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医大师徐景藩:结肠炎不难治,把握病机是关键
导读: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证治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徐老认为其病名介于“泄泻”、“痢疾”之间,诊为“下利”较为实际。“下利”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若病程在3个月以上,又可称为“久利”。兹就其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脾虚为本,病及肝肾,湿热血瘀滞肠中
徐老认为,生理上脾居中焦,与胃相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混,水走肠间而为下利泄泻。故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湿邪内蕴,肠腑传导失司,通降不利,气血窒滞,脂膜、血络受损,则便泄带有赤白黏冻,状如“痢疾”。本病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久病脾气必虚,所以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内生,脾喜燥恶湿,湿邪困遏中土,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以致脾胃日益衰弱,病久迁延难愈。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有调畅气机的功能。脾属土,其运化、升清需赖肝之疏泄,故有“土得木而达”之说。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横逆犯脾,则可使脾运失职,而致下利。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若肾阳不足,命火虚衰,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职,引起下利。张景岳谓“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本病脾虚日久,下利反复发作,导致肾阳亦虚,脾肾两虚,温运失司,则下利日重。因此,徐老指出,脾虚生湿,运化失职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而肝木乘脾,脾病及肾又是不可忽视的病理变化。久恙不愈,病机错杂,肝脾肾三脏互相影响,最终导致三脏同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而水湿内生,湿邪久蕴肠腑,每易郁而化热,湿热内蕴,滞于肠中,肠络失和,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倾脂刮膜,则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或纯为血便,并伴有口苦、舌红、舌苔黄腻等,为本病的活动期。病理因素有湿、有热,或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若湿热内伤血络,或湿热阻滞,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或“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或“久病必瘀”,则瘀滞肠腑,乃致便血腹痛缠绵难愈。徐老认为,本病大便有血,血色初为鲜红,继为暗红,痛位比较固定,病及于血,血热、血瘀也是二大病理因素。
 
健脾为先,抑肝温肾,清化行瘀相兼施
徐老认为,病理上久利脾必虚,脾虚必有湿,尽管有兼肝气侮中、命门不足等证,然终以脾虚为本,因此,必须以健脾为先,拟有黄芪香参汤、连脂清肠汤等。常用黄芪,为补脾之要药,功擅补气托毒排脓,收敛生肌,对痈疽气虚久溃不敛者尤效,如《珍珠囊》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活血生血……五也”。黄芪甘温纯阳、走而不守,扶正并能祛邪,有一举两得之妙;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山药补而不滞,益肺气而滋脾肾,且可防止化湿药过燥伤阴;焦楂曲健脾消食助运。
 
溃疡性结肠炎可由脾虚而及肝肾,导致肝脾肾同病。徐老指出,对病久症情复杂,仅从健脾化湿治疗难以建功的久利患者,必须与疏肝温肾兼筹并顾。疏肝使肝木条达,气机调畅也,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温肾使肾阳得充,脾阳得以温煦,则脾运自健,水湿能除,不仅对病及肝肾者有效,即使尚未及于肝肾者,稍稍佐用,也有俾益。如连脂清肠汤中用白芍和营柔肝,与甘草相配,缓急止痛,泻利咸宜;与山药相合,能补益脾肝之阴,防过燥伤阴。防风辛散,可协助白芍、白术以舒肝脾。且由于“风药能胜湿”,防风还有化湿止泻之功。补骨脂辛苦温,入肾经,温肾止泻,李时珍称其能“治肾泻,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本草纲目》)。
 
活动期由于肠腑湿热,治疗不宜纯从补脾温肾而不顾标实,必须标本兼顾,寒热并用。如黄芪香参汤中用苦参苦寒,入大肠、小肠、胃、肝、心经,功擅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木香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功能行气止痛,醒脾开胃,两药合用,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香参丸意,清热行气止痢,且黄芪得木香,补而不滞,苦参伍黄芪,寒温并用,消补兼施。而连脂清肠汤中则用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有泻火燥湿,清热解毒之功。徐老认为,黄连配补骨脂止泻而不敛邪,坚阴而不过温。临证见湿重者加藿香、苍术;热重者加黄芩、败酱草。

