证者占60.2%,认为痰瘀互结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指标,用益气活血散结法(生黄芪、太子参、沙参、茯苓、五味子、夏枯草、三棱、莪术、三七、蒲黄、石见穿、地龙) 配合cE和CAP方案化疗后,PR+N C率为80.5%,6个月转移为29.3%,并认为该方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提高疗效、减少转移的重要机理。卜氏以扶正化瘀基本方( 黄芪15g、鳖甲、蛇六谷、壁虎、白术各
12g、薏苡仁30g、当归10g、茯苓18g、白花蛇舌草30g) 随症加减,配合化 疗治疗胃癌术后36例,结果1年内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10例,未见复发及转移22例,不能确定有无转移4例。而对照组单纯化疗32例中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18例,未见复发转移11例,不能确定有无转移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中药与化疗协同可以阻滞胃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
扶正培本法释义
扶正培本又称“ 扶正固本” 或“ 扶正培元” ,是中医诒疗疾病的主要治则之一,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固本就是调护人体抗病之本。扶正培本即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扶正培本治则是以健脾益肾为重点,同时也包括了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调节。
《内经》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医案》论述肿瘤说:“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
《诸病源候论》谓:“ 凡脾肾不足,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脾虚则中焦不化,肾虚则下焦不化,脾肾亏虚则正气不足,不能化带则应岩瘤
《外科医案汇编》曰“ 正气虚则成岩” ,《妇人大全良方》“ 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目乳岩” 。古人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客邪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由于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等,而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又常以手术、放疗、
化疗以攻伐癌肿,极易造成肿瘤患者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失调,抗肿瘤能力下降。中医药学治疗原则是“ 补虚益损” 。因此,扶正培本治则在防治肿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临床、实验研究中或以看出,肿瘤扶正培本治则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症状,还可保护脾胃与骨髓功能,减轻放化疗反应。虽不能根治,但可提高生存质量,延
长生存期,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
扶正培本法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
扶正培本法防治肿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其作用原理可归纳下列几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活力。
2、保护骨髓,改善其造血机能;
3、提高内分泌及体液调节功能;
4、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 P) 含量及其与环磷酸鸟苷( eG M P)之比值,有利于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5、提高机体物质代谢,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调节某些微量元素的相对比值。
6、清除机体内有害自由基,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其损伤;
7、某些扶正培本方药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增强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8、某些扶正培本方药对实验荷瘤动物能抑制浸润和转移,同时有可能预防肿瘤和治疗癌前病变。
扶正培本法常用药物及应用
扶正培本的方法很多,如健脾和胃、补肾益精、养阴生津,补肺益气等。在查阅总结本科近二十年来的有效病历,通过总结发现我科最常用的扶正培本中药有:黄芪、党参、太子参、当归、女贞子、旱莲草、黄精、麦冬、天冬、附子、地黄、枸杞、龙眼肉、补骨脂、阿胶等。在黄芪
的使用上补气升阳,补脾益肺,补气养血,在肿瘤的治疗中多重用,剂量偏大,常用30g,尤其在放化疗期间,骨髓抑制严重,白细胞下降,常与当归合用益气生血;党参多用于补中益气,用于肺气虚弱之咳嗽气急;脾气虚弱之食少便溏,以及中气不足等证。配白术治脾虚溏泄;配当归治血虚气弱;配附子治阳虚欲脱。但由于味甘,过于滋腻,对于胃脘部胀满者少用,多以太子参代替。
扶正培本法运用注意事项
在运用扶正的补养方法时,既要考虑先天之本的肾脏,也要照顾后天之本脾胃,因为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任何补养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故而扶正法对脾胃的调节应放在首位,脾胃没有衰败,则抗病祛邪就有了本身的基础。防治肿瘤临床上,按不同病情或以补脾为主,或以补
胃为主,或脾胃双补。在扶正的同时,并配以祛邪的抗癌药。选用较有针对性的药物。将扶正的补益药与抗癌药同用,比单纯的用抗癌药似乎更为有益,更少副作用。
扶正培本法典型病案
1、胰腺癌( 伏粱)
苏X× ,男性,65岁,教师。1994:8月25日 初诊
主诉:胰腺癌术后一月伴上腹隐痛、低热
病史:患者因反复发热并呈进行性消瘦,于1994年6月经某医院B超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3.0X4.0crn,考虑胰腺癌,同年7月于该院作胰腺癌
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与周围脏器粘连,即行姑息切除。术后一月来诊。
现症:患者上腹隐痛,午后低热37.50C,精神差,消瘦乏力,时有恶心,纳差,腰酸,头晕,大便干,舌淡苔白,脉滑细。
中医诊断:伏梁证属脾肾两虚,西医诊断:胰腺癌
治则:健脾益肾处方:
太子参15g 枸杞子15g 淮山药15g,
白术15g 茯苓15g 桑寄生15g,
续断15g 女贞子15g 熟地20g,
麻仁15g, 元胡l O g, 焦山楂30g,
谷芽30g
14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9月10日,病人服上药后精神好转,食欲及体重增加,体重增加,头
晕、腰酸减轻,上腹部时有隐痛,午后仍有低热,舌淡红,苔少,脉细弱,证属气阴两虚挟气滞,投以滋阴清热,益气活血,处方:
生地30g 地骨皮10g 青蒿10g
沙参15g 麦冬15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厚朴10g 桃仁15g
丹参15g 旱莲草 10g 赤芍10g
夏枯草15g 半枝莲15g 扁豆10g
白薇10g 黄精15g 麦芽30g
30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l O 月10日患者精神好,面色红润,体重增加10公斤,食欲好,低热已退,仅胃脘部有轻度不适。腺头部一肿块3.0X3.1cm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腹部B超显示,胰未见肝转移,证属脾肾两虚。治则:健脾益 肾,兼以抗癌
党参30g 白术10g 茯苓15g
山药15g 郁金10g 黄芪15g
枸杞15g 龙葵l O g 山茱萸15g
菟丝子15g 半夏10g 陈皮6g
半枝莲15g 露蜂房6g 焦三仙30g
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服,日一剂,同时配合服用加味西黄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二者交替服用。
四诊:半年后患者来院复查,精神好,无明显不适,复查腹部B超,胰头部肿块2.1cmx2.8cm ,较前缩小。舌淡苔白脉细,证属气血双亏,治以补益气血,兼以抗癌。
处方:
太子参15g 补骨脂15g 熟地30g
川芎15g 赤芍15g 白芍15g
白术15g 扁豆10g 茯苓15g
枸杞15g 黄芪15g 蚤休15g
泽兰10g 郁金10g 露蜂房10g
焦三仙30g 白花蛇舌草30g
水煎服,日一剂,间断服用加味西黄胶囊。
一年后患者再次来诊复查,B超示胰腺肿块无变化。患者自觉无不适,未见转移,说明肿瘤得到控制,为巩固疗效,仍守上方继续服用三月。1998年6月,患者因出现黄疸,B超示肝内转移而死亡,患者术后生存4年1个月。
[按]胰腺癌属中医' ' 伏梁’ ’ 、“ 瘫积” 等病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正气亏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导致肝郁脾虚,湿热蕴蒸,瘀毒内阻而成本病。故治疗多采用治病求本,先给与健脾益肾,扶正培本,兼以用舒肝利胆,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治法,而本例为一术后晚期胰腺癌患者,正气大虚,徒事克伐,恐欲速不达,故前后数诊始终坚持以扶正为本,对于痼疾,补消并行,缓缓图之,终使患者近期症状改善,瘤体稳定,术后生存4年1个月,真正体现了中医药扶正培本的治疗优势。
