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校管理的未来趋势
《名校长工作室》公众平台 来自名校长工作室 00:33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学校管理文化一般体现为精神、制度、行为等形态,即包含了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行为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的管理实践是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文化又导引着学校管理实践,影响学校师生行事方式,决定学校的发展状态。

一、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既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又与社会形态、发展方式息息相关,学校的管理方式理应受之制约与影响。现阶段不同地方的学校,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人治”型管理

在个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的学校,还存在较为粗放的管理。学校管理基本上是以校领导个人主观意志为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不尽科学合理。校长凭借经验指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碰到什么才解决什么,不能统筹全局、长远规划。这种“人治”型管理是以“领导”为中心,学校校长至上、一言堂,教职工唯命是从,没有多少参政议事权,既不能尊重教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法治”型管理

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的进程,科学管理思想孕育而生并日渐完善,给学校管理的技术与效能方面带来了关注。由此产生并涌现出一批学校,利用科学管理思想,以绩效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管控为方法,实行标准化管理。管理制度形成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教育法》《教师法》等;以及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通过构建“法治”型的制度,对学校的人、财、物、事、时间、空间进行网格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以“事”为中心,呈现出典型的事务主义特征,就事论事的思考习惯,导致以事务处理和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工作作风,擅长处理各种事件,完成各种任务,开展各种活动。理性模型贬低了师生的价值存在,“法治”型管理忽视了师生的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学校需要管理,管理才能保运行、促发展、提质量。不同管理方式都是因时因地(校)的产物,都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随着教育发展,学校管理中还存在制约发展,或是违背规律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不管是“人治”型管理,还是“法治”型管理,都忽视了作为“人”的师生的价值存在。

二、学校管理的未来趋势:“ 人本”型学校治理

在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提出一个重要主题“融合·创新让教育点亮每个人”。深入探讨如何“让教育惠及每个人”,释放出未来教育的六大方向,提出不仅关注未来教育“技术”变革的表层问题,还更关注未来教育“人”培养的深层问题。培养未来的人,呼唤着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学校教育的改革,就必须进行学校管理变革。只有认清当下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以“学校治理”为导向,建立认知,进行探索,开展实践。

(一)“人本”型学校治理的价值观

1.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他认为,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一直以来,学校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管理主体是占少数人的学校领导,管理客体是居多数人的教职员工,形成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导致管理是比较单向的、控制的、主观的行为。

相对而言,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也更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客观性。正如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学校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应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一起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发展方向,共同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学校治理也强调从控制走向协调,从封闭走向开放,妥善处理好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等关系,形成齐抓共治的局面与体系。

2.从任务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实现目标任务的过程,管理是由任务驱动的。科学管理学产生于工业化生产,管理更多在于保秩序、保运行、保质量、保效益,以“绩效”为目标追求和评价依据。任务型驱动的学校管理,是以“事”的完成为中心,并不能以“人”发展为中心。因此,这种学校很善于开展各种创建项目,迎接各种检查活动,应试教育与分数排名也是首当其冲之任务,深受“好评”。

治理有别于管理,是一种有共同目标的活动。共同目标就是一种集体的价值追求。治理型学校通过创造或确立一个或一组共同价值观,让全校师生广泛认可、为之振奋,并不断改变自己与之适应,在达成与实现学校目标时,也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学校治理是一个价值实现过程,治理体现一视同仁,要求制度化,程序公开、透明,拒绝管理的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失之公允等现象。总之,学校治理是广义的公共服务,是寓服务于管制之中的学校行为。

(二)“人本”型学校治理的制度观

规章制度是学校工作运行的保障。在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甚至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作出具体战略部署。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评估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学校管理,还是学校治理,都需要有制度作保障。只是理念不同,形成的制度文化不同。

1.从决定走向约定

近年来,各地学校在管理中进行深入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几乎每所学校都编印有厚厚的一本管理制度,从思想品德到行为准则,从部门科室到个体岗位,从教学常规到教研要求等,都做出非常精细的规定。细看之,各校大同小异;细查之,抄袭痕迹严重;细问之,领导一手决定。由于领导主观意志严重,制度呆板教条,要么执行不下去、困难重重,要么执行不到位、事与愿违。教职工往往排斥心理严重,敷衍应付,出工不出力。学校制度文化不仅是一种外部约束力量,规制教师行为,更应体现一种内部驱动力量,促进共同观念意识的形成。从“治理”的角度而言,为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内驱力,在制度的行程中,应该转变一个观念,化“领导的决定”为“集体的约定”。遵循并贯彻民主参与机制,才能让制度沉淀为文化。

