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上第五单元期末复习材料
八上第五单元期末复习材料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_________溪行   夹岸_________  芳草鲜美_________  落英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通人

仿佛_________若有光  豁然开朗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_  桑竹之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_________交通_________   鸡犬相闻_________  外人_________   黄发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   

_________ 怡然_________ 自乐   _________ 答之  便要_________ 还家 _________ 来问讯  

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 邑人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 间隔_________   _________ 不知有汉  

无论_________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_________ 言所闻_________  叹惋_________   _________ 至其家  

_________ 数日  辞去_________  此中人语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 _________ 外人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处处志_________   _________ 郡下  

_________ 太守  寻向_________ 所志_________   _________   欣然_________ _________   

未果_________    _________ 病终  后遂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理解问答

1.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成语?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1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

1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陋室铭

一.重点字词

有仙则名_________ 有龙则灵_________  _________ 是陋室  _________ 吾德馨_________ 苔痕上_________ 阶绿 草色入_________ 帘青  鸿_________ 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  可以调_________ 

素琴_________  金经_________   丝竹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案牍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何陋之有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孔子云:何陋之有?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理解问答

1.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文章以物为喻,通过写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有描写性的句子,它是:                             

3.文中的丝竹指          乐,象征                     的生活。

  文中的素琴指          乐,象征                     的生活。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6.文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7.“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爱莲说

一.重点字词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爱菊  _________ 李唐来  _________ 爱牡丹

莲之_________ _________ 淤泥而_________ 不染_________  _________ 清涟_________ 而不妖_________ 不蔓_________ 不枝_________ 香远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亭亭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不可亵玩_________   予谓_________   隐逸者_________  君子者_________  _________ 有闻  莲之_________   同予者何人_________   _________ 乎众矣

二.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三.理解问答

1.此文题目是“爱莲说”,但同时还写用到了菊、牡丹,这属于          手法。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其实对菊、牡丹、莲的喜爱,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的生活态度:

  菊之爱:                                     

  牡丹之爱:                                    

3.这句话隐含了作者的什么言外之意: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大道之_________ _________  天下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讲信修_________   _________ 人不独亲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其子_________  使老_________ 有所终_________  壮有所用_________  幼有所长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 皆有所养_________  男有分_________  女有归_________  货恶_________ 其弃于_________  不必_________ 藏于_________    力恶_________ 其不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是故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而不兴_________  盗窃乱_________ _________ 而不作_________  _________ 外户_________ 而不闭  _________ _________ 大同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理解问答

1.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请你找出来。

 

2.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3.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概括“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核舟记

一.重点字词

奇巧_________  _________ 宫室  _________ 不因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情态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赤壁云_________  八分有_________ _________ 高可_________ 二黍许_________  轩敞_________  箬篷_________ 覆之 _________   雕栏相望_________ 石青糁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卷端  如有所语_________ _________ 右足 微侧_________ 相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弥勒  _________   不属_________  _________ 右臂  挂念珠倚_________   历历_________  _________  椎髻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右趾  视端_________ 容寂_________  _________ 听茶声然_________ 稍夷_________ 虞山王毅叔远甫_________   了了_________  通计_________ 三十有_________   _________ 不盈_________  _________ 修狭_________ 灵怪_________ 

二.重点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苏、黄共阅一手卷。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理解问答

1.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全文是以             的结构,按照              顺序来说明核舟的。

 

八上第五单元期末复习材料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缘(沿着、顺着)溪行  夹岸(溪水的两岸)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异(以……为异、对……感到惊讶诧异)之  欲(想要)穷(走完)其(这个)林   才(仅、只)通人  仿佛(隐隐约约)若有光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连通 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并(都、一起)怡然(快乐的样子)自乐   具(详细)答之  便要(同“邀”,邀请)还家  咸(都)来问讯  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断绝) 乃(竟)不知有汉  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详细)言所闻(听 叹惋( 感叹惋惜)  延(邀请)至其家 停(过、逗留)数日  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告诉)云   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说)也   既(已经)出 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  处处志(做标记)之  及(到)郡下  诣(到)太守  寻向(先前、原来)所志(做标记 遂(终于)迷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  未果(实现  寻(不久)病终  后遂(终于)问津(访求、探求)

二.重点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先祖)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联系。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

7.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很惊异,又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回到郡里,就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些情况。

三.理解问答

1.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成语?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黄发垂髫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3.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源中热和睦相处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与民同乐)

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①环境方面(优美);②物质方面(富足)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④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6.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1)活动 (2)穿戴 (3)心情

四.全文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眼前的美景感到很奇怪。又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感到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联系。(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于是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就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

一.重点字词

有仙则名(出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显得灵异) 斯(这)是陋室  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长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鸿(大)儒(读书人)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素琴(未加装饰的古琴)阅金经(佛经)  丝竹(指奏乐的声音)之(无义)乱(扰乱)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无义)劳(使……劳累)形(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重点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政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像我这样的君子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三.理解问答

