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婴幼儿心理行为保健

  婴幼儿心理行为保健

  第1节:婴幼儿气质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气质与早期教育

  二、不同气质类型婴幼儿的养育对策

  (一)易养型气质

  总体来说,易养型气质孩子的父母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孩子生活有规律,性情开朗,容易适应环境,对事情的反应比较平和。只要父母尽心养育,注意营造相互愉快的环境,不用费太多神,孩子就长大了。

  但是,父母千万别忽视易养型气质的孩子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可能有时即使不舒服或不适应,也往往不容易露在表面,或表达不明显。如果父母不认真观察或把孩子的表现不当回事,就会耽误孩子的病情或让孩子受到冷落。

  教养对策:对易养型气质的孩子,父母平时要多留心他的身心情况,尤其是对孩子的轻微抱怨或申诉均应予以查问,让易养型气质的孩子全方位健康成长。

  (二)困难型气质

  困难型气质孩子的显著特点是好动,即动作多,频率较快,精力特别旺盛。这并不是宝宝故意这么做,而是孩子固有气质的表现。

  教养对策:面对困难型气质的孩子,采取嫌烦、抱怨、听之任之、训斥等做法都是不适当的,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1.让孩子释放能量

  训练方法:

  ①只要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大小便,帮父母拿袜子、鞋子、梳子、毛巾等。孩子开始可能做不好,父母要以最大的耐心引导他,反复地做,使孩子有释放能量的机会。同时,父母还要为孩子每个行为的成功完成给以称赞。

  ②父母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玩玩具、涂鸦等,结束后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纸笔并放到指定地点。这样既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又让孩子有释放能量的机会。

  ③必要时父母定期带孩子参加滑板等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有利于孩子大脑皮层协调性的发育。

  2.及早养成生活的节律性

  困难型气质孩子的生活规律性相对较差,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不仅让家里成员难安宁,而且孩子自己也难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容易出现体质差和易患病等状况。所以,父母首先应训练孩子的生活规律性,让孩子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生活习惯从杂乱无章变成有规律有序。当生活有了规律性,孩子的任性、适应慢、情绪不稳定的缺点就会慢慢减少,而反应快、情感丰富、精力好的优点就会凸现出来。

  训练方法:

  ①注意喂养和饮食:孩子1岁后尽可能使其饮食有规律。定时喂养,科学化饮食,多饮水,多吃新鲜食物,避免吃加工包装食品(内有添加剂、食物色素和稳定剂等)和各种饮料、冰激凌等。

  第2节:婴幼儿气质与早期教育

  ②规律性运动:帮助、引导孩子每晚睡觉前慢运动20~30分钟。

  ③保证睡眠:早起床(早晨6︰00~6︰30起床),早睡觉(晚上9点左右睡觉)。晚上睡觉前父母与孩子交流(讲故事、听音乐等),培养孩子睡觉好心情。

  ④规律性大便:养成每天大便1次,最好有固定的大便时间。

  (三)发动缓慢型气质

  发动缓慢型气质的孩子在1岁之内是比较静的,不大好哭,也不太爱笑。拿出新买的玩具,孩子并没有父母预想的那么高兴,但孩子还是拿在手里,经过审视一些时间后,才逐渐表现出对玩具喜欢或不喜欢的心情。

  这种孩子做事情认真、思想集中、不露声色,但接受和适应新东西较慢,有时会被父母误认为孩子反应迟钝或笨;同时行为抑制、社交能力差、对环境情绪反应强烈,表现胆怯、淡漠、孤僻等。

  教养对策:

  ·给孩子制造预先准备的机会。例如家里要来朋友,在朋友没来之前,先对孩子介绍朋友的情况,朋友是什么样的人,朋友和父母关系如何亲密,教孩子如何礼貌接待朋友,预先给孩子设计一下交流用语,等等,这样孩子就预先熟悉了即将发生的事件,在孩子的大脑里有了印象。当朋友到来时,父母尽可能鼓励孩子与朋友接近,并及时表扬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这样就使孩子很快拉近了与朋友的距离。

  ·5~7个月的孩子常有怕生的表现,见到生人会大哭,怕生人碰,这是正常的。但1岁以后孩子如果仍然很怕陌生人,很怕新环境,或对新的物品总是高度警惕,不敢接近,总爱黏着家人等,就已经显露孩子的发动缓慢型气质了。

  训练方法:

  ①有意识带孩子与同龄孩子或稍大些的孩子一起玩;

  ②引导和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换玩具或物品,让孩子体会交换的乐趣;

  ③引导和鼓励孩子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表演、传播信息等,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同时给孩子向外表露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逐渐大方起来,避免孩子以后发生孤僻或自闭等心理问题。

  每个儿童都有他自身的气质特点,家长和教师在抚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依据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相应的方式,才能使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0~3岁婴幼儿气质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及群体间差异,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对教养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在准确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及其各维度的不同特点后,教养者更能理解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欣赏婴幼儿各具特色的表现;更加心平气和,从而做到耐心等待、适时引导;更加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要求与婴幼儿的气质相协调,从而激发积极因素,回避消极因素,让婴幼儿感觉宽松、自主,产生调适良好,发挥出最佳状态,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第3节: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三、0~1岁婴儿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与听感知和视感知相关的训练内容包括了绝大部分认知能力训练的基本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与培养听感知和视感知相关的训练内容。

