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
中国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途径。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行为标准,是规范教育行为、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学常规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教学规律,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落实和完善教学常规,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与前提。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实际,特提出如下常规要求。

一、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全面性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全面关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因为智力因素(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影响学习的针对性、预见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个性、习惯等)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刻苦性、持久性、条理性等。各科教学均应坚持教书育人,有机地渗透人格教育内容;均应从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出发,不可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挤占其它学科教学时间或加重学生负担;均应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结合起来,把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员发展,全员提高。一堂课是一件艺术品,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或者认知水平,都能感受到这一艺术品的美,都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这个过程是内隐式的,不是外显性的。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设计得像名家名篇一样,使各个层次的人,都感觉很好,都觉得有收获。

3、过程性原则。牢固树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表述结果,更要表术过程;教学评价,要看教学结果,更要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此,一定要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重在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

4、情感性原则。教学,就是“教”和“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是人类感情中最纯洁、最高尚的。教师带着感情教,才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能学好。爱因斯坦就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学中融进了感情,就会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友情和温馨,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事业。

5、创造性原则。“创新”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创造性原则”在“教”与“学”两个侧面各有不同的含义,在“教”的侧面意味着教师一辈子不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一生无同课!教师自身的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不断创新,每位教师从事的都是教育创新的创造性活动;在“学”的侧面,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6、学生主体性原则。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学校应该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在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教师应善于运用提示、设疑、解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为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的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7、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要从不同层面、不同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8、循序性原则。循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科学的知识是有严整的逻辑系统的,教材是有一定的连贯序列的,学生学习是新知继旧知,循序前进的。在教学中,要贯彻好循序性原则,就应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必须依据由己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等规则进行教学;必须将全面系统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在系统学习的前提下,掌握教材中基本点、关键点和困难点,掌握教材中基本的、关键的概念和理论;必须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连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各门课程间的联系,通过复习、练习、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管理

  1、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应根据上述法规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课表、作息时间表和学生活动总量,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2、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工作要点、管理措施、主要活动安排等内容,每学期前制订一次,由主管校长或教导(务)处起草,校务会或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期初公布,期中、期末检查执行情况。

  3、各教研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本组教学计划。教研组计划包括本学科学期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进度、主要教研活动安排等。由教研组长起草,本组教师讨论通过执行。分设备课组的,还要求制订备课组计划。

  4、每个任课教师均应根据学校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在钻研课标,通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制订出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①教学任务与目标;②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含重点、难点等)、删补意见、教学进度安排;③学生综合性素质因素的基本分析;④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⑤教学改革的大体设想。⑥阶段反思要求。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写在备课本前面,以便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和学校领导检查。

三、教学过程管理

(一) 备课常规要求

集 体 备 课

1.学校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组要详细制定学期的教学进度和备课组活动计划。

2.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两节课。

3.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备课组活动,至少提前一周督促主备人做好准备工作,协调、指导组员参与合作,安排专人及时做好备课组活动记录。

4.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前认真做好个人初备工作,主备人须备出完整的教案,有条件的可将其制作成电子文本。

5.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要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并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案。

6.每位备课组成员须在集体备课教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复备,形成自己的个案。

7.集体备课中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剖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活动,提高备课组从事校本研究的能力。

8.学校要定期对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教师教案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依据实际评定等第,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个人业务考核档案。
                            个 人 备 课

 1、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安排合理。

3、确定教学目标

深刻领会课程理念,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挖掘课标要求的内涵并拓展外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贴近学生实际,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学目标具有操作性,体现学生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妥善处理好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
     4、分析把握学情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态度、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5、整合教学资源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要基于教学目标,吃透课程标准,整合一切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如学生、教材、媒体、社区、环境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研究现行教材,采集、整合其他版本教材、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生产实际等教学资源,恰当选择、处理教学素材,合理取舍,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优化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选用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的需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原则,合理选择、有效组合、恰当运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8、设计教学过程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要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具体环节要完整。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和指导自主学习、交流与评价等基本环节的设计灵活合理,各环节之间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创设的情境问题力求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策划的活动力求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9、预设思考问题和检测练习

合理有序的配置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前预习思考问题、当堂达标检测题和课后练习题。课后作业要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以基础性练习为主,适当布置拓展性、开放性习题。

