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语文界四大名家教学风格与理论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学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在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特级教师,他们站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在教育改革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在教学实践中为教育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长期实际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实验中他们取得的经验和创造的理论是提供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在我国教育科学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具有特殊意义。研究推广特级教师的先进教学思想与宝贵教学经验,是进一步发展教育革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战线上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教学精英中很具影响的四位教育专家。作为特级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模范;同时他们又都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他们用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师学者化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探讨现代语文教学正在开拓的领域,并力争发现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由途径,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他们兼具先进性和专业性。
  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侧重于教法改革,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深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规律,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是他们教授语文学科中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和尝试,他们的经验和理论大体属于开发和应用研究,弥补了我国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起到了“补缺”、“填空白”的作用。而他们在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中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理论。本文将着重就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理论作一评述,进而探究其中所反映的规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及理论

1.思想性与开发智能并举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丰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围绕两大任务,于漪全部教学改革活动坚持“教文育人”的原则,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于漪在教学时于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精神。她强调在实际教学中要声情并茂、熏陶感染,为此提出五点方法:①深入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②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③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感情。④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⑤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她善于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似的滴灌、渗透。如她指出的那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力求让那些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于漪站在时代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她把发展思维和语言训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听力和说话的训练;同时她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她指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他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①
  于漪还特别强调教师自己必须有丰富的智力生活,如果不认真学习求上进,智力生活停滞、贫乏,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无论如何做不好的。无论是智力开发还是能力培养,于漪的教学都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②教师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从而使教师的“教”能更好地通过学生的“学”发挥作用。③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坚持自我教育,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2. 激发兴趣与提高文学修养有机结合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于漪更善于在文学性中发现和运用情趣,吸引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使学习产生实效,这种效果又促使兴趣巩固、扩展,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
  考察于漪的兴趣观,可以分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情趣、意趣、智趣。情趣是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而产生的趣味。于漪主张教课要“声情并茂”,经常采用“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锤打重点词句、表情朗读、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传情,以情激情”。
  意趣是以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意从趣生、趣由意来。智趣则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技巧引导学生产生审美趣味。于漪还特别注重兴趣培养的效果,她主张语文教学要在“得”字上下功夫,因为有得,才能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针对这一点,她提出:一是教师教学要面向实际,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兴趣爱好须作认真的经常的调查研究;二是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单一;三是教学方法要发挥综合作用,把知识学习、能力训练、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有机糅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多功能的效应。
  于漪在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文学色彩。无论是于漪的讲课还是她的文章都渗透着浓浓的文学气息。而她的学生发言时熟练地引用古诗词、恰倒好处地运用成语,也体现出成功的文学教育。她那充满优美文学词语的教学语言,有着丰富文学意蕴的教学手段,深深感染着学生,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情趣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文学修养也必然不断提高。

3. 语文教学中的整体观

  首先于漪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科学的序列。她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按序渐进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才会有好的效果。要有清晰的教学阶段性,既要明确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又能做到全局在胸。
  其次是于漪关于课文的整体观念。她主张①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从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入手,并且在两者辨证结合的高度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②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解、掌握课文为什么这样写,理清作者写作思想和写作意图。③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某些词句、段落运用语言方面的特色,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

  最后她把一堂课视为一个整体。于漪把一堂课看作一个系统,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重视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联系。于漪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课的开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课的进程“环环紧扣”、“节奏起伏”,有节奏感;课的结尾力求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情下课堂。同时她认为课的结尾应该为学生课外阅读、写作、思考做好铺垫,把两节语文课之间的空白有效地填补起来。课的开头、展开、结尾,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又能环环相扣,使课发挥最强的整体功能,这就是于漪课堂教学的整体观。

(二)钱梦龙的教学风格及理论

1.创立“语文导读法”
           
  针对传统教学的“讲读”模式,钱梦龙创造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回顾自己人生的经历,钱梦龙深深认识到自学能力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引用一位国外教育家的话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借以摆脱学生的过程。”他认为,如果不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永远不可能摆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死填硬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正是在这样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下,他逐步形成了“‘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如他所说:“有了正确的学生观,你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你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②
  这正是语文导读法的精髓所在。

2.“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

  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观点作为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构建自己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③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总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获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以记诵为主的练习,有朗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到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学习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①要使“以学生为主体”不变成一句空话,必须既要有理论上的承认,又要有措施上的落实。尤其对于语文学科,能力和技能的养成都伴随着浓烈的情意因素,如果不把计划和设计建立在兴趣和信心的基础上,一切指望都会落实。②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接”起来,实现前者对后者的转化,同时还应当体现在经他的点拔和指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进行独立探究活动。

(三)魏书生的教学风格及理论

1.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己学习的能力。

  面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浮躁性的特点,魏书生极其重视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能靠抽象的说教去培养,而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去逐步养成,有每天必完成的写生难字、写日记、口头作文、摘抄名言警句、办日报等;每周必做的练书法、唱歌、上文学欣赏课等;每学期都要进行确立座右铭、画语文知识树、写教材分析、批改作文、自检作业等;还有不定期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读课外书、郊游、交流学习方法、介绍科技动态、写学习病历、写说明书等。学生在干这些实事的过程中,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锻炼了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和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要让学生自觉地坚持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把学生一时一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通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督促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如一地去实行。而这个“法”,就是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而制定的“自我教育计划”。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入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针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文教育内容方面,他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封闭性的痼疾,注重联系现实、课内外结合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魏书生对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性作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中学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辨证统一。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它在教育内容、训练体系、教育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性,以及学习和运用范围的广泛性。基于这种认识,魏书生主张,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冲破以往教育内容狭窄的封闭的天地,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他经常把报刊上最新发表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引进课堂,使教育内容增加了时代气息,课堂上流淌着时代的活水。他还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就,普及最新科技知识的文章选作补充教材。同时,还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语文训练方面,他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机械性单一性的弊病,强调整体概貌了解,系统有序地逐一掌握。为此,他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共同画“语文知识树”,用树的形态来表示语文知识的整体结构。
  在课堂教法方面,他针对以往课堂教学大多以注入式为主,不利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弊端,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3.教学中的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途径。魏书生教学轻松,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④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及理论