溃疡性结肠炎病及于血,血热、血瘀既为二大病理因素,则凉血、行瘀必须贯彻治疗始终。凉血如地榆、侧柏、槐花、牡丹皮等,均为常用之品。仙鹤草亦名泻痢草,既能凉血止血,又擅行瘀补虚,对本病急性期和缓解期均可适量运用。症著时每日30g,症渐回愈时每日15g。紫草凉血行瘀,用常规凉血药效欠著者,加入紫草,常获良效。病情好转后,仍可间断用之,以防复发,利于肠黏膜组织溃疡病变的愈合。大便解而不畅时,可参用桃仁、当归、制大黄。发作症重,腹痛显著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红藤、牡丹皮、败酱草,清肠凉血行瘀。另如白槿花、大红鸡冠花炭,治下利便血也有良效。若见舌质紫、腹痛痛位固定,徐老常配加红花、三棱、参三七等化瘀药物。总之,不忘治血,相机参用血药,实乃要法之一。能善于运用血药,有利于控制症状,防止反复发作。而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与行瘀活血之品相配,则能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而不致伤正。
 
久利伤阴,益养调中,脾阴胃阴当分辨
徐老认为,久利诚然多表现为气、阳不足,但往往累及脾胃之阴亦虚。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虚寒之泻,本非火有余,实因水不足”。可见阴阳两虚是本病病机变化的两个方面,未有阳虚而阴不虚,只是程度不同,表现症状先后主次不一。他指出,久利脾阴虚有一定的特点,其一,脾阴虚证的基础是脾气虚。久利脾气必虚,长期不愈,脾津日亏,导致脾阴虚馁。或脾气虚进一步致脾阳虚,由阳虚而发展到阴虚。其二,素体阴分不足之人,久利多伤脾胃之阴。如肺病经久,肺阴亏虚;肝病迁延,肝阴不足;肾阴久虚,精气耗伤;诸脏阴亏,脾胃之阴相继受损,加之久泄,脾(胃)阴更易虚衰。其三,久利脾阴虚多兼胃阴虚。脾合胃,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上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原发病位或在脾或在胃,一旦出现阴虚证,一脏一腑,常相继或兼见。
 
至于久利脾阴虚其证,一般下利不重,便意虽急但量不多,腹中不舒,口干欲饮,食少纳呆,心烦神倦,唇红干裂,肌肤干燥,舌红少苔,甚则红绛光剥,脉细数。对此,千万不可视而不见,置阴伤于不顾,沿习常法,而一味益气温阳。宜养脾阴而振脾阳,俾阴阳逐步达到相对平衡,才是治本之图。
 
有关滋养脾阴之药,徐老常以淮山药、太子参、扁豆(或扁豆衣)、石莲子等为主,白芍、石榴皮、甘草为辅,神曲、谷芽为佐。观其所用药物,大多兼具补益气阴之功。他认为,脾阴亏虚一般尚兼有脾气不足,治疗上在补脾阴的同时,必须顾及补益脾气,俾补脾阴而不过于滋腻,补气而不过于温燥,脾气健旺,有利于脾阴来复,脾阴滋生,亦有助于脾气转输。淮山药甘平,健脾气,养脾阴,补而不滋,健而不燥,气轻性缓,故列为首选。太子参甘润,补脾气而又生津。扁豆健脾和中,清暑止泻,若腹胀较甚者,可以扁豆衣代之,均须炒用为好。石榴皮味酸而涩,敛阴而治久利,故适用于脾阴亏虚之下利。若胃阴亏虚者,酌加沙参、麦门冬、川石斛、乌梅等药,甘凉为主,配以甘平,佐以酸味,既利于养阴敛液,又能酸甘化阴,有助于阴虚的恢复。若阴虚有郁热者,酌配黄芩、蒲公英、石见穿等,并可加入白及以护膜宁络。鉴于脾胃阴虚者,消运不力,常兼气滞,故宜佐以理气而不耗阴之品,如佛手花、绿梅花、橘皮等。
 