10、合理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11、认真撰写教案(或学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在环节齐全、格式规范、详略得当的基础上,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彰显个性特点。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学案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用的学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二是教师用的导案,它侧重于指导如何学,它主要是围绕学案中“问题讨论”或教材的重难点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切忌大、空、不切实际。

(2)教学重点、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点,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为创设情境,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现有条件,恰当选用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恰当内容或简短语言,尽快把学生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设计有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
     ③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对于教材中已有的内容及已经内化的部分,如数学学科的单元教学要求、例题、课后练习题,语文学科的每课书的教学要求、字词、问题答案等,则不必抄写在教案上,只需标明在参考书或教材中的页号)要重点体现教法和学法。
     ④练习设计
     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5)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块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语文、品德、外语、社会、自然、劳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每课书要有板书设计。数学课要
 求新授、复习课有板书设计(练习课除外)。
     (6)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主张,记录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仔细分析课堂教学过程、行为的得失,甄别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譬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

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要注意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

学案的基本要求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1、学(导)案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学生”。备课时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探究性原则:要使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究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主导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导是关键,备学案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

2、学(导)案编写要求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

(2)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3)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4)学案的设计应经历由粗到精,由师到生,由表及里的过程,以个人设计为前提,以学为主考虑设计,集体研讨优化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轮流设计、交流研讨、课后反思、不断改进等措施,达到学生学有所 得,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确保教学设计的落实和学习问题的解决,体现教和学的有效性。

(5)“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6)“学案”课时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的基本设计内容。

(7)“学案”的一般框架

“学案”的设计,理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 、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从一些案例所提供的模式中,也可寻求其一般的架构。现表解如下:

课题
《 xxxxxxx 》学案设计

总体构想
( 一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二 ) 学习目标 ( 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理目标 )
( 三 ) 重点与难点
( 四 ) 课型
( 五 ) 导学策略 ( 或教学设想 )
( 六 ) 课时、教具等

学习流程:分课时写
( 一 ) 课时学习目标
( 二 ) 导学过程 ( 含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方法、媒体设计等)
1 导入; 2 导学 ;3 总结 。
( 三 ) 质疑提问
( 四 ) 检测评价
( 五 ) 布置作业

附件
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图片资料等

3、学案设计的基本类型  (1)知识课型学案,学案的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学案的模式一般可分成五个部分,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2)理论课型的学案。学案的模式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学习目标——课题引入——探究规律——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3)实验课型的学案,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学案的模式分为五个部分,学习目标——实验指导——讨论归纳——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说课常规要求

1、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等,而后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2、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说课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突出教法的特点,争取说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新意和创意。
     3、说课活动有说又有评,特别是课后的说评结合,围绕一节课的教学探讨怎样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不仅能锻炼各自说与评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提高。

4、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知识间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

(2)说教法——说本课选择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3)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教学程序——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①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

②说明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讲明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和信息的有效传递。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③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④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⑤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⑥说明板书设计要点、意图和依据等。

⑦说明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因为不是模拟课堂,所以不提倡模拟提问、回答的原话。

5、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6、说课的类型

(1)研究型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通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主讲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课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可以一星期进行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使之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型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诸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型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校内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使示范型说课成为培养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的重要途径。
     (3)评比型说课: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面对评委、同行进行说课,最后由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型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将说课内容付诸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使之成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关于备课管理的几点意见:

(1)因人而异,分层要求
     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充分体现实用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要杜绝照抄照搬教案、与上课相脱节的现象。为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备课的质量,可根据学校、教师、学科等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分层要求。
     基础层面的教师要做到备课规范化,教案要写得详细些,达到备课、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成熟层面的教师可以在规范化上放宽要求,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上,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上,放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上。在教案编写时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某些重点环节,精备几个序列或单元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形成并展示个人的教学特色。(精备的内容要在教案上端标示“精备”字样)
     对教师层次划分与不同要求,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而定。
     对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可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和教师主攻方向,有侧重点的选择某些学科和年级备详案,其它可备简案,但备简案的年级或学科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详案。
     (2)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
     教案的形式应取决于学科特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个性。不必整齐划一。教师还可以把教案与教材结合使用,提倡教师在教材上圈点批注。应该注意的是,选用多样化的教案模式要做到有利于教案的实际应用与创新。

