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3):伐交篇

三、伐交篇

1、 只因诸葛扁舟去 致使曹兵一旦休

--伐交在竞争中的六大作用 

  若是把一支军队、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决策用谋便是人的脑,左手便是"",右手便是""。一旦这支军队、这个企业要行动,决策既定,"" ""将相辅相成。可"以交为谋",可"以交合众",可"以交为间",可"以交攻心",可"以交造势",可 "以交反间",从而起到保证、借力、沟通、催化、缓冲和分化等作用。

  ()以交为谋,樽俎折冲 --保证作用

  社交是一个大概念,凡人与人的接触、交际,统称社交。"伐交"专指以交际为手段,实现自身的目的。走亲串戚是社交,但它的实际意义不大,于事业虽也有一定作用,诸如联络感情、维持生计等,但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探讨的外交首先是为着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的战略性外交,其次是围绕目标实现自觉采取的战术 外交行动。战略性外交属高层次管理活动,它的成败,关乎前途,牵动全局,涉及根本。战略外交不仅外延广大,内涵丰富,而且有相当的机密性。实施意图和谋略通常局限于主谋与实施者。

  《三国演义》中,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曹操同孙、刘赤壁之战,最具战略性和戏剧性的伐交是这次大战前夕孔明出使江东,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气激周瑜达成孙、刘联盟,同起兵马,合力抗曹。可以这样认为,刘备之所以能保存实力,孙、刘两家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不但是孙、刘两家军事斗争的胜 利,也是外交上的辉煌成功。

  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孔明的"伐交"是其"伐谋"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服务于孔明提出的战略设想:"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 之地;若北军胜,则乘势以取江南";孙权、周瑜、鲁肃的"伐交",也达到了"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目的。这类战略性的、谈判双方各 得其所的外交,即是高层次的成功外交,只有象孔明这样的谈判大师,鲁肃这样深谋远虑者,孙权这等聪明、雄略之主,才有可能在如麻的头绪中理出经纬,结成网纲,留下千古佳话。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是综合治理。在一般情况下,社交只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交的成败也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时,高层次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主要精力自然会集中到"伐交"上。

  ()以交合众,敌不敢谋 --借力作用

  物质运动各有各的规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一运动都同其他运动相关。管理是一种影响,一种懂得别人的影响同时设法影响别人的活动。善于接受别人影响和影响别人的人,称为善交际者。善交际者,他的视野、能力,他的事业、作用将从有限向无限趋进、延伸。道理很简单,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交际中可以借 助他人的力,可以转换他人的力,这种借助,这类转换,促成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所以有人又说,管理之道在于借力。这里所说的借力,对一般管理者而言,是借被管理者之力,借上下组织之力,借通讯指挥手段之力,借规章制度之力;而对高层次的管理者而言,还得借助企业外部之力。"伐交"是借助外力的主要手段, 是引进外力通向目标彼岸的桥。

  据《三国演义》第58回所记,赤壁战后,曹操担心刘备羽翼丰满,尔后难制。为扼杀刘备于取西川之前,以图天下。他采纳治书侍御史陈群的意见,欲起兵 30万,先攻江东,径取江南,再平荆州。孙权得到消息,急教鲁肃发书到荆州,邀刘备同力拒操。孔明看完信说:"也不稍动江南之兵,也不消动荆州之兵,自使 曹操不敢正觑东南。"果然,此后曹军始终未至。

  孔明使用什么法宝镇住曹操,从而消解东吴之忧呢?这个法宝叫"以交代兵,借力御敌"。他让刘备发书 一封,止住了即将南下的30万曹军。

  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刚杀了征南将军马腾,而马腾之子马超尚领着西凉之兵。马超同曹操有杀父之仇,切齿之恨。"而曹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 58)。孔明了解到这对矛盾,就此机会,让刘备给马超写信,唆使马超兴兵入关为父报仇。马超起兵,一举夺下长安;曹操见长安失去,哪还顾得上南征!

  ()以交为间,知彼知己 --沟通作用

  信息和信息的即时反馈使企业保持知觉。资金是企业之血,信息流的通道是企业的神经。人类社会的活动,无时不伴着信息。信息断绝,意味着自觉活动终止;信息不准,行为偏轨;企业的兴衰,个人事业的成败,原因甚多,而不善于捕捉信息或者是以错误信息指导行动,常使决策者、当事人遗憾、悔恨。由于科学的长足 发展,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军事部门,经济机构,每天都在使用科学的最新成果,作为获取、筛选、运用信息的手段。然而,外交作为各国、各部门、各行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一个手段,绝不会因科学的发展而淘汰。如果有变化,仅只是手段的更加现代化。所谓"以交为间"就是派专人以使者身份,以交际为方法,通过以下 一些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情报,以达知彼知己。

  合法使者,深度观察

  诸葛亮出使江东,直接同江东文臣武将、决策人物、智囊班子频频接触,察言观色,耳闻目睹,唇枪舌剑,火力侦察,对江东谁个主和,谁个主战,谁为人杰,谁是迂腐逐一了解。同孙权见面,意义尤为深远。《三国演义》第43回是这样记述的:"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语激之便了。'"孔明的这么一瞥,以及这次到江东的整个接触,不仅对赤壁一战关系重大,而且对于战后孙刘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在当今的经济竞争中,企业通过外交使者,出访人员,旅游伴侣,专家学者在实现他们各自目的的同时,搞点"副业",捎带些不那么引人注目、不会惹麻烦的信息,这类事在世界上已司空见惯。