  (一)新生儿期的相关内容

  1.与视感知相关的训练

  清醒状态下,孩子仰卧在床上,家长拿着红色绒线球距离小儿15厘米左右,慢慢抖动,使毛线球进入婴儿视线,然后慢慢左右移动,引导孩子跟着红球转动。训练婴儿追视红线球时,如果视线中断,家长应稍停片刻,再重新拿着红色绒线球,等待婴儿视线再次注视毛线球后,慢慢从中间移向左边或移向右边。

  母亲用自己的脸引起婴儿的注视,妈妈把脸慢慢地移向左,再慢慢地移向右,引导婴儿用眼睛追随着看母亲脸的方向,并逐渐引导婴儿仰起脸向上方追视。

  追视训练注意事项:每次追视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一般1~2分钟左右,否则容易引起孩子视觉疲劳;新生儿眼睛和追视的玩具的距离为15~20厘米。

  2.与听感知相关的训练

  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中耳鼓室尚未充盈空气,加上外耳道中可能有少许羊水,因此听力相对稍差,出生后24小时的新生儿对声音的刺激已有反应。

  家长手拿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如摇铃或各种形状的吹塑捏响玩具,摇动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反应,以调整玩具与新生儿耳朵的距离。

  家长应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响声的玩具,每次使用一种玩具,让新生儿接受各种声调、各种音量、各种频率的声音刺激,促进听觉发展。在新生儿清醒状态下,家长在孩子耳边轻轻地有节奏地摇动玩具,玩具发出响声引导新生儿作出向声音方向的转头反应。每天训练3次,每次数分钟。

  新生儿对声音刺激发生的反应有:呼吸节奏改变、呼吸短暂停顿,吸吮节奏变化、吸吮暂停,哭声停止,眨眼,张嘴,四肢肌肉收缩如攥紧拳头等。

  (二)1~3个月认知能力训练

  1.与视感知相关的训练

  1~3个月的小婴儿视力有所增强,能看见60厘米以外的物体。此期的追视训练对促进视觉发育也很重要,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扩大追视训练的范围。

  (1)可以这样进行小婴儿的追视训练:孩子仰卧在床上,家长拿着红色绒线球,使其进入婴儿视线,然后慢慢左右移动及上下移动,让婴儿的眼睛跟着左右和上下转动。1个月的婴儿眼睛能跟随移动的红球到中线,2~3个月时逐渐跟过中线。婴儿视线能跟过中线后,要训练婴儿视线的上下移动。经过训练,婴儿的视觉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4节: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2)训练视线上下移动:红球放在婴儿眼睛正前方,引起孩子注意,慢慢移动红球到额头上方并回到正前方。再将红球移到婴儿胸前,并慢慢回到正前方。当婴儿的视线能跟过中线并能上下移动时,要扩大视觉训练范围。先将红球放在婴儿眼睛左侧,引起婴儿注意后,慢慢移动红球通过正前方到右侧。

  (3)利用妈妈的脸、条纹图形画、人的脸谱画及带响声的玩具进行婴儿追视训练。训练时先让婴儿注视到画面,再慢慢地移动画面,使婴儿的视线能跟踪。

  小婴儿视觉集中能力优于新生儿,但也要注意:每次追视训练的时间不应超过5分钟;婴儿眼睛和追视的玩具的适合距离为20~30厘米。

  (4)视感知训练游戏:发展视觉和注意力。

  游戏①:看脸谱。家长将脸谱画挂在自己脸上(留出眼睛),脸谱画与婴儿面对面相距30厘米,引起婴儿对脸谱画的注视后,家长说:我是一个大宝宝!

  游戏:看看是什么。用硬纸片画黑白线条或几何形状,或靶心图,孩子此时对黑、白反差大的图片更有兴趣。将图放在距孩子眼睛20~30厘米处,让孩子注视数秒。

  游戏②:相看两不厌。妈妈抱着婴儿,面对面说话。婴儿看着妈妈的脸,妈妈把脸移向一边,让孩子的眼睛随妈妈左右来回移动。

  2.与听感知相关的训练

  (1)进一步训练小婴儿的听觉。应有计划地利用可产生各种声调、各种音量、各种频率的发声玩具,将各种玩具交替使用,反复使用,以促进听觉发展。可在小婴儿耳边有节奏地摇动玩具,玩具发出响声引导小婴儿作出转头反应,可以根据小婴儿的反应调整耳朵与声音的距离,并调整声音来源的方位。

  (2)在生活中,通过和婴儿说话、朗读儿歌、唱歌、拍手、踏脚和学动物叫等方法,训练孩子对各种声音、各种音调和各种频率的反应,以促进听觉发展。

  (3)听感知训练游戏:训练婴儿的听觉,培养语感。

  游戏①:寻找声源。爸爸抱着婴儿,妈妈站在婴儿身后左边,大声说:妈妈在这里!引导婴儿左转头寻找声源。再以同样方法引导婴儿右转头寻找声源。

  游戏②:读歌谣。妈妈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摇,然后口中唱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给外婆行个礼,外婆夸我好宝宝。不管孩子懂不懂,只要他在听就行。

