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日本舞妓华丽的背后
说起歌舞妓,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妓”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妓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日本扇子舞
花街
现在京都有着“祇园甲部”、“先斗町”、“上七轩”、“宫川町”和“祇园东”五个花街。
各家花街的舞妓和艺伎一起表演,展示平日潜心钻研的“舞蹈”,这正是京都春天的代表性活动之一。
祇园甲部的“都舞”、上七轩的“北野舞”、宫川町的“京舞”和先斗町的“鸭川舞”会先后在各自的歌舞练习场公演。只有祇园东的“祇园舞”在秋季公演。
关于舞妓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立刻成为舞妓的。
首先,舞妓通常只限定于不满20岁的年轻姑娘,要出来接待客人还要进行“专门教育”,学习花街的规矩和行为举止,如果不是京都出身的姑娘,至少还要学习一年的京都口音。因此,很多姑娘都是在中学毕业的同时就到艺伎住所开始学习,其中也有一边在艺伎处修行,一边上中学的情况。
在专业教育修行结束之后,成为舞妓之前的大概一个月时间内,还要作为“见习”在茶室(妓院)帮忙,就像考驾照需要上路练习一样,她们也要到现场学习,以便能独自接待客人。
等到舞妓所打出了自己的姓名牌,在工会的注册也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舞妓工作了。这时要穿上黑色图案的和服,和服的带子要耸拉着,在茶屋转一圈,向大家打招呼,以此来正式出道。
当从舞妓毕业的时期到来之后,就会“变换和服领子颜色”,成为艺伎。
舞妓さんのスタイルのこと
关于舞妓的风格
舞妓的姿态非常的华美和艳丽。据说舞妓的这种独特姿态来自于江户时代室町大道上绸缎批发店的姑娘们的姿态。
头发上插的花簪子,从1月到12月,每月都要更换。这配合了每月的特色花(三月是菜花,五月是紫藤之类的),是非常纤细的东西。
作为舞妓特征之一的日本发全都是她们自己本来的头发。其发型也有很多种类,最开始是“鹿子式”,大概经过两年之后发髻就变成“御福”。此外,在祇园祭的时候要结成“胜山”。
另一方面,成为艺伎之后,就不用自己的头发了,大多数都是使用假发。
化妆都是自己动手。刚开始的一年只在下嘴唇涂上口红。此外,将脸涂成白色是因为在使用蜡烛作为照明工具的时代,这样的化妆即使在暗淡的环境中,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脸,是从当时留下来的习惯。歌舞伎的脸涂成白色也是基于相同的理由。
和服并不是舞妓的东西,全都是舞妓屋老板娘的,都有着长袖子和松散耷拉着的带子。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个袖子的长度弄得有些短,这样一来看起来就很像是小孩子的浴衣,舞妓看起来就比较年轻。
而与此相对的,艺伎所穿的则是已婚女性的和服,还有太鼓带结。
“艺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艺术家”。日本历史在早期就有了女艺人的存在:艺人(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女孩)几乎都是公元七世纪后期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一些流浪女孩。流浪女孩中的一些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谋生,而另外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则是在达官显贵的聚会中依靠表演来维持生计。朝廷在794年将首都移至平安京(京都)后,艺妓文化形成的条件日趋成熟。京都也便成了那些名流们流连的处所。那些有着技艺的日本传统舞蹈开始兴盛起来。
艺妓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和舞蹈,并且这个过程会贯穿她们的一生。艺妓的舞蹈是从歌舞伎的表演舞台上演变而来的。“野性的,夸张的”舞蹈变成了一种更加微妙,形式更独特,更易掌控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极其规律,类似太极。每一支舞都是在用形体在讲述一个故事,而且只是行家可以看懂这种平缓的象征主义手法。打个比方说,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表示正在读一封情书,嘴里咬着手帕的一角代表卖弄风姿,和服长的袖子经常被用作是抹眼泪的象征。
所有的舞蹈都伴随着日本传统音乐。主要用三味弦来弹奏。三味弦是在1750年的时候引入到艺妓文化中的,并且多年前就已被日本女艺术家们掌握。这种三味弦起源于冲绳群岛,是一种像班卓琴那样的用琴拨弹奏的三弦乐器。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忧郁的声音,常常配以长笛。人们常常用“忧郁”来描述这种乐器,因为在传统的三味弦乐曲中只用降三调和六调来演奏。即使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来掌握,所有的艺妓们也必须学会用三味弦来演奏。除了三味弦以及长笛以外,艺妓们也要学会演奏一种小小的,沙漏状的肩鼓, ko-tsuzumi(一种乐器名),和一种大型的地板太鼓(鼓的一种)。一些艺妓不仅仅会跳舞,会演奏乐器,还会写优美的,悲伤的诗歌。还有一些艺妓擅长绘画,或者是音乐创作。
注:“妓”字保留了传统汉语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艺术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艺的“妓”是指前者,因为艺妓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但在现代汉语中,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现代汉语翻译写法。日语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艺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男扮女装的日本歌舞伎
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并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采取变通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这就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巫女(出云大社: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也是日本唯一一个被冠以“大社”之名的神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门负责奏乐、祈祷等工作的人员),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原意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给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技巧的意思。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表演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并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从而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采取变通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这就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管理,但收效甚微,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已经成为当时日本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也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由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也因此改变了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现在,歌舞伎演员皆为男性。
明治时代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方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象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艺妓为何在穿和服的时候才露出她们的脖子(组图)
日本歌舞伎和艺妓有关系吗?
日本的艺妓、舞妓和歌舞伎,到底有什么区别?
.日本艺妓
日本艺妓的出场费
《佐贺偶像是传奇》传说中的花魁夕雾——论花魁和艺人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