  真真假假,巧取豪夺

  《三国演义》第45回中的蒋干,"以一童相随,二仆驾舟",过江为使。原意是借"与周郎同窗之契,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降曹",却因周瑜智高一等,谋胜一筹,蒋干偷鸡不着,倒先蚀了一把米:抓了假情报,断送了两个水军都督。但从"以交为间"这一"路子" 看,蒋干以同窗之便,访友作间,实则是"以交为间" 之一类。

  在近代企业史中,有一位数不清自己有多少财富的富翁,他就是靠广交际获得信息,断然决策。

  ()兵临城下,以交攻心 --催化作用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和心战是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收益;以暂时的局部的牺牲,换取长远的全局的胜利。《孙子兵法·谋攻篇》明确指出,"兵不钝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心战"的最高目标。"攻心""伐谋"胜敌的一种谋略,其方法、手段因时而异, 因敌而变。"伐交"是诸种攻心手段和方法中投入最小、所获极大的常用手段之一。

  以交攻心,对于需求欲极旺的对手,可起强刺激、速催化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需求欲极旺者,是指外交场上的初生犊、胃口极大的谈判对手或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失败者。对这几类对手,可分别采取"太公钓鱼攻心术""围三阙一心战法"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场上以此为攻心术,其法是投人所好,顺毛拨弄,让对手在舒舒服服的感受中放松警惕,拜到脚下。

  围三阙一心战法

  形势所迫,对方进退无路,如果再加压,军事上的对手会拼命,商业谈判会告吹。此时,最妙方法是以攻心,画龙点睛,网开一面,使其就范。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史称武圣。这位武圣人,也曾向曹操倒旗投降过。张辽说关羽降操的过程,是以攻心战术,加速关羽军放下武装,减少曹军伤亡而全胜的""胜过程。关羽虽然被困,但准备以死相拼。这给张辽的"伐交"增添了不少困难。张辽是位武将,同时也是一位谈判大师,面对如此尖锐矛盾,他不是拂袖而起,回马率军与关公战,而是兜一个小圈,幽默地告诉关羽:"你不但冲不出去,而且死了要让天下人笑话。硬拼死去,有三条罪状:当初刘备与你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刚遇挫折,你就战死,假如刘备东山再起,希望求得你的扶助都不能得到,你不是有负当年结义的盟言?这是罪状一;刘备把家眷托付给你,你现在战死,刘备两个妻子无依无靠,你有负刘备之托付,这是罪状二;你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是思量与刘备匡扶汉室,只是想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怎么称得上忠 义呢? 这是第三条罪状。"张辽这一席话,说得关公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只好请教于他:"你说我有三条罪状,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辽抓住时机,网开一面,开导关公:"现在四面都是曹操的军队,你如果不投降,非死不可;白丢掉一条命没什么好处,不如暂时投降曹操;再设法打听刘备情况,一旦知道他在哪里,立即投奔,一则可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二则不背桃园之约,三则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你可三思而行。"关羽通过张辽向曹操提出如满足三个条件,可以投降。曹操答应了他的三条要求。关羽也就降了曹操。

  张辽之所以能说降关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兵临城下",关羽固守一个小土包,曹兵如铁桶般围在外面,兵力悬殊,关羽硬拼,欲生不能;二是抓住了关羽 的好名思想,采取以迂为直的外交手法,步步为营,句句攻心,晓之以理,指出欲死有罪;三是网开一面,答应三个条件,给了关羽一线希望,加快了关羽的心理武装的解除。曹操求才之欲得到了暂时满足,曹军阵营增添了一员虎将。

  ()时不我待,以交造势 --缓冲作用

  有人说:"时间的无情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的。"事实也不尽然,有效的外交活动能使人赢得时间。

  对"以交造势"争取主动的谋略,孙权称得上驾轻就熟。东吴杀了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70万大军东下伐吴。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孙权以交为谋,先后两次作外交上的努力。罗贯中是这样描写孙权的外交活动的:先是向刘备"上表求和"承认有过,"悔之不及"' "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但这次外交没达到预期效果,刘备仍怒不可止,宣称:东吴杀羽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随即,孙权把求援之手,伸向许都。向曹丕"写表称臣",令中大夫赵咨为使,赶往许昌。赵咨不辱君命,曹丕降诏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向曹丕称臣,实质是"以交争时",以屈为伸;"以交造势",在曹、孙、刘的三角斗争中寻求平衡,减小北面压力,集中精力对付西蜀。以后情况发展证明,孙权外交上的灵活的确保证了当时战略实施。

  (六)以交反间,倍而分之 --分化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位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人物。因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常常被弄权者看中,设法说动他以为鹰犬。吕布两次叛主,两番弑"", 唆使纵容他的人都是以外交手腕施反间计而得逞的。第一次李肃劝说吕布杀丁原投董卓,是先骄其心,次以利而诱之:送赤兔马并黄金一千两,明珠十颗,玉带一条,尔后贬丁原,吹董卓,挑逗他"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3),致使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第二次司徒王允说吕布诛董卓,也是以交际手段,以美女貂蝉为饵,先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用"美人计""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让他二人反颜。随后,说吕布杀董卓。吕布这次杀董卓,萌动于色,假公济私,是司徒王允用谋、伐交的双重胜利。

  以外交手段,反间谈判对手,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时有所闻。

2、“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三国演义》中的九大谈判术

  ()孙权立鼎迎蜀使 --环境造势谈判术

  《三国演义》第60回,曹操西校场点军,为的是让西川特使张松"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 来收川'"。孙权接待蜀使邓芝,"先于殿前立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选身长而大武士一千人,各执钢刀、大斧、长戟、短剑,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一切就绪,方召邓芝入见"。这些都是布置环境,为谈判造先声夺人之势。