  (三)4~6个月认知能力训练

  1.与视感知相关的训练

  4~6个月的婴儿活动能力和范围有了明显提高,视野更加扩大,对周围环境事物开始感兴趣,有了探索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是培养认识能力的好时机。在小婴儿追视训练的基础上,要开始训练婴儿对物体的注意能力。此项训练对促进视觉发育也很重要,可以根据家庭及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宝宝仰卧在床上,家长将玩具较快引入婴儿视线,必要时抖动玩具,引起婴儿注意,然后很快将玩具拿离婴儿视线。一旦婴儿表现疲惫就要停止。

  第5节: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将爆米花、小糖丸等较小的物品放在桌上面,抱着婴儿,使婴儿眼睛与物体距离30厘米左右,可用手指拨弄物体逗引婴儿,训练婴儿的注意能力。

  游戏①:找豆豆。妈妈抱着婴儿坐到桌子边,爸爸坐在对面,爸爸以夸张的动作拾起桌子上的豆子并大声说:我找到小豆豆了!引导婴儿对较小物体的注意。

  游戏②:找铃铛。爸爸抱着婴儿,妈妈站在婴儿身后左侧摇响铃铛,引导婴儿左转头寻找声源。再以同法在其身后右侧摇响铃铛,引导婴儿右转寻找声源。或者一人抱着婴儿坐在桌子前面,训练者坐在婴儿对面,训练者手拿一个物体在桌上敲,响声吸引婴儿注意后,突然将物体掉到地上,引导婴儿寻找。

  寻找失落的玩具训练,就是让婴儿了解物体始终存在,所以应当引导婴儿去寻找掉到地上的物体,为了让婴儿学习去探索,不要急于告诉婴儿答案。

  游戏③:灯灯不见了。父母把台灯拧亮又拧灭,吸引孩子的视线落在灯上。再次熄灭灯说:灯灯不见了!扶着小手摸摸灯,突然拧亮灯:灯在这里!

  寻找灯的游戏,是要使婴儿把声音和发亮的物件联系起来,以后再说灯时,婴儿就会用视线去寻找灯。各种寻找物体训练,可促进婴儿认识水平的发展。

  2.与听感知相关的训练

  平时无论做什么事都对婴儿边做边说,特别是婴儿日常接触的物体。经常看到的物体均用语言强调,如奶、奶瓶、灯、电视机等。

  训练婴儿逐渐熟悉常见物体的名称,或教婴儿观看这些物体,逐渐地将这些名词和物体联系起来。在训练时要注意使用简洁正规的语言,以免误导。

  游戏①:照镜子。在婴儿照镜子时,要一边和孩子说:看看,这是宝宝,这是眼睛,这是嘴巴……,让婴儿看自己身体的部位,再看看镜子里的宝宝。

  该游戏是通过婴儿各种感知觉和动作语言相结合,提高婴儿的认识能力,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来发展婴儿的认识能力。这种训练应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

  游戏②:宝宝哪里去了。将婴儿抱到镜子前,先告诉婴儿:这里有个宝宝。突然把婴儿抱离镜面,问:宝宝哪里去了?每次游戏时,这个动作应重复数遍。

  (四)7~9个月认知能力训练

  1.与视感知相关的训练

  (1)将爆米花、色彩小丸分别装入几个小口小瓶内,小瓶放在桌上,婴儿坐桌边,家长鼓励婴儿对每个瓶中物体进行观察,并注意变化小瓶摆放的顺序。爆米花、小丸等较小的物品装入小口小瓶内,小瓶放桌上,婴儿坐在桌边,家长摇摇小瓶,引导婴儿对瓶中小物体的注意。鼓励婴儿:把它取出来!

  第6节: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2)在桌上放只小铃铛,婴儿坐桌边,当婴儿拿着铃铛玩耍时,家长应引导婴儿注意铃铛的铃舌,在引导婴儿时不要以语言提示,要用手的动作去提示。

  (3)给婴儿一个布娃娃,让婴儿指认布娃娃的鼻子、耳朵、嘴巴、眼睛和眉毛等;并让婴儿观察头绳、衣服上面的扣子、花边、蝴蝶结等细小的装饰品。

  (4)婴儿坐在桌子前面,家长坐在婴儿对面,用一个金属汤匙敲打桌面,边敲边移动汤匙,移到桌边时,放开手汤匙自然落地,让婴儿用眼睛去寻找汤匙。

  (5)要充分利用室外的自然环境让婴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家长可以抱着婴儿或用小推车把他带到公园去,看看公园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朵、各种动物。具有色彩的或处于动态的自然景色,特别能引起婴儿注意,如飞舞的彩蝶、蜻蜓,在水中游动的色彩斑斓的金鱼,婴儿常常专注并表现出愉悦的表情。让婴儿看太阳、月亮,看彩虹、看云,看下雨,看飘扬的雪花等自然景观,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有益于婴儿的身心健康与智能发育。

