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一步之遥还是万里之遥

一步之遥还是万里之遥



 

——不避嫌谈姜文的新电影《一步之遥》



 

近来有两个电影话题在网上热议,一是以三百万美元成本拍出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在央视六频道播出后观众交口称赞;另一个是姜文以三亿人民币拍出的《一步之遥》,播映后广遭吐槽。我看过《一次别离》,很喜欢;也看过《一步之遥》,这就不是喜欢与不喜欢所能概括的了。应该说,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姜文正走在一条艺术的歧路上,渐行渐远。看了一边倒的差评,我觉得姜文先别急着恼火,应认真思考大家对影片的意见,以便扭转方向回归电影艺术的正途。



 

至于我,一个写小说偶尔涉足电影的作者,是门外汉,另外与姜文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谈他的电影相对增加了难度,弄不好,还会产生歧义引发非议。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几句,因为对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走偏”颇感惋惜,以他对电影艺术的挚爱以及对电影技术的娴熟,以及对色彩、声效、台词等电影元素的独特敏感,本应步步为营,把片子拍得一部比一部好,事实上却未能如此,他有些辜负观众的期望。所以如此原因当然很多,我觉得当是“巴掌山”挡住了他的双眼,而这“巴掌山”正是他举起的自己的手。



 

稍远点谈,在我客串了几部电影颇感失望时,其小说《生存》入了姜文的眼,他把我请到北京商谈拍摄事宜。那时他只拍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广受好评。为增加我对他的了解,他请我和我爱人宋宁在他的放映室看的这部片子,我对这部生机勃勃又朴实无华的片子很是喜欢;同时对他拍摄《生存》抱以很大信心,他请我改编剧本,我答应了,回来很快完成寄给了他。



 

后来发生的事情很是纠结,很是狗血。由此我还写了本叫《<鬼子来了>官司谈》的书,讲了事情的详细过程,在此不赘。许是个性使然,做为青年导演的姜文未能处理好与一个年长作家本不难处理的关系,致使后来对簿公堂。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



 

只因与姜文之间起了官司,电影拍出来后就没请我这个原作者、编剧之一看样片。后来看到影碟,看后半天没回过神来,心想这是根据我的小说《生存》拍出來的吗?整个面目全非!不是说导演不可以对原作进行改动,完全可以,问题是要改得更深厚更出彩,而不是相反。



 

后来一边跟姜文打官司,一边以平常心看他拍出来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部接一部,直到刚上演的《一步之遥》。我是先看了几位影评家的评介才看电影的。对照电影,我倒觉得这些评介谈得很中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我觉得姜文应认真加以思考吸收,这对他要走下去的艺术道路有好处。



 

客观地讲,电影在中国比文学难搞。电影要大投资,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由《生存》改编的《鬼子来了》不是就被禁了嘛,几千万打了水漂。然而,再不易,也不能成为不断出产烂片的理由呵。



 

做为一个爱好电影并希望中国导演能拍出好影片的人,每每看到一些糟烂得不可思议的影片被“隆重”推出,心情总是颇为复杂,几个亿的投资拍出与艺术相去甚远的东西,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可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情况是不一样的,因导演而异。有的是缺乏良知,有的是缺乏才华,更多的是为了拍片赚钱。具体到姜文身上,我觉得他最主要的是人文情怀的缺失与艺术观念的偏差,如果说得刻薄些,或许在姜文的心目中并不存有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在他几乎全部电影中(包括取得高票房的《让子弹飞》看不到存在,正是因为人文关怀的缺失,他的影片便与文艺所追求的真善美(并非指色彩的绚丽)没什么关联了。而所说的艺术概念的偏差,则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上本末倒置,乐此不疲地把玩于形式,而忽视了影片的内容,不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不细微地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只有连绵不断的噱头,说穿了他是对电影,对艺术的领会(悟)上出了偏差。这就奇了怪了,一个成年捣鼓电影的准大师级导演能“低级”到如此程度?是的,“低级”正是因为太想把电影拍得“高级”,却又没有领悟到何为真正的高级所致。简单地说,盲目性导致了他在电影创作的次要方面“用力过猛”。是的,无厘头的用力过猛是包括姜文在内的许多导演存在的最要命的问题之所在。下面我们侧重说说这一点。