(3)关于资源共享
     备课时,应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参考优秀教案,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要注意学习与借鉴,但切忌照搬照抄。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深入分析每个单元(或每个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自身优势,确定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和备课重点,而后通过集体研讨,达到教案的整体优化和资源共享。
     (4)保证备课的时间专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保证备课时间的专用,不要本末倒置,侵扰正常备课乃至教学的其他环节。

(二)上课常规要求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学案(有条件的可设学案),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加以检查,了解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益求精、科学严谨地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完整、层次清晰、层递性强;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合理建构知识结构。

4、教学内容处理得当。引导学生围绕重点,理解和运用学习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和体验学习内容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讲解科学准确、详略得当,知识梳理脉络清晰。抓住关键揭示重点内容,分散化解难点内容,具体分析对比疑点,着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5、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体现教的过程,更要体现学的过程。要摒弃满堂灌的陋习和过于重视结论教学的倾向,加强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体差异,选用恰当的教法,因材施教;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6、灵活合理的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好教学,努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多方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敏锐地感受、准确地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决策和选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总结,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教师要机敏地进行引导,不得在课堂上发脾气,不准讽刺侮辱学生,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将学生赶出课堂。

7、科学设计问题,精选例题和习题。设计的教学问题要具有思考和探究价值,利于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精选的例题和习题要体现基础性、针对性、梯度性、思维性,精讲精练,及时矫正巩固。要科学安排学、讲、练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完成课内练习、检测。

8、合理选择使用实验器材、挂图、模型、计算机、网络等教学媒体,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注重实效;演示、验证和探究实验教学,要组织有序,操作规范,指导及时,确保安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认真按教材要求完成;提倡师生自制教具,鼓励教师就地取材解决直观教具、标本不足等问题,努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9、用普通话授课,教学语言规范、精练、准确、生动、有激情、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仪容整洁,教态自然、大方。10、板书规范、科学、正确、清楚、条理性强;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严禁字迹潦草和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

11、教师在课堂上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举止适度,教态可亲;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发现学生答问或练习错误要巧于指点、引导,发现学生握笔、写字、坐立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应及

时纠正;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12、布置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措施。作业题要根据教材精心选择,难易适当。根据学生程度,可在必做题外另加少量难度稍大的选做题,但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年级不得布置家庭作业,二、三年级的家庭作业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高中不超过二小时。

13、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借鉴,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4、上课要做到不携带手机、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无特殊情况应按课表上课,未经领导批准,教师不得擅自停课、调课或请他人代课。

 

(三)学生作业要求

1、作业的功能
  (1)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过程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重在体验和实践。

  2、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的类型

  (1)巩固性作业:以巩固教学效果最佳值为数量标准,避免数量过大,次数失控,讲求科学性,不搞无效的机械重复。
    (2)比较性作业:把正确与不正确的几种答案都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判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考查,在比较中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
    (3)归纳性作业: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系统进行分类归纳,可以起到新旧联系,扩展知识面,找出知识内部联系和建构知识框架(树)的作用。
  (4)思考性作业:意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不需要笔答。
  (5)创造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创造。
  (6)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做,亲身体验,培养操作与运用的能力。
  4、学科作业的基本要求
  (1)原则上,劳动、品德、社会、自然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留练习性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一些操作、实验、调查、体验、感悟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热爱

学习、热爱科学、留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情感态度。(2)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要有书面作业,任课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①语文作业要改变单一的只抄生字、词语和造句的呆板模式,把朗读、口语交际、练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实践中学习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有时可不必强调课课有、人人有书面作业。
     大小作文的习作内容,可以参考课后练习和练一练的题目要求。也可以因人、因地、因季节、因本班实际合理调整。高中每学期大作文8篇,初中每学期大作文7篇,小学每单元一篇大作文,观察实践性习作必须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实践、思考、构思的时间,力求减少作业的盲目性。小作文不低于8篇,以片段练习为主,习作内容可以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作业形式布置(不单设小作文备课)提倡教师尽可能全部批阅,随时讲评,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打好基础。
     ②数学作业要体现“数量要适量,形式要活,针对性要强”的原则,避免机械、单一、重复无效的劳动。除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调查、统计、操作实践性作业。作业布置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时可不必强调天天有、人人有作业。
     ③英语作业可分为书面、口语或听力等不同形式,要注意把作业与学生兴趣、实际需要相结合。书面作业每课书安排一次即可,起始年级应以抄写(默写)字母、单词、短语、句子为主;口头作业要突出交际性,灵活性,教师可同时安排个人背诵、合作表演、创编对话等不同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听力作业可根据实际条件自行安排。