2、胃癌( 反胃)
梁× × ,男,41岁,河北省人,教师。
主诉:2月前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急诊入院,经外科开腹探查,发现胃体部巨大肿物,与胰腺、腹主动脉粘连,无法切除,而就诊中医。初诊时间1983年1月12日。
现症:胃脘胀满,隐痛不已,口泛清水,喜温怕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面色苍白无华,锁骨上淋巴结未见肿大,腹部手术刀口愈合良好,肝脾触及不清,上腹轻度触痛。脉象细稍弦,苔黄,舌红有齿痕。
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脾肾阳虚,正虚邪盛
西医诊断:胃癌
治则:温健脾肾,散瘀消痞
处方:桂附地黄丸加味。
熟地l O g 山药l O g 山萸肉12g
泽泻15g 炮附片6g 肉桂6g
党参15g 白术l O g 茯苓12g
菟丝子10g 半枝莲15g
生薏苡仁15g 藤梨根15g
焦楂曲各15g 大枣5枚
一日一剂,水煎服。
连服两周,胃脘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增加,大便软不成形。原方加川断15g,加服加味地黄丸,每次2粒,每日3次,饭后服。继续观察两周,患者体质逐渐恢复,精神,食欲均比前好转。左上腹部触及拳头大小肿物,质硬,不活动,边界不清,无腹水。生化检查基本正常,脉象沉细,苔薄白,舌暗红。加用化疗,5.氟脲嘧啶500m g,静脉点滴,每周2次。501注射液4m L,肌肉注射每日1次。乌关碱注射液2m L,肌肉注射,每日1次。两周后改为健脾补肾,散瘀除痞中药汤剂:
太子参15g 白术l O g 枸杞子15g
女贞子15g 菟丝子l O g 故纸l O g
仙鹤草30g 白芷l O g 蜂房10g
血余炭10g 清半夏10g 淡竹茹12g。
每日一剂,浓煎,分次口服,连服六周。
化疗复查,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面色红润,体重增加,左上腹肿块明显缩小,呈扁平状。同年5月患者带药回家继续治疗。服用加味西黄丸2粒,每日3次。汤药:
生黄芪60g 当归20g 太子参60g
生苡仁609g( 包煎) 枸杞30g 女贞40g 夏枯草60g 白花蛇舌草l O O g 半枝莲60g 藤梨根60g 白芷30g 蜂房30g
血余炭30g 清半夏30g 郁金10g
香附l O g 大枣30枚
以上中药加水煎煮3次,回收药液,蒸发回流浓缩成膏,1匙,每日服3次。加服征癌片,每次3片,一日3次。自觉恢复良好。
二诊:1983年9月16日。服药后恢复良好,纳食佳,眠可,二便调,为巩固疗效,再次住院。给予丝裂霉素8m g、静脉冲,每周1次,5一氟脲嘧啶500m g,静脉点滴,每周2次,长春新碱1m g,静脉冲,每周1次,共做6周为一疗程。化疗中口服扶正冲剂1包,一日两次;加味西黄丸2粒,一日3次。
服药后病情大有好转,面色好润而有光泽,体重增加,食欲明显好转。带 药回当地巩固治疗。
三诊:1984年12月5日,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经复查病情稳定,患者不同意化疗,带药回当地服。
熟地10g 山药10g 山萸肉12g 泽泻15g
炮附片6g 肉桂6g 茯苓12g 菟丝子10g
党参15g 白术10g 生苡仁15g 藤梨根15g
大枣5枚 半枝莲15g 焦楂曲各15g
白屈菜10g 鸡内金30g
一日一剂,加味西黄丸2粒,一日三次。患者经过长期中药或中成药和间断化疗,带瘤存活3年6个月。
[按]该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经外科开腹探查,发现胃体部巨大肿物,与胰腺、腹主动脉粘连,无法切除,而转由中医保守治疗。就诊时胃脘胀满,隐痛不已,口泛清水,喜温怕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脉象细稍弦,苔黄,舌红有赤痕。属脾肾阳虚,正虚邪盛,诸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虚损,则喜温怕冷,纳差便溏,腰膝酸软。肾阳有化气利水的作用,肾阳虚损,不能行气化水,则水液失
调而壅滞为患,水湿停滞于内而见胃脘胀满,隐痛不已,口泛清水,故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为主,加桂,附补水中之火,以鼓舞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加党参,白术,大枣以补脾胃之气,如此通过脾肾水火并补,则阴阳协调,邪去正复,肾气自健。更加藤梨根,半枝莲以清热解毒,散瘀,消痞,抗癌之功。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注意了扶正培本,健脾补肾,同时兼以
清热解毒,散瘀消痞,取得较好疗效。
3、邓× X,男,63岁,干部。2002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右肺门肿物伴咳喘、胸痛1月病史:患者于2002年5月上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气短、胸痛等症,经北京某医院入院检查,CT示右肺门肿物3.2x4cm ;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约1.2x1.Scm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鳞癌细胞,诊为“ 右肺鳞癌” 病理分期:IIIb期fr4N 2M o) 。因患者拒绝放、化疗治疗,故来求治于中医。现症:患者神清、颜面浮肿、咳喘较甚、胸痛、痰白而粘、颧赤、双颈静脉怒张、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肺积证候:肺脾两虚,水湿痰瘀互结,西医诊断:右肺癌
治则:健脾益气,祛痰利湿化瘀
处方:
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白术12g
茯苓15g 猪苓12g 生苡仁20g
川贝12g 桔梗15g 苏子12g
苏梗12g 紫菀10g 清半夏10g
陈皮12g 大腹皮15g 汉防12g
莪术10g 炙甘草l og 白花蛇舌草20g
14剂,水煎服
二诊:6月19日,患者气喘胸痛及面部浮肿明显减轻,颧赤、双颈静脉怒张消失,现咳嗽、痰白量多,气短、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辨为肺脾两虚,痰湿内阻,治以健脾益肺,化痰散结
处方
生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15g
杏仁 10g 川贝15g 桔梗12g
生苡仁20g 瓜蒌12g 清半夏9g
枳壳15g 大腹皮15g 夏枯草15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14剂,水煎服
三诊:7月2日,患者咳痰减轻,食欲增加,复查胸cT示:与前片比较右肺门肿物减小。现偶有干咳无痰,自觉仍乏力,余无不适,舌淡苔薄,脉沉细。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阴,佐以抗癌。
处方:
生黄芪30g 太子参20g 石斛12g
沙参12g 天门冬15g 麦门冬12g
枸杞子15g 杏仁10g 生苡仁20g
茯苓15g 赤芍12g 郁金12g
金荞麦15g 龙葵20g 白英15g
日一剂,水煎服,并加用益肺清化膏。治疗后随访一年,病人病情稳定。
[按]:肺癌属中医学的“ 肺积” ,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六淫之邪乘虚入肺,肺脏功能失调,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痰瘀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的疾病,肺癌的虚以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在临证时首先
要辨清虚实以及虚实的多少,治疗上或以扶正培本为主,或以祛邪( 抗癌),应当根据病人证候变化,辨证论治。
该病例初诊时咳喘、胸痛较甚,表现为邪气壅盛,故治法以攻邪为主;二诊时咳喘大减,病势去半,但仍咳嗽痰多,仍重在祛邪,兼顾正气;三诊时患者症状轻微,肿瘤缩小,正虚邪不盛,敌以扶正抗癌为大法,坚持每 天限药,病灶稳定,至今存活。
在临床处方用药时,既要重视辨证施治,又要吸收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一定抗癌活性的中药,争取一药多用,有利于提高疗效。前面处方中的多数药物,实验证明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或免疫增强作用。
一.扶正培本合并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释义:
肿瘤多有形,历代医家多认为症积、石瘕、痞癣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有关。《医林改错》日:“ 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肿物多由瘀血所致。临床观察证明:几乎所有肿瘤普遍存在有瘀血兼证。对于恶性肿瘤病人血液循环处于“ 高凝状态” 的说法,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的阻滞
凝结,多由跌仆损伤或过寒过热、或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气血凝滞不散,久而久之,便成瘀积肿块。如体内或体表肿块经久不消,坚硬如石或凹凸不平;唇舌青紫或舌体、舌边,舌下有青紫点或静脉曲张;皮肤黯黑、有斑块、粗糙、肌肤甲错;局部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脉涩等。瘀血是肿瘤的病因之一,也是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
物,针对瘀血而采用的活血化瘀法是肿瘤临床常用治法。活血化瘀法不但能祛邪消瘤,亦可配伍其他治法对瘀血引起的发热、瘀血组络引起的出血、血瘀经络所致的疼痛等症状进行治疗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临床上对肿瘤患者施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全身症状、体征也有好转。