 

狠砸钱,便是用力过猛的一个方面,以为影片的质量与投资成正比。电影未开拍就告诉观众要花多少个亿,似乎观众一定会奔着高投资走进电影院。通常情况,投资多肯定有好处,但并不绝对。前面提到的《一次别离》不就是花了区区几百万?如果钱没花在正地方,高投资甚至会对影片带来伤害,将精益求精变成了画蛇添足,比如将人们都见过的青砖铺地,石灰墙,木制龙椅实在无奢华可言的皇宫打造得金碧辉煌,如同仙境,视觉效果有了,但电影完全成了失真的虚拟世界,在让观众丧失其“在场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姜文电影的“用力过猛”还集中体现在演员的过度表演及刻意雕琢的台词上。这是姜文电影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鬼子来了》拍摄现场我便发现这个问题,而这部《一步之遥》则有过之而不及,个个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幽默机智。如果不看画面,会觉得是一伙语言大师对着一伙幽默大师在说话,可一旦过了头就成了卖弄,成了耍嘴皮子,就显出“二”来了。



 

 一个影评家也提到姜文电影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国产影视的通病,表情过剩,声嘶力竭,唯恐“戏不够”,这一点从姜文本人的表演中便能得到印证。



 

演员们在谈到某某导演对艺术的一丝不苟上,常常拿拍了多少条都通不过说事,似乎唯有一遍遍“重复”才能保证“质量”。如小沈阳在谈到拍《三枪拍案惊奇》时,对反复拍摔倒的镜头津津乐道。重要情节严格把关,是必须的,而一些无关宏旨的用不着太叫真。生活中有不同情况的摔倒,无正确错误之分,更无“艺术”不“艺术”一说。



 

用力过猛当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缺乏感悟力的表现,另外也是创作态度上的走偏。他不是为观众,而是为自己拍电影,仅仅为了证明自己“剑走偏锋”的不凡(如影评家所说的自恋),而如这“不凡”是放在寻一个不凡的故事倒也罢了,事实上他寻找的一直是形式,一直在这上面倾心倾力下功夫,就成了影评家所批评的形式大于内容。



 

观众是奔着故事看电影的。故事是第一要素,观众普遍反映对姜文的电影看不懂,问题就是出在故事上,故事讲得不好,或者说被淹没了。“用力过猛”应重点放在这上面,而不是花里胡梢的“外包装”。



 

抓了芝麻(形式)漏了西瓜(故事)是很多电影失败的原因。



 

我一直在想,找一个适合拍电影的好故事真有那么难?还有,有了好故事还非得处心积虑地将其讲得支离破碎让人一头雾水才算完?硬是和观众的接受心理拧着来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真正的艺术作品如同原野上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木,朴素得当:该长枝的地方长枝,该长叶的地方长叶,生机盎然。而生硬、装腔作势的作品犹同一根僵硬的挂满各种饰物的木雕,看似琳琅满目,却了无生机。画家作画讲究“留白”,电影何尝不应如此。



 

其实,世界上许多事物,正与反往往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即成,对姜文而言,本来凭借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手已经触到了纸上,可他却把手缩回,掉头而去。让人不解而惋惜。



 

张艺谋亦属同类情况,《菊豆》《红高粱》《活着》拍得好好的,却突然改弦易辙,弄起了《英雄》《黄金甲》《三枪》之类,倒了自己的牌子也倒了观众的胃口,好在他已意识到应当《归来》,尽管有点战战兢兢。当然所有关注姜文的人也期望他的“归来”,包括我。



 

 



 

 



 

 



 

一步之遥还是万里之遥



 

——不避嫌谈姜文的新电影《一步之遥》



 