  (6)婴儿好奇心极其强,非常想了解每个房间和角落,对所有家具的细节和日常生活用品都有兴趣。家长应该满足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房间里有新的发现。

  (7)认识玩具是训练初步的记忆力的好方法。家长把球、积木、娃娃、画册等放在桌上。大人讲出玩具的名称,让孩子伸手拿出对应的玩具,应反复训练。

  将婴儿经常玩的玩具拿出来,用手挡住孩子眼睛,把玩具换个地方,再让他找这个玩具。这种玩法需重复五六次后,孩子才能较好地完成寻找物体。

  游戏①:走动的玩具。准备一件电动玩具,打开表演给孩子看。看着电动玩具自己在地上走来走去,孩子会很高兴。游戏时注意孩子的反应。

  游戏②:找娃娃。当着孩子的面用纸把布娃娃包起来,交给婴儿,问:娃娃哪儿去了?第一次婴儿通过翻开纸或撕破纸去找到娃娃。重复训练后,达到从纸包取出娃娃。(也可结合前面宝宝哪里去了的游戏进行训练)

  2.与听感知相关的训练

  (1)准备一本书和一张纸,在地上画一个圆,让婴儿分别将书和纸扔到圆里面。让婴儿体验:书重重地落在地上有响声,纸没有响声而且落到较远处。

  (2)在玩具箱旁边,妈妈清晰地讲出每件玩具的名称,让婴儿把玩具一样一样交给自己。如果孩子一时不理解,妈妈就把玩具拿出来并讲出玩具的名称。

  (3)婴儿会坐后,为婴儿准备一个童车,在车上系一些婴儿喜欢的质地柔软的玩具或图画,让婴儿坐在车里玩,可以训练婴儿坐的动作,还可以同时训练手的动作。也可以利用有栏杆的小床,并且在小床上放置一些玩具,例如小摇铃、捏响玩具等,让婴儿坐在小床上玩,注意每天坐的时间不要太长。当婴儿坐在车里玩的时候,家长不能光顾自己干活而不理睬婴儿,要多和婴儿说话交流,指导婴儿玩玩具。当婴儿表现疲惫的时候,要抱起婴儿。

  第7节:0~1岁婴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4)如果家里住房面积较大,应专门为学会翻身的婴儿开辟一个游戏环境,准备一些合适的玩具如抓握玩具、音响玩具、敲打玩具、会动的玩具等,让婴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游戏:听音乐(训练听觉和节奏感)。给婴儿听的音乐要舒缓、优美,流行歌曲、摇滚乐都不适宜。妈妈应该选择节奏鲜明的音乐,抱着小儿一起听,身体可随着音乐一边舞动,一边打拍子。

  3.兴趣培养

  8~9个月的婴儿对自己周围的物品开始充满好奇心,把物品和玩具放到嘴里,或用手去抓摸和拍打,这些动作是提高婴儿认知能力和培养兴趣的途径。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婴儿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探索外部世界的动力。要利用婴儿好奇心的特点,培养婴儿广泛而又浓厚的兴趣。由于婴儿感知觉、语言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其视野和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要利用这个特点,多为婴儿提供环境、物品、人物等接触的机会。多给婴儿提供色彩丰富的图书、卡片等,引导婴儿反复地翻看,不但能促进婴儿视觉发育,提高他的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婴儿看书的兴趣。多给婴儿听音乐和儿歌,学习表演、舞蹈动作等,不仅有利于语言、动作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婴儿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婴儿对音乐舞蹈等的兴趣。

  (五)10~12个月认知能力训练

  (1)婴儿爬、立和走技能日益增强,喜欢满屋子到处探索周围环境。给婴儿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游戏乐园,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当小小活动家。比如让婴儿坐在桌边,桌上放一色彩鲜艳的玩具,让他玩一会儿。然后妈妈用一张纸将玩具挡住问:哪里去了?引导婴儿站起来,伸手去移纸取物。或准备一只杯子和大、中、小3个盖子,中号盖子正好能盖在杯子上。先教宝宝盖杯子的动作,然后把3个盖子都给他,叫他看看用哪个盖子能把杯子盖好。

  (2)应经常带婴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例如观察太阳:注意将早上的太阳、中午和晚上的太阳各用一句话加以形容,并让婴儿体会。具有色彩的或处于活动状态的人物都能引起婴儿的注意,带婴儿看马路上各种车辆和行人,让他了解大人、小人、男人和女人,活动的人和站立的人。观察自然景物也是很好的训练内容。到公园去看各种花草、树木,看下雨、下雪,到田野里去观察水稻、玉米、小米以及各种蔬菜等,引导婴儿思考。家长观察婴儿对哪些物品和现象特别感兴趣,就多给他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去探索,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提高婴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8节: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3)音乐、儿歌、图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非常符合10~12个月婴儿的认知特点,家长应为婴儿创造一个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应在婴儿的床头、居室悬挂和张贴各种美丽的画片,平时也让婴儿多看一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图画、卡片,来促进他视觉的敏锐性和对色彩的敏感性。从10个月起,婴儿表现出不同的爱好,有些婴儿对交通工具图片感兴趣,有的对各种动物图片感兴趣,各种图片和照片是教婴儿认识事物较好的工具。许多婴儿不喜欢玩现成的玩具,却喜欢玩弄家庭用品,如餐具和清洁用具。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满足婴儿的要求,别伤害正在萌芽的自尊和自信心。