(3)物理、化学、生物作业的布置。因为理、化、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学科,在实际社会和生活中都存在着理化生知识,所以理、化、生学科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这一点适当布置一些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作业,中学理、化、生作业布置要把握新课标,忠实于教材适当放宽。作业的数量要恰到好处,题型既具有重点性又有代表性,布置作业不要过重、过量,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分层分人进行作业布置。作业训练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5、作业格式要求

各科作业要求格式统一、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合要求的要督促学生重做,缺交的要补做,做错的要更正,但严禁罚抄罚做。

  6、作业批改要求

  (1)各学科教师要注意对作业效果的及时批改和反馈。作业一律用红笔批改和评定等级,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符号要统一,评价要恰当。格式、书写要规范(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作业评价以等第形式呈现(分别以“优”、“良”、“中”或“A”、“B”、“C”等形式评定等级或给定分数)。作业评语要体现激励性;要求以教师批改为主,提倡精批精改、面批面改和在教师指导下的互批互改。对非书面作业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检查评判,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提倡学生自我订正、修改作业,养成自我检查,反复探求的良好习惯。
    (2)作业批改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是收集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批改的作业应作出评价,或计分评等,或写出评语。课堂练习要落到实处,部分练习应精批细改或面批面改。家庭作业多数应全批全改。少数由学生互批互改的作业,教师仍要检查订正。对于学生作业中的关键性错误要予以修正或以红线标记,并要求及时订正;必要时加以说明、指导。对于学生订正的作业,要批改,重点错误力求面批。对于大面积出错的问题,要集中分析讲解,直至弄懂为止。作业的订正要明确、规范的向学生说明,并时时督促学生自觉、及时的订正,及时批改。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批改可以因班级人数而定,日记、周记可采取定期查阅的办法,每次精批数量由学校自行安排。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习作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旁批和总评。要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评语忌套话、大话、空话。此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评语,学会按教师指导修改作文。尝试把某一段或某一句话的修改写在下面。提倡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同样,教师在面批后,对学生作文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应在后面进行改写。对其他学生的作文教师要浏览式批阅,以便了解学生习作的总体质量水平,便于作文讲评和再指导。
  (3)作业批改要及时,一般应在下一堂课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查看教师的批改或评语,并根据教师批改要求订正或重作。学生对教师批改有不同意见的,允许学生口头或书面向教师申述。

  (4)要做好作业批改记载和讲评,对独创性的见解和代表性的错误应予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作业讲评要鼓励先进,启发和帮助后进,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5)教师进行作业批改的改革实验,须经学校批准,不允许借口改革放松对作业批改的要求。

(6) 要求学生做到认真、独立、按时、规范完成作业。作业书写整洁,条理清楚,及时订正,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立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及时反馈矫正,要求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建立学生错题档案,指导学生使用好错题本。

(7)作业布置与批改应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四、课外辅导常规要求

1、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救和补充,是教师教学的份内工作。课外辅导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减少课后集体辅导。

2、课外辅导必须做到规范辅导要求,强化分类推进,重视个别辅导,精心实施,讲究针对性。对少数有特长的优生,可引导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或学科竞赛培训活动,以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对差生辅导要热情耐心,不仅要补知识,更要分析其原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3、课外辅导主要包括学业类辅导、兴趣特长类辅导和身心健康类辅导等。

(1)学业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热情关怀学困生,细心分析其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兴趣特长类辅导要重视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激发学习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力争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3)心理健康类辅导要重视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学习压力,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4、课外辅导要做到“六定”:定计划、定内容、定主讲、定对象、定时间、定地点。

5、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严禁占用自习课和节假日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五、考试常规要求

(一)考试组织

1、考试、考查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凡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除毕业会考和学科统考按规定进行外,学校每学期可进行期中、期末两次检测。市、县(区)根据需要,每年可对部分年级进行一次抽查或学年统考。