近来有两个电影话题在网上热议,一是以三百万美元成本拍出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在央视六频道播出后观众交口称赞;另一个是姜文以三亿人民币拍出的《一步之遥》,播映后广遭吐槽。我看过《一次别离》,很喜欢;也看过《一步之遥》,这就不是喜欢与不喜欢所能概括的了。应该说,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姜文正走在一条艺术的歧路上,渐行渐远。看了一边倒的差评,我觉得姜文先别急着恼火,应认真思考大家对影片的意见,以便扭转方向回归电影艺术的正途。



 

至于我,一个写小说偶尔涉足电影的作者,是门外汉,另外与姜文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谈他的电影相对增加了难度,弄不好,还会产生歧义引发非议。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几句,因为对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走偏”颇感惋惜,以他对电影艺术的挚爱以及对电影技术的娴熟,以及对色彩、声效、台词等电影元素的独特敏感,本应步步为营,把片子拍得一部比一部好,事实上却未能如此,他有些辜负观众的期望。所以如此原因当然很多,我觉得当是“巴掌山”挡住了他的双眼,而这“巴掌山”正是他举起的自己的手。



 

稍远点谈,在我客串了几部电影颇感失望时,其小说《生存》入了姜文的眼,他把我请到北京商谈拍摄事宜。那时他只拍了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广受好评。为增加我对他的了解,他请我和我爱人宋宁在他的放映室看的这部片子,我对这部生机勃勃又朴实无华的片子很是喜欢;同时对他拍摄《生存》抱以很大信心,他请我改编剧本,我答应了,回来很快完成寄给了他。



 

后来发生的事情很是纠结,很是狗血。由此我还写了本叫《<鬼子来了>官司谈》的书,讲了事情的详细过程,在此不赘。许是个性使然,做为青年导演的姜文未能处理好与一个年长作家本不难处理的关系,致使后来对簿公堂。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



 

只因与姜文之间起了官司,电影拍出来后就没请我这个原作者、编剧之一看样片。后来看到影碟,看后半天没回过神来,心想这是根据我的小说《生存》拍出來的吗?整个面目全非!不是说导演不可以对原作进行改动,完全可以,问题是要改得更深厚更出彩,而不是相反。



 

后来一边跟姜文打官司,一边以平常心看他拍出来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部接一部,直到刚上演的《一步之遥》。我是先看了几位影评家的评介才看电影的。对照电影,我倒觉得这些评介谈得很中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我觉得姜文应认真加以思考吸收,这对他要走下去的艺术道路有好处。



 

客观地讲,电影在中国比文学难搞。电影要大投资,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由《生存》改编的《鬼子来了》不是就被禁了嘛,几千万打了水漂。然而,再不易,也不能成为不断出产烂片的理由呵。



 

做为一个爱好电影并希望中国导演能拍出好影片的人,每每看到一些糟烂得不可思议的影片被“隆重”推出,心情总是颇为复杂,几个亿的投资拍出与艺术相去甚远的东西,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可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情况是不一样的,因导演而异。有的是缺乏良知,有的是缺乏才华,更多的是为了拍片赚钱。具体到姜文身上,我觉得他最主要的是人文情怀的缺失与艺术观念的偏差,如果说得刻薄些,或许在姜文的心目中并不存有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在他几乎全部电影中(包括取得高票房的《让子弹飞》看不到存在,正是因为人文关怀的缺失,他的影片便与文艺所追求的真善美(并非指色彩的绚丽)没什么关联了。而所说的艺术概念的偏差,则是在内容与形式的孰轻孰重上本末倒置,乐此不疲地把玩于形式,而忽视了影片的内容,不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不细微地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只有连绵不断的噱头,说穿了他是对电影,对艺术的领会(悟)上出了偏差。这就奇了怪了,一个成年捣鼓电影的准大师级导演能“低级”到如此程度?是的,“低级”正是因为太想把电影拍得“高级”,却又没有领悟到何为真正的高级所致。简单地说,盲目性导致了他在电影创作的次要方面“用力过猛”。是的,无厘头的用力过猛是包括姜文在内的许多导演存在的最要命的问题之所在。下面我们侧重说说这一点。