  外交上环境造势,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绕。上述各例都是内部环境造势。

  环境造势不单有剑拔驽张、杀气腾腾,显示实力之为,在企业社交活动和商业谈判中,除为了显示实力引起对方注意"过了这个村,没了这家店"等情形外,更多的是造就和谐、欢悦、心安理得的气氛,诸如陪同观光、请宴、跳舞等等。

  与环境造势相关的还有谈判地点的选择,座次的排列,语言的使用等,这些对于外交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 --因人而异谈判术

  因人而异,见机而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谈判大师的标志之一。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孙权,激周瑜,显示了他超群绝伦的外交能力和谈判艺术。对张昭为首的智囊班子中的主和派,诸葛亮使用"暴露法""对比法",对张昭、虞翻、步骘、薛踪等人挑衅性的语言一一加以分析,对他们热衷"夸辩、虚誉欺人""欲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耻笑""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数黑论黄,舞文弄墨""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等逐一揭露,在揭露中阐述己方 的意见,显示己方的实力,为实现孙,刘联盟清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对于江东决策人物孙权,诸葛亮则从他的地位出发,"采取诱导的方式:对他讲明降曹与抗曹的 利害关系,并谈古论今,激发他的斗志。当孙权有所觉悟时诸葛亮又为之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长短,促使孙权决定"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对在江东 最具影响力的周瑜,诸葛亮则根据他的心骄气盛的特点,采取气激智斗方法,诱其乖乖"上钩"。激得周瑜"离座北指",大骂曹操"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 两立"!这一来,周瑜反倒主动求于诸葛亮了:"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外交努力,终于达成了刘、孙两家的联盟,同起兵马,合力 抗曹。

  因人而异的谈判原则,本质是以变应变的原则。但是,不论如何变,你必须在设法争取自身利益时主动思考能给对方什么?给多少?如果有一方一无所获,坐在一起是浪费时间。

  《三国演义》第44回,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的谈判,生动地反映了谈判层次的交叉姓和以"需求理论" 为谈判基础的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的有效性。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期间,周瑜发现"孔明料事,计高一筹,久之必为江东之患",与鲁肃商量,"不如杀 之"。 鲁肃指出:"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建议诸葛瑾去拉诸葛亮同事东吴;第二天,周瑜请诸葛瑾,同他商量:"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 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诸葛瑾满口答应:"瑾 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即刻上马,径投驿亭去见孔明。孔明与诸葛瑾各诉别情后,诸葛瑾开始了游说。他伤感地说:"弟知伯夷、叔齐 乎?"孔明暗自思量:"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回答说:"夷、齐古之圣贤也。诸葛瑾说:"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起。我与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 孔明听出了诸葛瑾的弦外之音,即说:"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不愧为 汉,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诸葛瑾一听,糟了:"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无言以答,只好告辞。这次谈判很有参考价 值。首先,从谈判层次上讲,诸葛亮兄弟之间谈判表面上是个人间谈判,但杂有集团间的谈判;第二,双方的谈判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并以此决定策略,最后,孔明以"高层次,高需求,高阶梯"谈判原则战胜诺葛瑾的"低层次、低需求、低阶梯"谈判原则。具体表现为:诸葛瑾以兄弟情义为出发点,需求指南是:"爱与归属",谈判方略是"让对方顺从自己的需要", 动情动弟,让孔明弃刘备而事东吴,兄弟相见。诸葛亮的层次、出发点是个人间与集团间谈判兼而有之,需求指南是忠君兼顾个人,即"归属""认识和理解"、 谈判方略是"同时服从对方和自己的需要"。终于以"""",以""制私,以公私兼顾、情义两全的方案让诸葛瑾抉择。诸葛瑾计穷,只好走了。

 ()关云长单刀赴会 --""'谈判术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谈判是不流血的战争,为赢得胜利,切莫忘记抓对方的关键人物。

  《三国演义》第66"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一次颇有寓意的谈判。东吴欲取荆州,关羽是第一块绊脚石,鲁肃为拔掉这颗钉子,设谋请关羽到陆口寨外临江亭赴宴,打算伏刀斧手在筵间杀关羽。关羽让周仓捧大刀相随,八九个跨腰刀的关东大汉同往,"入席饮酒""谈笑自若",乘风而去,安然而归。关将军参加这次"武装的谈判"之所以能不损秋毫,主要原因是筵席上抓住了对方权威人物-鲁肃,"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 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 肃被伤,遂不敢动。"

  中国历史上,谈判胶着时,以"擒王"术而成功的范例不少。然而就"擒王谈判术"的哲理论,大凡有经验的谈判者都是乐于躬行的。当遇到对方的权威人物 时,他们便会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会为能直接进攻对方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个堡垒而振奋。他们清楚,此时谈判,得寸为寸,得尺为尺。因此,他们会把全部兵力 (精力)投进去,争取成功,成大功。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糊涂"谈判术

  清代诗人郑板桥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所谓糊涂外交,指管理者以假乱真--装糊涂,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故意犯错,心理取胜的外交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清晰、自觉基础上的由聪明而至糊涂的出奇制胜术。

  《三国演义》第21"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就是一味装呆诈痴,隐真示假,行韬晦计的。曹操问刘备:"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回答:"未知其 详。" 接着问:"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再答:"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曹操说:"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刘备 给曹操先举五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曹操一个一个剖析,认为"非英雄也"。后连举三人:张绣、张鲁、韩遂,引得曹操鼓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 人,何足挂齿!"直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刘备才露出真迹:"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 下。"