2、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形式、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3、考前复习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掌握知识结构体系,加深理解,增强运用能力,严禁猜题押宝。教师不得把考试范围指得太窄,更不准把考题暗示或泄露给学生。

4、严肃考纪考风,严禁舞弊作假。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统分等考务工作要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严明考风,规范操作,确保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有效。对违纪者要严肃处理。

5、严格控制规模性考试次数,加强调研诊断性测试。

6、监考老师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格监考,杜绝各类形式的舞弊行为。

7、保证阅卷质量,要准确把握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做到宽严适度,集中时间,采用流水作业形式。

8、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诊断性、激励性,淡化甄别功能。

9、评卷要及时、公正,期中、期末考试后,教师要写出试卷分析。学生考试成绩要及时造册上报,统一存档。考试或考查结果只通知本人,不可排队和张贴公布。

10、考查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考虑,统一标准,认真评定,不搞形式主义,不凭印象、讲人情。

11、恰当评讲。考试的讲评应及时,讲评的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取得成绩的肯定和错误原因的分析。讲评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能用对答案的方法代替考试的评讲。

  (二)考试命题

1、 提高命题质量,考试命题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不得超“标”超“本”,要面向多数学生,不要偏难或偏易,同时要有一定梯度。命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能力测评为主,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

2、制定科学严格的命题人员遴选、命题、审题、保密制度,规范命题操作程序。

3、试题要体现考试性质,保证考试信度。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创新题。

4、试题内容正确,陈述简明、准确、无歧义,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设问要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5、试题结构合理,梯度明显,难易适度,赋分合理,题型多样,提倡命制选做题。

  

六、学生评价常规要求

1、评价学生要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要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评价遵循科学性、民主性、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原则,既要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重视发展与激励功能;既要重视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观察、实验、调查、记录、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4、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

(1)评价内容主要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学习方法等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

(2)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提倡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3)评价方式除一般性激励语言外,提倡运用动作、眼神、表情等体态性语言进行评价。

(4)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

5、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

6、对考试的评价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

(1)关注考试过程中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3)评价要立足改进和矫正。从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其他材料开始,从学生答题情况入手,找出存在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杜绝把考试成绩作为标示学生类别的标签。

7、综合素质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评价组织。

(2)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与个性差异,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性、个性化发展;评价要做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

(3)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项目。

(4)评价依据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学年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详实记录——日常表现、关键性材料、学生特长表现、过程性评价等,评价所依据的材料必须客观、原始、真实,能充分证实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所达到的程度与发展的状况。

(5)要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实行报告单制度,毕业前实行总评,注重过程性评价,注意全面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6)采用综合评语加等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品德、情感、态度、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的评价要做到客观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练。等级评价分设合格、不合格两级或A、B、C、D四个等级。

(7)学校要保证评定过程及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在校内公示,接受监督。

(8)学校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让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加快专业发展。

(9)学校要关注团队评价,建立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长效评价机制,激励公正诚恳、互补合作的团队精神。

七、教学研究常规要求

1、学校要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做好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评价工作。

2、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活动平台,备课组至少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教研组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定期开展经常性教学研究活动。教龄5年以内教师每学年应上两节校级公开课,其他教师每学年应上一节公开课。所有教师要完成一定要求的听课任务(初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中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高级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做好听课笔记,学期结束时由教研组长登记并送教导处备案。

3、教研组负责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学科性的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开发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活动,加强学科建设。教师要积极承担各种形式的研究课题,及时记录教育研究心得和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4、建立学校听评课制度,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还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其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

5、青年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中、老年教师要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老、中、青教师要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使“师带徒”制度化。

6、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提倡叙事研究、案例研讨、评课说课、理论学习、教研沙龙等教研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立足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教师要主动学习、更新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按时参加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考试和教研活动。经常阅读专业书刊,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每期要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

8、教师应积极推广教研教改成果,开展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推进教学改革。

9、提倡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卡片,其内容包括:学生学习中知识缺陷、原因分析、补救措施及提高情况等。

10、提倡每位教师每学年要做到“五个一”: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执教一节公开课,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交流、评奖或发表一篇教学论文,面向学生或教师开设一次专题讲座。

八、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常规要求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续和补充。