活血化瘀法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
实验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肿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抗肿瘤的增效作用。
2.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3. 调整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4.预防放射性纤维化,减少副反应。
5.对肿瘤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
6.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常用药物及应用
我科医师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有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郁金、延胡索、乳香、没药、五灵脂、王不留行、水蛭、全竭、蜈蚣、斑蟊,水红花子、石见穿、血竭等。
在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中,往往应注意活血化瘀药的剂量,正确掌握其剂量是使用活血化瘀药,发挥最大效用而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的关键。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药常用剂量的使用通常是用在初次用中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
活血化瘀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有以下几个指征:1、恶性肿瘤增大迅速,其他方法缺乏效果,不能抑制其发展者。2、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剧烈,用其他止痛药无效者。3、转移灶的患者,转移灶不能稳定而迅速增长者。4、肿瘤患者肿瘤虽然不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但经长时间中药或中西医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者。5、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期望化疗杀伤( 控制) 肿瘤的效果更好者。
活血化瘀药小剂量应用指征:1、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已有出血者。2、对某些活血化瘀药不能耐受者。3、多种活血化瘀药配合应用时。4、小剂量化瘀药物加入复方能起作用者。
活血化瘀法运用注意事项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时,单独使用比较少,通常根据辨证,同时结合其他治则,如健脾益气、软坚散结等共同发挥协同作用。另外,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活血化瘀法还可与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相配合,提高疗效并减少副反应。只要辨证准确,恰当用药,合理配伍,应用活血化瘀药,对于肿瘤的治疗还是有一定疗效的。在放疗及化疗期间,以活血化瘀佐以扶正培本,多数病例确能增加疗效。由于有些活血化瘀药也属免疫抑制荆的范畴,为慎重起见,临床不应单纯应用活血化瘀药,而应与扶正培本药物配伍使用。
扶正培本合并活血化瘀典型病案
1. 乳腺癌( 乳岩)
肖× X,女,38岁
主诉:乳腺癌术后5年复发,心烦急燥,纳食少,胸胁胀痛
病史:1977年6月发现左乳腺肿物,同年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报告为腺癌。术后未进行其他治疗。1982年3月发现手术部位有多个肿块隆起,边不清,中等硬,小者0.5x0.5CM ,大者1.0
x1.5CM ,取活检病理为转移性腺癌。因恐惧化疗,故找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乳岩辨证:肝郁气滞,西医诊断: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复发
治则:舒肝理气,化瘀散结
处方:
柴胡7g 当归1og 白芍12g
香附7g 郁金10g 青陈皮各9g
草河车15g 夏枯草15g 山慈菇10g
生牡蛎15g 莪术10g 白花蛇舌草15g
加味西黄丸,每次2粒,每日2次。
服药半年肿物未见长大,症状缓解,自行停止治疗。
二诊:1983年2月5日。自1月开始咳嗽,胸疼,腰疼,活动后加重,心烦,面红阵发潮热小便短赤,舌质暗有瘀斑,脉象弦细。胸片正侧位,双肺转移癌。
辨证:瘀毒壅肺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
处方:桃红四物汤,银花甘草汤加减。
桃仁7g 红花10g 赤芍12g 元胡12g
郁金12g 银花30g 甘草3g 浙贝10g
鼠妇6g 公英15g 草河车15g 半枝莲15g
水煎服,24剂。
三诊:1983年3月5丑。服药24剂后疼减轻,但仍有咳嗽,痰稀色白,气促,浮肿,腹胀,便溏,四肢无力舌质暗红,苔厚,脉濡。
辨证:肺脾两虚型
治则:益肺健脾,解毒去瘀。
处方:
党参30g 白术12g 茯苓15g
清半夏12g 桑白皮10g 桔梗6g
生薏仁15g 苇茎15g 冬虫夏草3g
草河车12g 川贝12g 焦曲楂各15g
水煎服,24剂。
加味西黄胶囊2粒,每日3次。
服药半年病情稳定,拒绝化疗。
四诊:1985年2月3日。停药12个月后于1984年12月开始头痛,恶心,呕吐。脑CT检查,颅内占位病变,脑转移,行全脑放射治疗,放疗中口干头晕,纳呆便干,脉象数苔黄,伍用扶正解毒,养阴清热,凉补气血,减轻放疗反应,使放疗顺利完成。放疗后肿瘤缩小,症状缓解,但仍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质淡,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气血双亏
治则:补气养血,佐以抗癌。
处方:益气养荣汤,当归补血汤加减。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5g
炙甘草3g 陈皮9g 当归10g
生地黄12g 杭白芍10g 香附6g
川贝12g 生黄芪30g 全蝎10g
蜈蚣2条 山慈菇10g 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服,24剂。
加味西黄胶囊2粒,每日3次。连续服药2年,带瘤生存5年,于1987年1月12日左胸壁溃烂,脑转移,骨转移等恶病质,全身衰竭死亡。
[按]本例患者乳腺癌术后5年复发转移,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在双肺转移后接受中医治疗生存4年,脑转移后生存2年1个月。由此给我们的提示是乳腺癌即使早期作根治术也应定期检查。很多学者都认为:癌症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都说明癌症患者虽然各种治疗后仍难避免体内没有残存的癌细胞,为防万一,术后应接受其他治疗。临床常见许多中晚期患者,经中医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治疗后,带瘤生存多年,有的在姑息术后也生存多年未见复发或转移,但有的患者在术后或放化疗后不久即出现复发或转移。
这些除与手术的彻底性,癌瘤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防御机能的下降和失调有关,所以,有效的防止复发和转移,除了作彻底的根治术,尽可能使无残留的瘤细胞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抗癌效应,保持内环境和平衡,此时采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施治,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2、结肠癌( 肠蕈)
江× × ,63岁,干部。2000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结肠癌术后发热l 周伴腹痛
病史:患者1999年11月起腹部持续疼痛,便次增多,大便溏稀并带脓血,2 000年元月20日诊于北京某医院。经查发现腹内包块,剖腹探查见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有一肿块,质硬、固定且与后腹壁粘连,无法切除,故行人工肛门造瘘术,肿物旷置,术后病理为乙状结肠腺癌,术后化疗多次,用药不详,因不能耐受而中断。近一周来持续发烧,高达39.6℃,腹痛、腹胀、多汗,经用抗生素不能完全控制,故来我院求诊。
现症:面色苍黄无华,重病容,低热37.℃,腹痛,多汗,畏寒,小便正
常。人工肛门通畅,白细胞13.7X109。舌质暗有瘀斑,舌边齿痕,苔白,根黄厚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肠蕈辨证为气虚血亏,湿热瘀结,西医诊断:结肠癌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化瘀
处方:三仁汤加减
生苡仁15g 杏仁l og 白蔻仁l og
半夏12g 厚朴l O g 藿香10g
蒲公英30g 土茯苓20g 黄柏10g
元胡10g 焦三仙30g 银花20g
赤芍l O g 丹皮10g 甘草6g
白花蛇舌草30g。
上方7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00年7月2日服上药后湿毒有减,发热已除,腹痛减轻,仍有胀
痛、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心悸纳差、二便如前。舌红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滑,治法同上;处方以前方减去银花、公英,加抗癌中药草河车30g,龙葵30g,及补气黄芪20g,沙参30g,上方14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00年7月16日腹胀、腹痛明显缓解,食欲增加,时有头晕,自汗,二便尚调,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根黄白腻,脉细滑无力,仍守上方加半枝莲30g,白头翁20g。又服药20剂。