  (4)认知能力训练游戏

  游戏①:戴帽子。妈妈准备各式各样的帽子,放一排,让孩子往头上戴,每戴一顶,妈妈就告诉他或问他:这是什么?这是帽子。通过游戏让孩子懂得:尽管大小样子不同,都是帽子。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习归类,训练逻辑思维。

  游戏②:苹果在哪里。为孩子买一套幼儿识字的图片,让他找哪张是苹果,哪张是鸡蛋。也可以让孩子把他认识的物品图片挑出来,并指认给妈妈看。该游戏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游戏③:玩积木。妈妈和孩子玩积木,妈妈说:把红色的都给我,把绿色的都给你。也可以说:把大块的都给你,把小块的都给我。玩一次只能认一样。通过游戏帮助孩子认识事物。

  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三、说话晚

  说话晚是指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语言;后者的理解及表达能力均落后。

  说话晚的儿童,一般表现为1岁6个月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2岁时还不能说出3~5个字的句子,如爸爸抱、我要,即可确定为说话晚。这些孩子常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如要喝水,就用手指自己喝水的杯子。仅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到1岁6个月左右能根据他人的指令,指出或拿来某个物体;而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仍不能理解给他的简单指令,也不能根据语言的要求进行活动。但经医生检查,这类儿童的听力无明显的异常。

  说话晚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理因素-这可能与脑组织的某些感知觉功能的损伤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听觉记忆、听觉整合等脑功能发育缺陷所致。

  环境因素-家长性情孤僻,与孩子缺乏交流,或孩子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接受语言教育和训练的机会,都可能影响孩子言语的正常发展。

  第9节: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性格因素-外向、易合群的孩子一般说话较早,而那些性情文静、内向者通常说话较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说话晚的孩子进行干预。

  (1)加强语言交流

  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能怕麻烦,要循序渐进,慢慢与孩子交流。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有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训练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听觉知觉。对有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重点在于模仿别人讲话的训练。训练技巧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孩子说话。

  (3)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

  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无忧无虑的说话环境。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不要向孩子发脾气。

  应该指出,大多数说话晚的孩子,智力发育均属正常。表达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经特殊干预也可逐渐改善,预后良好。而存在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需要经过特殊教育培训才有可能获得语言能力,但年长后在语言功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可能会有某些缺陷,预后较差。

  五、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孩子在受到挫折以后,出现又哭又闹,甚至摔物打人的现象。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以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最为常见。

  发脾气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过度溺爱,使发脾气成为要挟家人的手段,是构成本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种儿童在家中常常受到娇宠,当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出现大声哭闹,又喊又叫,地上打滚,以头碰壁,撕扯自己的头发等过火行为,家长一方面由于心疼孩子,缺乏耐心,或者是为了不伤家长自己的面子(例如孩子在公共场合、有客人在场等情况发脾气)进行了让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终止了孩子发脾气。然而却增加了儿童下次又以发脾气为手段,要挟家长让步的可能性。家长的让步对这种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2.教养方式中的过度限制和严厉

  有的父母或抚养者对孩子十分严格,要求过多、过高,或者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与交朋友的范围,使得孩子的某些需要(例如被关爱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时,如大人坚持要他做他不愿意的事情,或者大人坚持不同意他的合理要求时,就会采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尤其是不善于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容易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压抑的感情。

  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的儿童在遭遇挫折后感到愤怒、难受或恐惧时,不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控制冲动。

  第10节: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4.某些特殊心理障碍

  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男孩子多数智力低下、女孩子多数智力正常,他们面部的特征是脸长、前额突出、耳轮大,性格特征为多动、急躁、倔犟等),儿童孤独症(以语言严重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表现)等儿童,常常性格急躁,脾气倔犟,容易出现发脾气。

  儿童发脾气主要表现为在自己的某种要求、欲望没得到满足时,或者是遭受挫折时出现,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或在无人理睬的情况下,大闹很久才能自行停止。

  要培养一个孩子用不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每次当孩子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都让他达不到目的,同时语言上告诉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还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发生的事情。因此带养人在否定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必须树立良好的行为,从而用良好行为代替不良行为。如果只有否定而不树立,孩子又可能尝试其他的不正确方式来解决问题。处理孩子发脾气的问题时,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达成默契,不能一个人要纠正,另一个又放纵。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要具有及时性,不能等事情发生较长时间以后再来教育,而要现场教育。

  对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及早改善教养方式可以早期矫正;对于程度较重者,可以采用行为疗法;对特殊心理障碍儿童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改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要恰当,注意不要溺爱;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带养孩子时对其过多的约束,会引起情绪上的对抗而导致发脾气;平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及时给予帮助,进行情绪辅导,这样有助于孩子少发脾气。