  刘备识英雄而言"未知",论英雄而独漏曹操和自己,用心很是良苦:说破英雄,等于承认自己的野心,向曹操报警:"英雄不可并立,不并立则当图之。"显然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只好装糊涂,给对方一种朦胧,使自己的利益在朦胧中得以保护。

  在军事斗争中装糊涂,示假隐真,可以调动"敌人"。《三国演义》第70回,经常因酒误事的莽张飞,在曹军名将张郃的寨前"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 前辱骂",孔明让人送成都佳酿五十瓮到军中,张飞更是"大开旗鼓而饮",张郃认为有机可乘,当夜下山劫寨,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邰当先大喊一声,杀入军中,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 边时假醉真醒的张将军挥师出击,大败张邰,连夺了三寨。

  ()诸葛亮智辞鲁肃 --模糊谈判术

  模糊外交是糊涂外交的同胞兄弟,貌似相同,秉性不一。前者是刻意模糊,似是而非,后者是装糊涂,以假乱真。刘备借荆州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模糊外交术争取时间,站稳脚跟,以利先取西川,继而图天下的策略。

  欲擒故纵,引而不发,是模糊外交中的手段。打算成交而能不露声色;急切抓到手,却能放得下。对方的产品质量本来令人十分满意,偏要从鸡蛋中挑点骨头,迫使对方去思考"骨头"问题。

  能装糊涂引而不发的人,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三国演义》第60回中的刘备待张松,可谓出神入化。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 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理图本,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准备进兵西川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治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理图本,到许都相机而行,"献西川州 郡与曹操"。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使人随时打听;张松此次途经荆州,是因为曹操极为骄横,怠慢了他,而他来时在刘璋面前曾夸过海口,这会儿怏怏空回,恐被人所笑。"闻荆州刘玄德仁义远播久矣",所以特取道荆州,想看看刘备究竟何等人物,再作定夺。

  刘备等欢迎张松的规格是很高的,张松由许都转赴荆州,才行至郢州界口,便受到大将赵子龙的热情接待;来到荆州馆驿时,关云长又带领人马在门前恭候;到达荆州城下时,"玄德领着伏龙、凤雏",亲自出城迎接,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见面后,遂上马并辔 入城;至府堂坐下,即设宴款待。在谈判过程中,刘备始终强压急不可耐的取西川而欲求图之心情,"玄德只说闲话,并不提起西川之事"。张松以言挑之,说刘备"乃汉室宗亲,仁义充塞乎四海,休道占据州郡,便代正统而居帝位,亦非份外"。刘备仍然不露声色,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并不提川中之事。直到张松辞去, 刘备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也只是诉别情,掉眼泪。如此这般,把张松感动得五体投地,终于反说刘备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再图汉中,收取中原。这时刘备才以求教的口吻问张松:"蜀道崎呕,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张松随即从袖中取出西川之图,献给了刘备。

  应当承认,从张松手中得到西川图,是刘备、孔明先予后取兼模糊外交的胜利。如果刘备见张松之后开口便提如何取西川,或酒过三巡便索要西川地图,那么,刘备的形象必然会在张松心目中黯然失色,陡然渺小起来,张松在荆州就会倍加警惕,左右权衡。即使刘备硬逼强抢,得到的也只是一张"死地图",而张松、法正 等一批西川人才就难为刘备所用,甚至陡增对抗。

  本来,荆州为刘表占据着,按当时的"",荆州是所谓大汉之荆州,并非刘表之荆州,刘备是当今皇 叔,刘表的同宗。刘表的儿子可以占着荆州,则刘表的同宗子弟刘备何不可占有?但孔明深知如此时同东吴硬 扛翻险,东吴必攻,东吴动兵,曹操也会趁其间以图刘备。所以,鲁肃第一次找刘备索要荆州时,孔明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以叔辅侄"取荆州,刘琦尚在为借口回 绝东吴。刘琦病亡,刘备、孔明原有的口实没有了,怎么办?孔明提了一个暂借荆州的方案:"立纸文书,待到图得城池之时,便交还东吴。"鲁肃问:"夺得何 处,还我荆州?"孔明回答;"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暗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最后,由刘备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孔明,鲁肃作保,也 签了名。鲁肃才被打发走了。

  这次谈判,这个契约把周瑜气得直跺脚。孔明的用心,周瑜一语道破:"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名为借 地,实为混赖。他说取了西川便还,如何中用,知他几时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这等文书, 如何中用,你却与他作保!"

  周瑜说得有理,刘备名为借地,实是"混赖"。从谈判术角度讲,由孔明导演,刘备炮制的这个"混赖"文书,学名就叫模糊文书。

  模糊语言,模糊文书,在企业外交术中是很有用处的。

  ()诸葛瑾索荆州反复奔走 --"踢皮球"谈判术

  诸葛亮在外交活动中,不仅是名导演,也是一位出色的特技演员。《三国演义》第66回,刘备并吞西川后,孙权打发诸葛瑾到成都,哭诉全家老小已被监禁,要孔明念同胞之情,找刘备还荆州。孔明得知诸葛瑾到,教刘备"只须如此如此…"

  这"如此如此"是什么策略呢?是孔明、刘备、关羽默契配合"踢皮球""皮球"者,指需要解决的问 题,踢皮球即是把问题你踢给我,我踢给他,迫使对手按己方的"球路"走,牵对手"牛鼻子",形成心理上的干挠,体力上的消耗,最终破灭对方的希望。