(2)综合实践活动可安排科技活动、社会、自然等学科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社团活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阅读教育活动、调查、访问、参观等,体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课题;要尽可能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坚持让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要注意组织好全体教师“团体指导、协同教学”。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组织和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但不能过多增加学生负担。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学校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活动要有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要求,要定时间(列入课表)、定内容、定指导老师;教师要有教学专题、教学计划、教案;学生要有学习水平的评价记录。          

(4)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之中。

2、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创造精神。要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备课,上好每一堂地方课程课。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作业,保证教学质量。

3、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必须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开设的每门课程必须研制《课程纲要》。每学期提供《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介绍》供学生选课,按教导处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课程门类基本满足学生选修需求,每位学生每年至少选修一门课程。学校教师应根据有关规定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注意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与实践性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内容须经市教育局审议通过方可实施。

4、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要求

(1)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安排进入课表,课时调整备案及时,不得随意增减或挪用。 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

程课时占总课时的16-20%,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的6-8%,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10-12%,提倡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以上三类课程的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

(2)制定并落实课程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分学期制定,充分考虑学校实际与师生需求,适合形势发展需要,并予以落实。

(3)建立课程指导教师保障体系。统筹安排师资,明确教学要求,加强过程检查,保证教学质量。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课程教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专业技术职称晋级的内容。

(4)完善教学工作常规管理。教师讲课有教案,实践活动有方案及记录。学生作业布置适度,有批改。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至少有2次集中检查,及时对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5)定期举行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每学年不少于4次,其中公开课不少于6节,优质课评比不少于1次。每年能产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教研活动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6)开展学习交流评价活动。建立学习档案,评定学生等级。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习成果展评活动,积极开展“优秀学生”评选。

(7)设有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进修以及课程实施所必须的经费开支等。

(8)强化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初步形成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课程档案内容齐全,分类有序,特色鲜明。每年编有案例集及学生优秀作品集等精品材料。

九、管理督查指导

  (一)县、区级以上管理督查指导

1、建立教学常规督查制度。建立“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三级督查指导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工作行为,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市教育局将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加强督查与指导,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市性的教学常规工作互检或调研,并形成反馈材料进行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要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督查和指导,既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创新,又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了解学生,钻研教材,遵循规律,改进方法,提高效果。学校要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辅导、考试评价改革等情况,并进行检查指导。

2、建立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要把教学质量检测与教学工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强过程性质量监控,对各科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意见。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市(县、区)教育局和教研部门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面多元的教学质量检测,把检测结果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依据。

3、开展总结交流评比活动。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全面检查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并及时推广。根据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执行课程计划、开展教学改革和以校为本教研情况,组织经验交流,表彰鼓励先进。

  (二)校级管理督查指导

1、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四项”制度。

(1)学校领导挂学科制度。要求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要挂到学科,深入到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课堂,保证所挂学科的教研教学工作正常实施,

(2)巡课制度。学校要不定期经常性的组织巡课,落实教师按课表上课的要求;学校除安排有组织的巡课外,校长每周不定期巡课不少于1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不少于2次,并做好记录。

(3)课堂教学随堂听课、书面评价制度。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对本校全体教师随堂课、公开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的听课要有一定的节数并对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做出书面评价。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30节(书面评价不少于6节)、分管教学副校长不少于40节(书面评价不少于10节)、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40节(书面评价不少于12 节),把评价结果一式二份,被评价人和学校各存一份,作为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之一保存。提倡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相互随堂听课。

2、落实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24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各学科课程要配备专任教师;其他学校教师任课安排要体现科学性。

3、学校要定期不定期检查、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辅导、考试评价改革等情况。教案、学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抽查每学期校长不小于1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不少于2次,教导处每学期对教师的教案、学案、作业布置与批改进行全面检查不少于1次,抽查不少于3次。教案、学案、作业布置批改检查的结果必须有评述性的书面语言(记录在“检查记录本”和教师教案上)。

4、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全校性教学质量抽检。并对抽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学校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教学质量分析反馈会。

5、学校要加强对各学科的教学管理与监控,要依据我市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有关规定,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6、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结果的反馈,每学期教学常规检查结果要在全体教师会上反馈两次,并做好记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学六认真的解读与透析(教学六认真讲座一之7) - zhongwei196207的日志 ...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有效教学讲座七之十二(改善学校管理促进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