四诊:2000年8月7日,自觉精神体力较佳,纳呆。二便调。舌质有瘀点,苔薄白根略黄,脉沉细,以健脾利湿,化瘀解毒为法,
处方:
太子参30g 黄芪20g 云苓l O g
川芎l O g 土茯苓20g 生薏仁15g
半夏l og 焦三仙30g 川楝子l10g
莪术l O g 草河车15g 龙葵30g
白英30g 蛇莓20g 半枝莲30g
甘草6g
上方20剂,水煎服,日一剂
自2000年8月至2003年3月的两年半时间里,以上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五诊:2003年3月4日,患者复查,单项谷丙转氨酶5l u,食欲较好,无气短、多汗等症,但有时饮食不慎则腹泻,大便1日4~5次且易外感,舌淡 红,苔薄白,坚持治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利湿解毒。
处方:
茵陈15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黄连l og 生薏仁15g
白蔻仁15g 山药l O g 生黄芪30g
党参15g 草河车15g 白英30g
龙葵30g 杭芍15g 土茯苓20g
生甘草6g 白花蛇舌草30g
上方20剂,水煎服,日一剂
六诊:2003年3月25日服上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大便每日2~4次,成形,无腹痛,原来肛门处已无明显分泌物,肝功能正常,见面色红润,舌稍暗,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去茵陈,加苍白术各10g、山萸肉10g、枸杞l0g,以健脾补肾,长期服用至今。
[按]:结肠癌属中医' ' 肠蕈” 、“ 脏毒” 、喉血” 等病范畴,本例为一晚期结肠腺癌患者,探查术后因化疗反应剧烈而中断,一直坚持服用扶正培本、化湿解毒及活血化瘀中药已二年半,带瘤生存,生活质量较高。
在治疗的每一阶段均按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随证治之。初诊时,湿热瘀毒明显,虽有气虚兼证,仍以祛瘀解毒,清热化湿为主,待实邪渐去,虚证呈现,以脾虚肾亏为本,故投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之品,并坚持用解毒抗癌中药( 如龙蛇羊泉汤、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术、土茯苓、白头翁等)控制癌瘤发展,治疗过程中始终贯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抗癌相结合。扶正以健脾补肾为主,抗癌则采用清热解毒、理气化滞,祛瘀攻积、燥湿和中等方法治之,效果明显。
l 、谷× × ,女,70岁,退休,2000年11月7日初诊,病历号031446。
主诉:左肺上叶肿物一个月。
病史:患者于2000年9月出现咳嗽、小量白痰,9月29日在复兴医院胸片示,左肺阴影,考虑肺癌,大小约3×3cm。9月30日在该医院检查:左上肺癌,双肺支气管扩张,肺气肿,10月10日在肿瘤医院诊为左上肺癌,家属拒绝手术。
现症:目前无明显症状,纳可,大便正常,CEA19.5m g/m L,舌略暗,苔
黄,脉弦。
中医诊断:肺积证候:气血痰滞。西医诊断:左上肺癌,病理不详。
治则:益气活血、软坚解毒
处方:
①半枝莲15g 白英12g 莪术9g
白僵蚕12g 苡仁12g 全瓜蒌12g
夏枯草12g 土茯苓12g 白术15g
太子参12g 黄芪30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②软坚消瘤片240片,4片。
③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二诊:2000年12月19日 ,痰中带血,不发烧,舌略暗,脉弦略数。
处方:
①上方加山药10g、白豆蔻5g、仙鹤草12g。14剂,水煎服。
②软坚消瘤片240片,4片。
⑨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三诊:2001年1月2日,仍有痰,咽不适,其他同前,舌脉同前。
处方:
①半枝莲15g 白英12g 白僵蚕l 2g
全蝎3g 蜈蚣3条 苡仁12g
全瓜蒌l 5g 土茯苓12g 藤梨根15g
白术15g 黄芪30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②软坚消瘤片240片,4片。
③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四诊:2001年1月16日,痰细胞来找到癌细胞,痰少。气憋,乏力,纳可,舌暗苔薄黄,脉滑数。
处方:
①半枝莲15g 白英12g 白僵蚕12g
苡仁12g 全瓜蒌l 0g 土茯苓12g
藤梨根15g 白术15g 黄芪30g
甘草6g 苏梗 9g 枇杷叶10g
白豆蔻5g
l4剂,水煎服。
②软坚消瘤片240片,4片。
③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五诊:2001年5月8日,从2月28日到4月24日住院,康莱特治疗,肿瘤稳
定,无明显不适,舌略暗,脉缓。
处方:
桔梗9g 杏仁9g 沙参9g 麦冬9g
白术15g 芡实10g 山药10g 枳壳12g
黄芪30g 太子参12g 陈皮9g 莪术9g
夏枯草12g 炒三仙30g 肉桂5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②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六诊:2001年5月30日,痰中带血丝,不咳嗽,咽干,舌暗,脉弦。
处方:
桔梗9g 杏仁9g 沙参9g 麦冬9g
白术15g 山药l og 枳壳12g 生地炭12g
黄芪30g 太子参12g 莪术9g 侧柏炭l 2g
炒三仙30g 肉桂5g 甘草6g 土茯苓15g
半枝莲15g。
7剂,水煎服。
七诊:2001年6月6日,痰不带血,不咳嗽,咽干,纳可,二便调,舌暗苔黄,脉弦滑。
处方:
①杏仁12g 桔梗12g 全瓜篓12g
姜半夏9g 枳壳12g 荷梗9g
黄芪30g 太子参15g 沙参12g
白术15g 炒三仙30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苡仁10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②西黄解毒胶囊4盒,2片。
此患者一直中医药治疗,多次行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肺部肿物缓慢增大,但病人生活能够自理,2005年3月随诊时存活。
[按]肺癌属中医的“ 肺积” 范畴,由正气亏虚,外邪乘虚入肺,肺失宣降,气机运行不畅,血脉受阻,津液失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痰瘀互结,形成肺部积块。病理性质当全身属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肺癌之虚以阴虚及气阴两虚最为多见。临证时首先要辨明虚实,以及虚实的多少。治疗上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 抗癌) 为主,或扶正驱邪并重,始为
得法。
该患者初诊时咳痰喘满,邪气壅盛,故治法以活血化瘀攻邪为主;兼顾正气;后来患者症状轻微,肿瘤稳定,正虚邪不盛,故治疗一直以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软坚消瘤为大法,坚持每天服药有四年余。患者虽然肺部肿物缓慢增大,但病人生活能够自理,2005年3月随诊时存活。从此病例看出在临床治疗方面,重视辨证施治,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单 纯补虚扶正是难以消除肿瘤的,片面强调扶正有时则会贻误病机。但若只强调祛邪抗癌,亦可伤正,造成病情恶化。所以在临床中,应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区别对待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医宗必读· 积聚》所言:“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伐,则任受补。”
二.扶正培本合并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释义
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热毒,是指郁火及邪热郁结日久而成为热毒,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郁久不散,也能导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瘀滞等情况,如热毒郁结较甚,或气血虚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毒滞难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渐成肿物或癥瘕积块。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在病情不断发展时,临床常有发热、疼痛、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苔黄、脉数等火毒炽盛之证。这种证候,往往同肝郁化火,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或痰火胶结有密切关系。要去除毒热内蕴或邪热瘀毒表现,故应以清热解毒为大法治疗。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清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感染,所以能减轻症状,在恶性肿瘤某一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发展的作用。同时清热解毒
药又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所以清热解毒法是恶性肿瘤治疗中较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