风药胜湿,化痰治利,肺与大肠相表里
久利脾必虚,脾虚湿自生,脾为湿困,清浊不分,并走肠间则为下利。故健脾化湿为久利的基本治法。由于风药多燥,燥能胜湿,古人取象比类而喻之为“风能胜湿”。《素问·风论》早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之记述。由于风性善动,肠管蠕动增强,水气在肠腔相搏,产生肠鸣及便泄,此现象即是“风”。所以,徐老主张在健脾药中佐以羌活、防风、秦艽等风药,每可提高疗效。蝉衣与僵蚕均可祛风而抗过敏,猝然发作(或复发)而腹鸣、腹痛、下利有血,肠中有“风”,也可用之。风药多气轻微香而偏燥,不仅能鼓舞振奋脾阳,驱风胜湿,脾之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三焦通利水湿不易停留。同时,风药能祛肠中之“风”,可使肠管蠕动减慢,从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肠鸣、下利等症。若脾阴不足,肝阴亦虚,祛风之药配用白芍、乌梅、莲肉、炒木瓜等品,润燥相伍,祛湿敛阴,相互兼顾,不致有过燥之弊。

临床上还有一些久利的患者,大便黏液较多,或兼有慢性咳嗽痰喘之候。徐老认为,此乃《医学入门》之“痰泻”。这类患者治疗颇为棘手,往往黏液不除,下利难以缓解。徐老提出了“化痰治利”的观点,即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化痰法。他认为痰、饮、水、湿本属同源,桔梗、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止咳之品,不仅可治肺疾咳痰,亦可祛除大便中黏液,或脓液,有利于控制久利,这是徐老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另一种诠释。而《千金要方》黄昏汤用一味合欢皮,治疗肺痈脓已尽时,可以促使肺部病灶的愈合,徐老根据肺与大肠相合,结肠溃疡,将合欢皮用于本病缓解期脓血黏液消失、腹痛不著的患者,可以协同他药止泻而利于溃疡的愈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知灼见,临床用之,颇有效验。
 
中药灌肠,直达病所,结合散剂增疗效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所引起的久利,徐老常采用中药煎剂浓缩液保留灌肠的方法,对于肠道局部炎症、溃疡的愈合有较好的疗效。徐老常用方药以地榆30g、石菖蒲20g、白及10g三药相合,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收敛生肌之效。脓血便明显者,加黄柏15g、败酱草30g、紫草15g;腹泻次数过频者,加石榴皮20g、秦皮10g;大便干结有血者,加生大黄10g。具体方法:将上述药物浓煎至100-150mL,温度在38-40℃,晚上8时让患者排空大、小便后,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cm,用60滴/min速度滴入灌肠液,肛管插入深度不少于15cm,灌肠毕,左侧卧5min后平卧5min,再右侧卧5min,最后平卧,尽可能保留6-8h,每日1次,连续治疗5d,休息2d,再继续灌肠。一般灌肠20-30次即可。如溃疡较大,加入云南白药、三七粉、锡类散或其他药粉适量,务使溶散在药液中,不阻塞管腔。徐老认为药液灌肠有利于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实为脾胃病治疗方法上的一大补充。

久利一般习用汤剂煎服,如次数较多者,药需浓煎,减少液量。根据久利脾虚生湿的病理特点,在临床上徐老常常配用散剂以增疗效。一般脾虚证患者,处方用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总量约500g,同炒,研极细末,过筛。另嘱病家备米粉1000g,分别贮于干燥瓶罐中,加盖密闭防潮。每次取药粉约30g,米粉约60g,再加白糖适量,加水调匀,边煮边搅拌,煮熟呈糊状服下,每日1-2次。这种剂型的优点是在胃、肠各部易发挥药效,健脾益胃止泻,既提高疗效,又有滋养作用,若以红枣煎汤代水则尤佳。诚如《诸证辨惑》论散剂治泻之比喻,谓“譬如地中有窟之水,用燥土掺之,其水自散”,颇为确切而生动。
 
来源:摘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1月第29卷第1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景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西医专家用“乌梅丸”治好了自己的病痛——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乌梅丸的用法
脾肾两虚,容易反胃,肠鸣,腰酸无力
三皮讲诊断之大便异常
【中医脾胃病临床】蔡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
脾痿、脾消(西医病名:吸收不良综合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