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膳食营养(一)

 

学习膳食营养——关系您的健康和命运(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赵霖教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第一次将公民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且将这三大素质综合提升表述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健康是每个人和社会共同积累和分享的财富和资源。

食品餐饮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我们说食品工业和餐饮业是朝阳产业,不仅因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孔夫子说的“食色性也”,而且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正是基本的生物学法则决定了食品工业是天下第一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以15.7%的速度增长,比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超出了一倍多。2003年,尽管有SARS的影响,但食品工业产值仍旧达到12000亿。2004年上半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3374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年餐饮业总产值达7200亿元。

食物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食物是伴随人类进化出现的,食物是文化的载体。食物具有以下五大特征:第一就是食物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有人说我们中国是食文化,欧洲是性文化,其原因就是因为食物结构不同,欧洲动物性食物吃得太多,因为他们承传的是游牧民族的饮食结构;第二是食物具有的公共营养学特征,因为人类的食物首先要求的是安全性,我们之所以不像日本那样闹致死性大肠杆菌O-157,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普遍吃熟食,很少吃生的食物;第三是食物所具有的物质化特征;第四是食物所具有的烹饪学特征;最后是食物所具备的商业学特征。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就在不断探索食物、健康和养生保健的关系。

传统膳食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牛津大学、康耐尔大学联合进行了为期六年的膳食营养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我国各种致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人员认为这与中国人民数千年中所坚持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我们几千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传统膳食结构,既是由我们国家的经济、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平衡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体验和食疗保健经验的结晶,因此我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祖先承传下来的传统饮食结构是非常值得大家尊重的。

厨师出身的宰相发明煎熬汤药

很多做厨师职业的人缺乏自豪感,这是不应该的。商代曾经出过一个很著名的宰相、就是厨师出身的,叫伊尹。正是他根据烹饪的经验发明了煎熬汤药,《甲乙经》序中称:“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记述了殷代厨师出身的宰相伊尹发明了煎熬复方中药,他将烹饪实践中通过搭配不同来源和种类的食物、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营养功能、综合协调的经验用于中药复方汤液的熬制,达到发挥和综合多种天然药物的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大家知道现代医学自从青霉素发明后,发现各种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全都会产生抗药性。但中药黄连解毒汤临床使用了数千年也没出现抗药性,研究人员把该组方中的每一味药拿出来做抑菌实验,细菌都能识别,但将复方放在一起熬出来,细菌就无法识别了,因为复方中药黄连解毒汤对细菌进行的是多层次、多方位、多靶器官的进攻,所以细菌无法识别。这一事实说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相传《汤液论》为伊尹所著,因失传,无从查考。但《吕氏春秋.本味篇》一文中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之语,说明当时生姜、桂枝不仅已用作调味料,也成了解毒发汗的常用药物,这是我国有关食药同源的最早记载。

“食药同源,凡膳皆药”

古话说“凡膳皆药”,“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只有中医的药典是把食物和药物混为一谈,记载在一起。从《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00年)。在所有的药典《本草》中,所有的食物都有四性、五味和归经的描述,所以在中国“凡膳皆药,食药同源”的思想是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之中的。

李时珍称:“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说明至少在5000年前,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就在不断探索食物、健康和养生保健的关系。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生存,尝百草、吃野果,创立了“食药同源、膳药同功”的养生保健哲学思想,认为食物的客观效果与药物有相似之处。中医作为生态医学、始终遵循着“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的理论。中国历代药典《本草》中均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中医在实践中强调以食物预防疾病,在世界医药学领域,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实用可靠而备受青睐。现代中国药品系列中曾长期存在“健”字号药,就是这种传统思想的反映。

中医理论认为食物与药物均源于天然,两者的性能相通,有相同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所以药物与食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我们说的“食药同理”。中药有四气,五味及归经之说,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归经的理论。如果各位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食疗方面的书,熟知食物的性、味及归经理论,对掌握和运用好饮食对宜忌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最早的医疗体系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医疗体系,在《周礼.天官篇》记载,是医师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我们把医生分为四类叫做“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谷五味、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以及兽医。周代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历代名医对膳食功能的论述

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被尊为医圣的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被中医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藐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不明药忌者,不能除病也。”

金代《寿亲养老书》中有如下论述:“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金元著名医学家张从正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考药攻”;以及“药补不如食补”的著名理论。

明代中国伟大的医药学巨匠、《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所以,今天我的讲座就用李时珍的这句话作为题目。

在清朝,撰写《本草求真》一书的著名中医大师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祛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同时古人食物结构对人的脑力、体力功能的影响也有非常生动的描述,唐代孙思藐曾经说:“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所以我们说“食药一体,膳药同功”,是指出了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的性质功能,特别是补益和调整人阴阳气血的功能是相通的,两者之间存在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食亦可以同源,食疗养生更经济
科普:食药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食疗面点.食药同源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五谷养生重在五味调和
药、食无好坏,适合者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