清热解毒法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
近凡年来关于清热解毒药抗肿瘤的药理研究报道很多,综合起来其药
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直接抑制肿瘤的作用:
2. 调整机体免疫力:
3.抗炎排毒:
4.调节内分泌功能。
5.抗菌抗病毒作用。
清热解毒法常用药物及应用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龙葵、七叶一枝花、山豆根、板蓝根、虎杖、紫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夏枯草、败酱草、穿心莲、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石上柏、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鸦胆子等。
清热解毒法运用注意事项
清热解毒法为防治肿瘤的常用治法,属“ 攻邪” 范畴。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辨清正邪之盛衰,与其他法则和药物相结合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应根据毒热蕴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表现,分别选用作用于不同部位的清热解毒药,如黄芩清上焦肺热,黄连清胃热,
黄柏清下焦热,龙胆草清肝胆热,栀子清三焦热等。同时,清热法又常与利湿法同用,解毒法常与化瘀散结法等一起使用。所以结合病情,辨证地应用清热解毒药,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清热解毒药属寒凉之品,久服会妨碍胃肠功能,特别是原有脾胃虚寒者,使用更应慎重,临床常配伍温中,健脾和胃药以顾护“ 胃气” 。
扶正培本合并清热解毒法典型病案
l 、肝癌( 肝积)
杨xx,男性,76岁,教师,1999年6月1日初诊
主诉:原发性肝癌肝伴肝区不适,腹胀,低热
病史:患者于1999年4月出现肝区不适,轻度腹胀,进行性消瘦,经某医院
cT检查发现肝右叶有一肿物,约3X5cm ,少量腹水,化验H BsAg(+),l i B
cAg( +) ,H BcAg( +) ,AFP>350u,ALT86u,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11期。因本人拒绝介入化疗,
遂求治予中医。
现症:患者肝区不适,腹胀,午后低热,T37℃,纳差乏力,形体消瘦,面 色萎黄,巩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平坦,肝于肋下可触及,大4cm ,表面结节感,腹水症( 士) ,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化验,AGT131,LDH 240,总蛋白5.6,白蛋白2.6,AFP>350u,CT示肝右叶肿物4cmX5cm 大小,少量腹水,舌质红,黄腻苔,脉细滑。
中医诊断:肝积,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内结,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III期。
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和中。
处方:
黄芪15g 白术15g 薏苡仁15g
白蔻仁15g 佩兰15g 杏仁12g
清半夏12g 厚朴12g 黄连12g
藿香12g 通草12g 滑石15g
竹叶15g 猪苓15g 茯苓15g
龙葵15g 焦三仙30g 白花蛇舌草15g
炒莱菔子15g
上方30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1999年7月15日患者发热已退,腹胀减轻,B超示腹水消失,食欲及乏力症状改善,肝区仍有轻度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以舒肝健脾、化瘀消积。
处方:
党参15g 黄连15g 炒白术15g
生苡仁15g 炒蜂房6g 生山楂15g
郁金15g 元胡15g, 炮山甲12g
八月扎15g 凌霄花15g 丹皮12g,
藤梨根15g 厚朴12g 木香9g
莪术12g 白英15g 炒菜菔子15g
白花蛇舌草15g
水煎服,日一剂,另配合西黄解毒胶囊,每次3粒,日2次。
以上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用药半年后,诸症状明显减轻,复查ALT54,LDH 206u/L,AFPl 00u,总蛋白6.69,自蛋白3.89,CT示-肝内肿物3x4cm ,由原来卧床不起恢复至能骑车外出。目前仍健在。
【按】:肝癌属中医“ 肝积” 、“ 魉瘕” 、“ 积聚” 、“ 臌胀” 、“ 癣黄” 等病范畴。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抑郁,脏腑失调,气血虚弱,内热寒盛,饮食不消,脾虚湿困,湿郁化热熏蒸而成黄疸,气滞血瘀久之而成肝积。本病例诊断明确为原发性肝癌,III期,因拒绝介入化疗,故完全采用中医治疗。首诊从舌、脉、症分析,为肝郁脾虚引起运化失司,湿邪内停,郁久化热,此时,郁与虚为本,湿和热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
本,因湿热困脾,三焦不畅,治疗应首先清利湿热,宣畅三焦,待湿去热 除后再重用舒肝健脾之品以治本,故以三仁汤为主加减。此处用黄芪取其补气利尿之效,黄连取其清利中焦湿热之功.二诊时患者腹胀减轻,食欲渐开,此时湿热已除,故以舒肝健脾、化瘀消积为主治之,并配合解毒抗癌中药加味西黄胶囊( 人工牛黄、制乳没、黄芪、山慈姑、香橡、夏枯草、三七、何首乌等组成)共同发挥扶正抗癌功效。
2、乳腺癌(乳岩)
张x× ,女,46岁。2004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右乳癌术后,放疗后,右侧胸壁切1:2处溃疡。
病史:患者2004年7月在外院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术后行放射治疗,放疗后右侧胸壁切口缝合处溃疡,在西医院反复换药3个月不愈,建议其行皮瓣修复术,遭其拒绝来我院治疗。查体见右侧胸壁切口缝合处溃疡约3×4cm ,中央有腐肉,有脓性附物。
现症:右侧胸壁切口缝合处溃疡,中央有腐肉,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局部疼痛,伴发热38℃,纳差,大便干燥,舌尖红苔黄厚,脉弦。
中医诊断:乳岩辨证:热毒瘀结;西医诊断:右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后
治则:清热解毒,化瘀消肿
处方:
黄柏l O g 黄芩l O g 柴胡l O g 郁金10g
黄连l O g 败酱草15g 太子参15g
鱼腥草12g 板兰根15g 草河车15g
白英30g 龙葵30g 杭芍15g 生草6g 白花蛇舌草30g
上方7剂,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安而碘消毒后敷以四黄膏纱条,每日换药一次。
二诊:2004年12月13日患者服药及局部换药后臭味消失,分泌物明显减少,局部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疼痛减轻,大便正常,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患者治疗有效,热毒较前减轻,故减轻清热解毒作用,上方去败酱草、龙葵,加黄芪15g,换药改为生肌玉红膏纱条,隔日换药一次。
三诊:2004年12月21日患者右侧胸壁切口缝合处溃疡已经完全愈合。
[按]:放射性溃疡是乳腺癌手术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放疗可导致局部组织包括皮肤、血管、肌肉、神经和骨骼的损伤,引起放射区组织水肿变性,组织纤维化,血供减少,局部缺血后出现溃烂而形成溃疡。放射治疗属中医热毒,治疗中首先应当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发挥 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在热毒壅盛期可用四黄膏清热解毒,在毒热之邪消退
后,可用去腐生肌生肌玉红膏治疗。四黄膏中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对金葡菌及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乳香、没药、血竭、当归活血养血,改善血供,轻粉去腐生肌,白芷生肌长肉,可使肉芽生长快,新生组织坚实.平坦、生肌作用强等特点。在口服中药方面,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开始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热邪消退之后,再以健脾益肾,扶正培本,益气养血生肌中药治疗。这一病案属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的有机结合,祛邪与扶正相配合取得满意疗效的典型病例。
三.扶正培本合并软坚散结法
软坚散结法释义
肿瘤古称石瘕、石疽、岩等,多为有形之物,坚硬如石。《内经》中早已指出:
“ 坚者削之” “ 结者散之” “ 客者除之” 。所以对于肿瘤多用软坚散结法治疗。凡能使肿块软化、消散的药物均称软坚散结药。
软坚散结法常用药物及应用根据中医理论及经验,一般认为味咸的中药能够软化坚块,如鳖甲的咸平,龟板的甘咸,海螵蛸的咸涩,海浮石的咸寒等都有软坚作用。散结则常通过治疗产生聚结的病因而达到散结的目的。临床中常用的软坚散结类药物有龟板、鳖甲、牡蛎、炮山甲、海浮石、海藻、地龙、瓦楞子、昆布、海蛤壳、夏枯草、半夏、胆南星、瓜蒌等。
软坚散结法运用注意事项
软坚散结法在肿瘤临床中应用很久,但单独作为主要治法进行观察者较少,通配合其他治疗肿瘤的法则和方药中使用,以达到共图消除肿块之目的。
扶正培本合并软坚散结法典型病案
乳腺癌( 乳岩)
杨× × ,女,52岁,工人,1995年9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乳腺癌术后左乳胀痛、胸闷口苦