  孔明、刘备、关羽在演这场"踢皮球"的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诸葛瑾哭诉于孔明前,孔明满口答应, "兄休忧虑,弟自有计还荆州便了。"随即,引诸葛瑾见刘备。刘备不允,孔明为表示对其兄的手足之情,竟"哭拜于地"。刘备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孔明的这一""、一'""、一"",把其兄索荆州的"皮球"踢给了刘备。

  刘备在孔明的哀求下,勉强答应:"看军师面,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这 时,孔明作了一个小小的点拨:"既蒙见允,便可写书与云长,令交割三郡。"刘备心领神会,给关羽写了交割三郡的信,并嘱咐诸葛瑾,"子瑜到彼,须用善言求吾弟,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惧之,切宜仔细。"

  刘备与孔明一唱一和,把""在身边盘带了一阵,随后,刘备一脚,又踢给了关羽。诸葛瑾"随书"到了荆州,关羽阅书不买帐,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 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关羽一大脚,把""踢到了九霄云外。诸葛瑾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再往西川见孔明,孔明已自出巡去了。瑾只得再见玄德"。玄德曰:"吾弟性急,极难与合,子瑜可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踢皮球外交法则有三:

  其一,通过白脸、花脸、黑脸同唱一台戏,让"" 随意转,令对手跟着兜圈子。

可以看出,孔明在与其兄索取与反索取的谈判中,扮演的是白脸,做好人;刘备充当的是花脸,软硬兼施;关羽呢?实足的代人受过,唱的是黑脸。诸葛瑾呢?跟着这""满场转,结果瞎子点灯--白费蜡。

  如果对方采用"踢皮球"外交术,我方对策中最好的制胜方法是以静制动,选准重点,改盯""为盯 人,变被动为主动,戳破对方的西洋镜,还对方的本来面目。

  其二,采用多因素排列组合,请君入瓮。此项法则的特点,是施术者有意识地增关设卡,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现代外交谈判中,事情往往更加复杂,踢皮球术用得更加高明。

  对付多因素排列组合请君入瓮法的策略是:A、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能满足自身条件的主要因素,抛出自己的方案,以攻为守;B,在谈判的若干对手中,寻找薄弱环节,一点突破,瓦解全局。

  ()刘玄德见乔国老 --场外谈判术

  一身是胆的英雄赵云,曾经当过几天刘备的"公关小姐",代孔明就刘备与孙夫人婚姻问题与孙权进行场外谈判。《三国演义》第54回是这样描述的:赵云陪同刘备到东吴就亲。为保证刘备化险为夷,假戏真唱,了一段婚姻。赵云依孔明之嘱,一面牵羊担酒陪刘备拜见乔国老,一面让随行五百军士一律披红挂彩,入南徐 买办物件,大造刘备入赘东吴的舆论,使城中人尽知其事。当时,赵云陪刘备拜见乔国老,用今天话讲叫做开关键人物的后门,打刘备未来的外太公的关节。乔国老糊里糊涂地接待了这门"远亲",连锁反映是波及吴国太,直逼孙权,以外围突破带动核心,结果孙权在乔国老、吴国太的威慑下终于就范,把妹妹""出来,成 全了刘备。

  在现实生活中,场外谈判占有相当地位。有时场上很难得到的东西,通过场外活动可以轻而易取,场上攻不下来的碉堡,场外反能攻破。此外,它还有一点类似"怀胎"的作用,经过长期准备,以收"一朝分娩"之效。国家之间,集团之间重大谈判通常都这样:先场外后场内,先低层次接触再高层次交锋,先幕后再公开化,先扫清外围再重点解决,在场外找双方的共同点,为场内谈判造就相对优势。

  ()司马懿千里请战 --权力限制谈判术

  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屡战失利。上方谷一战,幸而天起霹雷,骤雨倾盆,司马懿才免于被诸葛亮的地雷震死,柴火烧死。至此,司马懿挂出免战牌,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巾帼并妇人绢服"及书信一封给他,大意是说:"你如果知羞耻还有点男子汉气概,就在我给您的信上批上字,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胆怯不出战,就把女人的头巾和孝服收下。"司马懿心中大怒, 脸上仍装出笑脸。非但把女人头巾和孝服收下,而且重待来使,问长问短。部将见司马懿被辱,都忿忿不平,纷纷要求同蜀兵决一雌雄。司马懿本无战心,但为稳定军心,就把皇帝抬出来为自己解围:"吾非不敢出战,甘心受辱。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众怒仍不可止,这时司马懿提了一个"合理 化建议""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诸将同意了这个方案。司马懿即写表遣使,直至合淝军中,向魏主曹睿请战。曹睿知司马懿之心, 即令卫尉辛毗持节至司马懿军中,宣渝曰:"如有敢言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

  作为"在外之将""君命有所不受";为将之道,贵在机变。司马懿通晓兵法,曾经"八日而取上庸;擒孟达",当时他可以先斩后奏,何等胆略!何等气魄!为什么这次临阵指挥反而不能断然处置,却去千里请旨呢?'因为他清楚凭自身现有权威下令坚守,众望难服,所以采取了否定之否定即通过请旨限制自己力不从心的权为,来加强自身权力和权威的办法。不出所料,圣旨一下,众将只得奉诏。

  从企业经营谈判的实践看,自我限制谈判权力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使用"自我限制术"能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种限制,将迫使对方作出抉择:要么按我的权限同我谈,接受权限范围提供的条件,满足在此条件下所提出的要求;要么冒同我谈判破裂的危险,去同我的授权者再交锋。倘若对方选择第一方 案,等于我方借上对下的压力迫使对方作出了让步;倘若对方选择后一方案,将使我方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有机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更有能力与对方周旋。还能试探对方的真正意图,考验对方的决心。无论最后以何种方案谈下去,无论以什么形式签约,都有利于顾全双方的面子,所以有经验的谈判者常常使用司马 懿的这种谈判权力自我限制术。在他们看来,谈判中"受到限制的权力,往往反而成了自身权力的来源"。谈判权力自我限制,被外交人员视为以退为进、守中有攻的好办法。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亮底牌谈判术