1.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表达了作者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愿望和 超尘脱俗、平淡高雅、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文章以物为喻,通过写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这种写法叫  托物言志

2.这篇文章有描写性的句子,它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文中的丝竹指  乐,象征  官场的乌烟瘴气、纸醉金迷 的生活。

  文中的素琴指  乐,象征  超尘脱俗、平淡高雅、安贫乐道 的生活。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作者厌恶官场乌烟瘴气的生活,渴望过上平淡高雅、超尘脱俗的隐逸生活。

5.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1.生活环境清幽(清幽景)2.生活情趣高雅(不俗人)3.主人胸襟宽阔(高雅事)

6.文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2.点名题旨,深化中心。

7.“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四.全文翻译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暇时)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像我这样的君子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一.重点字词

甚(很、非常)蕃(多) 独(只、仅、惟独)爱菊  自(从)李唐来  盛(多、大规模)爱牡丹

莲之(助词无义)出(从……长出)淤泥而(但是)不染(沾染) 濯(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妖媚、美丽而不端庄)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 香远(远播)益(更加)清(清纯) 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不可亵玩(玩弄)焉  予谓(认为)菊  隐逸者(隐士) 君子者(品德高尚的人)鲜(少)有闻  莲之(的)爱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应当)乎众矣

二.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惟独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而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 花中的君子。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香气飘的很远更显得清新,它笔直的洁净的傲立在水中。

三.理解问答

1.此文题目是“爱莲说”,但同时还写用到了菊、牡丹,这属于 衬托  手法。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生活态度。其实对菊、牡丹、莲的喜爱,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的生活态度:

  菊之爱:像陶渊明那样隐逸避世的生活态度。

  牡丹之爱:像世人那样汲汲富贵、追求功名的生活态度。

3.这句话隐含了作者的什么言外之意: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用来比喻这个富贵、财富、功名,爱牡丹的人指代那些汲汲于富贵,醉心于功名的芸芸众生。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四.全文翻译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都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通畅外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字词

大道之(无义)行(施行) 天下为(是)公(共有) 选(选拔)贤(贤能的人)与(同“举”,选拔、推举)能(贤能的人) 讲信修(培养)睦  故(因此)人不独亲(以……为亲,奉养)其(自己)亲(父母)子(以……为子,抚育)其(自己)子(子女) 使老(老年人)有所终(终老) 壮有所用(任用) 幼有所长(成长)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残疾人)皆有所养(供养) 男有分(职业) 女有归(女子出嫁,归宿) 货恶(憎恶)其弃于(在)地不必(一定)藏于(在)己 力恶(憎恶)其不出(发出、使出)于(从)身(自己) 是故(因此)谋(阴谋)闭(断绝)而不兴(发生) 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 故(因此)外户(大门)而不闭(关闭) 是(这)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推举和选拔有能力的人(为大家做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子女。

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阴谋断绝不再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发生。

三.理解问答

1.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请你找出来。

谋闭不兴  鳏寡孤独

2.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男有分,女有归。

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路不拾遗)

  外户而不闭。  (夜不闭户)

3.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概括“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四.全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有所终老,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藏它),却不是藏在自己家中;(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阴谋断绝不再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发生,夜里不用关门睡觉,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核舟记

一.重点字词

奇巧(手艺奇妙精巧) 为(雕刻)宫室  罔(无、没有)不因(依据、顺着、就着)势(材料原来的样子)象(雕刻)形  情态(神情姿态) 尝(曾经)贻(赠送)余  泛(泛舟)赤壁云(句尾语助词)八分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又有零数)奇(零数) 高可(大约)二黍许(上下) 轩敞(高起并宽敞)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之 启(打开)窗  雕栏相望(相对)石青糁(涂抹)之  峨(高高的)冠(戴帽子) 执(拿)卷端  如有所语(说话)现(露出)右足各微侧(稍微倾侧)相比(靠近)者  绝(极)类(像)弥勒  矫(举)首  不属(关联、类似) 诎(同“屈”,弯曲)右臂  挂念珠倚(靠)之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衡(同“横”,与地面平行)木 攀(同“扳”)右趾  视端(眼睛正视)容寂(神色平静) 若(好像)听茶声然(……的样子)稍夷(平) 虞山王毅叔远甫(同“父”,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刻  了了(清楚明白) 通计(总计)三十有(同“又”,整数之外又有零数)四  曾(尚、还、竟然)不盈(满)寸  简(挑选) 修狭(狭长) 灵怪(神奇)

二.重点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书卷下面的衣褶中。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大概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3.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他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4.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幅书画横幅。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注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再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三.理解问答

1.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对雕刻者精湛技艺的赞叹,以及对民间工艺的赞美。

3.全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核舟的。

四.全文翻译

核舟记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妙奇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大概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颗黄米粒左右。中间高起并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着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藏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刻有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桃花源记》复习题
2020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九课《桃花源记》学习资料汇编(含精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中考复习问题汇总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