 

狠砸钱,便是用力过猛的一个方面,以为影片的质量与投资成正比。电影未开拍就告诉观众要花多少个亿,似乎观众一定会奔着高投资走进电影院。通常情况,投资多肯定有好处,但并不绝对。前面提到的《一次别离》不就是花了区区几百万?如果钱没花在正地方,高投资甚至会对影片带来伤害,将精益求精变成了画蛇添足,比如将人们都见过的青砖铺地,石灰墙,木制龙椅实在无奢华可言的皇宫打造得金碧辉煌,如同仙境,视觉效果有了,但电影完全成了失真的虚拟世界,在让观众丧失其“在场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姜文电影的“用力过猛”还集中体现在演员的过度表演及刻意雕琢的台词上。这是姜文电影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鬼子来了》拍摄现场我便发现这个问题,而这部《一步之遥》则有过之而不及,个个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幽默机智。如果不看画面,会觉得是一伙语言大师对着一伙幽默大师在说话,可一旦过了头就成了卖弄,成了耍嘴皮子,就显出“二”来了。



 

 一个影评家也提到姜文电影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国产影视的通病,表情过剩,声嘶力竭,唯恐“戏不够”,这一点从姜文本人的表演中便能得到印证。



 

演员们在谈到某某导演对艺术的一丝不苟上,常常拿拍了多少条都通不过说事,似乎唯有一遍遍“重复”才能保证“质量”。如小沈阳在谈到拍《三枪拍案惊奇》时,对反复拍摔倒的镜头津津乐道。重要情节严格把关,是必须的,而一些无关宏旨的用不着太叫真。生活中有不同情况的摔倒,无正确错误之分,更无“艺术”不“艺术”一说。



 

用力过猛当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缺乏感悟力的表现,另外也是创作态度上的走偏。他不是为观众,而是为自己拍电影,仅仅为了证明自己“剑走偏锋”的不凡(如影评家所说的自恋),而如这“不凡”是放在寻一个不凡的故事倒也罢了,事实上他寻找的一直是形式,一直在这上面倾心倾力下功夫,就成了影评家所批评的形式大于内容。



 

观众是奔着故事看电影的。故事是第一要素,观众普遍反映对姜文的电影看不懂,问题就是出在故事上,故事讲得不好,或者说被淹没了。“用力过猛”应重点放在这上面,而不是花里胡梢的“外包装”。



 

抓了芝麻(形式)漏了西瓜(故事)是很多电影失败的原因。



 

我一直在想,找一个适合拍电影的好故事真有那么难?还有,有了好故事还非得处心积虑地将其讲得支离破碎让人一头雾水才算完?硬是和观众的接受心理拧着来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真正的艺术作品如同原野上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木,朴素得当:该长枝的地方长枝,该长叶的地方长叶,生机盎然。而生硬、装腔作势的作品犹同一根僵硬的挂满各种饰物的木雕,看似琳琅满目,却了无生机。画家作画讲究“留白”,电影何尝不应如此。



 

其实,世界上许多事物,正与反往往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即成,对姜文而言,本来凭借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手已经触到了纸上,可他却把手缩回,掉头而去。让人不解而惋惜。



 

张艺谋亦属同类情况,《菊豆》《红高粱》《活着》拍得好好的,却突然改弦易辙,弄起了《英雄》《黄金甲》《三枪》之类,倒了自己的牌子也倒了观众的胃口,好在他已意识到应当《归来》,尽管有点战战兢兢。当然所有关注姜文的人也期望他的“归来”,包括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张艺谋、冯小刚到姜文,为什么每个大导演都讨厌影评人?
手撕影评人,大概是每个导演都想做的事
评分、票房高开低走的《邪不压正》
高人观影:邪不压正(2018-07-13)
邪不压正豆瓣影评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票房预测
《奇异博士》票房3天近3亿 票房占比稳居六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