2.从刚性走向柔性

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采用刚性的表达方式,比如“禁止”“不得”“杜绝”“严惩”等,这是以人性“恶”、行为“错”为假设的制度。又常常加以“一律”“全部”等一刀切规定而形成的条文,缺少人文的温度。因此,建议多用柔性的表述方式,多一些人本性的制度。

不同的制度类型体现不同的领导作风,刚性制度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与领导的非人本性作风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领导素质有关,体现为不懂规律,缺少科学性。如常见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用“三定”“五定”或更多规定方式,从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到定主讲人、定发言人、定发言时间、内容等。从表面看,组织非常严密、高效,俨然是一场严肃的会议。可事实上,没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观点的交流,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把教学常规制度与教学研究制度混为一谈,无视差别,刚性规定。教学常规是比较刚性的,对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要统一规定并不折不扣落实;教学研究是柔性的,不是如牛耕田的“苦差活”,而是像蜂酿蜜的“甘甜事”,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学校教师的很多工作并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更需要一种柔性的制度。久而久之,能够促进学校良好的“三风”形成。

(三)“人本”型学校治理的行动观

学校工作繁多,涉及育人工作、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等方面。教职工作为主力军,对工作认知与动机不同,工作状态也就不同。

1.从要求到追求

长期以来,学校教师的分工及任务分配,都是由校领导研究决定,按要求执行。很多学校在期初工作安排时,一些比较重、难、繁的任务经常遇到阻力,出现教师推诿或不接受的现象。比如班主任工作,初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的教学,协助校务、后勤等工作,大多教师只愿意担任纯粹的学科教学,不愿意承担其他工作,并冠冕堂皇道:“我是某某学科老师,其他事做不来。”其实,学校的大部分工作,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完成。况且,人天生并不是惰性的,每个人都有体现存在价值的欲望,都有表现欲、成功欲。只是教师对这种“家长式”的命令、“顺受型”的任务,心理不接受而已。校长应该转变以往的管理思路,从学校治理角度入手,化“要求”为“追求”——把学校要求工作转变为个人追求工作,化“安排”为“选择”——把领导安排工作转变为教师选择工作。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实行“我的工作我做主”制度,采用“四岗”工作法,改变了教师的行动方式。

首先,设岗。在期初把学校教师工作分为育人工作、教学工作、校务工作三大部分,再细分出具体工作,如班主任、辅导员、班科任、年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甚至是学校专用室、科室、财产、财物管理等,细化岗位设置,制定《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年度岗位设置一览表》,在校内进行公布。

其次,选岗。制定《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年度工作意向表》。以上三大部分内容中,每部分都提供多岗位的选择项,教师们可根据自己实际和需求,标选出先后的意向。比如教学工作中,“任教年级”一览设有“第一意向”“第二意向”,以便统筹调剂。

第三,定岗。三个部门的领导小组,根据教师的工作意向进行定岗。本着学校需要和个人追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安排,尽量满足教师的首选意向。当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需要工作调剂的,就采用私下谈心交流等方式,沟通协调安排,形成《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年度教师工作岗位一览表》,再进行公示。

第四,评岗。学校经过民主酝酿,并在教代会通过《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该方案相对固定,如有变化和修订都要经过教代会。按照所设各种岗位的工作职责,从工作总量、工作实效等方面进行考评,设置评价指标和分值权重,其中育人工作30分,教学工作50分,校务工作20分,总分100分。每学期末,教师递交自评表和材料,再由考评小组审核考评,公布绩效分。每学期的绩效分,是该学期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参照标准,也是之后评优评先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2.从被动走向主动

要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从被动走向主动,根本还是从学校领导的改变开始。

首先,校长要改变在集体中的位置,从“前面”走到“中间”。常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来比喻校长的位置和作用,教师就像车厢一样排在校长后面。其实,这种思维是不妥的。长久以后,教师们会养成依赖心理,听从指挥,跟从做事,被动工作,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定式心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超越,限制创造性和能力的发挥。以己之见,教师是一个团队,校长是团队核心。“聚是一团火,满天星”,校长站在团队中心,是团队价值代言;教师共同围绕这团“火”(核心价值),如星星般在各自岗位上主动行事,发光发热。

其次,校长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从“用人”走向“育人”。学校不仅是教师工作的土地,也是教师成长的学园地。校长要给教师搭建学习成长平台,释放教师的身心活力,做好鼓励激发、保障服务、促进成长等工作。

(作者系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

内容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公众号,文章刊载自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原标题《从管理到治理:人本价值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刚提为副校长分管教学,如何抓工作?
为什么一些中小学校长不代课上课?
校长(培训)选拔考试模拟题,学习复习材料之三
教学副校长述职报告
对学校管理的一些建议
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