病史:患者于1995年4月无意中发现右乳肿块,未于重视,6月初开始感觉右乳疼痛,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经医院检查确诊为“ 乳腺癌” ,行右乳根治术,术后病理“ 浸润性导管癌” ,淋巴结转移6/10,ER( +) 、PR(+),其后服用三苯氧胺,未行化疗,幕名而来为求进一步治疗。
现症:患者面色友黄,左乳胀痛,未触及肿块,胸闷易怒,口干口苦,纳谷不香。脉沉弦数,舌质淡红,苔白腻。
中医诊断:乳岩,证候属肝脾两伤,痰气凝结;西医诊断:乳腺癌
治则:舒肝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逍遥散加味。
柴胡10g 白芍15g 当归15g 茯苓12g
白术12g 香附15g 青皮10g 黄芪20g
党参15g 薄荷5g 陈皮15g
夏枯草15g 莪术10g 蒲公英15g
14剂,水煎服,日1荆。
二诊:10月4日服上方14剂后,左乳胀痛,胸闷,口苦症状明显减轻,右上肢出现麻木不仁,肿胀较甚,不能握掌,苔薄,脉弦,证属气血不足,脉络阻塞,水湿泛溢肌肤。治拟益气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处方:
黄芪30g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12g 郁金10g 泽兰10g
丝瓜络10g 路路通10g 桑枝6g
益母草15g 猪苓15g 茯苓12g
薏苡仁12g 夏枯草15g 莪术10g
炮山甲10g
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用药半个月后,右上肢肿胀明显减轻,右手已能握掌。现患者面色少华,心悸气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纳差,苔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辨证为气血双亏,阴阳俱虚,治宜益气养血,健脾补肾。
处方: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当归15g 黄精l O g
桑寄生10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5g
薏苡仁15g 龙眼肉l og 大枣6枚 香附12g 郁金l O g 莪术10g 露蜂房6g 徐长卿15g 半枝莲15g
水煎服,日l 剂
上方服药一个月后,心悸气短渐平,食欲大增,倦怠乏力明显好转,开始能做部分家务.其后以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与西黄解毒胶囊交替长期服用,迄今随访5年余,未见转移和复发。
[按]:乳腺癌属中医乳岩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岩的形成如《格致余记》中说:“ 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沮,肝气横逆,遂成隐核。” 《外科正宗》中论:“ 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故多为情志不遂,恚怒忧思,肝气郁结,脾失健运,以致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相互凝结滞乳中而成。本病例治疗分3个阶段:首用逍遥散以疏通气机,加黄芪、党参,青皮、香附理气,夏枯草、莪术、蒲公英、炮山甲祛痰化瘀散结兼以抗癌;二诊时由于患者手术损伤局部络脉,使气血运行受阻,津液运行失常,水液潴留于肢体,横溢肌肤造成上肢肿胀麻木,如不及时治疗,将会迁延难愈,故转方治以益气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三诊时患者标实已除,上肢肿胀渐消而虚象大现,理当扶正固本,补养气血,健脾益肾。总之对于此等疑难疾病,中医治疗重在把握整体,详察虚实,明辨性质,灵活施治。
四.扶正培本合并化痰利湿法
化痰利湿法释义
痰湿是由于体内水湿不化,津液不布,郁滞不通,凝滞而成。或由于邪热烁津,凝结成痰。湿为六淫之一,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涅邪侵入人的机体,停留滞着,便会阻碍阳气的活动,影响气的流通,导致气滞、气郁。《灵枢· 水胀篇》“ 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患肉乃生。” 这里就是指“ 湿毒”“ 湿聚” 的秽恶之气蕴结于机体,影响气血的运动。气血阻滞又导致脾胃运化减弱,而助长湿的凝聚,二者互为因果,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痰为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痰凝湿聚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理之一。《丹青溪心法》谓“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故前人认为痰与肿瘤的发生有内在联系。痰可以影响脏腑的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导致
气血凝滞,停聚在不同部位,病情演变到一定程度都可形成积聚肿块。因此,痰凝与血瘀一样,虽为病理产物,但凝聚于体内,日积月累,影响机体,也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而对于肿瘤的治疗,化痰利湿法占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化痰利湿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而且可使有些肿瘤得以控制。
化痰利湿法常用药物及应用
临床中常用化痰利湿药有瓜蒌、皂刺、半夏、山慈菇、象贝母、葶苈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马兜铃、杏仁、苍术、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独活、秦艽、威灵仙、徐长卿、荜拨、海风藤、络石藤、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等。
化痰利湿法运用注意事项
化痰利湿法是肿瘤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在临床中合理使用化痰和除湿法能提高肿瘤论治效果。当然,化痰利湿法并非单独应用,往往结合病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配以其他治疗方法。化痰法与理气法合用称理气化痰,用于气郁痰凝者;与清热药合用称清热化痰法,用于痰火互结
或热灼痰结者;与健脾药合用称健脾化痰法,用于脾虚痰凝者;与活血药合用称活血化痰法,用于血瘀痰结者等。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犯人,每与风邪、寒邪相兼,治疗采用祛风除湿;内湿治当除湿利水。同时根据湿聚部位不同分别采取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除湿、温化水湿等法治之。
扶正培本合并化痰利湿法典型病案
原发性肝癌( 肝积)
马× ,男,67岁,退体,2001年4月初诊,病历号072196。
主诉:腹胀,食欲下降2周。
病史:患者于2000年8月出现腹胀,肝区隐痛,在北大医院和肿瘤医院经腹部CT检查,发现右肝内多个实性占位,最大者为6.2+6.2cm 2大小,AFP>1 OS0ng/rnl ,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因患者失去手术机会,同时拒绝
肝介入治疗,于2000年8至2000年12日收住病房行揽香烯、华蟾素单纯中药治疗,病情稳定。
现症:腹胀,食欲下降,肝区隐痛,查血AFP>2000,门诊诊为原发性肝癌II期。查体发现患者面色黎黑,肝掌,肝于右肋下7.5cm ,剑下7.4cm ,可及,质硬,表面结节感,腹水( ± ) ,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肝积辨证,属脾虚湿重、痰蕴化热。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II期。
治则:以健脾祛湿、芳香化浊法。
处方:
生芪15g 生白术15g 生苡仁15g
白蔻仁9g 杏仁9g 猪茯苓各15g
藿香12g 佩兰15g 厚朴9g 通草6g
滑石15g 生甘草6g 苏叶 12g
八月扎15g 厚朴9g 郁金15g
元胡15g 白英15g 龙葵15g
14剂,水煎服
华蟾素片口服0.9gTi d。
二诊-2001年5月,服药后腹胀减轻,食欲略好转,但肝区仍轻度疼痛感,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处方:
上方去生甘草、龙葵,加炒莱菔子15g、白僵蚕9g。
14剂,水煎服。
华蟾素片口服0.9gT i d。
三诊:2001年6月,症状明显减轻,肝区疼痛基本消失,食欲增加,体力较前恢复,舌暗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
上方加炮山甲10g、莪术12g。
14剂,水煎服。
四诊:上药继续服用一个月后病人症状大减,食欲已基本恢复正常,肝区疼完全消失,但右上腹腹胀感仍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处方:
上方去杏仁、藿香,加丹皮12g、炒山栀9g。
14剂,水煎服。
华蟾素片口服0.9gTid
五诊:2001年9月,症状稳定,无明显不适,复查B超及CT示肝右叶肿物5.8· 5.6"3cm 3大小,周围散在小病灶多个,无腹水,AFP>1000,肝肾功能正
常。以后病人坚持服用中药汤剂,基本在上方适当加减,12服华蟾素片、平消胶囊交替进行,病情一直稳定,无明显不适。卡氏评分由70分升至90分。再复查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肝内肿物缩小至3.8×3.0cm 2大小,AFP下降至125neym l 。
六诊:2004年11月18日,病情加重,出现功膜黄染,肝进一步肿大,至肋下10cm ,腹水( +) ,舌红苔白腻,脉弦细。再次收住院治疗,无效,于同年12月11日,死亡。发病至今,带瘤生存四年五个月。
[按]:肝癌属中医“ 肝积” 、“ 瘾瘕” 、“ 臌胀” 等病范畴。中医认为肝癌的