  (2)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日常教养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吆喝,会影响孩子今后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帮助孩子学会表达难受、愤怒情绪的技巧,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冲动。

  (3)行为矫正。对发脾气的孩子,可以采取淡化、转移注意力,即对其行为不予理睬,使孩子觉得没趣,通常情况下他的哭闹行为会逐渐平息下来。如果孩子仍然哭闹不止,可将其暂时隔离,让他待在一间安静的、安全的,又没有孩子感兴趣的物品的小房间。一旦孩子停止哭闹,即终止隔离。

  六、害羞

  害羞是指儿童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阻碍了与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

  第11节:2~3岁幼儿容易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正常儿童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或见到不熟悉的客人时,常常会变得迟疑和顾虑重重,出现羞怯感。这一类的羞怯感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有明显身体残疾的儿童,因为自卑和见不得人而产生羞怯感,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较低。父母应对此予以重视,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辅导,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发展。如果很有自信心的儿童突然出现羞怯感,应引起关注,因为这种迟疑、退缩的表现可能是严重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症)的征兆。

  儿童害羞问题的产生与几种因素有关:

  (1)自我防御意识

  当儿童在面临新的环境,或对他人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会由于某种危险感而产生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御。他们在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会举止自如,不会感到害羞;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因为害怕他人的敌意或恶言恶语等各种攻击而说不出话来。

  (2)气质原因

  生性比较内向,气质特征偏向消极,情绪敏感及感受性强的儿童,往往见到生人就脸红,常怀有胆怯的心理。

  (3)与人接触少

  因教养者过分约束孩子与人交往或居住环境的原因,与外界接触少的孩子更易产生羞怯感。

  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对害羞的孩子进行干预。

  (1)不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进行责备或威吓。家长若常用指责性的语言埋怨孩子,如那么大了都还那么不好意思,真是……或舌头坏掉了,不会讲话,是不是等,会使孩子担惊受怕、顾虑重重,更加羞涩。

  (2)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经常鼓励孩子,使其充分认识到,他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足够的才能和本领去对付和处理一切;要经常强调孩子已经显露出来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每一次进步都表示肯定和赞扬。

  (3)多与别的孩子接触。父母要让害羞的孩子多参与活动,多接触人,特别是让他参与同伴们的游戏,在不断地接触和交流中,羞怯感也会逐渐消失。

  (4)培养孩子在新环境中最初几分钟的应变能力。害羞的孩子与陌生环境接触的最初几分钟是最难熬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在开始的几分钟里的一些具体应对方法,如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等等。

  八、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男孩子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子则常为言语攻击。

  攻击行为表现为伤人、破坏物品、虐待动物、抢夺他人物品等,这类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常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或物质的损坏。这些儿童常常好动、容易惹是生非、情绪易激怒、以自我为中心,当受挫折或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以发怒、伤人、毁物来发泄心中的怒气,对家长和老师常有不服从和违纪行为。

  第12节: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以下几种因素是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

  (1)困难型气质特征

  这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2)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放任型家庭中的儿童,由于最初的冲动和破坏性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逐渐形成不良行为问题。

  (3)专制型家庭的儿童

  由于家长常常忽视他们的正常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这样的儿童就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溺爱型家庭的儿童

  过分溺爱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5)缺少爱的儿童

  从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呵护,往往感情淡漠、性情粗暴。

  对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矫治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疗法:

  (1)鼓励合作行为。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合作,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及时肯定、赞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

  (2)暂时隔离。当儿童有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时,就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把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或限制他的行动范围,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应该强调的是,必须明确告诉儿童他被隔离的原因。

  (3)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听攻击受罚,合作得奖的故事,或看这一类的影视片、连环画等,使孩子从具体形象中受到品德教育。

  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五、积极情绪培养

  (一)积极情绪培养的重要性

  4~5岁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在发展关键期,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较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有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悲伤、恐惧等情绪会危害其健康。对于情绪影响健康的问题,心理学家作过不少研究。例如有人对情绪和消化功能的关系做实验,证明人在进餐时情绪愉快,能使胃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强。相反,进餐时情绪恐惧不安,会抑制胃液分泌,从而使人不思进食。

  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但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近年来,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最后,幼儿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开始时期。情绪经常处在良好状态的幼儿,对成人的各种提示一般都乐于接受,这样就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形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独立活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13节: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二)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

  1.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孩子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条件。

  2.减少接触恐怖、血腥的影视及图书的机会

  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恐怖、血腥的影视节目和图书,这类影视节目和图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它们都会引起孩子消极的情绪。

  3.要给幼儿有情绪准备的时机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尊重、了解他们的情绪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绪。

  4.要时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

  例如让孩子帮助家长干些简单家务劳动,并给予及时的认同和表扬,让孩子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欲与愉快感,有助于形成其积极的情绪。