1.探索教学规律,精心设计、精讲精练。

  宁鸿彬改革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⑤
  他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讲课”和“训练”,进行精要教学。
  宁鸿彬针对教材与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的教学安排,融讲练于一体,讲与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所以,他的教学设计目标准确,过程简洁,时效性极强,这还得益于他所依托的科学的设计思想:①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即指导学习一篇文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理解该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该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向学生传授怎样写此类文章的方法。②讲疑解难,注重实效。即针对学生学习课文的困难,集中精力解决疑难之处。“讲”是解决学生的疑难,当应需而讲。所谓注重实效就是不离开目标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进行无效的教学活动。③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即把握住讲课的主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④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有疑难,或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或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就需要做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工作,这便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为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他总结出“懂——记——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少年“记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现象,根据“机械识记要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加以巩固”的理论,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又运用遗忘曲线的原理,“利用教学卡片设计了连续复习和间或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印迹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
  为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知识,宁鸿彬除了抓住“指导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两个关键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融洽了师生关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力提出了广阔的空间,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如果按照分析哲学柏林学派关于人的行为的目的与手段两分法,教学行为广义上可划分为教学目的和手段。四位特级教师教学手段各异,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他们的教育追求中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因素,研究和探讨这些共性,将更有利于掌握语文教学中的规律。

(一)“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溶入教学,致力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的人才,不只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自己获取知识。不是只会吃现成的鱼,而是要掌握“渔法”,授之于“渔”,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于漪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智能;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魏书生师生共建的民主化管理模式;宁鸿彬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无不渗透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也正是这民主开放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现代素质的学生。

(二)重视发挥教与学的整体效应。

  系统论整体性原理启示人们,认训合物应从整体着眼,然后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着眼,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规律,可以把杂乱无序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
  于漪把整个语文教学、一篇课文、一堂课都视为一个整体;钱梦龙在基本式的四种课型中,善于引导学生用俯视的眼光看待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登上“绝顶”,然后再让学生去“一览众山小”;魏书生把教师和学生视为一个系统之下的两个因素,为使整体功能大于两个单体功能之和,他把自己的思想、心灵,认识都向学生公开,把教师培养学生的主观愿望,同时也变成学生的内在要求;而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划知识树也体现了整体的观念;宁鸿彬科学的教学设计,教与练融为一体,无不得益于系统的综合的思考。

(三)科学序列的艰苦探索。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受到语文学科性质的限制,受到内、外众多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网络,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构建科学、严密、实用、有效的整体序列。
  于漪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视为教师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更能体现这种科学化、整体性序列的特色。魏书生对一堂课序列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创造性地提出六步课堂教学法,而“画语文知识树”就是初中阶段比较明晰又便于把握的语文知识序列。宁鸿彬在这方面的实践是提出了“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

(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观是于漪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她在著述中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最直接、最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魏书生建立的三个系统,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自己驾驭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宁鸿彬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⑥



  没有一种方法和理论是万能的,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或两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得法”强调的是方法的灵活性;“教无定法”强调的是方法的科学性;“贵在得法”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每一种教法的优势,综合各种方法,寻找其最佳模式和在可能条件下建立的方法体系,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要把一般方法(经验)改造成个人的方法(经验)。一般方法是人们从产长期积累的、相当稳定的、被大家公认的、有成效的工作程序,一个人不掌握或忽视这种方法就要承担风险。但是,一般方法(经验),可以是“建议性的价值”,也可以是“束缚性价值”,这取决于运用是否得法。无论什么事情,一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反映。无论做什么事,一个人必须利用自己的方法。实际的、活生生的方法,都是作为个人的方法而存在,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事情。这是说,要想把一般方法变成实际的活生生的方法,就必须把它改造成自己的方法。这就是“学到手”。这也就是“创造性的学习”。“学到手”要有一定的付出和一定先决条件,那就是“虚心态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心”。我们说,外国经验、别人经验不要照搬、囫囵吞枣,其深刻道理就在于此。所以叶圣陶说,无论别人的经验多么好,也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生搬硬套那么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有人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不可能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材不同,方法也应当不同;对象不同,要求也应不同,不能硬性规定一种方法。”⑦
  总之,学习四位特级教师的经验、理论,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无可置疑的“捷径”。

注释:
(1)于漪:《拨动学生的心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8~9合期)。
(2)钱梦龙著《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3)钱梦龙著《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4)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第二卷漓江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237页。
(5)王伟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6)王伟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
(7)《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一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参考书目:
(1)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郎享伯、滕英超编《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出版社1989年版。
(3)钱梦龙著《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第一、二卷,漓江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6)王伟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张鸿苓主编:《简明语文教育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骨干教师成就教学风格的策略
重拾语文名师的教育智慧
八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刍议
课改20年特刊 | 于漪、李吉林、魏书生……他们,引领教育创新的方向!
原创|一代名师终称“家”
于漪老师的教学与追求——一辈子学做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