  兵法说,"兵以诈立",俗话讲"无商不奸"。在外交谈判中,倘若你反其道而行,你会发现""也是一种力量,亮底谈判不失为有效的心理取胜谈判术之一。

  《三国演义》第86回,邓芝到东吴答礼,孙权问邓芝:"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民无二 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入。任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孙权对邓芝开诚布公的谈话,倍加赞赏地说:"君之诚款,乃如是耶!"其实,孙权自己也用过同样办法消除曹操当时的对抗心理。《三国演义》第61回,曹操为报赤壁之仇,曾起40万大军同孙权战于濡须,战了数场,各有 胜负,时值春雨连绵,水港皆满,退兵吧,恐东吴耻笑;进军呢,毫无希望。正当曹操拿不定主意时,孙权给他写了一封信,指出:"春水方生,公当速退。如其不 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并在信的背面批了两行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后,大笑,说:"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了送信的人,立即下令班师。孙权的信批,对曹操撤军起了催化作用。

  为什么在谈判中以诚待人,把底牌亮给对方能起积极作用?因为坦诚是力量的体现,"亮底如亮心"。谈判中双方时时都在观察、分析、判断对方的品格、能 力,并根据对品格的判断来掂量对话的份量和可信程度。一旦认可对方"亮底""亮心",容易激起同情,减少对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心换心,以 ""相待,以诚对诚,各得其所。

  亮底谈判也有一定风险,不看对象,时机把握不好而将底牌亮给对手,有可能成为对方"口实",让对方占"知彼知己"的主动,一旦对方翻脸不认人,己方将 遭受更大损失。《三国演义》第57回,马腾被杀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恰当地亮了底牌。原来,他与曹操门下侍郎黄奎同谋,要利用曹操出城点军的机会杀死曹操。可是,黄奎把如此的机密大事告诉自己的妄,犯了不看对象,不注意时机亮底牌的错误。以至被人告密,两家满门遭斩。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参与外贸 谈判的企业越来越多,不少初出茅庐的谈判人员经常犯过早亮底牌的错误。应当记住,在通常情况下,底牌是给自己看的,能把底牌留到最后的谈判者,才是最高明的谈判者。

3、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五个条件 

  东吴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有求于曹丕而不失孙权之威,不畏恐吓而存东吴志气,陈利说害,不卑不亢,终于大功告成。曹丕对赵咨倍加赞赏,称他是合格的外交官--"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82)

  外交是与人之交,外交因事而发,矛盾错综复杂。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胜任企业外交工作?一般地说,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通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一

  "唯通才能备大体"(曹丕《典论·论文》)。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俗话说:"一通百通。"一通为专,百通为全。一通百通,才能应 付自如。通才也称为T 型知识结构的人。""为专,"I""",专、博合一,便是"T"型知识结构。《三国演义》第86回,东吴中郎将张温问蜀汉益州学士秦宓:"公何所 学?"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在古代,象秦宓这样的人可谓以博见通之士,因而他在外交 场所应对如流。张温企图难倒秦宓,"以天为问",秦宓的妙对反映了他的博学通达,和在外交场合的自如、主动。 "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颐。'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张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 难。'无足何能步?"张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 "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由于秦宓知多识广根底好,答对如流,使满座皆惊,张温无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人能涉猎所有领域,掌握所有知识。通才是相对的,许多外交人员之所以能成为通才,是因为他们具有快吸收、速消化,"现蒸热卖"的贯通能力。谈什么,准备什么;涉猎什么,学什么。这种"现蒸热卖"的学习适用的方法与平时的博学多采结合,使人之小通变大通,少通变多通,先不通而后为通。在谈判中则可以专家身份参战,而不是聋子、哑巴和多余的人,不是旁观,"听戏",不知如何表态的人。搞经营外 交的人,应通过各种方法向"通才"方面发展。

  "互补法"是外交人员变不通为通的常法。请教专业顾问,聘请专家集团为智囊班子"参战",以人之通为已之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备每谈必问孔明,孙 权伐交先与谋臣议而后自断,曹操集众人之智为己之智等等,使用互补法使他们有限的知识有效地对付了万千的对手,适应了多变的环境。实际的外交谈判中,最大难题往往不在于你已有多少知识,而是对方在此次谈判中,除已拟定的中心议题外,还会谈什么?或者与中心议题相关联的问题会是什么?所以你需要认真分析、判 断,你需要临机应变。在平时你要善于把各类知识的细流汇集到你的知识的水库中,一旦需要,迅速搜索有用的信息,拉开闸门,倾峡而出。

  ()口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二

  博学生智。但光知识渊博还不能完全胜任社交工作。因为有的人长于动笔拙于动口,而外交竞技的常规武器是舌头,是"用舌头去把握和支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或攻或守,均在言谈中,所以外交战也称为舌战。

  邓艾,青年时代就被司马懿所器重,魏将军夏侯霸降蜀,向姜维介绍中原人才时,也提醒说,钟会、邓艾同是奇才,二人"正在妙龄之际,若使领兵马,实吴、 蜀之大患"。果然,后来邓艾在对蜀的战争中,偷渡阴平成功,出奇胜蜀,迫降刘禅,成为千古名将。但象邓艾这样的名将,若作为外交官,条件不完全具备,因为他口才不行,是个"结巴""艾为人口吃,每奏必称'艾……艾……'",那怎么行呢?