  5.要注意防止幼儿产生恐惧、胆怯等消极情绪

  如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感到孤独。

  总之,我们要帮助幼儿消除和克服不良情绪,使其保持和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在生活中,幼儿难免会遇到新奇、陌生或恐惧的事情而产生情感压力。例如一个幼儿遇到父母生病、家庭离异时可能会变得垂头丧气;一个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幼儿感到力不从心时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遇到这些问题时,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设法尽快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给予抚慰,恢复愉快心境;再者是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吸引幼儿去完成他能完成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解脱紧张状态。对于那些缺损家庭的幼儿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更要多观察、多亲近、多偏爱。缺损家庭的幼儿常具有自卑心理,极易形成忧伤、孤独、畏缩、胆怯情绪情感,做事缺乏自信心;有心理缺陷的幼儿更多具有伤感心理,常常神经紧张、自卑沮丧,或对人对事冷淡漠然。对于这样的幼儿要想方设法培养他的兴趣,发挥其长处、特长,帮助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用爱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变消极为积极,变沉默为活泼。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四)情绪训练游戏

  游戏①:情绪释放-放声吼叫

  游戏目的:让孩子无拘无束地释放出情绪能量,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培养开朗的个性。

  游戏内容:

  a.选一个清晨或黄昏,带孩子到空旷的场地,让他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如果是有回声的场地,效果更好。

  第14节: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b.启发孩子想象一下,没有语言的猿人是如何表达高兴、害怕、愤怒、喜爱的感情的,然后与孩子交替发出表达这些情绪的吼声。

  注意事项:家长要提醒孩子音量不可过大,要保护自己的嗓子。

  游戏②:情绪识别-他们怎么了

  游戏目的:协助孩子认真体验内心的情感,并及时适当地表露出来。

  游戏准备:数张图片或照片,表现人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哭泣、开怀大笑、勃然大怒或惶恐不安等。

  游戏内容:

  a.和孩子讨论图片中人物的情绪,讨论他们这个情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将所有图片整齐排好,正面朝下。

  c.让孩子翻开第一张图片,并依据手中图片表演相关的表情,不能说话。

  d.你来猜测孩子正在表达的情绪。等你猜对后,和孩子互换角色,继续往下玩。

  游戏③:情绪识别与表达-我来编故事

  游戏目的:协助孩子由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到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请孩子想一想哪些事情让他人的情绪有变化。

  游戏准备:硬纸板、彩色纸、剪刀、纸盘、胶水、彩色笔。

  游戏内容:

  a.从硬纸板上剪下圆形,并用彩色纸剪出表达各种情绪的五官的形状:如快乐的及悲伤的眼睛;微笑的及不悦的嘴巴等。

  b.请孩子在圆形纸上排列组合这些五官,以创造出快乐、悲伤、生气、害怕、无聊、疲倦的表情;也可以添加几笔,让表情更生动。

  c.请孩子依据这些表情编一个简单的故事。

  d.和孩子一起讨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有喜悦、寂寞、愤怒、得意的情绪出现。请孩子想一想:

  ·什么时候会觉得骄傲、快乐、伤心、无聊、寂寞、兴奋、生气、难堪?

  ·参加生日派对,进入教室,看电视,赢得比赛的时候,心情好不好?

  ·怎么样去判断某人正在伤心(得意、兴奋、寂寞、难堪)?

  婴幼儿情绪智商的培养

  三、如何培养婴幼儿的情绪智商(亲子游戏)

  (二)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管理必定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的心理,重新振奋起来。培养孩子情绪自我管理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体验积极情感,把消极情绪情感控制到适当程度或转化为积极情感。

  1.游戏:捉迷藏

  活动准备:一块干净的大手帕或毛巾;能躲藏的地方。

  训练要点:

  ①老师把手帕蒙在脸上,对幼儿说:老师在这儿呢。逗引幼儿地用手抓、拉蒙在脸上的手帕。

  ②老师躲藏在一个隐蔽的角落,轻声呼唤幼儿,让幼儿去找她,当幼儿找到老师时,老师要热情地和幼儿分享快乐。

  第15节: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专家指导

  ①这一训练的目的是让幼儿感受与成人一起做游戏的快乐。

  ②孩子见不到喜欢的人必然失望,当这个人再次出现时将会感到欣喜。此游戏能丰富幼儿的感情。

  ③此训练方案适合1~3岁幼儿。

  ④游戏过程中也可以让家长来找幼儿。

  2.活动:认识情绪

  活动准备:纸碟几个,画笔。

  训练要点:

  ①由老师在纸碟上画不同情绪的面谱。

  ②建议正面情绪有愉快、兴奋、自豪;负面情绪有伤心、愤怒、担忧等。(词汇可随年龄而增加)

  ③由老师叙述一件事情,引导孩子指出相应的情绪反应。

  ★专家指导

  ①孩子能够掌握更多关于情绪的词汇,将有助于正确表达情绪。

  ②一旦孩子能较精确地表达情绪,家长在辅导孩子心理方面自然能得心应手。例如孩子担心一件事,家长就能加以肯定,给以信心;而当孩子感到愤怒,家长便应用另一方法处理。如果孩子未能准确表达,那家长很可能只会根据孩子哭泣等表情而瞎猜度。