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抑郁,脏腑失调,气血虚弱,气滞血瘀,饮食不消,脾虚湿阻,湿郁化热,气滞血瘀久之而成肝积。本病例诊断明确为原发性肝癌,Ⅱ期,因拒绝介入化疗,故完全采用中医治疗。首诊从舌、脉、症分析,为肝郁脾虚引起运化失司,湿邪内停,郁久化热,症候为脾虚湿重、痰蕴化热,因湿热困脾,脾失健运,三焦不畅,治疗应首先以健脾祛湿、芳香化浊法,待湿去热除后再重用舒肝健脾之品以治本,故以三仁汤
为主加减。此处用黄芪取其补气利水之效,黄连取其清利中焦湿热之功,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二诊时患者腹胀减轻,食欲恢复,此时涅热已除,故以舒肝健脾、化瘀散结为主治之,并配合化瘀解毒抗癌中药华蟾素片口服共同发挥扶正抗癌功效。
癌性腹水加味五皮饮方
桑白皮15g,大腹皮15g,生姜皮15g,陈皮15g,茯苓皮15g,党参12g,白术12g,生黄芪12g。
方中五皮饮源自《中藏经》之五皮散( 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四又称本方为五皮饮。方中皆用皮者,以皮能入皮,并能利水也。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更称本方为“ 消水肿之通剂” ,五皮饮五药共用,以行气利水,加党参、白术、生黄芪以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行,共奏健脾益气,行气利水之功效。近年来文献报道,五皮饮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水肿等疾患。
癌性腹水,又称恶性腹腔积液,是指恶性肿瘤累及腹膜引起的腹水,占腹水的30%
左右。癌性腹水多见于消化系统肿瘤,以肝癌和胃癌最为常见,其中肝癌约占82%,胃癌约占16%,女性多见于卵巢癌,据统计,1/3以上的卵巢癌同时合并腹水,其它如恶性淋巴瘤、间皮瘤、子宫癌、乳腺癌也可引起癌性腹水。癌性腹水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不同肿瘤引起腹水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癌性腹水的出现,常常标志着疾病已进入中晚期,伴随着局部或全身扩散。腹水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甚则无法进食,憋气,呼吸困难等。患者状况比较差,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常在短期内迅速恶化,出现恶液质,全身衰竭,甚至死亡。癌性腹水病情一般比较顽固,较之良性腹水,其量较大,生长快,病情反复。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预后较差,一般中位生存期大约仅为数周至数月,1年生存治疗率低于10%。
中医相关认识
癌性腹水并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可散见于有关“ 水肿” 和“ 积聚”的论述中。
中医认为“ 水肿” 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
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液潴留所致。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积聚” 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一般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患者痫位在腹内,常导致脾气受损,出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病情较重者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日渐消瘦。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及三焦气化有关,《索问· 经脉剐论》
日:“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水谷由脾胃化为精微上归于肺变化为血,下输膀胱为溺而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日:“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水液代谢与三焦气化也是密切相关的。
癌症患者由于积聚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水液运行受阻,脾为人之后天,由于癌症患者中晚期,脾气亏虚,气虚无力推动水液运行,水液运行亦不畅,致使水液停聚而成腹水,腹水形成后又再次阻滞气机,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脾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患者营养状况较差,也与腹水的形成有关,这与西医所说的营养不良性腹水有吻合之处。
癌性腹水的治疗概况
癌性腹水,其病情一般比较顽固,反复出现,预后较差。目前治疗目的主要是控
制腹水,缓解症状,同时治疗原发病灶。近些年关于癌性腹水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大家尝试了很多方法,多数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方案,进行综合治疗,成功的姑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常用的方法有: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和中医药治疗。全身治疗包括全身化疗和支持治疗;局部治疗包括腹腔穿刺、腹腔化疗、
腹腔内注射同位素或生物反应调节剂、腹腔放疗、手术治疗等。现分别论述于下:
1、中医药治疗
癌性腹水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可参照中医的“ 臌胀” “ 水肿” 和“ 积
聚” 进行论治 。本病的形成非旦夕之乱,是由各种致病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多脏腑 同时受累,气血水瘀阻而成,病情顽固,预后差,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有关癌性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辨证施治
李氏将癌性腹水分为气滞湿阻、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四型辨证施治,
1) 气滞湿阻型:肿瘤病人见腹部膨大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痛,饮食减少,四肢沉重,小便短少,甚则腹大青筋暴露,下肢略肿,舌苔白腻,脉弦缓。治以疏肝理气,行湿散满消胀。方药:轻症用《景岳全书》疏肝散合《和剂局方》平胃散:柴胡、陈皮、白芍、枳壳、川芎、香附、苍术、厚朴、甘草。加苡仁、莪术。中症用《兰室秘藏》枳实消痞丸:枳实、黄连、厚朴、半夏、麦芽、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枝莲、龙葵。重症用《丹台玉案》利气丹:沉香、木香、黑丑、元胡、槟榔、枳壳、莪术、乌药、大黄、黄连、山楂肉、白花蛇舌草。2) 脾虚气滞型:肿瘤病人见脘腹胀满,腹大而坚,面色萎黄,四肢瘦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无力。治以补脾益气,祛湿利水。方药:轻症用《鸡峰普济方》参苓白术散加味: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砂仁、桔梗、莲子肉、苡仁、龙葵、白花蛇舌草。中症用《鲁麻禁方》太和丸:人参、白茯苓、半夏、枳壳、陈皮、黄连、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神曲、麦芽、山楂、木香、厚朴、砂仁、甘草、半枝莲、龙葵。重症用《丹台玉案》扶脾逐水丸:白茯苓、白术、山药、葶苈子、川椒目、巴戟、黄连、五味子、海金沙、泽泻、莪术。3)脾肾阳虚型:肿瘤病人见腹大胀满,青筋暴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方药:轻症用《丹台玉寨》实脾饮;槟榔、白术、于姜、附子、草果、广木香、白茯苓、厚朴、苍术、龙葵、半枝莲。中症用《阎氏小儿方论》附予理中丸合《伤寒论》五苓散: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桂枝、茯苓、猪苓、泽泻、莪术、白花蛇舌草。重症用《伤寒六书》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昧子、半夏、生姜、麝香、苡仁。4) 肝肾阴虚型:肿瘤病人见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黧黑,屠色紫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尿少便溏,甚者可兼有口鼻衄血,吐血便血,神昏等症状,舌质绛红,苔剥少津或舌质紫暗,舌有瘀斑,脉弦细。治以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利水消胀。方药:轻症用《柳州医话》一贯煎合《伤寒
论》猪苓汤: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白花蛇舌草。中症用《丹溪心法》大补阴丸合《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黄柏、知母、熟地、龟板、犀角、生地、丹皮、芍药、龙葵、半枝莲。重症见神昏谵语,急选用《和剂局方》紫雪丹或《温病条辨》安富牛黄丸以清营解毒,凉血开窍;若气微欲脱,汗出肢厥,脉微欲绝者,应急以《十药神书》独参汤浓煎以固元救脱,待患者神苏窍开或厥止回阳之后,再行辨证选方用药。
2. 专方专药治疗
周氏以化气利水、疏肝活血为原则,以自拟抗癌消水方( 葶苈子45g,椒目、生
大黄、汉防己、柴胡、赤芍、枳壳、制附片各10g,半边莲15g,干蟾皮、冬虫夏草各6g,生黄芪30g) 为主内服,治疗癌性腹水患者4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患者生存期明显提高,最长24个月,最短42天,中位生存期8.3个月。