  口才是谈判艺术之一,是人类生活中应用最普遍同时又是最难臻于完善的技术和艺术。

  应对如流是好口才的标志。

  西川张松是标准舌辩之士。曹操门下主将杨修自恃才高,邀张松聊天,张松对杨修提的问题答对如流,《三国演义》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诗赞张松口才和熟记能力:"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好口才善机变,能以言化敌。

  舌战,难免意见相佐,甚至出现对立。口才好的人能在乱麻中理清头绪,以言代指,巧解绳结;能把言语化为春风,拨开重雾,化险为夷。只要给他说话机会,他就能在谈判的竞技场自由驰骋,智高一筹,就地取胜。其具体表现:

  一是化敌为友: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死了他竟到柴桑吊孝,"周瑜的部将皆欲杀孔明",孔明一篇祭文读过,剑拔弩张 的东吴将领们插回剑,垂下头,说:"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也为祭词所动,认为:"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 耳。"孔明读祭文化敌为友的秘诀是以理服人--客观评价周瑜,实事求是讲述在孙、刘联盟中周瑜与孔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情动人--跪祭过程,为之泪涟;读罢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二是化险为夷:高明的谈判者能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语如春风,化险为夷。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

在对立、危急的谈判中,变被动为主动需有胆有识,能言善辩,调动对方,使其就范。《三国演义》第47 回,阚泽献诈降书,曹操之所以被骗住,重要原因是阚泽临危不惧,以勇瞒过曹操,以巧妙的对答"说服"了曹操。书中这样描述:曹操得书“于几案上反复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黄盖与阚泽的机谋实际上被曹操一语道破,显然,此时阚泽处境相当危险、被动。但阚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可见阚泽之胆),操问他“吾识破奸计,汝何故晒笑?”阚泽巧妙地说:“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调动曹操,而不被操调动)。曹操不得不问:“何不识人。”阚泽偏偏不正面回答说:“杀便杀,何必多问!”这时曹操提出了一个自认为是被他抓住的“书中破绽”:“既是真心献降书,如何不明约几时?”阐泽又一次同曹操兜圈子,讥讽曹操说:“亏汝不惶恐,敢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 (抓住曹操自负有智的心理,偏笑他无学,反激曹操) 操问:“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时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倾刻之间,借口才之力,应变之术,使阚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

沉默也是一种口才。

沉默的内涵极为丰富、复杂,驾驭沉默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有时谈判中的沉默需要非谈判的行动配合,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以期达到目的。《三国演义》第59 回,刘备的副军师庞统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赢得了张飞的尊敬和刘备的青睐和器重。先时,孔明和鲁肃都作书给庞统,让其投刘备。他见到刘备,既不下拜,也没把书呈上。刘备嫌他貌丑,只安排他当县令。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张飞奉命去究问,庞统也不去迎接。到县厅见张飞,“仍衣冠不整,扶醉而出”。直到张飞盛怒,责怪他身为县令,尽废县事时,他才张口:“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都取出来剖断。“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中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差错,民皆叩首拜伏。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而对张飞说: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观之若掌上观文,量些小县,何足介意!”此时庞统的行动和言语是沉默已久的暴发。才华初试,令张飞大惊,表示要向刘备极力举荐。这时庞统才拿出鲁肃的荐书;复见刘备方把孔明的信一并交出。整个过程,庞统的沉默是对刘备的蔑视,他以行动为“荐书”,沉默的抵御与行动的自荐相结合,终被刘备所理解,官拜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争辩是特殊的口才。

政治斗争中,争辩是一种需要,一种必然;在经济生活,特别是商业谈判中,争辩往往浪费时间,既损害别人也折磨自己。商业谈判是一种相互妥协。没有绝对成功的谈判者,也没有彻底失败的谈判者,往往双方都是胜利者。而争辩的结局,往往是水落石出,一胜一败,所以这种胜利于商业是有害的,它破坏双方的情谊,伤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心理的反抗。所以在商业谈判中那种“凭借争辩阐明真理,错误属于你”这条原则并不见得高明,而在多数情况下是各有所得的互相妥协。关于这一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过程可以得到说明。孔明何其善辩,但他从不把辩论对方推到彻底失败的死胡同,也不企图对方认罪服输。请看,被他驳倒的张昭、虞翻、步骘等人有谁心悦诚服彻底认输回心转意了?唯一作用只不过是摸摸底,煞煞威风,不要再公开地作梗罢了。

笑话口才中最难的口才。

上面提到过的,孙权给曹操写信时在信封背后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从外交角度讲,属于高级笑话,高级幽默。所谓幽默,就是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兴趣的话题。老舍先生曾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富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他们将笑潜于事物的深处,让人充分感受事物的内在本质,寓理于幽默中。在谈判中善说笑话,巧用幽默语言,能缓和紧张空气,除去双方的鸿沟,缩短感情上的距离,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在外交活动中,当大家一同发笑时,便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了。这时谈判气氛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由于善于谈笑话的人毕竟比善于说话的少得多,所以有人说:“笑话是口才中最难的口才。”

 ()察颜观色能力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三

察言观色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对姿势、动作构成的“非言词表达”的了解,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人的每个姿势、形态相当于一个字在一种语言中的功能,而种种姿势形成的“姿势簇”则组成词,构成句。要揭示这些非言词的表达语言,需要长期、全面的观察,从“识字母”,“认音标”,“记单词”开始,到掌握它的特殊语法,熟练翻译。