  3.活动:情绪大变法

  活动准备:主要是负面情绪的面谱,例如愤怒、伤心、担忧。

  训练要点:

  ①老师请孩子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一件不快的事情,谈谈其中的感受,并由老师在墙上贴出负面情绪面谱。

  ②老师对孩子说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但我们可以尝试用魔法把这些负面情绪赶走,做个情绪魔术师。

  ③引导孩子想出一些疏解负面情绪的方式。

  如:今天我感觉很……我可以……

  a.深呼吸从1数到10

  b.大声叫123

  c.玩喜爱的玩具

  d.唱歌听音乐

  ★专家指导

  ①这一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懂得负面情绪背后是有原因的。

  ②让孩子明白负面情绪是可以改变的,避免与不好的情绪纠缠过久。

  ③让孩子学习处理负面情绪的各种方法。

  (四)识别他人的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绪,对他人富有同情心,能从他人的细微处察觉他人的需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孩子学会爱,让他爱亲人。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教育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别人作点贡献。让同情心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

  1.游戏:我帮妈妈捶背

  活动准备:小椅子一把。

  训练要点:

  ①家长告诉宝宝:今天我洗了好多幼儿的衣服,特别累,你能帮我捶捶背吗?

  ②家长坐在椅子上,并教给幼儿捶背的方法(如让他握紧小拳头在家长背上捶一捶)。

  ★专家指导

  第16节:4~5岁幼儿健康心理行为的培养

  ①这一训练方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

  ②此活动适合1岁~2岁6个月的幼儿。

  2.游戏:我帮娃娃穿衣服

  活动准备:洋娃娃、娃娃衣服。

  训练要点:

  ①老师让幼儿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洋娃娃,并告诉幼儿每天都要照顾好手中的洋娃娃。

  ②老师说:娃娃冷了,我们要给她穿衣服。于是老师示范给娃娃穿上衣服。

  ③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给娃娃穿上衣服。

  ★专家指导

  ①这一训练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照顾他人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心。

  ②此训练方案适合8个月~3岁的幼儿。

  3.游戏:情绪大侦探

  活动准备:(负面)情绪轮盘(6张大人的负面情绪的表情卡及6张孩子的负面情绪的表情卡,贴在12格轮盘上)。

  训练要点:轮流转动情绪轮盘,轮盘针停在某一情绪格时,要求孩子留意表情卡上人物的表情,说出人物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

  ★专家指导

  ①老师提醒孩子要留意别人的表情。

  ②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动作都透露着一些信息,让孩子学会察颜观色,这有助于交朋结友。

  4.游戏:交换礼物

  活动准备:小礼物。

  训练要点:

  ①每位小朋友准备一份礼物,小朋友可在妈妈陪同下去商店自行挑选。

  ②由每位小朋友把手上的礼物送给一位组员,老师应引导小朋友说出一句欣赏别人的话。

  ③老师应留意:每位小朋友都应收到一份礼物。

  ★专家指导

  ①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里每个人都围绕着他们转。因此,接受称赞对他们来说是经常性的,但却极少听到他们给予别人称赞。他们需要学会关心别人,了解怎样接受和给予称赞是恰当的。

  ②给人送礼物提供了使他人幸福快乐的机会。爱心能把人与人联系起来,增添集体意识。

  ③家长可在日常通过给家人或朋友送小礼物的方式,教导孩子怎样关心别人。

  婴幼儿心理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的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评价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的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第17节:婴幼儿心理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一、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第18节:婴幼儿心理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四)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怎样才算健康?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了10条标准:有充分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自我意识,自信,但不过分高估自己;理想目标和生活实际一致;适应现实环境;保持个性和谐;不断从生活中学习各种本领;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宣泄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自我控制力;服从集体意志,又充分发挥个性;满足个人需要,但不违犯社会道德规范。

  对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上述标准是很难做得十全十美,只能作为不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儿童心理保健中,要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第一,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人的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儿童青少年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一。只有这样,儿童才具备学习各种生存和生活技能的能力。

  第二,情绪反应适度。情绪愉快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核心。幼儿经常保持乐观、稳定、协调、向上的情绪表示其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助于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第三,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健康的儿童,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应和谐统一,能集中注意力,适度耐受各种压力,不断发展控制和调节自我的能力。能以灵活协调的行为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度的反应。

  第四,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化的基础,幼儿的心理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与人交往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都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豁达、开朗、善于接受新事物,与同伴和睦相处。

  第五,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心理-行为模式均有鲜明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表现为既不神经过敏,也不反应迟钝。例如,当幼儿发现自己处于陌生环境中时,会大哭大叫,妈妈一出现,很快就会平静。如果此时仍惊恐失态,不能自已,或完全相反,对陌生环境毫无反应,无动于衷,都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及可塑性。应充分考虑到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即只要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特征与年龄大致相符、相对稳定、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他就具有健康的心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岁早教训练方法
儿童心理学:孩子经常吸吮手指家长要警惕!
无责任的骂可能致瘾 谁是“出气筒” 合理宣泄负性情绪
宝宝常见社会行为问题处理大全
亲子宝典:与宝宝相处的13个技巧,非常实用!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