五皮饮的研究概况
《麻科活人全书》卷一载有五皮饮,组方大腹皮、茯苓皮、陈皮、五加皮、生姜皮,功能理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全身浮肿,肢体沉重,或酸楚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载五皮散为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功能利水消肿,祛风胜湿,主治脾失健运,风湿相搏所致头面浮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饮食欠佳,小便不利等。《中藏经》
之五皮散,组方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功能理气健脾、利水消肿,“ 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浮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状如水病,先服此药,能疏理脾气,消退虚肿。切不可乱服泻水等药,
以致脾元虚损,所患愈甚。此药平良无毒,多服无妨” 。
由以上可以看出,历代五皮散组方的差别主要在于桑白皮,五加皮,地骨皮三味药。桑白皮,甘寒,归肺脾经,能够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簏骨,主治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之症;地骨皮,甘寒,归于肺肾经,其凉血除蒸,泻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咳血、衄血、内热消渴等症,而脾胃虚寒者慎用。结合临床,脾虚气滞型癌性腹水患者,主要是肺脾肾亏虚,三焦气机不利所致,故选用《中藏经》之五皮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四又称本方为五皮饮。方中皆用皮者,以皮能入皮,并能利水也。由于本方善行皮间之水,且药性平和,故为治疗皮水的主方,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更称本方为“ 消水肿之通剂” ,书中指出“ 水肿之来,肺脾肾也,桑白、大腹消肺水,陈皮、生姜消脾水,茯苓消肾水,而五药皆以气胜,气行则水行也” 。《医方集解》中指出:本方“ 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认为“ 脾虚不能制水,故传化失常,肾水泛滥,反渍脾土,壅塞经络,散溢皮肤。” 《医方论》云:“ 此亦水邪客于皮肤而设,以其病不在上,故不用发汗逐水之法,但利小便也” 。水邪之为患,关于肺脾肾三脏,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肺气失其宣降,肾脏失其主宰,故治疗重在治脾,亦应兼顾肺肾,临证权衡轻重,配伍施治。此方具有消肿利水之功效,其组方在健脾祛湿的前提下,兼顾肺肾,体现了
行气与利水同用的特点。本方 一面键运脾土,以防水邪之泛滥;一面疏通水道,使水有去路,体现了输脾与利水同用的配方法度 (《医方发挥》)。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治疗十分棘手,五皮饮具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临床按照中医辨证
随证加减,可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氏等将病人按中医辨证原则分为三种类型:
阳实夹热型、阴虚夹热型和肝肾两亏型,用五皮饮化裁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基本上达到了治愈和好转的疗效,随访l 一2年未复发。作者认为顽固性腹水可以配合中药利尿剂,静注白蛋白等治疗,疗效显著。
顾氏用五子五皮饮( 五皮饮加车前予、葶苈子、莱菔子、苏子、附子) 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15例,亦取得满意疗效。
邓氏认为,肝硬化腹水中腹水量多,若伴有二便不通,极易恶化,甚则危及生命,因此,通利二便,首当其冲,其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五皮饮利水化湿,重症患者体质较弱,用峻下之剂,应中病即止,以防损伤正气。邓氏用该法治疗2例肝硬化腹水伴阳明腑实,二便不通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王氏用五苓五皮饮( 五皮饮合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 健脾祛湿,行气利水辨证治疗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取得较好疗效。王氏认为西药利尿剂作用强
而迅速,但不持久,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中药扶正固本,健脾祛湿,活血利水,作用温和持久,疗效稳定,副反应小,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顽固性腹水,适当配合西药利尿剂,补充白蛋白,鲜血等支持疗法,会提高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
潘氏将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分别给予加味四君五皮饮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3个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B超结果的变化。结果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3次)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 ;治疗后两组ALT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O .0I) :治疗组对降低TBIL、H A、LN 、PIIIP、CIV,升高ALB的疗效显著,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 p<O .01) 。潘氏认为加味四君五皮饮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治疗顽固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改善肝功能和降低纤维化指标等方面均有着较好的疗效。
张氏 等应用自拟五皮饮加味结合西药保肝利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取得满意疗效。张氏用五皮饮加厚朴、枳实、槟榔片健脾理气,行气以消水,气行水自消;
加山药、焦三仙健脾消食,使脾胃得健,水湿得运,助水运行;用丹参、水蛭活血化瘀,使血瘀得除,水道得通。诸药合用使三焦通畅,水道通调,气行血畅,水邪自去。张氏提出由于本方量大力峻,应注意扶正,可根据实验室检查有低蛋自血症者,静脉补充血 浆、白蛋白。同时以西药利尿剂辅助治疗,既能增强利尿效果又能减少利尿荆的使用量,
从而降低了因应用大剂量利尿剂利尿所致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众多的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可行方案。
肾病综合征
赵氏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水肿初起者,用越婢加术汤合
五皮饮。方中五皮饮化湿利水,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祛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利水之功效。水肿消退,蛋白转阴后,用参芪鲤鱼汤煎服,扶助正气。若肾阳虚者,症见全身水肿,面色苍白,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用济生肾气汤加减,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阴补肾,肉桂、附子温补肾阳,两相配合,则能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同时西药配合强
的松片,辅助药物潘生丁,维生素e,适当补充钙、钾制剂。赵氏采用该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36例,疗效满意,36例中治愈3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97.22%。
胡氏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 基本方药为麻黄1~3g( 或浮萍9g) ,连翘
9g,赤小豆30g,姜皮9g,大腹皮9g,陈皮9g,桑臼皮12,茯苓皮15g) ,同时配用西药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30例,显效:6例占20%,有效:19例占63.3%。临床显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同时对尿蛋白的减少及实验室其它指标的改善也有促进作用。胡氏认为中医的利水消肿之药,大多都兼有行气活血之功。如麻黄辛温发散,可走经络,通畅荣卫;连翘为解毒之药,可散诸经血结气聚;赤小豆可和血理气;五皮饮更是行滞气、通血脉而贯输津液。但中药利尿剂的现代药理、
药效及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鲤鱼导水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谁说中药不能治肝硬化?治肝必健脾,我以“重用附子”为君药,消除患者腹胀、腹水。中医有句话叫:同病异治...
转:腹水,晚期癌症患者标志,中医中药有啥好办法?
温阳利水治腹水
癌症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与调理
妇科名老中医治卵巢肿瘤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