人的非言词“姿势簇”包括:鼻孔喘气,嘴唇闭合,面颊颜色,眉毛动作,胸部起伏,握拳架腿,走跑 姿势,握手力度等。在“姿势簇”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人的眼神。

察言观色是手段,目的是由此捕捉真实的信息。因此在察和观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逻辑的推理、归纳。

 

由于察言观色是个人本位性的,主观成份很多,因此提炼非言词语言时非但要认真,而且要小心对方故作姿态施诈于人。例如《三国演义》第56回,刘备做了东吴女婿,鲁肃奉周瑜之命来讨荆州,刘备闻言“掩面大哭”,孔明在旁尽讲能动刘备衷肠的话,刘备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鲁肃因只观表面不问究里,反而劝刘备:“皇叔且体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在这里,鲁肃又上了刘备和孔明的当。

 ()忠诚、自信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四

目前,商业交往中,一些采供人员吃“回扣”,肥个人,损企业;一些机关“把关”人员,以个人得失为批办文件的标准,中饱私囊,坑害国家和集体。对这类人员的危害,企业主管不能掉以轻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卖马”、“跳槽”的祸水不挡住,有朝一日说不定把主管也卷进去,把事业的根基冲垮!

 

有了忠诚,兼有自信,即便业务生疏一点也是可以学的,没有经验也可以逐渐积累。实践告诉人们:热情是忠诚与自信的骄子,热情是推销谈判成功的法宝之一。推销也象作文章,作者自己缺乏激情,很难想象他的作品能打动读者。赵咨奉孙权之命出使魏都,孙权嘱咐他:“卿此去,休失了东吴气象。”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见江南人物乎!”象这样的使者,忠贞,有胆,充满自信,才不至有辱君命。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挑选外交人员最理想的办法是先了解而后用。如同孙权派诸葛瑾使蜀。《三国演义》第82回,诸葛瑾使蜀期间,张昭对孙权讲:“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但孙权心中有数,告诉张昭:“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谋;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矣,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正说着。忽报诸葛瑾回来了,孙权问张昭:“孤言若何?”

 ()战胜自己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五

外交人才也有帅才、将才、干才之分。帅才型的外交人员基本特征是能独立思考,确立战略,独挡一面,随机应变,以谋取胜,做自己的主人。光做到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一些补充,因为上述六点全是“攻击型”。

高明统帅用兵,能攻善守,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战胜别人,先胜自己。高层外交人员如果不能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那他在外交竞技场上,至多一胜一负。《孙子·形篇》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表明不会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战胜自己同战胜敌人一样,是事关重大的。战胜自己的本质是不断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化的我的差距,使自己逐渐成熟。

控制情绪是战胜自我第一需要。无数管理理论都强调这一点:成熟的管理者,能在想发脾气时不发脾气,能在不想发脾气时发脾气。这种不以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而是依据客观情势决定个人喜怒哀乐和脸上阴晴的修养,是凭理性而不是凭感情办事的高素质的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报私仇落得白帝托孤的故事,可以使人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听说关羽被害,刘备哭倒在地;一日哭绝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当皇帝后,更是咬牙切齿;尽管孔明“苦谏数次,只是不听”;赵云跪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也不听。当刘备整兵要行,学士秦宓,一针见血告诫他:“自将伐吴,是舍万乘之躯,而殉小义。”刘备非但听不进,且把秦宓关了起来;孔明同时上表剖析敌我友,公与私,轻与重。神经质的刘备竟然把孔明奏章“掷于地”;自带70万大军向东而去。尔后东吴使臣诸葛瑾又持孙权信到军中求和,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可悲的是,刘备已是一头瞎眼的火牛,一味往前冲,不知停蹄,不会转弯子,只好自取失败,白帝托孤了。刘备拥有70万大军最终败北,原因很多,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看,不能战胜自己,感情用事是刘备自己对自己致命的一击。没有刘备胸中那股不灭的火,陆逊一把火怎么可能烧七百里连营四十屯蜀兵呢?为报仇,刘备血液沸腾,失去冷静,以致疯狂;为报仇,他丧失理智,朝臣之中,掷孔明书于地;带兵作战,不与人谋,自作主张,犯兵法之大忌,于山林,险阻,沮泽之地屯兵,失败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情绪失控,在军事上直接表现为干扰决策,而在外交活动中则有双重危害,不仅会因你失去理智而影响分析、判断,而且你的情绪将作用于对方,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将使你遭受更大的伤害,你将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消耗更多的精力,如果你再反击,那就是矛盾激化,谈判告吹。

为了战胜自己,你应当时时记住,凡是允许情绪控制行动的人,是弱者;凡是能以行动控制情绪的人,是强者。孔明可以用这样那样的计谋调动司马懿的军队,但无法激怒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带兵始终能抵御孔明的原因之一。

制怒是对情绪的控制,是一种自我战胜。作为企业的外交人员,这还不够。因为企业外交是满足对方需要与满足自身需要的统一。所以,不仅要善制怒,还要懂得笑。更多的,最重要的是微笑。这是战胜自我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微笑在推销和谈判中,是常用的有效的武器之一。笑有笑的哲学;笑有笑的文学;笑有笑的教育学。研究管理,研究企业竞争中的外交,应当有笑的外交学。外交人员应当精于“笑道”,不断摸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成绩来,用适于各种场合的笑,用真诚的,会心的微笑告诉人们,你是合格的外交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非常老汉《三国演义》演绎三国(下),小伙伴们快来围观!
《三国演义》的现代启示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气死了哪三个人?
三国演义分章节练习
高考《三国演义》经典复习题 - 土楼人家:三川居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